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攝影構圖書(全彩)
- 于然
- 1328字
- 2020-07-24 10:17:56
1.1 第一階:黃金分割的本源—科學與藝術的結合
“黃金分割”的名稱靚麗閃耀,雖然與“黃金”并無關聯,但它的確如黃金一般寶貴。為何寶貴?因為它是一個最“科學”的“藝術概念”。再說直接一點,這是一個“有公式”的可以運算的“藝術”,每一個美感所在的點是可以計算出來的。它是眾多藝術理論中唯一有著科學實證背景,甚至有著規范公式的經典理論體系,是“科學”與“藝術”、“理智”與“情感”的完美結合。那么何為“黃金分割”?我們來分享一個“玄幻”版的介紹。
斐波那契數列—黃金分割的原名
“黃金分割”并不是某個“藝術大師”靈機一動發現的,而是一群“理工男”(就像美劇《生活大爆炸》里面的人物一樣的“理工男”)發現的。而且它所屬的學科,還是科學中最“抽(ku)象(zao)”的學科——數學。
學藝術的同學總是為“科學家”們所不齒,就像“理工男”們不修邊幅的著裝永遠是文藝青年們嘴邊的笑料。如果你是個“搞藝術”的文科生,對理工科一竅不通,一定要記得這個名字:“斐波那契”,這可能是你們面對“學霸”時做出有力回擊的根基。你可以告訴他們:黃金分割創作的規律,是完全按照斐波那契最重要的貢獻之一——“斐波那契數列”進行的。
“黃金分割”在人類歷史上登場的時間非常早,它是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在公元前500多年提出的,他認為自然之美體現在數學的和諧,藝術和科學是統一的。歐幾里得在公元前300年推翻了該學派,重新分析了黃金分割,并寫入了《幾何原本》,歐幾里得賦予“黃金分割”的基本邏輯是:一條線段,如果全長為1,那么選擇一個點,這個點把線段分成兩部分,而短的一段與長的一段的比值,等于長段和整條線段的比值,而這個值就是0.618。這個看似簡單的原理,成為衡量美感比例的重要基礎,例如人體,其上半身和下半身的比例就符合黃金分割。

列奧納多·斐波那契的畫像
13世紀意大利數學家列奧納多·斐波那契(Leonardoda Fibonacci)發展延伸了黃金分割的內在邏輯。他是第一個研究了印度和阿拉伯數學理論的歐洲人。他以兔子繁殖的數據為例總結出了一個獨特的數列,斐波那契數列(Fibonacci sequence),所以這個數列又稱為“兔子數列”。
好吧,我們來看一下這一系列作為“美感之源”的數字。
0,1,1,2,3,5,8,13,21,34,55,89,144,233,377,610,987,1597,2584,4181,6765,10946,17711,28657,46368,…
這就是斐波那契數列。
在數學上,斐波納契數列總結來說是這樣的一個公式:
F(0)=0,F(1)=1,F(n)=F(n-1)+F(n-2) (n≥2,n∈N*)

自然界中符合“斐波那契數列”規律的事物
簡單來說,這個數列的規律是:第n項的值等于前兩項之和。這個公式為藝術家們帶來的價值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它在現代物理、化學等領域中都有直接的應用。
這里我們想起一件事,那個熟悉的比值“0.618”仍然沒有出現。這個公式當中的0.618在哪里?按照剛才總結的公式,當n趨向于無窮大時,前一項與后一項的比值會越來越接近黃金分割比值:0.618。具體來看就是這樣:
1÷1=1,1÷2=0.5,2÷3=0.666…,3÷5=0.6,
5÷8=0.625…,…,55÷89=0.617977…,…,
144÷233=0.618025…,…,46368÷75025=0.6180339886…
越到后面,比值越接近0.618。
黃金分割的比例在自然界中有著大量的對應例子,其中最簡單的就是人的下身長與上身長的比例,當然還有鸚鵡螺的生長螺紋、向日葵的葵花籽分布曲線等。
這樣的比例雖然不均衡,但是可以給人帶來美感體驗。于是藝術家將它應用到藝術創作當中,以至于這個“兔子數列”后來也被稱為“黃金分割數列”。
從此之后,這個公式、這個神奇的不變比值,成為綿延近現代藝術史幾百年的美感源泉。
- 攝影美學:構圖·光影·色彩(升級版)
- 人像攝影完全自學手冊
- 故鄉的夢:少數民族攝影人才培養工程(第二期)學員作品集
- 佳能EOS 5D Mark III數碼單反攝影實拍技法寶典
- 產品攝影:電商產品拍攝、后期處理與視頻剪輯一本通
- 俺爹俺娘
- Nikon D800單反攝影完全攻略
- Windows API開發詳解一函數、接口、編程實例
- Photoshop風光攝影后期必修5項核心技法:完善構圖+瑕疵修補+局部精修+影調調整+色彩處理
- Canon EOS 550D數碼單反超級手冊
- 攝影師的那些技法,一學就會
- 畫冊:家園.少數民族攝影人才培養工程(第四期)學員作品集
- 爸爸媽媽,請做我的攝影師:十萬父母拍娃智慧分享
- 攝影必修課:構圖為上(下)
- 尼康D750數碼單反攝影實拍技法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