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童曉光:不辭千辛萬苦 找得萬斛石油

篤實勤奮而富有創新精神的童曉光院士,是我們仰慕已久的我國杰出優秀科教專家之一,更重要的是,他是從我們遼河油田走出去的專家。今年2月份,筆者有幸采訪到童院士,目睹了他的風采:滿頭的華發、瘦高的個子、睿智的雙眼、典型的學者式清瘦而慈祥的面孔,這是童院士給筆者的第一印象。

作為國內外石油天然氣地質與勘探領域享有極高聲譽的資深專家,童院士待人熱情謙和、衣著樸素、性格穩重、談話精明簡練、平易近人,從他身上得到的更多的,是留給我們的啟迪和鼓舞。

談起自己的工作,“就是找石油嘛。”已經82歲的童曉光院士謙虛地說。

“找石油”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有些人以為地下埋藏的石油都是以“油海”的形式存在,既然是海,那么只要把鉆井安置在大致不差的地點,油總是能夠被抽出來的。這個想法是天真的,實際上,油田是由大大小小的“葡萄串”組成,它們是被隔離開的。因此,所謂鉆井,就是要準確地將井口放在一粒“葡萄”的頂部,如果放歪了,或者打歪了,不僅打不到需要的油量,甚至完全打不到油。即使一個油田算是發現了,以后為了把“葡萄串”吃光,還要堅持不懈地繼續為不斷增多的油井尋找準確的井位。童曉光的工作就是確定這樣一個井眼的具體坐標。

童曉光的一生都在找油。抱著為祖國找油的理想,他從黑發找到白發,把自己的青春與熱情獻給祖國的石油事業,為探清我國油氣田分布規律和勘探方向做出了重大貢獻。對于自己的工作,童曉光的評價簡潔樸實,“沒有什么比發現一個新的油氣田更能讓我覺得有成就感的事情了。”

談起自己這幾十年來的工作歷程,他說遼河是讓他最難忘的地方,是他連續工作時間最長的地方,他在這里生活了13年。如果說大慶油田讓他邁進了石油勘探的大門,那么遼河油田就是他真正嶄露頭角的地方。用他自己的話說,“我為遼河找到了油,遼河也鍛煉了我,讓我真正感受到找油的成就感。”

20世紀50年代中期,地質部北方大隊來到了遼寧的“南大荒”,開始進行區域地質普查。1955~1963年的8年間,基本查清了遼河坳陷的邊界位置、巖層接觸關系和基底深度,并對坳陷含油前景做出了初步評價。但是,他們始終停留在以地球物理方法為主的普查勘探階段。1965年,地質部鉆探首次獲得了工業油氣流,認為下遼河坳陷含有豐富的油氣資源。但要進行大規模開采,他們所掌握的勘探資料和數據卻嚴重不足。

1965年年底,大慶油田的領導決定將勘探范圍從大慶油田擴展到整個東北。1966年5月,大慶油田成立了一個專門的勘探小組,童曉光任組長,他帶領12名地質人員組成小分隊來到下遼河,與地質部第一普查大隊進行資料和情況交流,并參與了現場地質錄井工作。當時,擺在他們面前最大的難題是地震資料不精確,大部分地區的基底深度不清,地震反射的連續性差。通過對前人在東北做過的研究資料的分析,童曉光決定采用區域地質研究的方法,試著建立接近實際的地質模式以指導地震構造成圖,很快,他便確定遼河凹陷是典型的大陸裂谷盆地,凹陷由多個斷陷組成。這就意味著這個盆地下面擁有多種類型的油氣藏,存在多套油氣層系。

但是好景不長,1966年6月,人民日報發表了《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社論。全國文化大革命的熱潮一下子熱烈起來。全國工業的典范——大慶,當然是不能幸免的。6月底,大慶油田通知童曉光趕回去鬧革命。他的第一次遼河勘探,這樣就結束了。

1967年3月中旬,大慶油田軍管會決定立即展開下遼河地區的石油勘探工作。經國家經委批準,首批抽調了三支鉆井隊、兩支試油隊及地震隊、安裝隊、固井隊等部分單位共579人組建大慶“六七三廠”,接替地質部在下遼河的地質勘探。這次,童曉光以石油部專家組成員的身份重新踏上了遼河這片土地。

剛開始,他們按照發現大慶油田的思路來找油,雖然有一些成果,但沒有發現很大的油田。談到原因,童曉光說當時主要有兩個點——東部凹陷和西部凹陷。東部凹陷打了12口井,西部凹陷只有1口。童曉光說:“雖然西部凹陷的井沒有出油,但是巖心里都有油。既然巖心里有油,那說明這個凹陷是生油的,只是打井的位置不對。”因此,童曉光向專家組提議向西部勘探。

