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財富管理說
應該了解的現金投資法律風險及審判實務
現金投資
案例一 L先生在中國從事零售行業20年,家庭成員3人,除日常開銷外,擁有現金資產5000萬元。L先生現金資產的投資情況為某醫藥私募基金2000萬元,某商業地產3年期信托計劃1000萬元,在中國香港和內地購買分紅型保單800萬元和300萬元,銀行理財產品300萬元;其太太炒股投入現金300萬元,購買黃金產品300萬元。
案例二 W先生從事外貿行業10年,后與朋友合伙在某二線沿海城市做了兩個房地產開發項目,兩次婚姻,兩個孩子,現一個孩子在美國上大學,一個孩子在國內上學。W先生在國內的現金資產為7500萬元,投資情況為購買股票2000萬元,通過某第三方理財機構購買對沖基金1000萬元,通過某銀行購買海外地產基金600萬元,根據匯率波動投資了500萬元,購買某證券基金公司的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基金產品300萬元、養老保障管理產品600萬元,購買分紅型保險500萬元(中國內地的200萬元、中國香港的300萬元),外匯儲蓄100萬元,投資某小貸公司500萬元,活期銀行理財200萬元,在某畫廊購買字畫和其他藝術品共1200萬元。
在家族投資中,現金資產投資是最普遍和占比最高的資產投資類別。不同時期,現金資產投資的熱點呈現不同的種類。隨著經濟的發展,新的金融產品和新的投資類別不斷涌現,投資市場呈現日新月異的景象。對于投資者來說,這樣的投資市場常常讓人眼花繚亂,各類冠以美麗名稱的投資產品讓人感覺像霧里看花。市場常常還出現有問題的產品,比如2017年上半年爆出的某銀行分行行長售賣根本不存在的銀行理財產品,稱該產品保本保息,并以產品“讓利”轉讓的方式吸引該行私人銀行的高凈值客戶,致使超過150名投資者被套,涉案金額高達30億元。

為了幫助投資者更清晰地了解各類投資產品,理性投資,在此筆者對目前各類投資產品進行梳理并做基礎法律解析,對這些產品背后的基礎法律風險做出提示。
投資產品類別
目前,投資產品大體分為現金基礎產品、金融衍生品、資產管理產品、外匯理財產品和另類投資產品5類。
現金基礎產品包括存單、債券、股票、分紅型保單。
金融衍生品包括遠期合約、期貨、期權和掉期(互換)合約。
資產管理產品包括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特定客戶資產管理計劃、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定向資產管理計劃、私募投資基金、債權投資計劃、股權投資計劃、股債結合型投資計劃、資產支持計劃、組合類保險資產管理產品、養老保障管理產品等。
外匯理財產品包括外匯儲蓄、匯率投資、外匯期權、外匯有價證券、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基金、存托憑證(未來可能出現的外匯投資產品)和外匯信托等。
另類投資產品包括實物實盤交易、實物保證金交易及其他如房地產、證券化資產、對沖基金、私人股本基金、大宗商品、藝術品等另類理財產品。
各類投資產品基礎法律解析
現金基礎產品
存單和債券
存單是用以表明存款人把一定量貨幣資金存入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的一種權利憑證。金融機構和存款人根據存單載明事項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存單是存款人與金融機構之間債權債務關系的憑證,從存款人與金融機構之間的法律關系看,存單是一種合同之債,基于存款合同產生的債權債務關系。
債券是政府、企業、銀行等債務人為籌集資金,按照法定程序發行并向債權人承諾于指定日期還本付息的債權憑證。我國債券按發行主體不同分為政府債券、金融債券和公司債券3種。政府債券包括公債、國庫券等。金融債券是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作為債務人向投資者發行的借債憑證,金融債券的利率一般高于同期定期儲蓄存款的利率。公司債券是籌集資金的公司向投資者出具的到期還本付息或到期還本、分次付息的債務憑證。
存單和債券都是一種金融契約和權利憑證,同時都是有價證券,是具有一定流通性的有價證券的一種。依據擔保法,存單和債券可以質押。
股票
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簽發的證明股東所持股份的憑證,是持有股票的人對發行股票的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權憑證。股東憑持股憑證對股份有限公司享有所有權、取得股息和紅利的權利。股票也是一種有價證券,可以質押和轉讓。
分紅型保單
