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的抗日戰爭
- 劉金田
- 6041字
- 2020-07-15 16:47:20
八路軍出師抗戰
日本帝國主義在制造盧溝橋事變,侵占平、津的同時,也在積極準備對上海發動大規模進攻,伺機把戰爭由華北擴展到華中。
1937年7月11日,在日本內閣五相會議上,海相米內光政就認為戰爭將波及全中國。7月12日,日海軍軍令部秘密制訂了對華作戰方案,確定第一階段配合陸軍進行華北會戰,第二階段在陸軍配合下進行上海作戰,然后把戰爭擴展到華中和華南。7月16日,日本駐上海的海軍第三艦隊司令長谷川清向日本海軍司令部提出了《對華作戰用兵的意見》,強調:“為置中國于死命,須以控制上海、南京是最要者”。日本參謀本部給天皇的奏折也主張日本先摧毀中國的經濟中心上海,進而控制富庶繁榮的江蘇、浙江兩省,使中國喪失抵抗力。奏折說:進攻上海的目的,是“使其喪失經濟中心的機能”,“在適當的時機果斷地實行對中國沿海的封鎖,以威脅中國國民及軍隊的生存,并切斷對外經濟活動”。
7月27日,日本海軍省和軍令部達成了《關于處理時局及準備的協議要點》,正式提出:鑒于今后形勢有很大可能導向對華全面作戰,海軍應做好對華全面作戰準備。7月28日,日本政府訓令將長江沿岸的2.9萬多名日僑于8月9日前撤到上海。8月8日,長谷川清遵照東京的指令,要求駐上海第三艦隊做好應付事態擴大的一切準備,并重新部署了兵力。
8月9日,駐滬日本海軍陸戰隊中尉大山勇夫和水兵齋藤與藏,驅車闖入虹橋機場警戒線內,與中國保安部隊衛兵發生沖突,被當場擊斃。日軍以此為借口,要挾中國政府撤出上海保安部隊、拆除所有防御工事,并加緊向上海增兵,準備進攻上海。
8月10日,日本陸海軍緊急磋商向上海派兵,并得到內閣會議的確認。8月12日,日本陸軍省和參謀部提出計劃動員30萬兵力、8.7萬馬匹,并向上海和青島各派兩個師的派兵方案。同日,日本陸海軍還達成了協同作戰的協定。
8月13日9時30分,日軍在上海北站和北四川路之間與中國守軍發生沖突。午后4時,駐上海日本海軍陸戰隊司令長官大川內少將下令向中國軍隊發動全線進攻。中國守軍當即予以猛烈反擊。這就是“八一三”事變,淞滬會戰從此開始。
8月14日,中國政府發表《自衛抗戰聲明書》,宣布“中國之領土主權,已橫受日本之侵略”,“中國決不放棄領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實行天賦之自衛權以應之”。同時,軍事委員會以京滬警備部隊改編為第9集團軍,張治中任總司令,轄3個師1個旅及上海警察總隊、江蘇保安團等部,擔負反擊虹口及楊樹浦之敵任務;蘇浙邊區部隊改編為第8集團軍,張發奎任總司令,守備杭州灣北岸,并掃蕩浦東之敵。
當天,日本海軍航空兵轟炸了中國華中地區的杭州、南京和南昌等城市。日本海軍軍令部給第三艦隊下達命令,要求消滅當面的中國陸軍及華中的航空兵力。是日晚,在日本內閣會議上,內閣成員要求全面進行對華戰爭,迅速建立戰時體制。
8月15日,日本政府發表《帝國政府聲明》,聲稱“為了懲罰中國軍隊之暴戾,促使南京政府覺醒,于今不得不采取斷然措施”。
同日,日本下達編組上海派遣軍的命令,以松井石根上將為司令官,下轄第3、第9、第11師(欠天谷支隊)等部,作戰任務為“與海軍協同消滅上海附近的敵人,占領上海及其北面地區的重要地帶。”與此同時,蔣介石下達全國總動員令,將全國臨戰地區劃為五個戰區,滬杭地區為第三戰區,馮玉祥任司令長官,顧祝同任副司令長官,并任命陳誠為第三戰區前敵總指揮。決定以主力集中華東,迅速掃蕩淞滬敵海軍基地,阻止后續敵軍登陸。
8月17日,中國軍隊再次向虹口、楊樹浦方面之敵反擊。第87師攻占日海軍俱樂部,并擊退敵多次反撲。第88師在八字橋、法學院、虹口公園等處與敵反復爭奪。8月19日,中國軍隊又一次發起攻勢,以從西安到達的宋希濂所屬第36師加入戰斗,與第88師、第87師一起,經晝夜激戰,突破日軍陣地全縱深,攻入匯山碼頭。日軍憑借堅固工事頑抗待援,中國軍隊進展困難。第36師第215團第2營300余名官兵攻入華德路十字街口,突入巷內與敵展開白刃格斗,不料被日軍以坦克阻塞路口,遭到火力襲擊,全部壯烈犧牲。
在此期間,中國軍隊亦與日本航空隊展開激戰,并積極攻擊進犯的日本陸軍和艦艇,擊落日機47架,炸沉日巡洋艦1艘,中國空軍隊員閻海文、沈崇誨等壯烈犧牲。
8月18日至20日,日軍第3、第11師先后由日本出發,至22日到達上海以東120公里的海域,換乘小艦艇準備登陸。第3戰區鑒于敵登陸威脅增大,遂以第9集團軍專負上海市區之作戰,以新編成的第15集團軍(總司令陳誠)負責吳淞鎮以下沿江防線的作戰。
8月23日晨,日軍上海派遣軍第3、第11師在優勢火力掩護下,于川沙河口、獅子林、吳淞一帶強行登陸。24日,中國第15集團軍先后進至上海,向登陸之敵發起反擊。9月1日,日軍1000余人圍攻獅子林炮臺,第98師一部與敵反復白刃搏斗,多數犧牲。
