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部 分希特勒的將領

第一章 自尋死路的分裂

戰時發生的一切在當時看來和在戰后往往迥然不同,戰后通常可以看得更清楚。領導人物的形象變化之大尤其如此。領袖的公眾形象在戰時常常失真,而且隨著勝負的潮起潮落而沉浮。

戰前,尤其是一度征服西方之時,希特勒形同巨人,他身兼拿破侖的戰略、馬基雅維里的狡詐和穆罕默德的激情。德軍第一次在俄國受挫,希特勒的形象就開始減色。至二戰行將結束時,希特勒被視為不懂軍事的魯莽漢,他那些瘋狂的命令和愚笨無知大大成全了同盟國的勝利。德軍的一切災難均歸咎于希特勒,德軍的一切成就則歸功于德軍總參謀部。

對希特勒的這種描述顯然是不真實的,盡管其中也不乏某些真實之處。希特勒決非一個愚蠢的戰略家,恰恰相反,他聰明過人,當然他也逃不脫聰明反被聰明誤的命運。

他擅長出其不意,在戰略心理方面堪稱大師,并將戰略心理學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早在戰前,他就曾告訴同伙如何在挪威發動大膽的突襲,一舉占領挪威,如何將法軍誘離馬其諾防線。他比任何將領更清楚,怎樣才能兵不血刃,先期挫敗抵抗力量,以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他洞悉對手的心理,將其玩弄于股掌之中,戰略藝術運用之妙堪稱史無前例。

希特勒常常與他的軍事專家意見相左,而事實又往往證明他是對的。專家的失策反襯出他的高明,使其威望與日俱增。這樣的結果致使軍事專家在后來說話沒有分量,哪怕他們對戰況的看法更為正確。在俄國的戰役中,希特勒的缺點壓倒了他的天賦,一錯再錯導致了徹底失敗。盡管如此,我們還是不要忘了,身為戰略指揮家的拿破侖也曾為自己的勝利而陶醉,在同樣的地點,犯下了同樣的致命錯誤。

希特勒的致命傷在于他拒絕“止損”,在勝利的機會日趨渺茫之時,仍然執迷于進攻。但這顯然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協約國將領福煦(Foch)、黑格(Haig)和德國最高司令部的決策者興登堡(Hindenburg)及魯登道夫(Ludendorff)最大的失策。這些人都是職業軍人。德軍在法國的潰敗很大程度上應歸咎于希特勒猶豫不決,遲遲不肯批準從法國及時撤退。這種態度也與當年的福煦如出一轍。關鍵的區別在于當年身處戰場的法軍將領(并非比較高明)對福煦并不俯首聽命,而在1944年和1945年,德軍將領卻不敢違抗希特勒的命令。

正是通過探究這種對希特勒的恐懼和德軍最高司令部的內部矛盾,我們才能對德軍戰略計劃受挫的原因做出真實的解釋。希特勒的戰略直覺和德軍總參謀部的戰略運籌結合在一起,本當產生壓倒一切的力量,但是雙方沖突所產生的致命矛盾卻成了他們對手的大救星。

總參謀部體制下所產生的老派將領在戰爭中自始至終是德國戰略思想的執行者。但是在捷報頻傳的日子里,他們的作用并沒有被充分認識,等到戰爭的格局發生逆轉,他們才進入公眾的視線,并被同盟國的人民視為真正可怕的大敵。在二戰的最后一年,德軍總參謀部的代表人物倫德施泰特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無論在戰事方面,還是在推翻納粹的政變問題上,人們常問的不是希特勒將如何干,而是倫德施泰特會有何作為。

人們曾把德軍將領視為千人一腦、鐵板一塊,具有驚人的政治能量。這種印象說明了為什么同盟國方面一直指望德國將領會推翻希特勒,但這種指望最終落空。它也說明了公眾為什么堅信德軍將領和希特勒一樣可怕,應對德國的侵略行為負責。這種看法若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戰尚情有可原,如今早就過時了。對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德軍將領所起的作用甚微,其作用最多就像一個失靈的剎車。

戰爭開始時,德軍將領的效能對希特勒的成功貢獻頗大,但他們的作用被希特勒的成功所掩蓋。當希特勒頭上的光環黯然失色時,在外部世界的眼中,這些將領的作用開始凸顯,但實際上他們在自己國家里卻已經是力不從心了。

