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拍賣企業對外承包
一、承包經營
企業承包經營是我國在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時制定的一種經營制度,按照現行仍然有效的《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承包經營責任制暫行條例》的規定,承包經營責任制,是在堅持企業的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的基礎上,按照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原則,以承包經營合同形式,確定國家與企業的責權利關系,使企業做到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營管理制度。該條例的適用對象為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以及有關行業。在我國改革開放之初承包經營較為常見,其目的是為了促進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
按照中國《公司法》成立的公司,其組織機構有著特殊的法律規定。對于公司是否可以對外承包經營,現在存在理論上的爭議。但是我們認為承包只是讓渡的經營權,對于公司主體的法律地位并沒有發生任何變化,承包行為本質上屬于公司的內部約定,故對于公司以承包形式對外經營的不應輕易否定其承包經營的效力。
對于拍賣企業而言,拍賣企業的許可是拍賣企業獲得特殊資質,該資質不具有可轉讓的屬性,但是拍賣企業的股東將拍賣企業交由特定的主體以承包的方式經營未違反《拍賣法》或者其他禁止的法律規定。
二、整體承包
整體承包通常因為拍賣公司股東無暇顧及拍賣業務,為了保證資質的完整,將拍賣公司整體交由他人進行承包的情形。
整體承包則意味著公司的資質和其他經營管理權交由第三方行使,在此情形下應注意無論發包人和承包人之間簽訂的合同如何,拍賣公司的經營權的變化并不影響拍賣公司應當單獨地就以拍賣公司名義實施的拍賣活動等行為對外承擔責任。這類責任不僅包括拍賣公司對外承擔的民事責任,也包括拍賣公司對外承擔的行政責任,等等。
故如何規范地經營,避免各類風險的發生應成為發包人關注的重點。盡管發包人和承包人之間的合同僅僅在雙方之間產生約束力,但是為了防止承包人濫用承包經營權,發包人與承包人應當在簽訂的承包合同當中進行妥善的約定和安排,以規避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并且確保最終的風險由承包人承擔。
三、分公司承包
分公司承包的風險實際和整體承包一致,其核心在于分公司不具備法人資格,其只是總公司的分支機構,不具備獨立地承擔民事責任的能力,分公司的責任均最終由總公司承擔。故無論分公司以何種方式運營,最終后果均須總公司承擔。拍賣公司為了自己的經營區域的擴大,成立分公司經營比較常見。一種情形系由公司內部人員進行承包經營,由公司內部人員在某區域內以承包分公司的方式運營,鑒于公司對內部人員有著管理的手段和能力,在這種情況下,總公司應當強化經營管理,致力于將分公司的經營置于總公司的有效監督管理之下,以避免分公司風險的發生。另外一種情形是分公司由公司之外的人在當地進行承包經營,這種風險需要由承包合同中的條款來進行提前約定,同時總公司在此情形下也不能放松對分公司的管理,否則分公司的承包經營會給總公司帶來潛在的巨大風險。
無論如何,對于承包經營這類經營的情況,我們建議公司應當妥善地選擇合作的對象,并通過制度和合約限制承包人無限度地行使經營權,并且通過合約將承包人應盡的義務予以明確以防止風險過度擴大。
(1) 1993年12月29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通過,1994年7月1日起施行。
(2) 2013年12月28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通過修訂,2014年3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