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1]曰:“學而時[2]習[3]之,不亦說[4]乎?有朋[5]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6]而不慍[7],不亦君子[8]乎?”
【注釋】
[1]子:古時候對有學問、有道德的男子的尊稱,在本書中指孔子。
[2]時:修飾“習”的副詞,在一定或適當的時候。
[3]習:練習、溫習。古書中還有實習、演習的意義。
[4]說(yuè):“悅”的古字,愉快。
[5]朋:志同道合的人。
[6]人不知:不被他人所理解。
[7]慍(yùn):怨恨,發怒。
[8]君子:道德上有修養的人。
【譯文】
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溫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到這里)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原文
有子[1]曰:“其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鮮[3]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4]也。君子務本[5],本立而道[6]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7]與[8]!”
【注釋】
[1]有子: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論語》中,對孔子的弟子一般都稱字,只有對曾參和有若特稱為“子”,有人因此認為《論語》是他們兩人的弟子所編集的。
[2]孝弟(tì):孝,指奴隸社會時期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確態度;弟,讀音和意義同“悌”,指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確態度。封建時代也把孝悌作為維持社會制度和秩序的一種基本道德力量。
[3]鮮(xiǎn):少。
[4]未之有:“未有之”的倒裝形式。古代漢語中否定句的受詞如果是代名詞,一般放在動詞之前。
[5]務本:務,專心、致力于。本,根本。
[6]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簡單說就是治國做人的基本原則。
[7]為仁之本:為,實行。仁既是孔子的核心思想,又是倫理道德準則。為仁之本,即把孝悌作為仁的根本。
[8]與:音讀和字義同“歟”,感嘆詞。《論語》的“歟”字都寫作“與”。
【譯文】
有子說:“為人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卻喜歡觸犯上級的,這種人是很少的;不喜好觸犯上級卻喜歡造反的,這種人從來沒有過。君子專心致力于根本,根本樹立了,‘道’就會產生。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就是實行‘仁’的根本!”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1],鮮矣仁。”
【注釋】
[1]巧言令色: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此處可以解釋為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仁德’是不會多的。”
原文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為人謀而不忠[3]乎?與朋友交而不信[4]乎?傳[5]不習乎?”
【注釋】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參(shēn),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出名。據說《孝經》就是他撰寫的。
[2]三省(xǐng):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檢查,反省。
[3]忠: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
[4]信:誠實。
[5]傳(chuán):老師傳授的知識。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復習了呢?”
原文
子曰:“道[1]千乘之國[2],敬[3]事而信,節用而愛人[4],使民以時[5]。”
【注釋】
[1]道:治理。
[2]千乘(shèng)之國:乘,古代用四匹馬拉的兵車。千乘之國,指擁有一千輛戰車的國家,即諸侯國。春秋時代,國家的強弱都用車輛的數目來計算。在孔子的時代,千乘之國已經不是大國。
[3]敬:嚴肅慎重。
[4]愛人:此處的“人”不是泛指一切人群,而是專指士大夫以上各個階層的人,它與下句的“民”相對。
[5]使民以時:古時候老百姓以農業為主,本句是說役使老百姓要不妨礙他們從事農業生產。
【譯文】
孔子說:“治理具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嚴謹認真地對待工作,信實無欺,節約費用,愛護官吏,役使百姓要在農閑時間。”
原文
子曰:“弟子[1]入[2]則孝,出[3]則弟,謹[4]而信,泛[5]愛眾,而親仁[6],行[7]有余力,則以學文。”
【注釋】
[1]弟子:年紀幼小的人。
[2]入:古代父子分別住在不同的居處,學習則在外舍。入是入父宮,指進到父親住處,或說在家。
[3]出:與“入”相對而言,指外出拜師學習。出則弟,是說要用悌道對待師長。
[4]謹:寡言少語。
[5]泛(fàn):廣泛。
[6]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7]行:做到以上這些事。
【譯文】
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面前,就要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寡言少語,說則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后還有余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
原文
子夏[1]曰:“賢賢[2]易色[3];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4]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注釋】
[1]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學生。
[2]賢賢:第一個“賢”字作動詞用,尊重的意思。賢賢即尊重德行。
[3]易色:輕視容貌。“易”有交換、改變的意義,也有輕視、簡慢的意義。
[4]致:獻出。
【譯文】
子夏說:“對妻子敬重德行而不看重容貌,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與朋友交往說話誠實守信。這樣的人,雖然他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原文
子曰:“君子[1]不重[2],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3]。無友[4]不如己者。過[5],則勿憚[6]改。”
【注釋】
[1]君子:這個詞貫穿本章始終,這里應當有一個斷句。
[2]重:莊重。
[3]主忠信:以忠信為主。
[4]無:通“毋”,不要。友,結交。
[5]過:過錯。
[6]憚:害怕。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即使讀書所學也不穩固。要以忠信為主,不要與不如自己的人交往。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原文
曾子曰:“慎終[1],追遠[2],民德歸厚矣。”
【注釋】
[1]慎終:慎重處理父母的喪事。
[2]追遠:追念遠祖。
【譯文】
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使得老百姓歸于忠厚老實了。”
原文
子禽[1]問于子貢[2]曰:“夫子[3]至于是邦[4]也,必聞[5]其政,求之與?抑[6]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7]異乎人之求之與?”
