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是中國文學之祖,偉大的愛國詩人。他姓羋,以屈為氏,名平,字原,與楚王同宗共祖。西漢東方朔在他的騷體詩《七諫·初放》中說:“平生于國兮,長于原野?!边@里的“國”即國都,指的是楚國的首都郢都。屈原《九章·哀郢》中也有“去故鄉而就遠”“發郢都而去閭”“去終古之所居”等詩句,明確表示自己的故鄉是郢都。據詩人的自述和漢人的記載,我們可以斷定屈原乃郢都(今湖北省江陵縣紀南城)人[1]。據《離騷》“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可推定屈原生于楚宣王十七年(前353年)正月二十三日[2]。
屈原所處的時代正是戰國中晚期。經過長期的兼并戰爭,春秋時代一百多個國家這時數量大大減少,當時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諸侯國實力最強,出現了所謂“七雄爭峙”的局面?!捌咝邸敝校颓貒顬閺姶?。秦國的版圖和財富雖不及楚國,但軍事實力與楚國旗鼓相當,兩個國家都有統一中國的可能。張儀說:“凡天下強國,非秦而楚,非楚而秦。兩國敵侔交爭,其勢不兩立。”(《戰國策·楚策一》)蘇秦說:“從(縱)合則楚王,橫成則秦帝?!保ā稇饑摺こ咭弧罚╋@然,楚國如果堅持正確的軍事、外交路線,是可以抗衡秦國,統一天下的。然而,由于楚懷王和楚頃襄王父子處于不思革新圖強的舊貴族勢力的包圍之中,楚國內政外交都處于被動地位。特別是在與秦的斗爭中,楚國步步皆輸,頻頻失利??梢姡畹臅r期正是楚國由盛轉衰的時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早年受到過良好的正規教育,“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壯歲入仕,任楚懷王左徒,其職相當于副宰相兼外務大臣,“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對內主張舉賢授能,對外主張聯齊抗秦,一度深得楚懷王的信任。大家知道,楚國經過楚悼王時吳起的變法,楚肅王、楚宣王兩朝的經營和積累,到楚威王時已出現中興局面,國勢達到了強大和繁榮的頂點。楚懷王前期,楚國的國勢仍很強盛。楚懷王十一年(前318),楚、韓、魏、趙、齊、燕六國合縱,共同攻打秦國,楚懷王還擔任了六國聯軍統帥。但秦師出兵函谷關后,六國聯軍隨即解體,都撤退回國。從此,楚國由強盛走向衰敗。
楚國的改革派和保守派的斗爭亦異常激烈。當時上官大夫與屈原的行政級別相同,嫉妒屈原的才能。有一次,懷王叫屈原草擬改革朝政、整飭吏治、抑制豪強、肅除腐敗的憲令。這肯定要影響舊貴族的既得利益,因而引起舊貴族的強烈反對。屈原起草的憲令還沒定稿,上官大夫就代表保守勢力要修改其中有關條文,屈原不同意。上官大夫惱羞成怒,就向楚懷王進讒,說:“大王叫屈平草擬憲令,無人不知。每次憲令公布出來,屈平總要夸夸其談,說什么‘除了我,誰也干不了’。”剛愎自用、感情用事的懷王大怒,疏遠了屈原。關于這次“草憲”事件的經過和結果,屈原自己在《惜往日》中亦曾有過這樣的追憶:“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詔以昭時。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國富強而法立兮,屬貞臣而日娭。秘密事之載心兮,雖過失猶弗治。心純庬而不泄兮,遭讒人而嫉之?!逼浜?,屈原擔任三閭大夫,掌公族屈、景、昭三姓子弟的管理和教育。他在《離騷》中記述了自己為國培育人才的情況:“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鼻皇柽h后,痛心君王偏聽偏信,讓讒言諂媚蒙蔽了明辨,奸邪歪曲妨害了公道,使端方正直的人不為世俗所容,因而憂愁深思而創作了《離騷》。
