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讀騷拾零
  • 劉石林
  • 5020字
  • 2020-09-15 15:04:14

屈原墓十二疑冢的形成及其文化價值

汨羅江的北岸,是一片連綿起伏的丘陵,其中有一座面積約三四平方公里的土丘,因汨水和羅江在此匯合而名汨羅山。山上森林、水田、旱土、村落、寺廟錯雜相間,十一座高大的封土堆(原有十二座,1958年修京廣復線時掩埋一座)散布其間,這便是屈原墓十二疑冢。其中沖里趙4號墓前立有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刊刻的墓碑,碑高145厘米,寬55厘米,厚15厘米,文為“故楚三閭大夫之墓”,其余墓碑甚小,刋立于清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文為“三閭大夫之墓”,碑質均為花崗巖。相傳屈原于公元前278年端午節在汨羅江投江殉國,歷經十天遺體才被打撈上來,一邊臉已被魚吃掉,其女女媭為其配上半邊金臉,為防止人盜墓,便筑了十一座疑冢,以亂真偽。為紀念女媭的義舉,當地人又稱此山為“烈女嶺”,諧其音又稱“黑魚嶺”。

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志》載:“左徒屈原墓在縣北七十一里。”(注:此“縣”指湘陰縣,1966年析湘陰縣東境設汨羅縣,1988年撤汨羅縣設汨羅市。)

唐杜佑《通典》載:“羅江有屈原冢,今有石碑,文為‘楚放臣屈大夫之墓’,其余字滅。”(注:羅江源自岳陽縣羅汭,在汨羅山下與汨水匯合后稱汨羅江,故此“羅江”即指汨羅山。)

《大明一統志》載:“屈原墓在汨羅山上。汨羅山即今烈女嶺,在汨水東北?!?/p>

清乾隆《湘陰縣志》載:“汨羅山在縣北七十里(注:指湘陰縣治,即今湘陰縣城),汨羅江出其下,上有屈原墓?!?/p>

清光緒《湘陰縣圖志·卷十九》載:“汨羅山俗名烈女嶺,一名黑魚嶺,上有屈原墓。”

清光緒《湘陰縣圖志·卷二十六》載:“屈原墓在汨羅山上,汨羅山即今烈女嶺,在汨水東北。元致和元年知縣孫天才買田三十六畝,州士彭翼飛輸私田五畝益之為墓田……。國朝康熙六年知縣唐懋淳有《三閭墓田蠲稅記》,后墓田為廟僧鬻去,康熙四十六年邑人黃道升捐金贖歸墓田四石三斗八升。同治六年邑人黃世崇有《重立楚三閭大夫墓碑記》。”(唐懋淳《三閭墓田蠲稅記》云:“……予謁選湘邑,下車拂詹尹之策;問漁父之津;窮謇芳紉蘭之幽;展獨清獨醒之墓?!保?/p>

清光緒《湘陰縣圖志·卷四》載:汨羅山“有屈原疑?!?。

清乾、嘉年間詩人周嘉湘《謁屈原墓》詩云:“女蘿薜荔長山隈,憑吊秋風曳杖來。冢土未銷江介憾,渚宮長剩刼余灰。黑魚嶺上寒猿泣,獅子灘頭杜宇哀。二十四墳何處是?殘碑無字蝕蒼苔?!保ㄗⅲ邯{子灘乃汨羅江邊一地名,傳說為屈原行吟處。黑魚嶺即汨羅山。可見在清乾隆年間即已形成屈原疑冢之說,估計清初還不止十二座大墓,故詩人曰“二十四墳何處是”,此時可能尚有古墓碑,但字跡已漫患不清,詩人因此遺憾地說:“殘碑無字蝕蒼苔。”)

新修《汨羅市志·屈原紀念地·屈原墓》載:“屈原墓位于汨羅江北岸汨羅山,汨羅山又名徽山、烈女嶺、黑魚嶺……,相傳屈原投江后,頭部被魚蝕去一半,女媭為其配上半邊金頭,為防盜墓,故筑疑冢?!?/p>