可是當時的他們沒有地震隊,石油勘探便無從談起。于是,童曉光就向領導要了一支地震隊過來。他跟著地震隊一起風餐露宿,一千米一千米地做地震測試,一小片地方就要耗時幾個月。到了第二年夏天,專家組根據地震波的數據將西部的地質結構解釋出來了。通過數據分析,童曉光很快便確定了西部凹陷的油氣最為富集。1969年,“六七三廠”把勘探的范圍由東部凹陷擴展到西部凹陷,在興隆臺構造部署了第一口井——興1井。9月,鉆井隊鉆成這口井后進行試油,首次獲得百噸以上高產油流。這個發現當時轟動了整個石油部,遼河油田的大規模開發會戰由此開始。

發現并取得新的油氣資源所帶來的成就感驅使童曉光不懈追求,也讓他的生命因此厚重和豐實。

從1970年3月22日到當年年底,僅10個月時間,遼河會戰隊伍已經達到了上萬人。來自全國8個省、市的萬人會戰大軍,成為遼河油田宏偉幾頁的第一批創業者。1970年9月25日,經遼寧省革委會批準,遼河石油勘探指揮部改名為“三二二”油田。

為了參加下遼河石油會戰,下遼河的干部職工以“我為祖國獻石油,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的豪邁情懷,踏上了征途。許多同志幾次路過家門而不入;許多同志放棄探親假,推遲婚期,不顧家中病人無人照顧,毅然奔赴遼河;許多同志風餐露宿,不辭辛苦,下了火車、汽車,一不問吃,二不問住,立即投入大會戰前的準備。正如有的會戰職工所說:“愿為會戰獻肝膽,灑盡鮮血為備戰。”

為了進一步搞清楚西部凹陷地下情況,1970年,遼河下游平原的寒冬里,數千名物探職工頂風冒雪來往穿梭般地奔波在蘆葦蕩、稻田和沼澤地間。當時,遼河物探每支地震隊只有“七大件”,即一臺儀器車、兩臺鉆機、兩臺水罐車、一臺生活卡車、一臺測量卡車。職工們每天出工、收工只能坐在車載鉆機平臺和水罐車上。大雪覆蓋了地表,道路不清,車輪打滑,工人們踏著沒膝深的雪反復探路,人抬肩扛施工作業。鞋子、褲腿凍成了冰,眉毛上也結了霜,可是沒人后退半步。在這樣一種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物探人員始終以其不懈的追求去實現為祖國找油找氣的理想。

下遼河盆地蘊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但要認識千米地層下的尤其分布規律,真正找到油氣卻不容易。地質科研人員為此付出了艱辛的勞動,他們中的許多人甚至耗費了一生的心血。當時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始終是激勵遼河會戰職工戰勝各種困難的強大精神動力。

提到當時在遼河的居住環境,童曉光說:“我們剛到的時候,就是一個生產隊。那時候找不到住的地方,都是到老百姓家里去住。后來是單位自己張羅蓋房子,像我住的地方,草都長出來了。”就如同童曉光所說,油田創業初期,來自全國各地的會戰職工,頭頂藍天,腳踏荒原,在鹽堿灘上安營扎寨,在蘆葦蕩中擺開戰場。吃的是高粱米,喝的是“鴨子湯”,住的是草墊房,行的是“萬墩”路,有時甚至缺糧斷炊。“那時候年輕,思想很簡單,不知道哪苦哪舒服,就是憑著一腔子熱情。”跟童曉光一樣,會戰的職工們靠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始終為奪油而戰。

會戰伊始,地質團團部建在了黃金帶,先后蓋起了5棟草墊子房和2棟紅磚房。在草墊子房里,半邊是用木板搭起的上下兩層通鋪,每層可睡10人,另半邊是搞研究、畫圖辦公的地方。1971年,在黃金帶大壩埂上建起來兩棟簡易樓,磚墻結構,葦把子拱形半圓屋頂。這是遼河油田最早建成的樓房,也是會戰初期的一大“景觀”。在生活方面,糧食供應以玉米面和高粱米為主,每人每月只供應半斤豬肉和三兩油。全體職工從團長、政委到雙職工帶的孩子都在食堂就餐,盡管炊管人員想盡辦法為大家改善伙食,但因難以采購到副食、蔬菜,只能經常吃“熒光白菜片”“油斑土豆絲”,科研人員深入現場還需自帶口糧。

處于創業年代,通往探區施工現場的道路,要么是水網沼澤地帶,要么是鄉村土路,春天翻漿,雨天水淹,根本無法通車。加之會戰初期車輛緊張,只能靠人抬肩扛保會戰。許多感人肺腑的會戰場面,若干年后仍使人難以忘懷。