9月2日,日本內閣會議在討論施政方針時,決定將“華北事變”正式改為“中國事變”。9月4日,日本召開第72屆臨時帝國會議,根據不久前四相會議的決定,以開幕式的天皇敕語代替宣戰詔書,近衛文"首相也在會上發表施政演說,要求各界支持對華戰爭,建立舉國一致的戰時內閣和與緊急事態相適應的財政經濟體制。至此,日本已走上了全面對華戰爭的道路。
9月5日,日軍集中30余艘軍艦,掩護陸軍向寶山發起猛攻,中國軍隊頑強抵抗,守衛寶山的第18軍第583團第3營500名官兵,在營長姚子青率領下,浴血奮戰,擊退日軍數次沖擊,奮戰兩晝夜,多數壯烈犧牲。
9月上旬,由于日軍不斷增兵,戰爭逐步升級,中國軍隊也陸續增援,不斷調整部署。9月11日以后,蔣介石自兼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任副司令長官。以陳誠的第15集團軍為左翼作戰軍,以張治中的第9集團軍為中央作戰軍,以張發奎的第8集團軍為右翼作戰軍。9月21日,再次調整部署,朱紹良任中央作戰軍總司令兼第9集團軍總司令;陳誠任左翼作戰軍總司令,下轄第19集團軍(薛岳為總司令)和第15集團軍(羅卓英為總司令);張發奎任右翼作戰軍總司令,下轄第8集團軍(張發奎兼總司令)和第10集團軍(劉建緒為總司令)。
9月下旬至10月初,日軍第101、第9、第13師等增援部隊陸續在上海登陸,加入上海派遣軍之作戰。至此,日軍總兵力達20萬人。盡管日軍在武器裝備上占有很大優勢,但至11月初仍未能獲得決定性勝利,卻付出了重大代價。日本統帥部急于在上海方面取得預期戰果,決心采取新的措施。11月5日拂曉,日軍利用大霧、大潮在杭州灣的全公亭、金山咀登陸,對淞滬實施迂回包圍。
中國右翼軍部分沿海守備部隊已抽調支援市區作戰,猝不及防,陣地相繼失守,戰局急轉直下。日軍第10集團軍于11月6日占領金山,力圖與上海派遣軍達成合圍。蔣介石被迫于11月8日下令全線撤退,日軍于11月9日占吳淞江、11月12日占上海。至此,戰役結束。
淞滬會戰從1937年8月13日開始,至11月12日結束,歷時3個月。日軍投入10個師28萬人的兵力,動用軍艦30余艘、飛機500余架、坦克300余輛;中國投入70余個師的兵力,動用艦艇40艘、飛機250架。中國官兵同仇敵愾,斗志昂揚,以劣勢裝備與敵人拼搏,斃傷日軍4 萬多人,粉碎了日本帝國主義速戰速決的迷夢。
淞滬會戰期間,上海人民以各種方式積極參加抗戰,支援前線。各界群眾都組織了救亡協會。文藝界救亡協會、學生界救亡協會、上海市紗廠工友救亡協會等團體,都開展了宣傳、募捐、演出、慰勞等活動。全國各界民眾積極支援上海抗戰。湖南學生戰地服務團和福建省民眾組織的慰問團,都到前線進行慰勞。海外華僑踴躍捐獻,支援祖國抗戰,到10月16日,捐款已達330余萬元。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挺進敵后,也從戰略上配合了淞滬抗戰。因此,淞滬會戰,是中國全民族的抗戰,從此,中國人民的抗日運動在全國范圍內進一步開展起來。
術上應采取攻勢;當前主要戰場在華北方面,華北的第一、第二戰區須培養獨立持久的能力,并由陣地戰轉為運動戰,同時在敵之側翼和后方組織民眾開展游擊戰,擾亂敵人,破壞敵人交通運輸,牽制和消滅敵人。并且強調只有動員全國軍民方可取得最后勝利。
中國共產黨的上述正確建議,對于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制定全國抗戰的戰略方針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南京國防會議正式確定采取“持久消耗”的戰略方針。
8月12日,國民政府又召開最高國防會議及黨政聯席會議,決定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為抗戰最高統帥部,并設立國防參議會。為加強軍事指揮,將全國劃分為五個戰區: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蔣介石兼任,作戰區域為河北和山東北部;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作戰區域為山西、察哈爾和綏遠;第三戰區,司令長官初為馮玉祥,后蔣介石兼任,作戰區域為蘇南和浙江;第四戰區,司令長官何應欽,作戰地區為福建和廣東;第五戰區,司令長官由蔣介石兼任(后李宗仁繼任),作戰地區為魯南和蘇北地區。
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決定,以軍隊一部堅持華北持久戰,特別要確保山西之天然堡壘;主力則集中華東,攻擊上海之敵,力保淞滬要地,鞏固首都。由于蔣介石急于調動紅軍開赴抗日前線,牽制日寇,求得淞滬會戰的勝利,又派代表與中共代表進行談判。