1956年7月24日,屈原墓十二疑冢由湖南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號:18)。

1972年9月1日,湖南省革命委員會按照“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政治標準,重新公布了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汨羅山屈原墓十二疑冢仍列其中(編號:92)。

1983年10月10日,湖南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屈原墓十二疑冢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編號:146/名稱:屈原墓∕地點:汨羅縣烈女嶺∕時代:戰國∕歷史情況與現狀:傳為屈原投汨羅江后葬地。原有疑冢12,修京廣復線時毀掉一座,今存11座,保存完好。”(39)

與汨羅山隔江相望的南岸,便是古羅子國城遺址,現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傲_子國是商代中葉羋部落的一個分枝,和荊楚同祖……,為楚所滅,將其遺民遷于枝江,后又被遷至湖南汨羅?!?a href="../Text/Chapter004_0024.html#ch40" id="ch40-back">(40)專家認為,汨羅山應該是羅氏家族的墓葬區。(41)

既然羅“和楚同祖”,而屈原又是“楚之同姓也”,可見屈姓和羅姓也自然是同祖了,“楚、羅、屈可謂是一個家族中的三個分支”。(42)那么,羅氏家族的墓葬區,也可以是屈氏家族的墓葬區。楚人自古就有“歸葬祖山之陽”的習俗,至今使然(汨羅一帶死了人,在訃告中至今仍保留著“某月某日,儒禮發靷,安厝祖山之陽”等語)。屈原是一位深受人民崇拜的詩人,他遭讒被逐,流放江南,歷盡艱辛,仍不愿離開自己的祖國,“鳥飛返故鄉兮,狐死必首丘”。然而,“惟郢路之遼遠兮,江與夏之不可涉”(《哀郢》)。

殘酷的現實使他無法回到自己的故鄉郢都,他把與自己同祖的羅氏家族居住地汨羅,作為自己的“首丘”、“故鄉”,也成了他唯一的選擇。他死后人們把他葬在可視為屈氏家族墓葬區的羅氏家族的墓葬區內,也是順理成章的。我國先秦時代的墓葬,沒有在墓前立碑以志墓主的習俗,而先秦墓葬,一般都埋得很深,當時的墓碑,是立在墓道兩頭,用來支架轆轤,系繩安放棺槨用的。直到東漢,墓碑才作為記載墓主身份的工具,刋立于封土堆前。大概此俗流行不久,人們就給屈原墓立了碑,這塊碑歷經幾百年風雨剝蝕,到唐代僅存模糊的“楚放臣屈大夫之碑”幾個字了。到了宋代,更是“冢之荊榛如沒,至于豪民,削碑刻以泯故實,其情亦狡矣!”(43)字跡模糊的碑這時也被掩沒在荊棘叢中,甚至被“豪民”挪作它用。到了明清時期,人們已搞不清哪一座封土堆是屈原墓了。而這時屈原在人們的腦海中漸漸地被神化,到了清代,屈原已不僅僅是“忠君愛國”的楷模,更給戴上了“孝”的貴冠,可謂是至善至美的完人。面對被神化的屈原和眾多高大的封土堆,人們出于對屈原的景仰,便漸漸衍生出女媭給屈原配半邊金臉,為防盜墓,女媭以羅裙兜土,日夜不息,欲筑疑冢,其精神感動了天帝,天帝命土地神舞動趕山杖,一夜之間幫女媭筑起了十一座疑冢之說。所以,在清以前的地方史料中找不到有關“疑?!钡闹谎云Z。于是,詩人周嘉湘在汨羅山上尋找一番后,只能嘆息:“二十四墳何處是?殘碑無字蝕蒼苔?!睗M懷遺憾而去。到了清同治六年,地方文人黃世崇到汨羅山進行了一番踏勘,他大概認定沖里趙4號大墓為屈原墓,便在墓前刋碑立石,并撰文曰:“世崇仍復唐碑之舊,而記文特辨正疑冢之說。”(44)