楚懷王十六年(前313),秦惠王欲伐齊,因為齊國跟楚國存在合縱的親密關系,秦惠王有所顧忌。張儀獻離間齊、楚之計,秦惠王于是以免除張儀的丞相職務為幌子,叫張儀佯裝脫離秦國,用豐厚的財物作獻禮去侍奉楚王,并騙懷王說:“楚國果真與齊國絕交,秦國愿意獻出商、於之地六百里?!睉淹趸栌关澬模馆p信間諜張儀的話,強行與齊國毀盟絕交。當他派人到秦國去辦理土地交割手續時,張儀卻耍賴說:“我說的是六里,從來沒有說過什么‘六百里’?!睉淹醮笈?,就倉促發兵攻打秦國。楚懷王十七年(前312)春天,楚軍和秦軍在丹陽交戰,楚軍大敗,士卒八萬被斬殺,屈匄、逢侯丑等七十余名將領被俘,漢中郡被侵占。楚懷王兵挫地削之后,稍有覺悟,召還屈原,派他出使齊國,以重修舊好。楚懷王十八年(前311),秦國表示愿退還侵占的漢中郡之一半與楚求和。懷王說:“我寧肯不要土地,只要得到張儀就心甘了。”狡猾而又無所畏懼的張儀自愿單身闖入楚國。到楚國后,他用豐厚的財物賄賂了懷王的佞臣靳尚,又用花言巧語拉攏了懷王的寵姬鄭袖。懷王竟然聽信了鄭袖的話,又釋放了張儀。這時,屈原剛好出使齊國歸來,說:“何不殺張儀?”懷王才猛然醒悟,派人去追張儀,但已追趕不上了。
楚懷王二十四年(前305),楚國背叛齊國,而和秦國聯合,派人到秦國迎娶新婦。一向堅持聯齊抗秦的屈原因為進諫反對懷王背齊聯秦而被流放到漢北。屈原《九章·抽思》說:“有鳥自南兮,來集漢北。好姱佳麗兮,牉獨處此異域?!闭f的就是自己被流放漢北的情況。這以后各國聯合攻楚,大敗楚軍,殺死楚大將唐眛。
懷王三十年(前299),秦國再次攻打楚國,攻占了楚國八座城鎮。此時屈原復被懷王起用,仍然堅持聯齊抗秦的主張。當時,秦昭王與楚有聯姻關系,要求與懷王見面。懷王打算動身。屈原說:“秦是虎狼之國,不可信,還是不要去。”懷王的小兒子子蘭勸懷王去,說:“為什么要斷絕跟秦國的良好關系呢?”懷王最終去了,一入武關,即被軟禁,并遭遇割讓土地的敲詐和威脅。懷王惱怒,不答應。國不可一日無主,經大臣緊急商議,遂立太子橫為王,是為楚頃襄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頃襄王二年(前297),懷王逃到趙國,趙國不收留,后又被追尋的秦軍發現,被帶回秦國,從此一病不起。頃襄王三年(前296),懷王客死于秦國,秦國將其尸體送回楚國安葬,“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史記·楚世家》)。屈原和許多楚國人因此抱怨子蘭勸懷王入秦,以致客死他鄉。令尹子蘭聽到這些議論,氣急敗壞,遂唆使上官大夫在頃襄王面前誹謗屈原。頃襄王勃然大怒,就將屈原流放到江南。屈原由郢都出發,“上洞庭而下江”(《哀郢》),“乘舲船余上沅”,“朝發枉渚”,“夕宿辰陽”,“入溆浦”(《涉江》),輾轉沅、湘一帶,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備受痛苦煎熬、折磨,被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萬般無奈之下,屈原唯有以死來表達對楚國腐朽集團的強烈抗爭,遂于頃襄王十六年(前283)五月初五日,抱石自沉于汨羅江。[3]盡管屈原以死抗爭的行為對當時腐敗透頂、瀕臨覆滅的楚朝廷無濟于事,但屈原的形象和精神是高山仰止、千古生輝的。每年農歷五月初五,中國民間都有過端午、包粽子、賽龍舟的習俗,這本來都與屈原無涉,但因為這天剛好是屈原的忌日,后來就變成了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和民俗,由此可見人民對屈原的敬仰和懷念。
