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抗戰
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東北三省后,為割斷東北抗日部隊與關內的聯系,擴大并鞏固偽滿洲國的疆界,進而蠶食華北,決定由關東軍司令官武藤信義指揮第6、第8師、混成第14、第33旅、騎兵第4旅和航空兵、海軍各一部4萬余人及偽軍3萬多人,企圖攻占熱河(今分屬遼寧、河北、內蒙古)、古北口以東的長城一線,伺機進占冀東。
1933年1月至5月,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代理委員長張學良(3月12日起由何應欽接替)指揮,先后調集14個軍20余萬人,在熱河,長城的冷口、古北口、喜峰口和灤東等地對日軍的進攻進行了抗擊,以保衛熱河和依托長城阻止日軍進關。
日軍為保障其主力迅速攻占熱河、長城,首先把矛頭指向了榆關,即山海關。1933年1月1日23時左右,日軍守備隊長落合遵照武藤的命令,在榆關憲兵分遣隊和守備隊派出所面前,鳴槍挑釁,反誣為中國軍隊射擊,并通牒中國守軍撤出山海關,被拒絕后,日軍第8師團第4旅在航空兵和海軍各一部支援下,于2日向山海關中國駐軍第9旅第626團發起攻擊。該團奮起抗擊,至3日下午傷亡過半,奉命撤退,山海關陷落。4日和6日,日軍進攻榆關附近五里臺、石河的第9旅陣地,受挫。10日,日偽軍攻占九門口,守軍第15旅退守石門寨。15至16日,日軍進犯要隘石門寨未逞,轉入對峙。
榆關之戰,表現了中國愛國官兵守土抗戰的精神,它是國民黨軍在華北地區第一次違背蔣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以武力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民族自衛戰,它打擊了日軍不可一世的侵略氣焰,振奮了
民族精神,揭開了華北抗戰的序幕。
2月17日,武藤下令進攻熱河。19日,張學良調整部署,以4個軍配置在葉柏壽(今建平)、朝陽、北票、開魯一線和平泉、凌源、建平(今建平鎮)、赤峰等地阻止日軍進攻。22日至3月4日,日軍第8、第6師團、混成第14旅和偽軍分三路相繼占領上述地區和熱河省會承德。守軍在凌南(今建昌)、凌源、赤峰等地抗擊后,第53軍撤至喜峰口、冷口等地;第41、第63、第55軍分別撤往圍場、烏丹(今翁牛特旗)、多倫、沽源。張學良令所部堅守長城線,并令第59軍及騎兵第1軍主力于張北、獨石口、多倫等地布防,防日軍西犯。不久,熱河全省淪陷。
熱河淪陷后,舉國上下一致譴責國民政府和蔣介石及張學良。
3月7日,南京國民政府監察院高一涵等6名委員,對失職者提出彈劾案。蔣介石為平息眾怒,把失地的責任完全推給張學良。張學良被迫于3月8日向國民政府引咎辭職。3月12日,國民政府發布準張學良辭職及派何應欽兼代北平軍分會委員長的命令。
在熱河、河北交界處長城沿線的古北口、喜峰口、羅文峪、馬蘭峪等隘口,是熱河通往河北和平津的咽喉,地形險要,易守難攻。
3月4日,日軍占領承德后,即分兵向長城各口推進。參戰兵力共有兩個師、兩個混成旅和飛行隊等,共約8萬人,另有偽滿軍數萬人配合。
3月4日,日軍混成第14旅一部占領冷口。6日,中國第32軍一部發動反擊,一舉收復冷口。12日至24日,混成第33旅進攻界嶺口,第53軍一部頑強抗擊與反擊,陣地失而復得,轉入對峙。21日,第53軍第116師一部守備之義院口被日軍占領。3月27日,武藤下令進攻灤東。中日雙方軍隊隨即在灤東各要點展開激戰,反復爭奪,第57軍防守的石門寨、海陽鎮于4月1日和4日被日軍巖田支隊等占領;第32軍防守的冷口、建昌營于11日落入日軍第6師團之手;第53軍防守的界嶺口也于12日告失。其間,第40、第67軍奉命由馬蘭關、古北口等地馳援灤東。4月14日至17日,何應欽令第32、第57、第53軍撤守灤河西岸,撫寧、昌黎隨之陷落,雙方隔河對峙。此時,日軍擔心入侵關內引起國際干涉,19日武藤下令進入關內的部隊立即撤回長城線。守軍乘機跟蹤追進,至29日收復遷安、盧龍、昌黎、撫寧、北戴河等地。
3月5日,第67軍一部奉命占據古北口外馬圈子、黃土梁陣
