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宇宙觀:一場跨越時空的宇宙探秘之旅
- (英)尼古拉斯·米
- 2731字
- 2020-08-03 16:50:51
第3章 趕走“超距作用”的“場”
在17世紀30年代,勒內·笛卡爾(René Descartes)在解釋行星的軌道運動時,展現出十足的想象力。在一本名為《論世界》的書中,笛卡爾提出真空(空無一物的空間)并不存在,空間里一定充滿了某種流體,由流體漩渦帶著行星圍繞太陽旋轉。在牛頓的引力理論問世以前,笛卡爾的“漩渦說”是行星軌道運動的主流解釋。所以,牛頓在《原理》中提出自己的理論時,曾花了很大篇幅論述笛卡爾的理論行不通。
牛頓的引力理論準確地解釋了行星運動及許多其他問題,大獲全勝。只要在太陽與行星之間,還有其他大質量物體之間引入一個長程作用力,就能解釋如時鐘一般規律的天體運動。但牛頓并沒有說明,物體是怎么傳遞引力的。雖然牛頓的理論取得了非凡的成功,但這種“超距作用”卻遭到了哲學家如戈特弗里德·萊布尼茲(Gottfried Leibniz)等人的嚴厲批評。
就連牛頓(見圖3-1)自己都承認,不明白兩個彼此不接觸的物體如何產生力的作用。1693年在給理查德·本特利(Richard Bentley)的一封信中,牛頓這樣寫道:
在沒有什么(非物質的)東西充當媒介的情況下,沒有生命的物體竟然能夠影響和它沒有接觸的另一個物體,這真是不可思議……
引力應該是物質的先天本質屬性,所以物體在真空中無須借助媒介就能影響遠處的物體。物體就是這樣相互作用,傳遞力的。在我看來,這太荒謬了,我相信有哲學思考能力的人不會沉溺其中。
幾百年后,人們才解開這個謎。

圖3-1 46歲的牛頓肖像[戈弗雷內勒(Godfrey Kneller)繪,1689年]
法拉第的場
19世紀上半葉,邁克爾·法拉第(Michael Faraday)用一連串實驗解開了電和磁的秘密。他創造性地想到,用線條去描摹一個假想的測試電荷在空間中任一點感受到的電場力,或者一個測試磁極感受到的磁力,線的疏密表示力的強弱。就這樣,法拉第畫出了電場力和磁力的空間分布,并把它們稱作電場圖和磁場圖,這是法拉第的一個偉大創舉。
所謂同性相斥,異性相吸。如圖3-2a所示,一個帶正電的測試電荷會受到負(正)電荷的吸引(排斥),藍線畫出了測試電荷在空間中任一點的受力方向。同樣地,圖3-2b里的紅線顯示了一個條形磁鐵的北(南)極對一個測試北磁極的排斥(吸引)力。
雖然法拉第把電場和磁場分開來畫,但變化的電場產生磁場,變化的磁場又產生電場,把它們視作單一電磁場的兩個組成部分也是很自然的事。
法拉第絞盡腦汁,苦苦思索這些場的真實含義,最終得出結論說它們肯定是真實的物理存在,不過他也為此而飽受批評。直到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James Clerk Maxwell)(見圖3-3)給出了電磁場理論的數學表述,用數學公式囊括了法拉第的實驗結果,人們才弄清楚這些場的本質。

圖3-2 a)兩個電荷產生的電場;b)一塊條形磁鐵產生的磁場

圖3-3 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
麥克斯韋的方程組表明,電磁場受到干擾后會產生電磁波,這些波攜帶著能量和動量,所以,場不只是一種描述工具,更是真正的物理存在。電場和磁場互相垂直,在空間中振蕩著向前行進,形成電磁波(見圖3-4)。變化的電場產生磁場,變化的磁場又產生電場,如此往復循環,振蕩的電磁波就這樣自我延續下去。