屈原是“楚辭”的創始人。眾所周知,中國先秦詩歌從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到春秋中葉(公元前6世紀)約五百年間,是四言詩發展的黃金時代。這些“先民的歌唱”被周人搜集、整理,編訂成我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詩經》以后整整三百年,中國文壇幾乎被散文的光輝所籠罩,詩歌則處于沉寂時期。打破這沉寂局面的,是天才詩人屈原及其后學宋玉。他們創造了一種具有楚國鮮明地方特色的新詩體。這種詩體就是“楚辭”。“楚辭”和《詩經》迥然不同,它不是集體的歌唱,而是個人的創作;不是現實主義的,而是浪漫主義的;不重自然的寫實,而重主觀的抒情;不是表現北國風光,而是表現南方景象;不是單一的比興,而是整體的象征;句式不是板滯的四言,而是靈動的雜言;篇章不是回環復沓的短章,而是結構宏大的巨制;風格不是自然質樸,而是弘博麗雅。對于楚辭鮮明的地方特色,宋代黃伯思在《校定楚辭序》中有經典的概括:“蓋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保ㄒ姟端挝蔫b》卷九十二)因為楚辭這種新詩體的代表作,是“逸響偉辭,卓絕一世”(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的《離騷》,故后人又稱其為“騷體詩”。中國文學史上往往“風”“騷”并稱,以“風”來指代《詩經》,以“騷”來指代楚辭。考“楚辭”這一名稱,最早見于西漢武帝時期。司馬遷《史記·酷吏列傳·張湯傳》載:“買臣以楚辭與助俱幸,侍中為太中大夫,用事。”漢成帝時,劉向整理古文獻,把楚國人屈原、宋玉所創作的騷體詩和漢代人賈誼、淮南小山、東方朔、嚴忌、王褒、劉向等人所創作的擬騷詩匯編成集,共十六卷,定名為《楚辭》,從此,“楚辭”遂又成為一部詩歌總集的名稱。東漢安帝元初初年,王逸給劉向所編的《楚辭》作注,又加進他自己寫的一篇《九思》,而命名全書為《楚辭章句》,為十七卷。劉向編的十六卷本《楚辭》久已亡佚,只有王逸的十七卷本《楚辭章句》流傳至今,這就是現存最古的《楚辭》注本。《楚辭》一書是中國文學的古老經典,在中國古代浩如煙海的歷史文獻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按照傳統的經、史、子、集四部文獻分類法,《楚辭》屬于“集部”,向來被稱為“集部之祖”。打開中國古代最大的叢書《四庫全書》,其中“集部”類的第一部書就是《楚辭》。故四庫館臣稱:“集部之目,《楚辭》最古?!盵4]由于《楚辭》一書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研究楚辭的歷史綿延悠久,研究楚辭的論著汗牛充棟,并因此形成了一門專門的學問——楚辭學。各位讀者要特別注意的是,當我們拿先秦時期的《詩經》與“楚辭”作比較時,《詩經》要打書名號,“楚辭”不要打書名號,因為《詩經》在先秦時期已編訂成書,而“楚辭”在先秦時期尚未編訂成書,只是以一種詩體而存在。
楚辭作為一種詩歌體式,源于“楚聲”“楚歌”。在春秋時代,楚國的音樂和民歌被稱為“南風”或“南音”?!蹲髠鳌こ晒拍辍酚涊d,楚人鐘儀在晉鼓琴而操“南音”,被譽為“樂操土風,不忘舊也”。戰國時楚國的地方樂曲如《涉江》《采菱》《勞商》《九辯》《九歌》《薤露》《陽春》《白雪》等曲目,還都可以從楚辭作品中看到。屈原的《涉江》《九歌》和宋玉的《九辯》,就是借舊題寫的新詩。屈原以前的楚地民歌,有劉向《說苑·善說》篇所載楚康王時代(前559年至前545年在位)翻譯的越族漁家姑娘唱的那首著名的情歌《越人歌》:“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說(悅)君兮君不知!”稍后數十年,又出現了《孟子·離婁上》所引、傳為孔子所聞的《孺子歌》:“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边@兩首詩歌都使用語氣詞“兮”,與后來楚辭的基本形式相同,是楚辭的先導。但這樣的民間小調猶如涓涓細流,倘若不被偉大的詩人屈原學習和采用,并創造出“氣往轢古,辭來切今,驚采絕艷,難與并能”(《文心雕龍·辨騷》)的《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詩作,就不可能形成中國詩歌長河中騷體詩創作的狂潮,成就“一代之文學”??梢院敛豢鋸埖卣f,屈原的出現,是中國詩壇一次輝煌的日出。