分紅型保單是壽險的被保險人參與紅利分配的一種保險單。其參加者既是被保險人,又是保險組織的所有人,因而有權享受盈余的分配。紅利分配的多寡,取決于保險公司的業務經營和投資收益情況。如果實際死亡率低于預期死亡率,則實際費用少于預計費用,且實際投資收益率高于預定利率,分配的紅利就會增加。分紅型保單的所有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選擇取得紅利的方式。取得紅利的方式有:現金支付;把紅利用來購買保費繳清保單以增加終身保險的金額;把紅利用來抵扣下期保費;把紅利存放在保險公司,以取得利息收入;把紅利用來購買定期保險;用紅利把保單轉換為保費繳清保單或養老保險。
筆者認為,分紅型保單投保人與保險公司是一種基于保險合同形成的債權債務關系,投保人或受益人基于合同項下的權利以保單提供質押。
金融衍生品
金融衍生品是指一種金融合同(合約),其價值取決于一種或多種基礎資產或指數,包括遠期合約、期貨、掉期(互換)合約和期權或其中兩種或多種混合的金融工具。
此類合同有標準化和非標準化兩種。標準化合同是指其標的物(基礎資產)的交易價格、交易時間、資產特征、交易方式等都是標準化的,因此此類合同大多在交易所上市交易,如期貨。非標準化合同是指以上各項由交易的雙方自行約定,因此具有很強的靈活性,比如遠期合約。
金融衍生品是與金融資產相關的派生物,通常是指從原生資產派生出來的金融工具。其共同特征是保證金交易,即只要支付一定比例的保證金就可進行全額交易,不需實際的本金轉移,合同的了結一般也采用現金差價結算的方式,只有在滿期日以實物交割方式履約的合同才需要買方交足款項。因此,金融衍生品交易具有杠桿效應:保證金越低,杠桿效應越大,風險也就越大。
金融衍生品是基于合同或契約而產生的合同法律關系。依據我國《金融機構衍生產品交易業務管理暫行辦法》的規定,能夠從事金融衍生品交易的主體僅限于金融機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依法設立的銀行、信托公司、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汽車金融公司等法人,以及外國銀行在中國境內的分行等。
資產管理產品
資產管理是指證券、期貨、基金等金融投資公司作為資產管理人,根據資產管理合同約定的方式、條件、要求及限制,對客戶資產進行經營運作,為客戶提供證券及其他金融產品并收取費用的投資管理服務行為。資產管理大體分為定向資產管理、集合資產管理、專項資產管理,包括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特定客戶資產管理計劃、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定向資產管理計劃、私募投資基金、債權投資計劃、股權投資計劃、股債結合型投資計劃、資產支持計劃、組合類保險資產管理產品、養老保障管理產品等。能夠從事資產管理業務的公司除了證券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資產管理公司以外,前些年,監管部門經過嚴格考察和審核,批準了一批第三方理財機構,這種拓展和定位類似于現如今的私募基金。2018年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保險資產管理公司設立專項產品有關事項的通知》,允許保險資產管理公司設立專項產品,發揮保險資金長期穩健的投資優勢。該專項產品成為重要的資產管理類別。
資產管理的投資人與管理人基于代理合同產生法律關系,投資人與管理人依據資產管理合同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資產管理也是目前最活躍的投資領域,監管部門和行業協會對此類投資行為的監管力度很大,投資人和管理人需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并接受行業監管,還要有很強的自律性。
外匯理財產品
外幣是指現鈔、外幣支付憑證和支付工具,包括票據、銀行存款憑證、銀行卡等。外幣有價證券,包括債券、股票、特別提款權和其他外匯資產。
外匯理財的種類包括外匯儲蓄、匯率投資(實盤、虛盤)和外匯期權(期權寶)。
外匯有價證券投資包括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基金投資,以及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和滬倫通與未來可能出現的存托憑證等外匯投資產品投資。
外匯儲蓄與人民幣儲蓄的法律性質相同,是基于存款合同的債權債務關系和基于存單的所有權憑證的法律關系。外匯理財產品也同樣是基于代理合同的法律關系,我國實行嚴格的外匯管制,外匯投資必須納入嚴格的外匯管理。
另類投資產品
另類投資產品是在股票、債券及期貨等公開交易平臺之外的投資產品,包括私募股權(PE)、風險投資(VC)、杠桿并購(Leveraged Buyout)、基金的基金(Fund of Funds)、實物實盤交易、實物保證金交易、證券化資產、對沖基金、私人股本基金、大宗商品、藝術品等。