【注釋】
[1]子禽:姓陳名亢,字子禽。鄭玄在為《論語》所做的注中說他是孔子的學生,但《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并沒有記載他。
[2]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衛國人,比孔子小31歲,是孔子的學生。子貢善辯,孔子認為他可以做大國的宰相。據《史記》記載,子貢在衛國當商人,家有財產千金,成了有名的商業家。
[3]夫子:這是古時候的一種敬稱,凡是做過大夫的人都可以獲得這一稱謂。孔子曾擔任過魯國的司寇,所以他的學生們稱他為“夫子”。后來,沿襲用它稱呼老師。《論語》中所說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學生對他的稱呼。
[4]邦:指當時割據的諸侯國家。
[5]聞:知曉。
[6]抑:表示選擇的文言連接詞,有“還是”的意思。
[7]其諸:語氣詞,有“大概”、“或者”的意思。
【譯文】
子禽問子貢說:“老師到了一個國家,總是知曉這個國家的政事。是他自己求得的呢,還是人家告訴他的呢?”子貢說:“老師憑借溫和、善良、恭敬、儉樸、謙遜得知的。即使他特意打聽,或許與別人的求法也不同吧?”
原文
子曰:“父在,觀其[1]志;父沒,觀其行;三年[2]無改于父之道[3],可謂孝矣。”
【注釋】
[1]其:指兒子。
[2]三年:可以理解成較長的時間,不一定指三年的時間。
[3]道:有時候是一般意義上的名詞,無論好壞、善惡都可以叫作道。但更多時候是積極意義的名詞,表示善的、好的東西。這里表“合理內容”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因為他無權獨立行動),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
原文
有子曰:“禮之用,和[1]為貴。先王[2]之道,斯[3]為美;小大由[4]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5]之,亦不可行也。”
【注釋】
[1]和:和諧。
[2]先王:前代君王。
[3]斯:此。
[4]由:遵循。
[5]節:制約、節制。
【譯文】
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為重。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寶貴的地方就在這里,不論大事小事都按和諧的辦法去做。但有的時候就行不通,(這是因為)為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節制,也是不可行的。”
原文
有子曰:“信近[1]于義[2],言可復[3]也。恭近于禮,遠[4]恥辱也。因[5]不失其親,亦可宗[6]也。”
【注釋】
[1]近:接近、符合。
[2]義:義是儒家的倫理范疇,是指思想和行為符合一定的標準,這個標準就是“禮”。
[3]復:實踐。
[4]遠:動詞,被動用法,使之遠離的意思。
[5]因:依靠、憑借。
[6]宗:效法。
【譯文】
有子說:“守信要符合義,這樣說的話才能實行;恭敬要符合禮,這樣才能遠離恥辱;所依靠的不離開自己的親人,也是能效法的。”
原文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謂好學也已。”
【注釋】
[1]就:靠近、看齊。
[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3]正:匡正、端正。
【譯文】
孔子說:“有德之人,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原文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1]?”子曰:“可也。未若[2]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3]’,其斯之謂與?”子曰:“賜[4]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5]。”