屈原是楚辭的創始人和代表作家,也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的作品思想深邃,情感濃郁,構思奇特,想象豐富,意境優美,文辭瑰麗,體現了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他善于以經天緯地之才,表現各種矛盾與沖突,如《離騷》中表現的生與死、去與留的矛盾與沖突,《九歌》中表現的神與人、圣與俗的矛盾與沖突,《天問》中表現的古與今、明與惑的矛盾與沖突,莫不驚心動魄,震古爍今。屈原開創了中國詩歌由民間集體創作到作家個人創作的新時代。他拉開序幕,即滿臺精彩。其作品風格不但不重復前人,也不重復自己,呈現出多姿多彩的特征?!峨x騷》波瀾壯闊,幽深雋永;《九歌》迷離飄渺,悱惻綺靡;《天問》恢詭譎怪,瑰麗奇矯;《九章》質樸清新,直率平實;《遠游》高蹈飛升,道骨仙風;《大招》夸張渲染,立意高卓;《卜居》《漁父》則韻散結合,跡近賦體。屈原繼《詩經》的現實主義之后開創了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大大豐富了我國文學的藝術表現力。他運用大膽的想象、神奇的夸張,交織以古老的神話、優美的傳說、原始的宗教、民間的風俗,將歷史與現實、神界與人間熔為一爐,創造了一幅幅激動人心的藝術畫面,塑造了高大峻潔的自我形象,表現了詩人的崇高理想,形成了神奇譎怪的美學風貌,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屈原重視詩歌意象的創造和組合,將《詩經》孤立的比興手法發展為系統的象征藝術,形成了有機統一的意象系統。正如王逸所說:“《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喻。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靈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賢臣;虬龍鸞鳳,以托君子;飄風云霓,以為小人?!保ā冻o章句·離騷序》)屈原作品中的意象大體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人的意象群,二是物的意象群,三是神的意象群。而每一類意象群內除了某些中性事物外,又有正反對立的兩組。屈原“寄情于物”,“托物以諷”,以此來表現肯定或否定的意向和鮮明的愛憎,因而他作品中的意象大多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特別是屈原建構和營造的香草美人意象,芬芳華美,具有經典意義,滋潤和沾溉了后世無數作家。屈原作品還常常用男女戀愛婚姻關系來象征政治上的君臣關系,形成了朱熹所謂的“男女君臣之喻”?!峨x騷》前半篇中,詩人自比棄婦,后半篇以求女象征求君,均是“男女君臣之喻”整體構思的體現。這不僅符合中國人傳統的思維習慣,而且形象生動,表意雋永?!渡袝に吹洹吩疲骸霸娧灾荆栌姥浴!彼钤鐚υ姼璧墓δ茏龀隽嗣鞔_的概括。比起“三代”人的重言志,屈原更重言情。他在《九章·惜誦》中提出了著名的“發憤以抒情”說。這是屈騷美學的靈魂和精髓,也是中國古代悲劇理論的重要主題。屈原有心做政治家,而無心當文學家。但“憤怒出詩人”,由于在政治上“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屈原情不自禁地抒發自己的牢騷與憤懣,遂創作出了震撼千古的光輝詩篇,成為中華民族文學史上偉大的詩人。屈原取得了巨大的藝術成就,他的影響是深遠的。王逸《楚辭章句敘》稱:“屈原之詞(同‘辭’),誠博遠矣。自終沒以來,名儒博達之士著造詞賦,莫不擬則其儀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竊其華藻,所謂金相玉質,百世無匹,名垂罔極,永不刊滅者矣?!眲③摹段男牡颀垺け骝}》也指出:“其敘情怨則郁伊而易感,述離居則愴怏而難懷,論山水則循聲而得貌,言節候則披文而見時。是以枚賈追風以入麗,馬揚沿波而得奇。其衣被詞人,非一代也?!?
