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惡與德
痛苦和快樂作為惡與德的原始原因,必然也導致它們成為其所有結果的原因。因此,也可以說是驕傲和謙卑的原因。這兩者都屬于那種不同的卻又不可避免的伴隨物。
這些年來,公眾一直對一種爭論保持著好奇心,即:道德的區分是建立在自然的、原始的準則上呢?還是發生于利害關系和教育呢?
即使假定道德沒有自然的基礎,我們也必須承認,惡與德,不管是因為自私自利或是因為教育的成見,總是令我們產生一種真實存在的痛楚和歡愉。
顯而易見,支持這個假設的人是十分肯定、支持這種觀點的。用他們的話說,每一種對我們有利的或有害的傾向,如情感、習慣或性格的傾向,都會相應地使我們感到快樂或不快,贊揚或貶斥便由此而產生。
因為他人的慷慨,我們往往容易有所得,而如果別人貪婪,我們則會有永遠失去的危險;勇敢能保衛我們,怯懦卻常常讓我們受到攻擊;正義是維系社會的主要力量,而如果對非正義不加以遏制,便會導致社會的快速沉淪;別人的謙卑使我們感到高興,別人的驕傲則使我們感到恥辱。
由于以上這些原因,前一種性質就被公認為是德,而后一種性質則被公認為是惡。
但在這里我還要進一步指出,這種道德假設不但與我現在的理論體系是相互符合的,而且如果認為前者是正確的,那么它就成為了后者一個絕對不容抗拒的證明。
因為假如道德全都是建立在痛苦或快樂之上,而痛苦或快樂的產生,又都是因為我們預計到我們自己或他人的性質所可能帶來的任何損失或好處,那么,道德的全部作用必定都是因這種快樂或痛苦而產生的。其中,驕傲和謙卑的情感也由此而來。
根據以上這個假設,使人產生快樂是德的本質,使人產生痛苦則是惡的本質。德與惡必須同時作為我們性格的一個部分,才能激發起驕傲或謙卑的情感。
通過那些認為道德是一種實在的、本質的、自然的東西的人們的意見,我們也可以得出相同的沒有任何疑問的論證。在闡述如何區分惡與德及道德的權利與義務的起源問題時所提出的最可能的假設就是:從自然的原始結構出發,某些性格和情感一旦經過觀察和思考,便會導致痛苦的產生。
而另外一些性格和情感,則會在同樣的形式下激發出快樂來。與惡和德一樣,不快與愉快也是密不可分的,它們共同構成了兩者的本性與本質。
贊揚一種性格的本質,就是在面對這種性格時你會自然而然地感到快樂。貶斥一種性格的本質,則是在面對這種性格時感到不快。所以,痛苦和快樂作為惡與德的原始原因,必然也導致它們成為其所有結果的原因。因此,也可以說是驕傲和謙卑的原因。這兩者都屬于那種不同的卻又不可避免的伴隨物。
而且,即使這個道德哲學的假設被認為是虛假的,也依然可以想見,即使痛苦和快樂不是導致惡和德的原因,兩者至少也是密不可分的。慷慨高尚的性格,看著就使人感到愉快,即使它只是以蘊涵在一首詩或一個故事中的形式呈現在我們面前,也總使我們的心情感到舒暢和愉快。與此相反,殘忍和狡詐的本性也使人感到不快,而且對于這種本性,我們永遠都不能容忍。
由此可以看出,作為前面體系的一個道德假設的證明,是不容置疑的,而另一個假設也是與此不相違背的。
當然,驕傲和謙卑并不僅僅發生于心靈的這些性質(在通俗的倫理學體系中,這些性質歸屬于道德義務的范疇,作為道德義務的一部分出現),它也發生于任何一種與愉快和不快有關的其他性質。
以自身的聰敏、風趣,或任何其他過人之處來贏得他人的肯定,這是最能滿足我們的虛榮心的。而如果在這方面遭受了挫折,沒有達到預想的目標,我們也會因此而感到恥辱。因為從來沒有人能夠很好的指出什么是聰敏,什么是風趣,并進一步解釋為什么這種思想行為必須被認為是聰敏,而那種思想行為就被否定為不是聰敏,所以,我們僅能憑鑒別力來作出認識和選擇,而并沒有任何其他標準來據此形成判斷。
因此可以說,這種鑒別力確定了真的和假的聰敏的存在,離開了它,所有思想便都無法稱為真的或假的聰敏。那么,這種鑒別力到底是指的什么呢?
顯然,它只在于由真聰敏導致的愉快感,和由假聰敏導致的不快感,不過在此,我們也不能對那種愉快或不快作出解釋。
所以,作為真聰敏和假聰敏的本質所在,正是它們這兩種相反的感覺給了人們這種鑒別能力,因而也都是因真聰敏和假聰敏而產生的那種驕傲和謙卑的原因。
也許有人習慣了經院和講壇的講授方式,所以他們只能用講授者觀察人性的觀點來考察人性,而不能用其他的觀點。于是,當他們在此看到我論及德能夠激發起他們所視為惡的驕傲,而惡能夠產生他們被教導而視為德的謙卑時,他們常會感到吃驚不已。
為了避免這種言辭上的紛爭,我必須指出,我所說的驕傲,是指我們在觀察德、美貌、財富、權力或對自己充分認可而使心中產生的愉快的感覺;而謙卑則是指相反的不快的感覺。
顯然,前一種感覺并不總是惡劣的,而后一種感覺,也并不是一直善良的。道德學再嚴格,也容許我們在反省一個慷慨行為時獲得一種快樂感;而當人們因想到過去的卑劣和狡詐而產生的悔恨感,也不會讓人覺得是一種德。
所以,我們暫且不必論及這些感覺的功過是非,而只考究這些感覺的本性,并探求他們的原因,不論他們是在心靈中,還是在身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