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時尚、叛逆、勵志與懷舊:搖滾電影的文化變遷

中國搖滾樂的誕生,要追溯到1980年第一支演繹西方搖滾音樂的樂隊“萬李馬王”,此后七合板樂隊、不倒翁樂隊、黑豹樂隊、唐朝樂隊、輪回樂隊、“魔巖三杰(張楚、何勇、竇唯)”等著名樂團和歌手豐富了中國的搖滾樂。從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國的搖滾樂進入了黃金時代,藝術家們以樂隊演出和搖滾派對等形式,表達對嚴峻現實的批判和內心世界的解剖。20世紀90年代中期后,伴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滲透,獨立制作單位和獨立音樂廠牌出現了,有了資本支持的中國搖滾樂逐漸進入了主流市場。于是中國搖滾樂所扮演的角色也由時代的代言人、英雄神話的締造者而一舉變成時尚和流行文化產業的參考者;曾經滿懷批判精神和叛逆色彩的中國搖滾也逐漸進入了衰退期(1)。

伴隨著這一發展軌跡,中國搖滾電影也呈現出獨特的文化變遷。搖滾電影所表現的青年文化特質,僅僅用“叛逆”來概括大體上是準確且合適的,卻無法涵蓋所有電影的風格特質。中國的搖滾電影也在不同時期表現出不同的風格,展示了不同的青年文化特質,構成了中國式搖滾影像的變化軌跡。

作為中國最早的搖滾電影,田壯壯導演的《搖滾青年》(1988)以流行化、時尚化的方式表達了青年人對搖滾的追求,整部電影中充滿了霹靂舞和流行歌曲(見圖1.1),然而這些歌舞并不能同“搖滾音樂”畫上等號。主人公龍翔(陶金飾)具有獨立和自主的特點,思想解放,個性先鋒,是“時尚化”的現代青年,但將其稱為“搖滾青年”還是較為牽強。電影中的“搖滾”更多表現為霹靂舞、賽車、流行歌曲等時尚的青年文化,整部電影的基調是積極向上的,并沒有表現出叛逆精神;而參演電影的陶金、朱迅和沙寶亮等演員也并非屬于“搖滾樂手”的行列。電影借由塑造一群具有“青春憂郁癥”的青年,表達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2)的青年人追求時尚、勇于突破和表達自我的心聲。

圖1.1 《搖滾青年》中的霹靂舞

如果說《搖滾青年》充滿了流行與時尚的造型、服飾與文化,那20世紀90年代的搖滾電影則丟棄了華麗的外衣,將重心放在對于“叛逆”的詮釋上。張元的《北京雜種》(1993)以紀實的手法再現了崔健、竇唯等搖滾人和搖滾樂隊的生活狀態。這部電影是最早的“第六代”作品之一,也是中國搖滾電影的經典之作。隨后管虎拍攝了《頭發亂了》(1994),以一種線性的敘事及緊湊的情節刻畫了一批搖滾青年的生活,電影中的搖滾歌曲都來自高旗及其超載樂隊。1995年婁燁導演的《周末情人》和1997年路學長導演的《長大成人》中的主人公都是搖滾樂隊的主要成員,雖然電影情節并非圍繞搖滾樂隊展開,但從中也可以看出一代年輕人的音樂夢想和搖滾追求。張楊于2001年導演的電影《昨天》由演員賈宏聲的真實經歷改編,片中所有人物均由本人飾演并冠以真實姓名。賈宏聲在主演《周末情人》時,同其所扮演的角色一樣瘋狂愛上了搖滾樂,視約翰·列儂(John Lennon)為精神之父;《昨天》刻畫了他在這段時間內吸食毒品并出現幻聽癥和偏執性格的經歷。而在紀錄片方面,張楊導演的《后革命時代》(2005)記錄了樹村一批搖滾樂隊的真實生活,包括2003年前迷笛音樂節的大量錄影片段,以及大量音樂人交談式的采訪、自述和幾組行為藝術家的現場表演。另一位重要的搖滾紀錄片導演孫志強,連續拍攝了《自由邊緣》(2000)和《自由的邊緣之鑒證》(2002),以地下搖滾場景中普通一員的身份記錄了眾多地下樂隊從容而平淡的面貌。另外,高巍導演的《搖滾多多》(2006)及盛志民導演的《再見烏托邦》(2009)再現了觀眾耳熟能詳的名字和樂團:崔健、張楚、唐朝、黑豹、超載、子曰、二手玫瑰等。