屈原其人,詩人氣質很重,多愁善感,富有激情,既清醒理智,又感性迷狂。他的生活、為人,都是詩化的。他愛穿奇裝異服,服飾新潮、前衛,年既老而不衰。他制芰荷以為衣,集芙蓉以為裳,頭戴著高高的帽子,耳綴著亮亮的明珠,身佩著長長的寶劍,腰系著馥郁的香囊,“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離騷》),遍體鮮艷,華美芬芳,走起路來還有佩玉叮當作響。他“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離騷》),“折瓊枝以為羞兮,精瓊爢以為”(《離騷》),“飡六氣而飲沆瀣兮,漱正陽而含朝霞”(《遠游》),“吸飛泉之微液兮,懷琬琰之華英”(《遠游》),“搗木蘭以矯蕙兮,糳申椒以為糧。播江離與滋菊兮,愿春日以為糗芳”(《惜誦》),“吸湛露之浮源兮,漱凝霜之雰雰”(《悲回風》),“登昆侖兮食玉英”(《涉江》),飲清露,含朝霞,吃花粉,食玉英,不食人間煙火,儼然云外神仙。飲食芳潔,十分講究。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離騷》),所服(服飾和服食)都與世俗之人不一樣。他還上天下地,溝通天人,時而飛行天上,時而馳騁人間,能向遠古的神女表白感情,能請上古的神巫占卜降神。這一切當然都是象征,是隱喻,并非寫實,是以服飾和服食的芳潔來表明自己品性的高潔,用上天下地來表現自己的苦苦求索,用追求神女來象征追求明君,用占卜降神來表現自己內心中的矛盾沖突。但這樣的奇思幻想竟出自一位曾擔任左徒的高官筆下,實在令人拍案叫絕、嘆為觀止!要知道他在位時每天一定都有繁重瑣碎的政務,周圍又有那么多的奸佞小人影響心情,然而他仍然有天真孩童般的滿腦子奇想,花季少女般的一系列追求,這是多么難得的靈性和詩情??!
屈原是個完美主義者,理想主義者,而現實又偏偏太黑暗,太殘酷。他所處的時代,楚國統治集團已腐敗到了極點。信讒棄賢是當時政治腐敗的重要標志。“世溷濁而嫉賢兮,好蔽美而稱惡?!保ā峨x騷》)“讒人高張,賢士無名?!保ā恫肪印罚┱賳T不依法辦事,為所欲為,是當時政治腐敗的另一重要表現?!肮虝r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離騷》)不注意道德修養,生活糜爛,道德敗壞,是當時貴族個人生活作風腐敗的反映?!皶r繽紛其變易兮,又何可以淹留?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豈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保ā峨x騷》)官員們欲壑難填、貪得無厭,是當時經濟腐敗的突出表現?!氨娊愿傔M以貪婪兮,憑不厭乎求索。羌內恕己以量人兮,各興心而嫉妒?”(《離騷》)面對楚國腐敗的黑暗現實和國勢日頹的危險局面,屈原經常長吁短嘆,淚流千行,憂心如焚,苦不堪言。他在詩篇中一再將歷朝歷代的明君與昏君、清官與貪官對比進行描寫:“昔三后之純粹兮,固眾芳之所在。雜申椒與菌桂兮,豈維紉夫蕙茝?彼堯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紂之猖披兮,夫唯捷徑以窘步。”(《離騷》)“啟《九辯》與《九歌》兮,夏康娛以自縱。不顧難以圖后兮,五子用失乎家巷。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固亂流其鮮終兮,浞又貪夫厥家。澆身被服強圉兮,縱欲而不忍。日康娛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顛隕。夏桀之常違兮,乃遂焉而逢殃。后辛之菹醢兮,殷宗用而不長。湯禹儼而祗敬兮,周論道而莫差?!保ā峨x騷》)這一系列的對比,揭示了“為官清,其政興;為官貪,其政衰”的興衰成敗規律,為楚王提供歷史借鑒,其用心可謂良苦!針對楚國腐敗的社會現實,屈原高唱:“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離騷》)他主張舉賢授能,將德才兼備的人選拔來掌權;修明法度,將國家的治理納入法治軌道。