但是疑冢之說已深入人心,人們深信不疑,出于對屈原的敬仰和對古墓的保護,35年后人們又索性選了十一座高大的封土堆,逐一刋碑立石,作為屈原墓將其保護起來。這樣一來,疑冢之說更有了實物的依據。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省文史館一批考古專家對這些墓葬進行了考察,大概他們認定11號墓為屈原墓,便在墓前重新刋立了一塊碩大的墓碑,文為“故楚三閭大夫之墓”。并向省政府寫出了對于屈原墓十二疑冢應予保護的調查報告。1983年冬,湖南省博物館受國家文物局委托,在汨羅山這十一座大墓間發掘了中小型春秋、戰國楚墓六十七座,出土了大批文物。(45)同時,對這十一座大墓進行了勘探,確認這十一座封土堆全部為春秋中期至戰國晚期的楚墓,無一是假。由此,我們可以斷定,屈原真墓,必在這十二座墓中無疑。其約有六種主要價值。

一是研究屈原唯一的實物資料之一。1953年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會成員公認屈原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據鄭振鐸等有關專家研究,屈原晚年在汨羅江畔生活了九年以上的時間,和這里的人民水乳交融,在這里完成了《離騷》、《九歌》、《天問》以及《九章》中的部分篇章,在這一帶留下了大量的遺跡,如故居的遺址、寫作和吟誦《離騷》的騷壇、披發行吟的江潭、懷石自沉的河泊潭、女媭為筑墓取土而成的楚塘、女媭兜土登山經過的烈女橋等,屈原墓也是這眾多的紀念遺存之一,而且是唯一有史料記載的屈原葬所(屈原的家鄉秭歸的屈原墓,史料明確記載是后人為紀念他而筑的衣冠冢),賈誼前來憑吊,司馬遷親臨考察……,兩千多年來屈原墓和這眾多的遺存,成為了研究屈原的珍貴的、別無取代的實物資料。

二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實物教材。屈原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雖然千百年來,人們無法知道屈原的骸骨究竟在哪一座封土堆下,但人們堅信屈原的骸骨必在這十二座疑冢中,出于對屈原的敬仰,人們便將這十二座墓全部定為屈原墓,這才使這十二座墓得以完好無損地保存至今,這一現象的本身就說明了屈原精神的偉大。無形中這十二座墓成為了傳承和宏揚屈原愛國主義精神的載體和媒介,成為了屈原精神的象征,千百年來接受了無數仁人志士的頂禮膜拜。1926年,郭沫若任北伐軍政治部副主任,北伐途中夜宿屈原墓,賦詩:“屈子行吟處,今余跨馬過。晨曦耀江渚,朝氣滌胸科。攬轡憂天下,投鞭問汨羅。楚猶有三戶,懷石理在哪?”1939年,愛國將領馮玉祥率抗日軍隊過汨羅,寫下了《過屈原墓》:“……今天全民族正在抗日,國家正在起死回生的關鍵。我因公路過你的墳墓,想去祭你而又不得下船。我敬佩你的忠肝義膽,我要學你的勇往直前。愿把你的精神加以積極地發揮,決把我整個身心向民族奉獻!”每年清明節,很多人自發前來掃墓,平時也有很多人在墓前焚香燒紙,頂禮膜拜。可見屈原墓十二疑冢的價值,早已超過了古墓葬本身的價值,已經升華為愛國精神的象征。

三是湘楚文化的源頭和載體之一。祭祀是楚文化的主要形式,是人們對某個神或某個人崇拜的最高表現形式。人們出于對屈原的崇拜,每年在屈原的忌日即端午節,都自發的在屈原墓前舉行盛大的祭典:在墓前擺上方桌,上置供品,燃香秉燭,銃炮齊鳴,樂隊奏楚樂,主祭人吟誦憑吊屈原的祭文,參祭人逐一上前三敬酒,三叩首。清明節很多人自發前來掃墓、獻花。七月半亦有群眾前來上香燭,焚紙錢。春節前亦有人來為古墓培幾箢土,理一理撇水溝渠。本地人認為屈原已經成神,他們這樣做,是企望得到屈原的庇佑,屈原墓自然成為他們祭拜的對象,千百年不變,無形中不自覺地使楚文化的許多精華得以保存至今。

