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1 氣候變化的經濟內涵與特征

(1)氣候變化影響的外部性特征所導致的“搭便車”問題

人類的許多經濟行為都會導致溫室氣體排放,這就會帶來氣溫的上升,但幾乎并沒有相關的激勵機制引導經濟行為人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他們也無須為自己的排放行為的后果負責。因此,人類的經濟行為所導致的氣候變化就是一個外部性物品,除政策之外,不受任何市場和機構的影響,這產生了有史以來最大的市場失靈。Betts(2007)指出,溫室氣體排放在起源和影響上具有全球性特征,大部分環節上其影響機制都存在大量的不確定性,有些影響非常長遠,而且潛在的影響非常大,溫室氣體排放問題的這些基本特征使氣候變化的經濟分析完全不同于很多通常研究的外部性物品。Sandler和Hartley(2001)就認為氣候變化源于跨國外部性效應的影響,特別是在減少排放的過程中,各國都會傾向于從別國減排的努力中享受好處,即“搭便車”行為的發生。Barrett(2007)指出,由于氣候變化以及相應的減排這種公共產品的性質,如果無法矯正“搭便車”行為,有效氣候協議達成便不可能,同時良好的國際環境合作也無從談起。Stern(2006)將氣候變化的所有損失都看作是由碳排放引起的,并通過一個存在外部性條件下最優減排額度的理論模型分析對每單位的排放征收與相關的外部性數額相等的碳稅,可以迫使企業將其外部成本內部化。

Andrew(2010)在考慮了市場失靈、政府失靈和外部性等氣候變化的核心科學問題基礎上,以歐盟的碳排放交易計劃為引例,探討了碳稅的設計特征以及碳稅對碳排放交易體系的主要優勢,提出了解決氣候變化市場失靈和外部性問題的可能方法。Saijo等(2016)利用實驗方法研究在沒有明確強制執行機制的條件下氣候變化的動態外部效應,并指出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國際動態執行條約的必要性。

(2)氣候變化影響的長期性所導致的代際公平問題

對于氣候變化應對政策的制定,從環境倫理和可持續發展的視角,經濟學研究更注重代際公平。由于在代內和代與代之間存在重大而潛在的政策取舍,經濟學家引入了貼現率指標從而達到氣候治理收支在代際的公平。代際公平最大的爭論在于貼現率的選擇,貼現率的高低直接反映了人們對現在和未來福利的權衡取舍,較低的貼現率使得未來氣候變化的損失被放大。Stern和Taylor(2007)指出,現在很少的支出可以避免未來氣候變暖可能造成的巨大損害,并呼吁各國迅速采取行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這個結論招致了一些經濟學者的批評,爭論的焦點仍然在貼現率上,因為其使用了一個很小的時間貼現率,Nordhaus(2011a)認為,如果按照當前市場的真實利率和儲蓄率來重新計算,Stern和Taylor(2007)的結論將不再成立。其他一些經濟學家也對這個過低的貼現率進行了批評(Weitzman,2007;Betts,2007)。Weitzman(2013)指出風險溢價應該納入貼現率計算中,這意味著貼現率隨時間的推移而下降。其他的一些研究依據期望凈現值理論,對不同國家隨時間推移遞減的貼現率進行實證研究,都得到了各國不同路徑的遞減貼現率(Hepburn等,2009;Freeman等,2015),遞減貼現率提高了氣候變化的損失成本,貼現率的選擇目前還存在很大的爭議。

(3)氣候變化的全球性特征所導致的國際公平問題

由于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氣候變化的影響也不相同,如氣候變暖對發展中國家農民的影響程度的估計遠遠大于發達國家,但典型的寒冷氣候的國家可能會從氣候變暖趨勢中獲益,因此,各國在國際尋求全球變暖解決辦法中,根據自身不同的適應能力會持不同的立場。Baer等(2009)建議以歷史責任和支付能力的結合作為基礎分配減排量,因此發達國家應該在控制全球變暖以及溫室氣體排放方面承擔更大的責任。Crowther(2010)指出,需要一種新的國際公平的倫理與實踐為氣候變化提供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案,他主張將單獨的個人而不是一個國家作為氣候變化的原因并承擔相關的權利、責任和義務。Ajibade(2016)考察了國際氣候變化框架內的公平和分配公平問題,提出了以人權為基礎的國家和國際氣候應對政策。無論何種解決方案,都需要建立一個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機制,對氣候變化進行有效應對,但解決國際合作問題仍然困難重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超| 广宗县| 沙坪坝区| 屯门区| 黄骅市| 南宫市| 汽车| 视频| 新民市| 榕江县| 贺州市| 渭源县| 宣汉县| 甘孜县| 嘉兴市| 东乡县| 岱山县| 竹北市| 得荣县| 兴仁县| 信宜市| 饶河县| 文安县| 察雅县| 凤冈县| 高清| 聂拉木县| 泰州市| 澄城县| 肇庆市| 鄂温| 南宫市| 临湘市| 清苑县| 阳山县| 开阳县| 通化县| 商洛市| 七台河市| 沛县| 溧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