這種情況是由一系列原因造成的。這些將領代表著保守的秩序,這種傳統對新一代毫無感召力。新一代德國人是在革命精神和對國家社會主義狂熱的信念中長大的。將領們的任何行動,若是要反對現政權,尤其是反對擅長蠱惑民眾的元首,都難以得到部下的效忠。軍事將領一向對公眾事務頗為疏離,希特勒又狡猾地使他們對國政民情懵然無知,致使其行動受到牽制。另一個因素是,他們嚴守軍紀,對自己在國家元首前作的效忠誓言難以釋懷。一個自視甚高的軍人卻違背誓言豈非荒唐可笑,這是一種絕對真實的情感,也是致使其縮手縮腳不敢犯上的最為冠冕堂皇的理由。當然,大難臨頭,卻置同胞和國家的最高利益而不顧,這通常是因為一己私利從中作祟。從希特勒崛起到德國失敗的12年里,德軍將領始終力圖排斥來自外界的干擾,為保持其在軍事領域的專業話語權而作出不懈的努力。然而,是追逐個人的野心還是割舍一己私利,這對矛盾構成了他們致命的弱點。

斗爭的第一階段以軍方的絕對優勢而告終,但這種優勢是通過希姆萊(Himmler)才間接地確立的。希姆萊利用希特勒的恐懼,促使希特勒一舉剪除了羅姆(Roehm)上尉和其他褐衫隊(Brownshirt,沖鋒隊又稱褐衫隊,德國納粹黨的武裝恐怖組織——編者注)的骨干。雖然并不能肯定后者是否真的要推翻希特勒,但他們欲篡奪軍權是確鑿無疑的。這股勢力被消滅以后,希特勒變得更加倚仗將領的支持,后者也得以在軍界重樹自己的最高威望。

第二階段在1938年達到高潮,那時,軍事將領中了希姆萊的另一個圈套。1933年,希特勒任命維爾納·馮·布隆貝格(一譯勃洛姆堡,Blomberg, Werner von)將軍為國防部長。布隆貝格對希特勒俯首帖耳,這使他的部下為之惶惶不安。布隆貝格將軍還娶了自己辦公室的速記員,這使他的部下更為反感。希特勒卻對這場“平民化”的婚姻表示祝福,并親臨婚禮捧場。不久,希姆萊便拋出一紙警方密件,聲稱新娘原來是個妓女。不知是真還是假,希特勒大光其火,立刻將布隆貝格撤職。希姆萊又拋出一份警方文件,誣陷全軍總司令維爾納·馮·弗里奇(Fritsch, Frh.Werner von)將軍是同性戀。弗里奇又被希特勒解除一切職務,此事后來在法庭上得到澄清,弗里奇卻再也沒能官復原職。(本書第三章對這次危機有詳細的描述。)

希特勒利用道德危機打擊軍方將領,抓住機會控制整個軍隊。在讓希姆萊加強其影響力的同時,為自己掌控最高戰略指揮權打開方便之門。德軍將領曾就弗里奇受誣陷之事集體抗議,但凱特爾(Keitel)的幕后操控削弱了將軍們的統一戰線。凱特爾將軍接替了布隆貝格的職位,但他的地位更低,不過是希特勒的附庸而已。勃勞希契(Brauchitsch, Walther von)將軍被任命為陸軍總司令,他既不親納粹,也不反納粹,在軍界頗孚人望。希特勒這一著頗為精明,既可對軍方有所安撫,又確保總司令不像弗里奇那么難以駕馭。

勃勞希契將軍卻不像希特勒預想的那么聽話,為了維護軍方的權力,他組成了一個強大的同盟。他發出警告,聲稱德軍尚未為戰爭做好充分的準備,告誡希特勒不要貿然挑起戰爭,試圖以此來阻撓納粹的侵略外交政策。總參謀長貝克(Beck)將軍的支持使勃勞希契的反戰立場更為堅定。貝克將軍公開譴責希特勒的好戰政策,被希特勒怒而撤職。即使在希特勒即將對捷克斯洛伐克痛下殺手時,勃勞希契將軍和貝克將軍的繼任者哈爾德(Halder, Franz)還試圖加以反對,但是英法政府屈從于希特勒的戰爭威脅卻如釜底抽薪,致使將軍們的努力無功而返。

德國兵不血刃占領了捷克斯洛伐克,這使希特勒威望大增,他進而兵指波蘭。將軍們試圖說服希特勒除非蘇聯承諾保持中立,不可冒險開戰。但舍此他們再也無能為力了。另一方面,希特勒一旦得手,他便可以說服大多數將士,英法會袖手旁觀,突襲波蘭不會讓德國陷入一場大戰。