【注釋】
[1]何如:設問,意思是“怎么樣”。
[2]未若:不如。
[3]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這兩句引自《詩經》。有兩種解釋:一種是說切磋琢磨分別指對骨、象牙、玉、石四種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則不能成器;一種是說加工象牙和骨,切了還要磋,加工玉石,琢了還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4]賜:子貢名,孔子對學生都稱其名。
[5]告諸往而知來者:諸,之于;往,過去,指已知的東西;來者,未來的事,這里指未知的事。
【譯文】
子貢說:“貧窮而能不諂媚,富有而能不驕傲自大,怎么樣?”孔子說:“可以了。但是還不如雖貧窮卻快樂,雖富裕而又喜好禮的。”子貢說:“《詩經》上說,‘要像對待骨、象牙、玉、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孔子說:“賜呀,我可以與你談論《詩》了,你能從我已經講過的話中領會到我還沒有說到的意思,舉一反三。”
原文
子曰:“不患[1]人之不己知[2],患不知人也。”
【注釋】
[1]患:擔憂。
[2]不己知:不了解自己。
【譯文】
孔子說:“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
【故事】
季布一諾千金
秦朝末年到西漢初期有一個人叫季布,他為人特別講信義。只要是答應過的事情,不管有多么困難,他一定會想方設法地辦到。
有一次季布出外辦事情,途中經過徐國,就前去拜見了徐國的國君。徐國國君覺得季布腰間的佩劍特別漂亮,非常羨慕,但是礙于面子,沒有張口索取。季布心里明白,但由于出使的禮節需要,季布就想辦完事以后將寶劍贈予他。等季布把事情辦完回到徐國時,徐國國君已經死了。季布心中悲痛,跑到徐君的墓前,解下寶劍,掛在墓旁的樹枝上。
隨從人員不解地問道:“徐君已經死去,為什么你還把劍掛在這里呢?”
季布黯然道:“在我心里,已經將寶劍許諾給他了,豈能因為他的去世而違背我的心愿呢?”隨從心中十分佩服季布。
后來,“掛劍”、“懸劍”、“許劍”、“生死一劍”等詞就意味著對亡友的許諾、追思和信義。
從此,季布重諾許劍的事便傳開了。季布是楚地(大概是現在的湖北及其周邊地區)人,在當地流傳著這樣的話:“得黃金百兩,不如得季布一諾。”大家都知道,季布誠信可靠,說話有信譽。
季布曾經是西楚霸王項羽的得力干將,是項羽手下最著名的五大將之一。他很會打仗,有好幾次把劉邦打敗,弄得劉邦非常狼狽。后來項羽因為兵敗自殺,劉邦奪取了天下,當上了西漢王朝的開國皇帝。可是劉邦每每想起敗在季布手下的事情,心里就很生氣,于是他決定替自己出這口惡氣,就下令緝拿季布:誰能將季布送到官府,就賞賜一千兩黃金;膽敢窩藏者以滅三族之罪來論處。
當時情勢緊急,季布躲藏在濮陽一個姓周的人家。周家人對季布說:“朝廷現在懸賞捉拿你非常緊急,追蹤搜查的就要到我家來了,將軍您如果能夠聽從我的話,我才敢給你獻出計策;如果不能的話,我情愿先自殺。”季布答應了。
周家便讓他穿上粗布衣服,拿鐵箍環住他的脖子,還剃掉了他的頭發,將他和周家的幾十個奴仆一同賣給魯地一個姓朱的人家。朱家素以“任俠”聞名,早就欣賞季布的俠義行為,此時便將季布和那些奴仆一起買下來,讓季布和他們一起在田里勞動作為掩護。不僅如此,朱家還準備去洛陽找汝陰侯夏侯嬰幫忙解救季布,走前特意交代他兒子說:“田間耕作的事你要聽這個傭人的,而且他的飲食要和你的一樣。”然后便啟程去洛陽拜見夏侯嬰。
夏侯嬰留朱家喝酒,席間,朱家佯裝無意地問夏侯嬰:“季布犯了什么大罪,皇上要這么急著抓他?”