另類投資產品是目前非常活躍的投資產品。該類產品投資基金是基于代理合同的法律關系,是行業監管部門強監管和嚴要求的金融產品。目前,資產證券化和藝術品金融等產品尚未成熟,沒有大規模交易,還在探索完善中。
各類投資產品基本法律風險揭示
近些年,各類金融投資產品在不同時期呈現出不同的風險,在不同時期,投資風險來自不同的方面,包括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操作風險、流動性風險和法律風險等。投資風險受到境內外經濟形勢、國家政策、產業發展狀況等因素影響。但無論在什么時期,有一條不變的定律,即投資風險與投資收益成正比,利益預期越高,風險越大,反之亦然。這里,我們不討論市場風險,只對基礎法律風險做簡單提示。
現金基礎產品的法律風險
存單
存單是金融機構單方制作的要式合同,形式簡單,糾紛出現時往往因缺少詳盡的合同,而依據公平原則和默示條款處理,從而導致一定風險。
存單常見的法律風險有銀行柜員操作失誤、存款手續不完備、代理存款操作不規范、辦理掛失止付、個人信息泄露等造成的存單有效性認定、存取款數額錯誤時的責任認定,存款憑證丟失的處理程序,存款被盜取時的責任認定等法律風險。
債券
過往,債券與其他投資產品相比是風險較低的投資產品。近幾年連續出現多起債市違約事件,給投資者以警示。債券的法律風險主要是政策風險和違約風險。政策風險是指政府有關債券市場的政策發生重大變化或有重要的舉措、法規出臺,引起債券價格波動,從而給投資者帶來的風險。違約風險,是指債券的發行人不能履行合約規定的義務,無法按期支付利息和償還本金而產生的風險。
政府債券和金融債券的違約風險較小,公司債券因公司經營狀況、融資情況和市場狀況造成的違約風險較大。
股票
股票的法律風險和市場風險一樣有多個方面,如以借款、房地產抵押、配資、挪用等不同來源的資金投資股票,用代持、集資、委托、合伙等不同方式投資股票,以及出借股票賬戶等都存在非常大的法律風險,都可能導致股票權屬、效力、法律責任等相關的法律糾紛。
從家族財富管理角度來看,存單、債券、股票往往數額大,當出現本人無法逆轉的原因而不能取款、變現等主張實體權益時,他人代理的程序非常復雜,甚至無法成就條件,提前做好上述投資資產規劃就顯得非常必要。
分紅型保單
分紅型保單的法律風險主要是保險合同通常由保險公司單方制作,內容繁雜,有些約定不夠清晰明確,有些甚至前后不一致,這往往使保險合同的有效性、保險責任范圍等方面產生風險。另外,保險工作人員未履行如實告知義務、保險經紀在執行過程中出現問題,也會產生一些風險。
金融衍生品的法律風險
相關法律法規、行業自律規范不完善和滯后的法律風險
我國金融衍生品的主要規范性文件是《金融機構衍生產品交易業務管理暫行辦法》,行業自律規范主要是金融期貨交易所、金融期貨交易協會及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等組織所發布的《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風險控制管理辦法》《中國銀行間市場金融衍生產品交易主協議》等。這些不能完全規范金融衍生品交易所涉及的行為,同時面對活躍的市場交易,也需要隨著行業內部需求的變化而適時修訂。
比如對交易主體資格的恰當、合理、明確的有效限定,明確金融期貨交易所、金融期貨交易協會及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等組織的法律地位,有效發揮監管機構的作用,可以有效降低金融衍生品的法律風險。
企業內部控制機制不完善
我國現階段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場所發生的種種問題,與企業內部缺乏風險意識及內部風險評估制度、風險限額管理制度、內部會計審計制度、風險通報信息溝通制度等內部風險防范制度有密切關系。
金融衍生品交易及救濟上的法律風險
金融衍生品交易標準來自合同約定,如前述,因相關法律制度滯后,合同需要完善。但實踐中因合同約定不明引起許多糾紛,該類交易專業性強,對裁判者的專業度要求比較高,司法實踐中存在一定法律救濟不確定的法律風險。
法律差異與沖突造成法律風險
關于跨國金融衍生品業務,不同國家的法律規定存在差異與沖突,也會造成一定的法律風險。
資產管理產品的法律風險
資產管理產品的類別很多,每個類別有不同的具體法律風險。近幾年,資管行業出現許多金融風險和糾紛,為規范金融機構資管業務,2018年4月27日,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外匯管理局頒布了市場期待已久的《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銀發〔2018〕106號,以下簡稱《資管新規》)。這意味著資管業務成為強監管業務。筆者在此以簡單的方式歸納出資產管理產品幾個共同的法律風險點。
合法合規性風險
投資者在投資各類資產管理產品時,首先應看該產品的主體資格是否適格,產品的發行是否履行了現行法律、法規、部門規章、規范性文件規定的法律程序,是否進行了報備。托管行和各中介機構的必備資格證和法律文件是否齊備,以避免產品存在合法合規性法律風險。
信息披露及如實說明的法律風險