四是印證和補充了史書關于楚國的記載。汨羅山屈原墓十二疑冢之間,分布著大大小小的墓葬。1983年湖南省博物館受國家文物局委托,在此發掘了春秋中期至戰國晚期楚墓六十七座,出土了大批文物,均屬于楚文化范疇。同時對屈原墓十二疑冢進行了勘探,證實這十一座墓無一是假,亦為春秋中期至戰國晚期的楚墓。與汨羅山隔江相望的是古羅子國城遺址,專家們推測,這批墓葬(包括屈原墓十二疑冢),應是羅氏家族墓葬,其屈原墓十二疑冢應是羅子國貴族墓葬。這就印證了《漢書·地理志》“羅故居宜城西山,楚文又徙之于長沙,今羅縣是也”和《水經注·湘水》“汨水又西經羅縣北。本羅子國也,故在襄陽宜城縣西,楚文王移之于此……”的關于楚徙羅的記載?!缎沼劇氛f:“羅國子孫,為楚所滅,有國日嘗封侯者自稱羅侯氏?!庇星故哨_@么大型的墓葬,說明此時羅貴族可能仍然享有“侯”的待遇。也是楚滅國不滅祀,仿效楚滅權后,“遷權于那處”(46)做法的又一實證。這批墓葬不僅印證了史書中關于楚文王遷羅的極其簡略的記載,而且補充了史書記載的不足。

五是研究東洞庭湖區古代地方史的實物資料。根據在汨羅山考古發掘出土的文物以及對尚存的屈原墓十一座疑冢的勘探,專家們認為這批墓葬與長沙、益陽、湘鄉同期的楚墓,屬同一類型,既有共同性,又有上述三地楚墓所無的地方性,對研究湖南先秦地方史,研究那一時期這一地區地域文化的復雜性,有著重要的價值。如出土的B型、C型罐,型制較特殊,不見于長沙、益陽的楚墓中,具有明顯的地方性,有可能是羅人特有的器物,南遷時攜帶而來,(47)而這時羅已淪為楚的附庸,羅人的器物早已屬于楚文化的范疇。這對研究楚人越過洞庭湖入主湘江下游的時間和路線具有突破性的價值。說明楚文化此時已在這一地域占據主導地位。又如M82號墓,是一座有斜坡墓道和長方形墓坑的中型楚墓,隨葬品無陶器,出土的銅鼎屬越式鼎,而同時出土的劍、矛、戈、壺等銅器卻屬于楚文物,說明這一帶當時已有了越文化的因素和影響。(48)對于研究楚越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有著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專家們一致認為更大的秘密,更豐富的文物和文化內涵,尚隱藏在巨大的屈原墓十二疑冢中,有待我們去發掘和整理。

六是有待開發的旅游資源?,F存的十一座疑冢,分布在約四平方公里的范圍內。登上高大的11號墓頂,方圓數十里風貌盡收眼底,其余十座墓隱約可見。山下楚塘水清如鏡,芙蓉盛開。小橋流水,車往人來。村舍炊煙,雞鳴犬吠。汨羅江蜿蜒如帶,飄向遠方。羅子國故城、汨羅市區盡收眼底。向北眺望,丘巒碧綠,黃瓦紅墻的寺廟點綴其間……入住農舍,不僅可以吃到可口的農家飯菜,還可聽到“九子不能葬父,一女打金冠”、“金冠自有天神護,汨羅還沾地氣靈”、“宋玉招魂汨羅山”等優美動聽,感人致深的故事。

綜上所述,汨羅山屈原墓十二疑冢的傳說形成極晚,現存的十一座封土堆,其文化內涵極其豐富,屈原的真墓必在其中,這一切有待我們進一步發掘和整理。

(載《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1月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苗栗市| 枣庄市| 宿迁市| 新郑市| 万源市| 轮台县| 广德县| 年辖:市辖区| 白河县| 九龙城区| 黎川县| 汶川县| 阿坝县| 武陟县| 太原市| 井陉县| 罗甸县| 张家港市| 博乐市| 老河口市| 盘锦市| 称多县| 铜鼓县| 博湖县| 承德市| 望江县| 信阳市| 兴隆县| 宜兴市| 章丘市| 应城市| 句容市| 渭源县| 乌苏市| 桑植县| 大渡口区| 武隆县| 东乡县| 合作市| 博爱县| 元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