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放式創新戰略及其風險規避策略研究
- 張晶 郭凱 牛牧青
- 1224字
- 2020-07-31 09:59:36
1.1 開放式創新的背景
創新(innovation)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是人類社會持續進步與發展的不竭源泉。創新在技術發展和社會管理過程中體現出來的最基本特征,就是通過人類的創新活動產生了新的價值。早在20世紀初期,美國經濟學家熊彼特(Schumpeter,1912)就首先提出了創新的基本概念和相關的系統理論。他從生產要素重新優化組合的視角來觀察社會的經濟與社會實踐活動,第一次明確指出:通過組合新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構建全新的“生產函數”,即是“創新”。他同時也明確了,“新產品”“新生產方法”“新市場”“新供應來源”均為創新活動的范疇。
20世紀50年代,在國外展開的針對技術創新概念與理論的探索和研究過程中,索羅(Solo,1956)首先提出了“技術的變化包括現有的技術、知識、經驗等要素被投入實際的應用后,所帶來的具體的技術安排、技術組合方面的變化,可稱其為創新”。索羅同時指出,新思想來源和以后階段的實現發展是技術創新成立的兩個必要條件。林恩(Lynn,1962)則從技術創新商業潛力的角度進行分析并總結出“創新是創新者對技術商業潛力的具體認識以及將其轉化為商業化產品的能力與過程”。
關于“技術創新”(technological innovation)概念的討論,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給出的定義是:“技術創新發端于新概念與新創意,在創新活動的進程中,通過剖析與最終解決現實的技術問題,最終成功地將技術難題的解決和技術創新的結果有效地轉化和應用。”技術創新是“創新”這一概念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如果僅將創新理解為技術創新,就縮小了創新涉及的范圍。技術方面的創新固然十分重要,但組織、制度方面的創新也不可或缺,甚至在社會發展的某一階段作用更大。因此,創新的概念與內涵應該包括技術創新層面和管理創新(management innovation)層面兩個維度。
創新活動的不斷實踐與持續發展,與社會、經濟的發展階段緊密關聯。在世界各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同時期與階段,創新活動發展的表現形式,即生產函數的構成要素以及組合方式也有所不同。隨著后工業時代的到來和信息化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企業在進行創新活動的戰略安排時,呈現出越來越注重合作、開放和融合的趨勢。
隨著人類社會與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科技水平的爆炸式增長與提升,創新與以往相比,處于更加顯著和重要的位置。隨著技術和社會組織的復雜程度越來越高,對創新進程更加有效的協作和配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開放式創新就是創新發展的必經階段。
關于開放式創新(open innovation,OI)的相關概念和研究進展,范·德·梅爾(Van der Meer,2007)指出,當前創新管理發展的最新階段就是開放式創新模式,創新型企業普遍運用開放式創新的方式與外部企業進行聯合技術創新,其間實現自然地帶動創新型企業間的知識擴散與轉移。開放式創新模式是創新發展的自發過程與實際需要。
總結來說,創新型企業外部創新環境的快速變化帶來的技術發展與管理創新的現實壓力、企業內部有限的創新與管理資源,以及企業響應時效約束等現實情況,是開放式創新不斷發展的原動力,奠定了開放式創新模式研究的實踐背景與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