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藍圖:好社會的八大特征
- (希臘)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
- 1781字
- 2020-07-21 17:19:53
英國廣播公司的電視制作人在真人秀節目《荒島求生2000》(Castaway 2000)中進行了一系列實驗。如果有機會做同樣的實驗,大多數社會科學家都會興奮得跳起來。這個節目講述的是36人被困在一個荒島上的經歷,這些人中包括了幾對夫婦和幾個家庭,他們要在那個荒島上生活一年。這個節目的目標是,搞清楚在這些英國人(他們構成了英國人口的一個橫截面)努力創建一個新社會的過程中到底會發生什么。這些人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從零開始建立一個有凝聚力的、可持續發展的、能夠高效運轉的社群。對于這個節目,世界各地的新聞媒體不約而同地表示驚嘆,它們稱這個節目是“新千年大膽的社會實驗”。
當然,無論怎么說,這仍然是一個人為的電視節目。這種人為性影響了這些“荒島求生者”的決定和行為。但是,許多參與者也都指出過,在他們的眼中,這個項目確實主要是一個科學實驗。“這件事聽起來非常幼稚,”參與者朱莉婭·科里根(Julia Corrigan)后來解釋道,“但幸運的是,我們在一開始的時候并沒有過分重視把這個項目推進的過程拍攝下來的意義,尤其是在最早的那些日子里。在我們著手申報這個項目的階段,重點似乎完全放在了這件事情的‘社會實驗’方面。”
這36人暫時離開他們生活的世界,來到這個名為塔倫賽(Taransay)的與世隔絕的海島上。他們必須自己種出食物、自己飼養禽畜、自己維修棲身之所……最重要的是,他們要組織起一個社群,并維持它的有效運轉。每個人只允許帶一箱個人物品,到達這個小島后,組織者會給他們安排一個狹小的住處。前幾個星期的食物是由組織者提供的,因為那時他們種下的作物還未長大。其他一切則掌握在他們自己手中。那么,他們的社群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參與者羅恩·科普西(Ron Copsey)后來這樣總結了社群建立的初始階段:
剛到塔倫賽島的那段日子里,大多數時間都花在了無休無止的會議上,我們要了解每個人,還要討論應該如何開始在塔倫賽島上的生活。許多爭論都是關于工作安排的,社群預算支出也是爭論的一個焦點,有的人甚至為此打了起來。
在所有參與者中,有29人堅持到了最后,他們相互之間建立了親密的關系,在塔倫賽島上建立了一個社群。另外7人(3個個人和一個有4名成員的家庭)因各種原因自愿離開了這個島。科普西就是這7人中的一個,他這樣總結了對這個實驗的感受:
我們獲得了一個嘗試不同生活的絕佳機會,但是我們所做的卻只是復制在家里的生活方式:人們需要規則,會結成小團體,還需要某種永久性的安全防范機制。塔倫賽島社群似乎成了我們社會的一個鏡像,這令人失望透頂。
那么,為什么塔倫賽島會變得與常規社會如此相似呢?為什么參與者無法創造出一個全新的社會呢(盡管他們都希望如此)?
如果真有一個理想世界可以讓研究者進行真正意義上的科學研究,即在持續時間上多次重復進行塔倫賽島實驗,那當然是再好不過了。但是在現實世界中,考慮到后勤保障的困難和倫理方面的障礙,實在很難想象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一種可能性是進行較小規模的實驗。我的實驗室已經開發出一個短時間內在線完成這種實驗的方法,不過參與者之間的交互要簡單得多。
另一種可能性是,考察歷史上那些有意識地去創造一個新社會的小規模實驗,它們非常有研究價值。在過去的幾個世紀中,在烏托邦理想、哲學幻想或宗教狂熱的驅動下,曾經多次出現過這樣的事件:一些人自愿來到某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從頭設計并付諸實施,努力創建一個全新的社會。這種烏托邦式的努力在美國有著特別強大的根基。歷史上,美國曾經出現過很多這樣的群體。
此外,要研究社會發展,還有一個思路是考察那些“無意圖”從頭開始創造社會秩序的努力,例如,船舶失事后,漂流到某個荒島上的幸存者發現,自己面臨著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須努力建設一個能正常運轉的社會的挑戰。
在接下來的幾章中,我們分別從這些不同的角度進行探索。但是在這里,可以馬上指出的一點是,所有的結果,無論是無意地努力所導致的,還是有意地設計所導致的,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它們都是完全可預測的。所有以創建一個與現實社會有根本性差異的社會的努力,都沒有成功。這種努力要么完全歸于失敗,要么像塔倫賽島那樣,最后變得類似于原來的社會。人類擁有巨大的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世界各地的各種文化所顯示出來的多樣性以及永不停息的社會變革,都體現了這一點,但是歸根到底,人類還是無法擺脫一些根本性的、普遍性的原則的強大引力。這些原則就是我們所說的社會套件,試圖廢除這些原則的嘗試只能以失敗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