投資者在投資各類資產管理產品時,應避免被產品銷售代理人員為追求業績而進行的銷售陳述誤導,特別要對投資保本保收益的承諾做出明確判斷。一旦產生糾紛,裁決機關會通過投資者的身份和經驗來判斷投資者應承擔的相應責任。
代持法律風險
從投資者的角度,請其他人代持資產管理產品,無論是否與代持人簽訂協議,均存在較大法律風險,包括規避關于主體資格的法律規定、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的法律規定、資管產品因代持人對外債務有被債權人主張以資產管理產品或產品價值償還的法律風險。
違約風險
資產管理產品會因為發行人的主體法律地位、經營狀況產生到期無法兌付的風險。大部分資產管理產品屬于投資收益和風險共擔,在選擇產品時,投資者需考量該產品的違約風險概率。
救濟途徑法律風險
大部分資產管理合同都對雙方產生爭議的適用法律和管轄做了明確約定,有些約定在域外仲裁,這些法律救濟途徑對于投資者主張權利非常不便,成本高、周期長,投資者在選擇產品時需要考量此因素。
外匯理財產品的法律風險
目前中國的外匯市場處于增長階段,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開放,合格境內個人投資者計劃的政策有待進一步落地,外匯行業將進入新的轉折點。
外匯理財產品的主要風險來自匯率和市場,法律風險主要體現在合法合規性上。
如外匯理財產品的管理或運作違反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導致原定的理財計劃無法正常進行而出現的風險。
另外,一些外匯產品因交易雙方的合約內容不充分或不具備法律效力而引起的風險。在這種情況下,外匯交易合約的法律效力得不到確認,一旦發生違約或糾紛,雙方都可能找不到法律依據來保護各自的利益,交易雙方因此承擔的風險可能是巨大的。比如外匯保證金交易,國外的監管機構不能保障中國投資者的權益,投資者對國外監管的法律不熟悉,面臨較大的風險。
另類投資產品的法律風險
另類投資產品最大的法律風險是相關法律制度的缺失,沒有健全的可以依據的規范,這些產品大多處于實踐和摸索中,一些產品借鑒發達國家成熟的操作方式,但因為國家間存在比較大的差異,一些做法不適用于我國,所以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
私募股權、風險投資是近幾年非常活躍的投資產品,但也呈現出大量的法律風險,包括法律制度、監管層面的法律風險,合法募集和非法融資的甄別風險,信息不對稱、被投企業內部管理機制和外部法律環境的風險,投資利益的保障、退出的法律風險等。目前,監管機構已加強私募股權的監管力度,未來它依然是投資的熱點和重要領域。
各類金融產品的最新審判實務
2019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在哈爾濱召開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會議對有關金融產品的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糾紛案件的審理給出了如下指導性意見。
1.堅持“賣者盡責,買者自負”原則,規范賣方機構的經營行為,培育理性的金融消費文化。
2.明確賣方機構對金融消費者負有適當性義務。對高風險等級金融產品的推介、銷售,以及為金融消費者參與高風險等級投資活動提供服務,應當以合同法、證券法、證券投資基金法、信托法等法律規定的基本原則,國務院發布的規范性文件作為主要依據,參照適用的與法律法規不相抵觸的部門規章、規范性文件中做出的監管規定。
3.賣方機構未盡適當性義務,金融消費者既可以請求金融產品的發行人承擔賠償責任,也可以請求金融產品的銷售者承擔賠償責任,還可以請求金融產品的發行人、銷售者共同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4.在案件審理中,金融消費者應當對購買產品或者接受服務、遭受損失等事實承擔舉證責任。賣方機構對其是否履行了“將適當的產品(或者服務)銷售(或者提供)給適合的金融消費者”義務承擔舉證責任。
5.賣方機構僅以金融消費者手寫如“本人明確知悉可能存在本金損失風險”等內容主張其已經盡了告知說明義務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6.賣方機構未盡適當性義務導致金融消費者損失的,應當以金融消費者為獲取該金融產品服務而支付的金錢總額扣除已收回部分的剩余金額作為實際損失數額。
7.因金融消費者故意提供虛假信息導致其購買產品或者接受服務不適當的,賣方機構請求免除相應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但該虛假信息的出具系賣方機構誤導的除外。
綜上,家族財富管理中現金資產管理是一個復雜、有廣度和深度的領域,每一部分都非常專業,在此,筆者只做簡單和基礎的梳理,供大家從整體上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