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津通識讀本:醫事法(中文版)
- (英)查爾斯·福斯特
- 2189字
- 2020-07-21 17:16:38
序言
王岳
回溯醫學發展的歷史,可以發現其最早起源于宗教幫助,起源于人類對同族的憐憫之心,從醫學誕生之初就一直帶有濃厚的人文情懷,從來不僅僅是簡單的治病救人。然而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醫者從以“精神支持”為主的幫助者變為以“治病救人”為主的幫助者。在一次次醫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中,醫者越發獲得成功的驚喜與戰勝病魔的自信,而其專斷地位也越發明顯。醫療服務有別于一般的民商事服務,主要在于醫師對患者擁有一種“專家權力”。美國學者約翰·弗倫奇認為,“權力”就是讓別人聽你的話,所以除了我們熟知的國家機器擁有的公權力,還有另外四種權力,其中專家群體擁有的便是“專家權力”。法律往往會更關注弱勢一方,這樣才可能最終實現公平目標。正是由于醫方所處的專家優勢地位,使得法律制度的設計與實施都往往會將天平更向患者一方傾斜。
一直以來醫療行業堪比一個獨立王國,自己制定自己的游戲規則。法律很少介入醫療行業事務,法官也自然都很尊敬醫師。醫師等醫務人員都是尊重藝術、科學,擁有重要技能的專業人員。一般來講,公眾十分信任這一學科,醫師對患者也懷著老師般的尊重,這就自然意味著醫務人員不是昂貴和具有潛在破壞性的訴訟的對象。所以法官也一直在很大程度上允許醫師們設置自己的行業標準,進行集體專業評估,只要標準能被同伴廣泛接受。這樣的方式也許不能使標準設在很高的水平上,可能僅僅是可以容忍的最低程度。然而,巨大利益誘惑下的醫療行為,其固有的侵襲性讓公眾越發明白那些傳統的醫學倫理原則似乎已經靠不住了,轉而訴諸后果更為嚴肅和實用的法律問責和賠償救濟。公眾希望那些醫療行為施于自己時,作為基本權利的生命健康能得到妥當安排與保障,各種醫療專斷行為都能受到法律的管控,更為重要的是一旦受到傷害可以獲得法律救濟和賠償。醫事法由此在世界范圍內開始興起,但法律的介入并不意味著醫療活動理應變得冷漠無情,醫學的溫情絕不應當遠離。恰恰相反,醫事法帶給醫學界的是比倫理規則更為明顯的“觸動”,一個個判例倒逼著封閉的醫學界反思、改進,從另外一個維度捍衛了醫學應有的人文關懷與利他精神。
在本書的第一章,作者在介紹醫事法的“起源與變遷”時就告訴讀者,歐美醫事法的發展總體上呈現出從傳統醫學主導立場向司法主導立場的轉變。醫事法誕生之前的醫療行業領域一直被行業自律規則所支配,那時的醫師是被神圣化了的,人們對這一行業十分信任。即便是在法院之上,法官也會因為自身與醫療服務行業從業者之間所具有的專業知識鴻溝,因為醫生職業定位的神圣化,抑或是因為某些法官對自己職業的“居安思危”的多慮,而表現出“畏首畏尾”的情緒。這一點在歐美國家一直持續到法院面對醫療糾紛被“博勒姆標準”所支配的時代。然而,這樣的事實恰恰違反了法學最基本的原則:任何人不能做自己案件的法官。醫事法誕生之后,“博勒姆標準”帶給法院的影響依然存在,只不過經歷了“后撤”和回到本應屬于它的正確位置的過程。
相比國外,我國醫事法研究起步較晚,特別是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國傳統醫學教育忽視了人文社會科學素養的培養,無論是對病患的人文關懷還是最基礎的法律意識都顯得如此淡薄。隨著醫患沖突日趨尖銳,越來越多的學者將研究視野從傳統法學、醫學領域中分離出來,轉向人文醫學以及醫事法領域潛心耕耘,對相關問題進行廣泛而深入的探究,從而激起了醫學與法學更加深度的融合。我國醫事法領域尚處于創始階段,國內醫事法學領域專著大多以教材為主,相關譯著也較為稀缺。
“牛津通識讀本”向來被譽為真正的“大家小書”,本書作為其中之一,對學者進行比較法研究、讀者擴展醫事法知識具有重要價值。全書討論了醫事法的基本原理以及長期以來備受學者關注的核心問題,如醫事法的起源與變遷、生育權利、墮胎爭議、胚胎及胎兒的法律地位、病患隱私權與知情同意權的保護、醫療過失、人體試驗、醫療資源的分配等。除此之外,本書還涉及一些頗具爭議的醫事法前沿問題,如腦死亡標準、預立醫療指示、器官移植、安樂死、基因技術等問題。借助譯者深厚的語言功底,中文版將醫事法領域原本晦澀的專業問題論述得深入淺出,語言生動平實,舉重若輕。無論是醫事法初學者還是理論研究者,甚至包括醫務工作者在內的廣大讀者,都值得一讀。全書雖然篇幅不大,卻引用大量英美法上的經典判例輔助論證,打破了醫事法理論與實踐的壁壘,成為此書最大的亮點之一,為學者從事實證研究提供新思路、新方法,也為我們今后研究相關問題儲備了大量案例素材。
醫事法的未來會如何?作者在最后一章中,既提出了對醫事法循序漸進發展的樂觀心態,也對醫學界在未來被“技術宅”所支配表示出一定的擔憂,并寄希望于培養不會被復雜的醫學專業知識所嚇倒的專業法官,來解決“博勒姆標準”的濫用問題。醫事法的未來毫無疑問仍要面對無邊無際的新問題,所要解決的事項也會隨著醫學的發展而變化,然而不變的是醫事法要不斷地面對關于醫學生命價值的爭議,所討論的問題永遠不過是“人類的尊嚴”,這也是醫事法最根本的價值取向。因此,如作者所說,讓醫事法循序漸進地發展也未嘗不可,“新問題不過是老問題的變種”。不過,無論在我國還是在歐美國家,醫事法對醫療行業的監管都沒有達到理想狀態,或者說醫事法的實證發展一直沒有追上醫學發展的腳步,如何提高醫事法發展效率也是醫事法學人需要思考的問題。特別將此書推薦給那些從事醫事法研究與教學的人士,讀后定會有所裨益。
2020年5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