圖3-4 電磁波(如圖3-2,藍色箭頭代表電場,紅色箭頭代表磁場)
最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其實一直都知曉電磁波的存在,我們稱之為“光”。法拉第做過偏振光實驗后,曾經懷疑光是一種電磁現象。后來,在法拉第病重,不久于人世時,麥克斯韋前去探望并告訴他,他的懷疑沒錯,可惜法拉第那時已經聽不懂麥克斯韋在說什么了。
我們肉眼可見的光是一種攜帶著較高能量的快速電磁振蕩,其中藍光比紅光振動得更快一些,能量也比后者高。麥克斯韋經過計算指出,任意頻率的電磁振蕩都有可能存在(見圖3-5)。

圖3-5 在電磁波譜中,短波振蕩比長波振蕩能量高
無線電波
根據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振蕩電流從導線中穿過時,會帶動導線里的電子一起振動。電子一加速,就會在電磁場中激起漣漪,換句話說,電子會發出電磁波。
長波電磁振蕩也叫無線電波(radio),這個名字源于拉丁文radius,是車輪的意思。無線電波向四面八方傳播出去,形成球狀波前,就像一顆石子落入池塘,激起層層水波。當波前遇到金屬線或天線時,它會加速天線中的電子,產生振蕩電流。由于球狀波前向各個方向鋪開,因此天線接收到的無線電波信號十分微弱,需要放大。
以上所述就是赫茲實驗的原理。1887年,海因里希·赫茲(Heinrich Hertz)在實驗室的一側產生無線電波,然后又在另一側接收到它。圖3-6展示了他使用過的一些實驗器具。

圖3-6 赫茲使用過的一些實驗器具
量子波
20世紀新出現的量子力學理論,進一步闡明了場的物理含義。從量子的角度看,電磁波由光子構成。光子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粒子(好比臺球),而更像是離散的波包,有時又被叫作量子或波粒子。日常生活中的粒子概念或波的概念,無法抓住它的本質。
粒子間的相互作用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量子場論給出了精彩的解釋。它告訴我們,每種基本粒子都有一個與其對應的場,這個場遍布整個空間。比如,光子是電磁振蕩,電子是電場振蕩,諸如此類。更關鍵的是,這些場還彼此依賴。例如,帶電粒子(如電子)的場與電磁場有關聯。如果兩個帶電粒子交換光子(電磁場振蕩),在它們之間就會產生出一種作用力。
如果把這個過程畫出來,就是費曼圖。圖3-7展示了兩個電子交換一個光子的過程,這是最簡單卻又十分重要的費曼圖。其他費曼圖會涉及更多粒子。

圖3-7 在圖中,自下而上代表時間的流逝。依照帶箭頭的直線,兩個電子先是互相靠近,在交換一個光子(用波浪線表示)之后,又彼此遠離
力的這種量子闡釋令人十分滿意。兩個電子因為電性相同而互相排斥,向著遠離彼此的方向運動。電子一加速,便會產生電磁波,電磁波反過來又會加速電子。兩個電子因為交換了光子(電磁振蕩)而改變了自身的能量與動量,這不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嗎?
費曼圖(見圖3-8)在量子場論的數學表述和粒子間相互作用的概念想象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不過,在理查德·費曼(Richard Feynman)一開始引入費曼圖時,量子理論的締造者之一尼爾斯·玻爾(Niels Bohr)曾批評說,這些圖沒有清楚地闡明相關的量子物理過程。后來,費曼在1965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玻爾向他道了歉。

圖3-8 理查德?費曼與家人的合影,在他們身后的貨車車身上畫著費曼圖
愛因斯坦解決了牛頓的難題
愛因斯坦富有洞見地用“場”趕走了引力的“超距作用”,解除了牛頓的困境。如同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是電磁學的經典理論,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也是引力的經典理論。廣義相對論預言,宇宙中有引力波——連續不斷的時空波動。在第4章里,我們將詳細談一談引力波,以及探測它們的“神兵利器”。
發展引力的量子理論仍然任重而道遠。這個理論把引力場量子化,提出引力子的概念,并把物體間的引力作用解釋成物體交換引力子。引力子是一種假想粒子,相當于引力版的“光子”。然而,與電磁力相比,引力太微弱,探測到引力子的希望還很渺茫,而且我自己也懷疑,從原理上講,我們是否真能探測到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