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1 第一階:黃金分割的本源—科學與藝術的結合

“黃金分割”的名稱靚麗閃耀,雖然與“黃金”并無關聯,但它的確如黃金一般寶貴。為何寶貴?因為它是一個最“科學”的“藝術概念”。再說直接一點,這是一個“有公式”的可以運算的“藝術”,每一個美感所在的點是可以計算出來的。它是眾多藝術理論中唯一有著科學實證背景,甚至有著規范公式的經典理論體系,是“科學”與“藝術”、“理智”與“情感”的完美結合。那么何為“黃金分割”?我們來分享一個“玄幻”版的介紹。

斐波那契數列—黃金分割的原名

“黃金分割”并不是某個“藝術大師”靈機一動發現的,而是一群“理工男”(就像美劇《生活大爆炸》里面的人物一樣的“理工男”)發現的。而且它所屬的學科,還是科學中最“抽(ku)象(zao)”的學科——數學。

學藝術的同學總是為“科學家”們所不齒,就像“理工男”們不修邊幅的著裝永遠是文藝青年們嘴邊的笑料。如果你是個“搞藝術”的文科生,對理工科一竅不通,一定要記得這個名字:“斐波那契”,這可能是你們面對“學霸”時做出有力回擊的根基。你可以告訴他們:黃金分割創作的規律,是完全按照斐波那契最重要的貢獻之一——“斐波那契數列”進行的。

“黃金分割”在人類歷史上登場的時間非常早,它是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在公元前500多年提出的,他認為自然之美體現在數學的和諧,藝術和科學是統一的。歐幾里得在公元前300年推翻了該學派,重新分析了黃金分割,并寫入了《幾何原本》,歐幾里得賦予“黃金分割”的基本邏輯是:一條線段,如果全長為1,那么選擇一個點,這個點把線段分成兩部分,而短的一段與長的一段的比值,等于長段和整條線段的比值,而這個值就是0.618。這個看似簡單的原理,成為衡量美感比例的重要基礎,例如人體,其上半身和下半身的比例就符合黃金分割。

列奧納多·斐波那契的畫像

13世紀意大利數學家列奧納多·斐波那契(Leonardoda Fibonacci)發展延伸了黃金分割的內在邏輯。他是第一個研究了印度和阿拉伯數學理論的歐洲人。他以兔子繁殖的數據為例總結出了一個獨特的數列,斐波那契數列(Fibonacci sequence),所以這個數列又稱為“兔子數列”。

好吧,我們來看一下這一系列作為“美感之源”的數字。

0,1,1,2,3,5,8,13,21,34,55,89,144,233,377,610,987,1597,2584,4181,6765,10946,17711,28657,46368,…

這就是斐波那契數列。

在數學上,斐波納契數列總結來說是這樣的一個公式:

F(0)=0,F(1)=1,F(n)=F(n-1)+F(n-2) (n≥2,nN*)

自然界中符合“斐波那契數列”規律的事物

簡單來說,這個數列的規律是:第n項的值等于前兩項之和。這個公式為藝術家們帶來的價值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它在現代物理、化學等領域中都有直接的應用。

這里我們想起一件事,那個熟悉的比值“0.618”仍然沒有出現。這個公式當中的0.618在哪里?按照剛才總結的公式,當n趨向于無窮大時,前一項與后一項的比值會越來越接近黃金分割比值:0.618。具體來看就是這樣:

1÷1=1,1÷2=0.5,2÷3=0.666…,3÷5=0.6,

5÷8=0.625…,…,55÷89=0.617977…,…,

144÷233=0.618025…,…,46368÷75025=0.6180339886…

越到后面,比值越接近0.618

黃金分割的比例在自然界中有著大量的對應例子,其中最簡單的就是人的下身長與上身長的比例,當然還有鸚鵡螺的生長螺紋、向日葵的葵花籽分布曲線等。

這樣的比例雖然不均衡,但是可以給人帶來美感體驗。于是藝術家將它應用到藝術創作當中,以至于這個“兔子數列”后來也被稱為“黃金分割數列”。

從此之后,這個公式、這個神奇的不變比值,成為綿延近現代藝術史幾百年的美感源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康市| 屏南县| 西乌珠穆沁旗| 青川县| 彭泽县| 郓城县| 华亭县| 佳木斯市| 蒲江县| 察雅县| 临洮县| 奎屯市| 海原县| 楚雄市| 庆阳市| 营山县| 伽师县| 佛学| 区。| 九寨沟县| 万源市| 泌阳县| 邵武市| 塔河县| 九龙城区| 揭西县| 涡阳县| 高碑店市| 锦屏县| 翁牛特旗| 普宁市| 通道| 三门县| 乌什县| 海原县| 西华县| 弥渡县| 财经| 广州市| 祥云县| 遵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