夏侯嬰說:“以前季布替項羽打仗,多次使皇上處境不利,所以皇上一定要抓到他來懲治。”
朱家說:“您看季布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夏侯嬰說:“他是一個有才能的人。”
朱家說:“臣子聽從主上差遣,為主上打擊敵人,完全是分內的事,季布當年身為項羽的臣子,聽從項羽的命令沒什么過錯。現在皇上剛剛奪得天下,如果僅憑個人情緒就去追捕一個人,實際上就是向天下人顯示自己氣量狹小。以季布的才能,如果被逼得走投無路,很可能會北逃到匈奴或是南逃到越地去,到時只會增加敵國的力量,而減損我朝的人才。您為什么不找機會向皇上說明這個道理呢?”
夏侯嬰素聞朱家大俠之風,又聽此言論,猜想季布應該藏身在他那里,便答應說:“好。”夏侯嬰等待一個合適的機會,果然按照朱家的意思向皇上奏明。皇上聽后覺得很有道理,于是就赦免了季布的罪行。
季布是俠義之士,能夠由剛強變得柔順,實在難得,這也獲得了當時很多人的稱贊。朱家冒死幫助季布,也出了名。季布后來被皇上劉邦召見,他表示服罪,劉邦也摒棄前怨,還任命他為中郎。
在漢朝惠帝的時候,季布擔任了中郎,這個職位是一般武官所能獲得的最高官職,掌管皇家衛隊。當時漢朝與北邊的鄰國匈奴相處得并不好,匈奴王單于曾經寫信侮辱呂后,信中的話特別難聽。當時當政的是呂太后,她大為惱火,于是召集眾位將領來商議這件事。
上將軍樊噲主動請戰,欲帶領十萬人馬去掃平匈奴,眾將領為迎合呂后都紛紛贊同樊噲。季布說:“樊噲這人真該被斬!當年,高皇帝親率四十萬大軍討伐匈奴,尚且在平城被圍;如今,樊噲有什么能力只用十萬兵馬就掃平匈奴呢?這根本就是當面撒謊!何況,秦王朝之所以被陳勝等人起兵造反,正是因為對匈奴用兵,如今前朝遺留的創傷還沒痊愈,樊噲又為了阿諛逢迎就想要使天下再度動蕩了。”聽完季布的話,大臣將領都感到驚恐和不安,呂太后宣布退朝,之后也不再議論攻打匈奴的事了。
季布有個老鄉叫曹丘生,能言善辯,愛結交權貴,季布一直很瞧不起他。季布平步青云后,曹丘生求皇親竇長君給季布寫信介紹自己。竇長君知道季布對他的看法,便勸他不要去見季布,免得自討沒趣。但在曹丘生的堅持下,竇長君只好寫了一封推薦信,派人送給季布。季布見信果然不悅,準備狠狠教訓曹丘生一頓。
沒過多久,曹丘生便登門拜訪季布,對季布一臉厭惡的表情毫不在意,行禮后慢條斯理地說:“咱們楚地現在流傳一句話,叫‘得黃金百兩,不如得季布一諾’。您有這么高的聲譽,同為楚人的我愿到各處去宣揚您的好名聲,有什么不好呢?您又何必對我懷有成見呢?”這番話合情合理,讓季布改變了之前對曹丘生的看法,非但不再厭惡他,還熱情款待他。
曹丘生走時,季布還送了很多禮物給他。曹丘生也的確說到做到,每到一地就大力宣傳季布如何禮遇賢能、仗義疏財、濟危扶困,讓季布的好名聲越傳越廣。人們一提到季布,就會把他與誠信聯系在一起。
【評論】
“信”字在《學而》篇中出現了多次,在《論語》中更是出現了幾十次,其含意大多是“誠實守信”。它是交往之道,是溝通人際關系、讓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理解的精神樞紐。孔子把它視為與人交往的一條基本準則,強調一個人只有具備了“誠信”的品格,才能受到他人的尊重,要求“主忠信”、“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在故事中,季布因為自己講信用贏得了別人的稱贊,在自己遇到困難時也得到了別人的竭力幫助,進而讓自己死里逃生。在為朝廷做事時,季布也勇于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而不是違背良知地附和別人,這也是誠信的表現。
季布用誠信讓自己在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司馬遷在《史記》中還為他寫了傳記。“得黃金百兩,不如得季布一諾”,就是現在“一諾千金”這個成語的由來。無論過去還是現在,人都是應該站在“信”字上的,誠實守信是我們為人的基本原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