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林油糍
金林多美食。單油糍類,就有延嗣(油糍)、油炸滯(油炸糍)和油炸鬼(油條)三種。
延嗣,即油糍。做法并不復雜。先將一定比例的糯米粉和粘米粉摻和,兌上適量的糖水(紅糖、白糖均可)和成一個個小粉團,再蘸上少許白芝麻,然后分批放到油鍋里炸。油炸時,用油匙將粉團上下翻動,并反復擠壓,使空氣入內并受熱均勻。待至油糍外圓中空,色泛金黃時,撈起晾放即成。出爐的延嗣,圓潤金黃,入口香脆甘甜,是一種難得的休閑小食。
金林人為何將油糍叫作延嗣呢?聽長者們說,嗣,有延續的意思。子嗣,指后代,嗣后也就是延續后代。明·唐順之《答俞教諭書》:“嗣后更望時惠盡言,此仆之所汲汲而求也。”《清史稿·世祖紀二》:“念此仆隸,亦皆人子。茍以恩結,寧不知感?若任情困辱,雖嚴何益。嗣后宜體朕意。”再者,后嗣又有后昆、子孫的意思。還有,令嗣猶言“令郎”,舊時稱對方兒子的敬辭。宋·王禹《五哀詩》:“鯉庭有令嗣,鳳閣登仙署。”
由此看來,金黃圓潤的油糍,不但象征幸福美滿,還寓意“早生貴子,延續后嗣”。這可能就是金林的祖輩把油糍叫作“延嗣”,并把它作為一種婚嫁必備茶禮的原因吧。
有一款油炸糍,金林人稱其為“油炸滯”。做法是用糯米粉加上適量的食鹽等調味料,用燒開的水高溫淋下,揉成粉團,在粉團里分出一個個小粉團。再將小粉團捏成圓形的小薄餅,把用綠豆、蔥花、食鹽等制成的餡料包裹成“滯”。待油鍋里的油溫升至五六十度時,將“滯”一個個地放到油鍋里炸煮。當油滯上浮時,用筷子上下翻動,使之受熱均勻。到油滯表層起花(產生一個個小氣泡),色呈金黃時,撈起即可。新出爐的油炸滯,外層香脆爽口,內里咸香誘人,是種老少咸宜的美食。
“這款美食,分明是油炸糍,金林人為何叫它油炸滯呢?”這個問題,曾經難倒了不少人。
2003年1月28日,金林村經過短短的66天開發奮戰,“金林水鄉旅游景區”建成并舉行了熱鬧非凡的開線迎客儀式。當中有個與游客互動的項目是免費派發500個油炸滯給游客品嘗。那時,場面火爆,游客贊聲不絕。不料前來采訪報道的記者提出了金林人為何將“粽”和“糍”都叫作“滯”的問題。眾人一時回答不了,便將矛頭指向了作為景區旅游文化負責人的筆者。這個突如其來的“難題”,差點令筆者出了洋相。好在筆者當時想起了20世紀60年代末金林衛生院名老中醫謝漢清和病人說過的一番話,從中得到了啟發,才解了圍。
那時,生活水平較低。只有到民間節慶時,才能吃上一頓較好的飯菜。金林一帶,在節慶期間,還會包粽、炸糍等,做出多種美食以增添口福和節日氣氛。而這些豐富的菜肴,加上這些用糯米做成的粽、糍,吃多了便會消化不良,產生胃脘脹滿、疼痛、厭食、噯腐吞酸,甚至腹瀉諸癥。在生活困難時期,這些癥狀,往往被人們稱為“節后病”。當謝醫師給這類病人診斷后,都會說一句“精神”。開個消積化滯的藥方后,還會對病者戲說一句:“這回,你該知道人們為什么要把粽叫作滯,把糍也叫作滯了吧!”
此時,筆者方才明白,滯,有凝積、不流通的意思。積滯,中醫病名,暴飲暴食,特別是難消化的東西,吃多了便容易導致滯胃。金林人之所以把粽和糍等類食物都稱為“滯”,旨在提醒人們吃這類食品時,要注意節制。美食雖好,但不要貪吃,否則容易得病。看來,這個科學飲食的道理,盡在這個“滯”字上體現了。
記者和游客們聽了筆者的解釋后,點頭稱是。還有人認為,把粽和糍稱為“滯”,還起到了科學飲食的警示作用。
油炸鬼,很多地方都叫油條。為什么金林一帶卻稱它為油炸鬼呢?傳說是南宋末年,謝純帶著他的兒子謝文晏[宋代紹熙四年(1193)進士,殿中御史]避難德慶時,將這個叫法帶來并傳揚開去的。
《宋史》記載:南宋高宗紹興十二年(1142),岳飛父子被秦檜和他的妻子王氏施計陷害于風波亭。京城臨安(今杭州市)百姓聞訊后,人人義憤填膺。當時一個在風波亭附近賣早點的飲食攤販,抓起一塊面團捏成一男一女兩個小人,將它們背靠背粘在一起,丟進油鍋里炸,稱之為“油炸檜”,以泄心中之恨。攤販將油炸檜做好后,便高聲叫喊:“吃油炸檜啰!吃油炸檜啰!”這時,買早點的群眾也心領神會地跟著喊起來,并大口大口地嚼起油炸檜來。據《清稗類鈔》:“油炸檜,長可一人,如繩以炸之。其初則肖人形,上二手,下二足……宋人秦檜之誤國,故象形以誅之也。”難怪有“憤怒出詩人,憤怒也出油條”之說。
后來,人們認為秦檜這個大奸賊不配叫作人,是地地道道的厲鬼。而“檜”和“鬼”又諧音,故人們干脆將油炸檜改叫油炸鬼了。為了發泄心中憤恨,各地群眾爭相效仿,金林一帶的百姓也不例外。自此之后,便將油條叫作“油炸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