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體制轉軌之變

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經濟的現代化,也不會有中國社會的現代化。改革開放既是“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過程,也是互學互鑒、與時俱進的演變過程。漸進式的體制轉軌既讓中國經濟保持高速成長和健康發展,也有效規避化解了經濟周期波動和外部危機沖擊的各種風險。這種轉軌沒有完成時,而是不斷向更高級的經濟形態躍進。在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并由此帶動中國由傳統的農業社會轉向現代化的工業社會,由封閉半封閉的經濟體轉向開放型經濟體。

中國經濟體制內在轉換的驅動力是什么?中國經濟體制的轉變是否會有更加成熟穩定的終極形態?對此,我們本著“詳人所略,略人所詳”的討論思路,重點探討中國經濟體制轉軌中各項改革開放的制度演進,從礦業權市場化改革入手,探析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形態,通過對經濟自由度評價結果的分析,指明中國經濟體制轉軌的方向。

在很多轉軌經濟研究中,中國實施的漸進式改革正逐步實現多個層面的轉型,包括政治、經濟、產業、城市和社會等體制轉變,從而建立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并不是自然而然產生的,而是經過多輪改革和多重轉型逐步實現的。《中國經濟雙重轉型之路》中曾提出過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經濟就進入了雙重轉型階段,即體制轉型和發展轉型的結合或重疊,其中體制轉型就是從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體制,發展轉型就是從傳統的農業社會轉向工業社會(1)。在這種雙重轉型之下,其推動力還有來自全球化的力量,即主動開放的結果就是由原有的較封閉的經濟體轉向開放型經濟體,這種動力既是推動體制轉型的“催化劑”,也是引領發展進步和塑造成熟經濟體制的重要推手。加快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利用內外形成的合力,以此推動體制轉型、發展轉型和構建開放型經濟,是中國經濟保持持續發展的重要原動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中國經濟的體制轉軌過程仍將持續而深入發展,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形成更加成熟、更加穩定的制度。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必須堅持和完善中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主動參與和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不斷壯大中國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2)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武市| 法库县| 司法| 旬阳县| 东安县| 宜黄县| 连平县| 罗城| 扎兰屯市| 灯塔市| 敖汉旗| 岳阳县| 永年县| 隆林| 天台县| 克什克腾旗| 老河口市| 清徐县| 三河市| 青神县| 苍南县| 天峨县| 扎囊县| 绥德县| 西乌珠穆沁旗| 信宜市| 疏附县| 庄河市| 高州市| 凌源市| 安徽省| 民权县| 武穴市| 新邵县| 淅川县| 双鸭山市| 丽水市| 托里县| 湛江市| 和林格尔县| 治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