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后的第一本理財書
- 洪佳彪
- 1400字
- 2020-07-24 18:16:53
沒錢就不用理財了嗎?
看到這里,估計有的95后會開始犯嘀咕了:既然說得這么高深,那我還理個啥呀?還是先過好自己的日子吧。再說,真要理財的話,我現在手頭也啥錢都沒有啊?這還咋理?
其實這種感受在95后當中很常見。菜導也必須告訴大家,沒錢就不用理財,絕對是一個很大的誤區!當你錢少的時候不理財,等你錢多了,往往只會手忙腳亂。
估計還有人會說:“好了,菜導你不要嚇我了,那這樣吧,我先攢點錢,等我錢夠多了,理財自然就會了呀。”
對于這種想法,菜導只想說:太天真。
原因很簡單,你現在手上只有1萬元,可能直接買貨幣基金。但如果你有100萬元呢?情況就遠沒這么簡單了。如果你有1000萬元呢?你決策的難度就更高了。
想想,如果現在有100萬元,你該如何分配理財?全部買銀行理財?顯然不合理。保險、基金、股票要怎么分配呢?對于沒理過財的人來說,眼前一抹黑,根本不懂。
這也是為什么很多生活中突然一夜暴富的人不知所措的原因,因為雖然有了錢,但是駕馭錢的能力為零,變回窮人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駕馭錢的能力從哪里來?就是從學習打理少量財富開始積累而來,是一點一滴真刀實槍訓練出來的,是你在理財的過程中不斷學習嘗試總結出來的,而不是憑空變出來的。所以,千萬不要以為錢少不用理財、錢多自然會理財。
看到這里,估計有95后會問了,既然菜導用100萬元、1000萬元做例子,那么理財是不是就是為了有朝一日也能賺到這么多錢呢?
答案是否定的。理財的目標是財富保值和穩健增值,平均年化收益通常不過個位數,到百分之十幾都很難,指望這樣的收益率能帶來暴富,太不現實。所以菜導再次提醒大家,那些對你鼓吹理財可以實現財富自由的人不是蠢就是壞。對于理財,大家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理財不是一夜暴富的投機賭博。指望理財暴富是大大高估了理財的短期收益。
說到這,可能你又有點蒙了:既然理財是剛需,但因為正規理財的收益擺在這里,所以很難指望理財一夜暴富——那我開不開始理財其實也還是沒啥區別啊!對此,菜導在這里給大家分享一個理財概念:72定律。簡單來說就是,以1%的復利來計算,72年之后,本金就能翻倍。
假如你用10萬元理財,每年收益率為8%,那么9年(72÷8=9)之后,利滾利就能收獲20萬元;假如每年收益率達到12%,那么6年后,利滾利就能實現本金翻倍。因此,別覺得眼下一年幾千元上萬元的理財收益很少,只要你能一直保持這個穩健收益,就會發現理財帶來的長期回報是非常可觀的。所以,那些覺得理財收益太低的人,其實是低估了理財的長期回報。
講了這么多,你會發現,無論是理財暴富論還是理財無用論,其實都忽略了理財最大的影響因素:時間。
在理財的過程中,時間到底有多重要呢?菜導用例子來證明一下。
假如同樣是10萬元理財,年化收益率為8%,而你比別人晚兩年理財,那你兩年后就比別人少16640元;如果晚五年理財,那就比別人少46932元;如果晚七年理財,那就比別人少71382元。
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時間的助力下,理財收益呈現指數級增長,時間越長回報就越驚人。即使在一開始錢沒那么多,收益沒那么高的情況下,只要你堅定地和時間做朋友,自然會證明你的選擇無比正確。
那些指望理財一夜暴富或者認為理財一無是處的人,本質上都是沒有看到時間的價值。
股神巴菲特把自己的成功歸結于滾雪球理論:人生就像滾雪球,重要的是發現很濕的雪和很長的坡。這個“很長的坡”就是足夠長的時間,只有足夠長的時間,你才能滾出巨大的財富雪球。因此,巴菲特利用時間的復利效應,最終成為屹立不倒的股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