可以說,無論是劇情片還是紀錄片,“第六代”導演的作品都充滿了“叛逆”性的自傳色彩。它們所采用的紀實性風格,不僅能直面搖滾樂手漂泊、底層的生活特征,而且表達了自身在電影創作方面的邊緣地位。與這種叛逆、邊緣和底層的表達不同,中國香港和臺灣導演所拍攝的作品充滿了更多的商業元素和青春氣息。中國香港導演張婉婷拍攝的《北京樂與路》(2001)作為一部商業電影,以一個香港青年邁克爾(吳彥祖飾)的視角來觀察和再現北京地下樂團的青春與夢想。而在李志倫導演的《起勢搖滾》(2012)中,搖滾樂不僅是抵抗政府文員枯燥工作的一種樂趣,更成為主人公實現自我和人生價值的夢想。此外,中國臺灣導演樓一安的《一席之地》(2009)和林純華(與北村豐晴合拍)的《愛你一萬年》(2010)都將愛情和喜劇這兩大商業元素融入搖滾樂手的故事當中,對于故事的男主人公來說,搖滾樂不僅給他們提供了“一席之地”,更令他們贏得了愛情。在這些故事中,充滿了商業和流行氣息的搖滾樂不斷作為電影插曲出現,與影像一起打造出新時代港臺新青年的“勵志”面貌。

而崔健導演的《藍色骨頭》(2013)則開創出完全不同的搖滾電影風格。電影將當下年輕人追求音樂的故事同父輩在“文革”中凄婉的愛情記憶相融合,把歷史的創傷與現實的焦慮相勾連,紅色的搖滾與藍色的電子樂交相呼應,共同譜寫出一曲跨越時間和代際的搖滾之歌。電影中彌漫著強烈而濃厚的“懷舊”氣息,紅旗、五角星、大院、軍裝等元素共同鋪展開一個特定歷史時空的記憶。相對于直接的吶喊與控訴,這部電影借由歷史和現實的對照,表達出更為厚重、更富批判性的搖滾形象。

從時尚到叛逆,從勵志到懷舊,中國的搖滾電影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導演的作品中呈現出不同的面貌。搖滾電影的文化變遷,不僅再現了中國搖滾樂和青年文化的發展歷程,而且表達了電影人強烈的風格特征與主觀意圖。

從地理空間的角度來說,中國的搖滾電影紛紛將鏡頭對準北京這一城市空間,絕大多數作品的故事發生地是北京。對于這些影片而言,北京的功能絕不止于地點和空間環境,更是影片著力刻畫的對象,甚至可以算是影片的主人公。那么,這些電影再現了哪些北京城市空間?這些空間同影片所傳達的青年文化之間具有怎樣的關聯?

主站蜘蛛池模板: 利川市| 涟源市| 洛川县| 洱源县| 九江县| 温州市| 鹤壁市| 云龙县| 德化县| 奉贤区| 达孜县| 南皮县| 贵州省| 阿拉尔市| 龙游县| 方正县| 阳高县| 林芝县| 思茅市| 伊金霍洛旗| 和龙市| 通渭县| 犍为县| 房产| 含山县| 常州市| 建瓯市| 宝兴县| 深州市| 东平县| 永昌县| 修文县| 成武县| 留坝县| 三江| 德惠市| 永和县| 汕尾市| 钟山县| 凯里市| 巴林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