- 南大家書:父母不可不知的95后心聲
- 《家書》編輯部
- 1437字
- 2020-07-31 17:33:00
我們的“家書”
2017年12月15日是家書欄目在蜻蜓FM上線一周年的紀念日,也是我們編輯部的第一個“大日子”。一年前,作為學長和所有老師口中的“小朋友”,我們從來沒想到有一天,可以把這個欄目做到150多期,可以有近50萬的聽眾訂閱,有1000余萬的收聽點擊量,更沒有奢望,竟然可以出這么一本書。
說實話,對剛入大學還不到兩年的“新人”而言,這一切的確來得有點“突然”。家書欄目本身是新聞傳播學院大一年級“讀新聞導學課”的課程實踐項目。這門課,和它的名字一樣,是入門級別培養興趣的課程,是為了讓大家進一步了解專業的新聞,去感受自己到底對新聞學有沒有興趣,要不要選擇新聞系。不過,任課的辰瑤老師似乎從來沒有把我們當作freshmen,更沒有把這門課當作一門簡單的介紹性課程。剛一上手,就把這一個課程實踐項目拋給了我們。想想,大一剛入學的一群孩子,就算有那么一丁點新聞理想,肯定還是一頭霧水不知道該如何下手。不過好在辰瑤老師不停地push我們,從最初一個小小的構想,到之后如何去實踐,如何做一期好的、具備新聞價值的文稿,再到后來如何做包裝,如何做平臺推廣等,這一系列的過程中有困難,也有辰瑤老師的幫助。
大家總是在互相調侃,大一就入了一個大坑。一個完全要從頭開始做的項目,交給了我倆。一是非常感謝辰瑤老師的信任;二是很感謝編輯部成員以及不斷加入進來的新鮮血液同學的支持。剛起步的那段日子,依托這門課程,大概有30個同學留了下來,加入編輯部,愿意繼續為“家書”貢獻力量。可是我們的模式完全轉變了,“讀新聞導學課”出分結課,我們失去了稿件來源,得想新的辦法。在辰瑤老師的建議下,為了保證音頻的質量,我們設定了編輯部的五大部門,分別是文稿部、錄音部、制作部、推送部以及后來成立的媒體社交部。在這五大部門的合力運作下,每一篇文稿都按照固定的流程順次生產,再進行部門間交接,直到每周一、三、五在蜻蜓FM推送。除了這段時間之外,寒暑假是運營最困難的時期。2017年的寒假和暑假,我倆一個在斯里蘭卡,一個在新加坡,和國內有一定的時差,節目運作面臨很多的問題,不過也都堅持了下來。今年,辰瑤老師在美國,我倆在國內,交流起來有12個小時的時差,可我們還是一起完成了很多任務,包括雙創平臺的推進、節目的日常反饋、報銷問題的溝通聯系等。這一切對我倆來說既是挑戰,也是鍛煉。好在大多數任務在老師和同學們的協助下都順利完成了。現在的家書欄目早已突破最開始兩個人戰戰兢兢所設置的十萬收聽量的目標,邁進了想都沒想過的千萬門檻。這一切的成果,還需感謝所有給過我們指導和幫助的老師,除了王辰瑤老師,還有南京大學的杜駿飛老師、周海燕老師、張紅軍老師、范赟老師、羅文老師、周圍老師、吳科老師等,蜻蜓FM的宋睿文老師,江蘇廣播的楊陽老師、聞文老師、施展老師、王爽老師、徐巍老師、陸正國老師、田青老師等。
談及欄目本身,具體的內容大家大可翻開這本書去一探究竟。這是50封大學生寫給父母的信,不再是一味地抒情和思念,更多的是以一個在外大學生的視角去考慮問題,去探究和父母溝通的方式。可能是一件生活上的瑣事,也可能是某個最近發生的熱點事件,諸如此類,我們都會和父母交流。希望大家明白這個欄目的真正意義,讓它延續下去,讓95后發出自己的聲音。
最后,我們要感謝這個平臺和難得的機遇,在大一、大二就有機會運營一個完完整整的編輯部,要感謝所有老師的鼓勵、支持與幫助,要感謝同學和家長的支持,要感謝所有的聽眾,你們是我們繼續創新、繼續走下去的動力。
南京大學家書編輯部
總編 馮雅雯 副總編 賈威
2017年12月于南京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