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咫尺匠心:新工匠是怎樣煉成的
- 蔣小華
- 1902字
- 2020-08-04 16:22:23
7.差之毫厘也要計較
翻閱古書,發現“匠”字的本義為木工,外框“匚”是口朝右可以裝木工用具的方口箱子,其中的“斤”就是木工用的斧頭,過去只有木工才叫“匠”。
當然,今天的“匠”已應用很廣。我解讀“匠”為一定規則內的“斤斤計較”,明察秋毫,哪怕是瑣碎的細小。所有的粗制濫造都是對“匠”的褻瀆,例如,對工作不認真,對細節不重視,對瑕疵不計較。不計較細節難成大事,不計較細微問題難成匠品。對細微之處計較,就容易將事情做到極致,就容易做成令人驚嘆的產品。
呂叔湘先生就是這樣的人,他治學嚴謹的態度是出了名的,一生都在和“不正確的語句”作斗爭,維護漢語的純潔。20世紀80年代中期,呂叔湘發現《人民文學》雜志上的錯誤實在太多,忿忿不平地寫信一一訂正,雜志于是發表了一封短信,一本正經地向其表示謝意,可是這封短短的感謝信,竟然也是錯誤不斷,甚至把呂叔湘寫成了“呂淑相”。記得當時《人民文學》雜志社正因為某篇文章的“思想問題”挨批評,有人想勸呂叔湘在這種特定時刻放人家一馬。最終這個人沒敢提,因為以呂叔湘的認真態度,這樣只會讓呂叔湘更生氣。
成天和語法打交道的人,難免給人一種語言無味、面目可憎的錯覺。語法有時候像一副錚錚發亮的手銬,鎖住了寫作者的手腳,而語言學家常常扮演惡婆婆的角色,動不動挑小媳婦的刺兒。呂叔湘的過人之處,在于他竟然把一門最枯燥的學問,做得繪聲繪色,津津有味,從不讓讀者感覺到無味和可憎。呂叔湘先生在用匠心做這件事,既“斤斤計較”,又讓人感覺趣味之極。
與“斤斤計較”相對應的是“差不多就行了”。為什么要對細節“斤斤計較”呢?俗話說,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小問題會積聚成大問題,大問題會變得不可救藥。一根小小火柴棒能摧毀一棟房子,一根過熱的電線導致美洲大停電,一個馬蹄鐵松脫導致國家滅亡,小小的果子貍導致全球出現SARS浩劫。如此來說,“斤斤計較”還不夠,要“絲絲計較”,差之毫厘也要計較。
“差之毫厘也要計較”是一種嚴謹的品質。德國人之所以把產品做得好,就是因為他們嚴守每一個標準,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即使是像嚴守時間這樣的細節工作。有個赴德考察團,在德國的重點行程是參觀奔馳公司,在出國前就已經聯系好了所有的事務。原計劃是到達德國的第二天下午兩點出發,德方的接待人員在下午一點半來接考察團成員。去參觀的那天,德方的接待人員在約定時間前就已經到達了酒店,當大家在約定的時間里在酒店碰頭的時候,發現還有三個人沒有下樓。于是打電話去催,其中兩個人表示馬上下來,只有一個說要方便一下,不過很意外的是,這個人正是考察團的最高領導。
在等待了5分鐘之后,德方的接待人員表示不能再等了,如果還要參觀的話就得馬上走。但是考察團成員表示,等到團長一來就馬上走,而且不需要太久的時間。在這種情況下,德方代表非常抱歉地表示,這次的參觀只能取消了。因為,在他們的眼中,方便的問題是屬于個人問題,既然是個人問題就應該在屬于自己的時間內解決,而不應該在約定好的時間里讓大家都等待,這樣浪費別人的時間。正是因為德國人這種“一絲一毫”也計較的做法,才可能保證工作萬無一失,才可能做出滿意的產品。
當然,“斤斤計較”不是針對個人得失,而是對工作細節的要求。這種做事的風格開始時可能不討人喜歡,但時間久了,就會得到大家的敬佩。做事斤斤計較,做人大大方方,兩者結合就完美了。
“差之毫厘也要計較”,意味著在質量上沒有差不多這回事,不達標就不能交貨,嚴守質量關;在管理上,對待違反公司制度的人,沒有下不為例,嚴格按制度執行;在問題上,及時提出來,決不聽之任之。這樣的做法對企業執行力建設大有裨益,容易形成強大的執行文化,可以大大促進工作效率和品質的提升。
“差之毫厘也要計較”,意味著要嚴守時間觀念,不浪費一分一秒。如果連守時這樣簡單的事情都不能嚴格做到,如何能讓人信服呢?對于這一點,我深信不疑。在我十多年的職業教育和演講生涯中,每每都是提前半小時到達,并嚴格按照議程進行,絕不拖堂。我特別欣賞那些開會守時的領導,他們準時參加會議,準時結束會議,絕不拖會。如果說講30分鐘,前后就不能相差5分鐘。即使像與人約會這樣平常不過的事,應提前10分鐘到達,絕不能遲到。
“差之毫厘也要計較”,就是一種挑剔精神。所謂完美,不正是“斤斤計較”的結果嗎?沒有這種斤斤計較的精神,質量就會差人一等,效率就會低下,品味就會失去。我欣賞那些對工作挑剔的人,他們指出了他人工作中的不足,促進了他人的成長,提高了整體的工作水平。我很感謝對我工作“斤斤計較”的領導和同事,因為他們會為一個標點符號,一個文檔版式而直言不諱。
我相信,沒有頑強的細心的勞動,即使是有才華的人也會變成繡花枕頭似的無用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