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專題探究
-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部編版語文教材配套閱讀名著書系)
- 朱光潛
- 2275字
- 2020-07-27 18:31:13
專題一:探究書信體的妙處
朱光潛先生用書信的形式和青年探討了十二個方面的問題,語言親切自然,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益。那么,你認為書信體的形式有哪些好處呢?把你認為的好處總結一下。
書信體的妙處
古今中外,出現的書信體文章不知凡幾,其中著名的也有很多,如歌德的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傅雷的《傅雷家書》、朱光潛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冰心的《寄小讀者》等,這些名人為什么會選擇書信體作為內容的載體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書信體最突出的特點就是采用第一人稱的敘述角度。這一敘述角度非常適合抒情和心理描寫。比如《少年維特的煩惱》,采用了第一人稱書信體的形式,里面的一百多封書信都展示了主人公維特的內心世界。讀者閱讀這些信件,如同化身維特,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也便于其他表達方式的運用。記敘、描寫、議論、說明等表達方式均可靈活運用。如,朱光潛先生在《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中就采用了敘述、描寫、議論、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也就是說書信體不受文體和表達方式的制約。
其次,自然親切,真實感強,便于讀者接受。因為書信體作品只能以第一人稱“我”這一種角度講述故事,論證說理,那么所敘述的故事,所描寫的人物就都是以“我”的親身經歷,親眼見聞展開,這就使讀者感到親切,增加真實感。說理辯論時也是以面對面交談的口氣,這使讀者覺得自己和作者之間是平等的,更容易接受作者的觀點。而且書信體作品通常講述的是每時每刻都會發生在每個人身上或身邊的人的生活,讀者讀了之后會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產生共鳴感。
第三,適用題材廣泛,可以暢所欲言。天文地理、山川河流、花蟲鳥獸、個人隱私、鄰里家事、國家大事、雞毛蒜皮……都可以寫入書信。而且,在寫信時,可以海闊天空,想說就說,可以隨心所欲抒發真情實感,交流心得體會。
正因為書信體文章有這么多的優點,所以在歷史上,才出現了那么多書信體的著名篇章,我們有責任把它傳承下去。
專題二:抓住一方面談自己的感想
在本書中,朱光潛先生談了讀書、社會運動、作文、人生等問題,針對青年人的困惑辯證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讀了之后,你一定會有很多感想。把你的某一感想總結出來。
事實勝于雄辯——《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例證分析
例證法,是指議論文中亮明觀點后舉出具體實例證明觀點的論證方法。它能使道理講得更通俗易懂,更易于人們接受。如果例證法用得好,讓事實說話,會使文章更具有說服力。朱光潛先生在《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中就運用了大量的例證。
他在批評國內一般學者“不重根基而侈談高遠”的通病,希望青年能夠“博學守約”“先能博大而后精深”時,列舉了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康德、歌德、羅素等大家的事例,令人好像在同這些大家交流。
在談論作文時,朱先生舉了下列例子:法國福樓拜花費三個月工夫做成一句文章;印度甘地辦報作文,必齋戒靜坐沉思一日夜然后動筆。這兩個例子充分表現了“花工夫”“講良心”以及對文字虔誠敬畏的態度,擁有永恒的“撼動心靈”的力量。
在討論怎樣面對挫折和失敗時,朱光潛先生引用了下列事例:孟敏墮甑,不顧而去。人問其故,他說:“甑已碎,顧之何益?”這樣的例子,給人醍醐灌頂之感。
在《談十字街頭》一封信中,朱光潛先生列舉了那些“站在十字街頭而能向十字街頭宣戰的”先賢,蘇格拉底飲鴆,伽利略被教會加罪,羅曼·羅蘭、羅素在歐戰期中被人謾罵,可是他們的思想卻閃爍著震古爍今的光芒,照耀著大地。
朱光潛先生的這些例子,不僅顯示了他的學養深厚,而且無一不和道理緊密結合,極為有力地證明了他的觀點,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專題三:收集名人的關于讀書的言論
本書中,朱光潛先生針對讀書提出了幾種極有啟發性的觀點,如“讀書最重要的是興趣”。那么,你在平時的閱讀中,肯定接觸過相關的名人名言,請總結一下。
名人談讀書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顏真卿
性癡,則其志凝:故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無成者,皆自謂不癡者也。
——蒲松齡《阿寶》
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故愿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蘇軾《東坡文集事略》
看文字須大段精彩看,聳起精神,豎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劍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須要透,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應,方始是。不可按冊子便在,掩了冊子便忘。
——朱熹《朱子語類大全》
學貴精不貴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卻到地也。
——戴震《戴東原先生年譜》
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是不濟事。
——鄭板橋
人的知識愈廣,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
——高爾基
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
——歐陽修
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
——李苦禪
與肝膽人共事,無字句處讀書。
——周恩來
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早一天就多一分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
——余秋雨
從前我住在家里,自己的書房總歡喜自己打掃。每看到書籍凌亂,灰塵滿地,你親自去灑掃一過,霎時間混濁的世界變成明窗凈幾,此時悠然就座,游目騁懷,乃覺有不可言喻的快慰。
我記得初進中學時,有一天穿著短衣出去散步,路上遇見一個老班同學,他立刻就豎起老班的喉嗓子問我:“你的長衫到哪里去了?”
有一天,一個中國人、一個印度人和一位美國人游歷,走到一個大瀑布前面,三人都看得發呆。中國人說:“自然真是美麗!”印度人說:“在這種地方才見到神的力量呢!”美國人說:“可惜偌大水力都空費了!”
人生的快樂有一大半要建筑在人與人的關系上面。只要人與人的關系調處得好,生活沒有不快樂的。許多人感覺生活苦惱,原因大半在沒有把人與人的關系調處適宜。這人與人的關系在我國向稱為“人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