1975年,主力油區的勘探基本結束,大家開始尋找新的油區。據童曉光回憶說:“當時,研究院在西部地區打了兩口井,都出油了。這兩口井幾乎是在相同的層位,當時我們就認定西部斜坡含油范圍可能很大,儲量甚至可能會達到10億噸。”

過去找油都是在洼陷中心的背斜上找,這次童曉光提出在斜坡上找,是一個新的地質見解。為此,當時石油部的領導非常重視,康世恩、宋振明等領導親自來到遼河油田了解情況。童曉光做了匯報。

通過匯報,領導們認為此想法很具有操作性,決定加強遼河地區的勘探力度,除了大港之外,又從全國各地調集力量,再次進行“二次會戰”。后來根據統計,大約有兩三萬人在遼河地區進行會戰。

后來的實踐發現,雖然確實有很多油田,但是在實際生產的過程中,還有很多困難導致最終產量并沒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卻發現了十分重要的古潛山油藏。

現在提到古潛山油藏,想必早已經被大家熟知了,但是在當時還是不為人知的。“當時有一口斜坡上的井,都已經打到了古潛山,但是鉆井隊的地質員不認識,就沒有匯報上去。”

此時的童曉光正好從地質處調任主任地質師。他翻閱了所有的鉆井報告,發現那口井的報告上寫著:鉆井打到沙河街組地層,然后出了事故。童曉光并沒有放棄,他去巖心庫把巖心取出來研究,發現這是一個元古界地層。他立刻向當時的遼河油田領導王濤匯報,二人稍加討論,便當即決定在原來的井架上稍稍避開原地,進行打井。后來這口井出油300多噸。

給童曉光留下很深印象的是,遼河油田創業時期,正值“文革”十年動亂期間。同全國一樣,會戰不可避免地受到“文革”“左傾”嚴重錯誤及林彪、“四人幫”兩個反黨集團的嚴重干擾破壞。每天都要開會學習,搞大批判、“思想爬坡”,運動一個接著一個。除此之外,在會戰初期的特定歷史條件下,技術人員也要同領導干部和工人一樣,參加單位組織的修道路、平井場、挖管溝、下農田等各種勞動,不能集中精力搞科研。盡管如此,他們仍然頂著各方面的壓力,不染指當地“文革”派性斗爭,發揚大慶會戰的艱苦創業精神,以苦為樂,以苦為榮,夜以繼日地辛勤工作,在嚴冬酷暑中大干快上、找油找氣,為國分憂,把會戰打了上去,為把遼河油田建成全國第三大油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遼河成了童曉光的第二故鄉。他在遼河一呆就是13年。而讓筆者沒有想到的是,這13年中,童曉光的妻子和孩子一直都在北京。一家人若想團聚,一般都是遠在北京的愛人請假來遼河。“那時候,夫妻因為工作原因分居兩地很正常的,一切都以事業為重。”童曉光說,“家里的事我基本上沒管過,全是妻子一個人在家里忙。送孩子上學、陪孩子看病,都是她一個人。我們的第二個孩子出生后,也是我媽來幫我照顧愛人和孩子。”

在采訪的過程中,童曉光還提起了他在初中二年級時,受參加革命的哥哥和姐姐的影響,參加了解放軍。“參軍是想去朝鮮,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嘛!”回憶起這段經歷,他的語調很是輕快。因為當時年齡太小,他只到了鴨綠江畔,去前線抗美援朝的愿望未能實現。從部隊轉業后,由于學習用功,他進入南京大學就讀于地質系,隨后成為大地構造專業的研究生。他用另一種方式詮釋了自己的報國之心。“當時想得很簡單,國家要搞建設,最缺的就是資源,而我學地質這個專業,就是要給國家找資源。”童曉光說。

全身投入、忘我工作,童曉光的辛苦換來了沉甸甸的成果。1977年,童曉光完成了遼河油田地質特征和油氣分布規律的總結報告。正是這份報告,奠定了日后遼河油田蒸蒸日上的基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龙市| 十堰市| 德令哈市| 建瓯市| 塔河县| 衡东县| 琼海市| 麟游县| 宾川县| 绥化市| 淅川县| 武威市| 道真| 甘南县| 克什克腾旗| 文昌市| 蕲春县| 河东区| 夏河县| 三台县| 防城港市| 惠东县| 曲阜市| 盘锦市| 灵丘县| 闻喜县| 杂多县| 仙桃市| 阿拉善右旗| 噶尔县| 会理县| 鲁山县| 定安县| 蛟河市| 田阳县| 定州市| 靖西县| 宝鸡市| 静乐县| 桦甸市| 田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