他堅持真理、充滿理想,“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以改革圖強為己任,上下求索,表現出英勇的獻身精神。盡管遭受無數挫折和打擊,然而屈原忠于祖國、熱愛祖國的情懷至死不渝。“陟升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仆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保ā峨x騷》)詩人熾熱的愛國之情感人肺腑。他愛美時像個少女,而斗爭起來卻是一位真正的偉男?!安輵棥憋L波鬧得那么大,就在于他出臺的憲令包含有懲貪肅腐的重大主題,準備掀起一場“廉政風暴”,要和腐朽勢力作殊死的斗爭,因而觸犯了特權階層的既得利益,所以屈原受到奸佞的誹謗,楚王的流放?!芭e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保ā稘O父》)但屈原“董道不豫”,堅持與楚國腐朽勢力斗爭到底!在正義與邪惡的較量、生與死的考驗中,他無所畏懼,視死如歸。他不諱言死,亦不怕死?!耙嘤嘈闹瀑猓m九死其猶未悔?!薄半m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阽余身而危死兮,覽余初其猶未悔?!薄凹饶闩c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以上《離騷》)“知死不可讓,愿勿愛兮。”(《懷沙》)“臨沅湘之玄淵兮,遂自忍而沉流。卒沒身而絕名兮,惜壅君之不昭?!薄皩庝鬯蓝魍鲑?,恐禍殃之有再。不畢辭而赴淵兮,惜壅君之不識!”(《惜往日》)“寧溘死而流亡兮,不忍為此之常愁。”(《悲回風》)“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保ā稘O父》)他以死明志,多次表明他甘愿為反抗黑暗、追求理想而獻身!雖然屈原也知道,“驟諫君而不聽兮,任重石之何益?”(《悲回風》)但現實太黑暗了,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他只能以死抗爭,別無選擇!屈原之所以選擇水死,是有象征意義的,就是為了表明自己清白,表明自己和腐朽勢力勢不兩立!赤條條地來,赤條條地去,葬身魚腹之中,多么清白,多么干凈!即使帶有塵世的污垢,也被清清的江水洗刷得干干凈凈!總之,屈原舉賢授能、修明法度的美政理想,忠于祖國、至死不渝的愛國感情,堅持真理、勇于求索的獻身精神,代表著歷史的進步要求和民族的精神脊梁,千百年來哺育和激勵了無數的志士仁人和進步作家!“屈原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代表,是永遠值得我們驕傲的“民族魂”。
本書所收屈原賦據清同治十一年(1872)金陵書局重刻汲古閣毛表??榕d祖《楚辭章句補注》收錄。校注時,凡原書中難讀的字均加括號注明讀音。各篇作品的解題說明不強求篇幅長短一致,有話則長,無話則短。本書的注釋力求詳盡通俗,爭取給讀者少留難點。書中對難字難詞采用分句注釋。前后重見的典故,在不同篇中分別作注,以便閱讀。注釋盡量選擇古今學者合理的解釋,特別是充分吸收了20世紀以來楚辭學、神話學和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成果。為便于讀者了解古韻,本書參考了眾多學者對屈原賦押韻的研究成果,標明了屈原賦的韻部。為便于讀者理解原文,本書譯文盡量采用直譯。另外,各篇作品后匯輯了前人的部分精要的評語。書末另附有關屈原的傳記及評論資料,包括漢代司馬遷《屈原列傳》、劉向《屈原傳》、唐代沈亞之《屈原外傳》、漢代班固《離騷贊序》、王逸《楚辭章句序》、梁代劉勰《辨騷》。
此本《屈原賦通釋》是一部屈原賦校注匯評本,全書對屈原賦作了精要的??保敿毜淖⒔?,通俗的翻譯,扼要的點評,充分吸收了古今中外學者豐富的研究成果。欲其深者,可以得其深;欲其淺者,可以得其淺。凡有志學習和研究屈原賦者,請從這里開始!