占領波蘭后,將領們發現希特勒打算擴大沖突,在西線發起進攻。他們為之憂心忡忡,與希特勒的關系也再度趨于緊張。他們認為進攻的風險實在太大,也不相信有可能征服法國。但是他們的異議再次遭到壓制,他們后來所謂要采取一致行動推翻希特勒云云,結果也是一事無成。要責怪他們在這個階段無所作為顯然也有失公正,因為即使將領們要反對希特勒,部下也不會響應。而且,在國家處于戰爭的關頭,他們自然也不愿以叛逆者的面目出現。

面對將領的質疑,希特勒悍然下令入侵法國。侵法的成功,部分原因在于希特勒應用新的戰術和新式武器,而那些保守的老帥對此曾持懷疑的態度。部分原因在于希特勒將一名下級軍官提出的一個極為大膽的新計劃付諸實行。還有部分原因在于法國軍方所犯的大錯,那是連他們也沒能料到的。

當然,德軍的能征善戰是希特勒成功征服法國不可或缺的因素,而正是由于希特勒突然莫名其妙的猶豫不決,才致使德軍沒能及時渡過英吉利海峽,一舉大獲全勝。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德軍將領對勝利所作的貢獻反而進一步削弱了他們自己的地位。勝利使希特勒在世人面前大出風頭,勝利的桂冠沒有戴到將軍們的頭上,而是套到了希特勒的頭上。希特勒刻意為自己加冕炫耀,其內心也以世上最偉大的戰略家自許,從此更是對將軍權限內的事務橫加干涉,更加無視來自軍方與自己意見相悖的看法。

當得知希特勒有意入侵蘇聯時,大多數德國將領都深感憂慮。但就像許多專家一樣,他們對專業以外的事情不甚了了,希特勒通過所謂的“政治情報”,讓將領們確信俄羅斯的內在弱點將影響其軍事力量,入侵蘇聯勢在必行。侵蘇初期德軍戰果輝煌,但這些戰斗的勝利并不具有決定意義,其原因部分在于他們對俄軍的抵抗能力有所低估,還有部分原因在于德軍指揮部內部對進攻目標存在著分歧。冬季臨近了,明白人應當知道大軍該稍事停頓。但莫斯科近在咫尺,希特勒和德軍將帥都抑制不住進攻的誘惑。他們不惜一切代價發起猛攻,但取勝的機會卻日趨渺茫。莫斯科的慘敗對德軍幾乎是致命的打擊。

然而希特勒卻善于利用這次失敗來鞏固自己的權力。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契因病辭職,希特勒取而代之,親自出任陸軍統帥。這一著不僅加強了希特勒的權力,而且將公眾對戰敗的指責歸咎于將領的失誤。勃勞希契的解職就像一個將軍因戰敗而引咎辭職,“因病”不過是通常照顧面子的托詞罷了。對希特勒而言,這真是一舉兩得。

在以后的戰爭中,希特勒就能夠把將領的政策建議置之度外,甚至直接否決軍事指揮官的具體判斷。若有人提出異議,他就讓另一個有野心,熱衷于進攻的軍官取而代之,因為大多數軍人出于本能都喜歡進攻。與此同時,武裝黨衛軍(Waffen S.S)在軍內的勢力日益膨脹,納粹的密探遍布各個指揮部,指揮官無不受到監視,軍方的實力受到削弱。將領要想推翻希特勒,其成功的可能性日趨減少。他們能做的無非是盡力執行元首的命令,或許也可以說盡力讓這些命令早日產生惡果。有理由猜測,某些德軍將領之所以樂于執行那些荒唐的命令,無非是想讓希特勒的圖謀受挫,從而盡早結束這場戰爭。第一部分希特勒的將領第二章澤克特打造軍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南县| 东源县| 澜沧| 勐海县| 漳浦县| 甘肃省| 兴山县| 洪雅县| 嘉义县| 瑞安市| 涡阳县| 伊宁县| 柯坪县| 罗源县| 扶沟县| 淮南市| 宁武县| 扎鲁特旗| 平泉县| 巴彦淖尔市| 册亨县| 镇原县| 尖扎县| 乌苏市| 会同县| 新安县| 宜宾县| 晋江市| 庆元县| 渭源县| 东源县| 兰溪市| 化隆| 攀枝花市| 宜宾县| 内丘县| 垫江县| 辉南县| 托克逊县| 马山县| 汝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