地,阻日軍西進,當日晚起遭日軍第8師第16旅進攻,激戰至9日夜退守古北口一線陣地。10日,第17軍第25師進至古北口加強第67軍二線陣地。11日,日軍第16旅集中兵力在炮兵隊、飛行隊和戰車隊配合下,向古北口猛攻。守軍英勇抗擊與反擊,損失過重,至12日古北口失守,第25師退守南天門一帶陣地。13日,由第17軍第2師接替第25師防務,次日第83師投入戰斗,擊退日軍后,雙方對峙。4月21日起,日軍第16旅在飛機十余架、坦克30余輛、大炮數十門支援下,分三路進攻南天門附近八道樓子、田家莊、界牌峪陣地,局部工事被摧毀,守軍傷亡慘重,仍頑強抗擊。
24日,第16旅得第4旅一部增援后,向南天門正面及其兩側陣地猛攻,并施放煙幕掩護坦克、步兵多次沖鋒。守軍第2、第83師、騎兵第1旅、炮兵第4團頑強抗擊,激戰至28日,由南天門撤守磨石山、大小新開嶺、北香嶺、豐城莊之線。日軍繼續進攻,第17軍
3個師在上述地區以及筆架山、南香峪等地苦戰13天后,于5月13日撤至密云。至此,中國軍隊在古北口以上萬人的傷亡代價,抗擊了武器裝備占優勢的日軍近70天。期間,第26軍于4月27日包圍進至興隆縣城的日軍1個營,攻擊三天未克,后因日軍增援被迫撤退,于5月14日奉命占領九松山預備陣地。
3月9日,日軍混成第14旅一部攻占喜峰口口門,當天剛接
防的第29軍第37師第109旅第217團,在王長海團長率領下實施反擊,斃傷日軍百余人,奪回該口門。在日軍不斷反撲下,王團因眾寡懸殊,傷亡500 余人,被迫撤退,該口門復被日軍占領。
10日至11日,第37師與進攻喜峰口第二道關門及兩側高地的日軍混成第14旅展開肉搏戰,兩側高地多次易手,雙方傷亡慘重。
日軍遂以一部守關門,主力集中長城北側待機。11日夜,第29軍乘日軍疲憊之際,以約2個旅的兵力采取迂回夜襲戰術,繞至敵后,重創日軍,摧毀其火炮十余門。此后在第38師一部配合下,經五晝夜正面抗擊與迂回敵后作戰,終于迫使日軍停止進攻,在喜峰口和董家口、鐵門關、潘家口等地對峙。日軍進攻喜峰口失利,遂以第4旅于17日由快活林進攻羅文峪、山峪,在該地防守的第29軍暫編第2師頑強抗擊與迂回反擊,激戰三晝夜,陣地易手十余次,日軍不敵而敗退。至4月8日,日軍混成第14旅和騎兵第4旅各一部,復在飛機、重炮支援下猛攻喜峰口附近的老婆山、孩兒嶺、摩天嶺、灤陽城、龍井關等守軍陣地,激戰6天,均被第29軍擊退。但因11日日軍突入冷口,第29軍腹背受敵,奉命于13日撤離喜峰口,繼續擔負興城鎮、!河橋至羅文峪一帶的守備任務。
15日至21日,在!河橋、南北團汀擊退企圖渡灤河西進的日軍。中國軍隊4月下旬收復灤東后,關東軍以此系中國軍隊“挑戰”為借口,武藤于5月3日下令入關作戰。此時,熱河日軍西進占領察哈爾省(今分屬內蒙古、河北)的多倫和沽源。7日至10日,日軍第6師等部復攻占灤東,并于12日由灤縣、遷安、兵河橋等地突破灤河守軍防線,向平津方向進擊。守軍第29、第32、第53、第67軍等部奉命節節后撤。13日,古北口日軍第8師占領石匣鎮,19日占領密云。21日至23日,第59軍在懷柔牛欄山抗擊由密云向北平進逼的第8師,也未奏效。至23日,日軍先后占領冀東的豐潤、遷安、遵化、唐山、玉田、薊縣、三河、香河、平谷、密云、懷柔等縣市。守軍退至平、津附近。日軍從南、東、北三個方向對北平形成威逼態勢。
5月25日,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代委員長何應欽派軍使至密云向日軍求和,雙方停止軍事行動。31日,日軍代表岡村寧次與國民政府軍代表熊斌在塘沽簽訂了停戰協定。根據這一協定,日軍于8月從長城內撤軍,劃定冀東為非武裝地帶,中國軍隊不得進入,由當地警察機關維持治安。國民黨政府還承認關內與“滿洲國”通商通車通郵。《塘沽協定》的簽訂,事實上承認了日本占領東北三省和熱河,并把冀東置于日偽勢力范圍之內,標志著國民黨當局變相承認偽滿現狀,華北從此面臨嚴重的危急。
長城抗戰歷時80多天,中方僅第17、第29、第32、第53、第67軍就傷亡1.8萬余人,日方公布死傷2400人。廣大愛國軍民所進行的長城抗戰,終因國民黨政府采取妥協退讓的方針而導致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