吳廣平
2017年4月8日于湖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
注釋
[1]關于屈原的故鄉,袁山松《宜都山川記》云:“秭歸,蓋楚子熊繹之始國,而屈原之鄉里也。原田宅于今具存?!庇衷疲骸扒匈t姊,聞原放逐,亦來歸,喻令自寬全。鄉人冀其見從,因名曰秭歸。即《離騷》所謂‘女媭嬋媛以詈余’也?!保ㄒ姟端涀ⅰ肪砣摹敖弊⒁┮郧皩W術界據此認為屈原的故鄉是湖北省秭歸縣樂平里。但酈道元在引用袁山松的這段話時就說:“余謂山松此言,可謂因事而立證,恐非名縣之本旨矣?!彼麑Υ苏f明確表示了懷疑與否定。而據歷史地理學家考證,秭歸之得名與古夔國有關,而與屈原無涉。據詩人的自述和漢人的記述,屈原的故鄉應當是楚國郢都,即今湖北省江陵縣紀南城。
[2]據屈原自言生于寅年寅月寅日考證其生年月日,郭沫若《屈原研究》推算為楚宣王三十年(前340)正月初七日,浦江清《屈原生年月日的推算問題》推算為楚威王元年(前339)正月十四日(《歷史研究》1954年第1期),胡念貽《屈原生年新考》推算為楚宣王十七年(前353)正月二十三日(《文史》第五輯;又見《先秦文學論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版),另外還有十幾種說法。過去通行的說法是前340年說和前339年說,但現在贊成前353年說者愈來愈多(如趙逵夫、金開誠、雷慶翼等)。此事至為復雜,爭訟未已,迄無定論,我暫取胡念貽說。
[3]關于屈原的沉江年代及原因,自明人汪瑗《楚辭集解》提出《哀郢》作于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其主旨為哀悼郢都被秦將白起攻陷之后,郭沫若《屈原研究》從此說,并將屈原之沉江說成是因“白起破郢”而“殉國難”,將屈原之沉江年代說成是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此說影響很大,從者甚眾。然而,此說后來被章培恒和潘嘯龍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徹底駁倒,并得出了趨向于兩極的新結論。章培恒認為屈原死于頃襄王三十年(前269)之后,《哀郢》是郢都淪陷、遷都于陳之后九年,即頃襄王三十年(前269)時,屈原因回憶這次悲慘的事件而作,抒發的是郢都淪陷、詩人東遷逃亡的哀思。(參章培恒《關于屈原生平的幾個問題》,載《學術月刊》1981年第10期)而潘嘯龍則認為屈原早在頃襄王十六年(前283)或十七年(前282)即已沉江,《哀郢》是屈原遷逐江南九年以后,即頃襄王十三年(前286)或十四年(前285)所作,抒發的是無罪棄逐、九年不復的哀思。(參潘嘯龍《關于屈原自沉的年代及原因》,載《江漢論壇》1982年第5期)潘嘯龍又在《安徽師范大學學報》1989年第3期發表《從漢人的記述看屈原的沉江真相》一文,指出從西漢初到東漢,凡是提及屈原事跡的大學問家,無不確認屈原之死是由于“被讒放逐”,對楚王朝的黑暗朝政失去希望所致,而無人說過是因“白起破郢”而“殉國難”。屈原沉江年代及原因的考證,亦至為復雜,爭訟未已,迄無定論,我暫取潘嘯龍說。
[4]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四八“集部總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