為使全黨和紅軍適應全國性抗戰開始后出現的錯綜復雜的新形勢,制定正確的抗戰路線和戰略方針,中共中央政治局于8月22日至25日在陜北洛川馮家村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由張聞天主持,毛澤東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作了軍事問題和國共兩黨關系問題的報告。在軍事問題上,毛澤東在正確地分析中日戰爭中敵強我弱的形勢和敵人用兵的戰略方向之后指出,抗日戰爭是一場艱苦的持久戰。在這種形勢下,紅軍必須從正規戰爭轉向抗日游擊戰。紅軍的基本任務是,創造根據地,牽制消滅敵人,配合友軍作戰(主要是戰略配合),保存和擴大紅軍,爭取共產黨對民族革命戰爭的領導權。紅軍的作戰方針是: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爭,包括在有利條件下集中兵力消滅敵人兵團,以及向平原發展游擊戰爭。關于國共兩黨關系問題,毛澤東指出,要堅持統一戰線,鞏固擴大統一戰線;同時要保持共產黨在政治上、組織上的獨立性,充分吸取1927年革命失敗的教訓。總之,必須堅持統一戰線中的無產階級領導權。
根據毛澤東的提議,會議通過了著名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
十大綱領的主要內容是:一、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二、全國軍事的總動員;三、全國人民的總動員;四、改革政治機構;五、抗日的外交政策;六、戰時的財政經濟政策;七、改良人民生活;八、抗日的教育政策;九、肅清漢奸賣國賊親日派,鞏固后方;十、抗日的民族團結。
這次會議還通過中央《關于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決定指出,抗日戰爭是一場艱苦的持久戰,其勝利的關鍵在于使其發展成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共產黨員及其領導的民眾和武裝力量,應該站在斗爭的最前線,使自己成為全國抗戰的核心。
會議還決定了共產黨在全國抗戰到來的新階段中的具體行動方針。首先,把黨的工作重心放在戰區和敵后,放手發動群眾,開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其次,以減租減息作為黨在抗日時期解決農民問題的基本政策。最后,在國民黨統治區內要廣泛地發動群眾性的抗日救亡運動,爭取全國人民應有的政治經濟權利。
會議決定組成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簡稱中央軍委),以加強黨對軍事工作的領導。中央軍委由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彭德懷、任弼時、張浩、葉劍英、林彪、賀龍、劉伯承、徐向前11人組成,毛澤東為書記(亦稱主席),朱德、周恩來為副書記(亦稱副主席)。會議期間,中央政治局常委會還決定設立中央軍委前方軍分會。同時決定建立長江沿岸委員會,周恩來、秦邦憲、葉劍英、董必武、林伯渠為委員,周恩來為書記。
洛川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歷史轉折關頭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這次會議指出了國共兩黨兩條不同的抗戰路線的原則區別,確立了我軍在敵后放手發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利用游擊戰爭配合正面戰場,開辟敵后戰場,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戰略任務,為實現黨對抗日戰爭的領導權和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指明了正確道路。
與此同時,中共中央為促成全國抗戰,從1937年2月起即就紅軍改編問題同國民黨當局進行談判。盧溝橋事變爆發的第二天,即7月8日,毛澤東和朱德、彭德懷、賀龍、林彪、劉伯承、徐向前等紅軍將領致電蔣介石,表示紅軍將士愿在委員長領導下,“為國效命,與敵周旋,以達保土衛國之目的”。7月9日,彭德懷、賀龍、劉伯承、林彪、徐向前、葉劍英、肖克、左權、徐海東等紅軍高級將領率全體指戰員致電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等,表示“愿即改名為國民革命軍,并請授命為抗日前鋒,與日寇決一死戰”。7月14日,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紅軍以軍為單位改組為國民革命軍編制,限“十天準備完畢,待命抗日”。7月21日,中共中央書記處發出《關于目前形勢的指示》,提出紅軍立即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準備向華北出動,執行對日直接作戰的神圣任務。7月22日,在陜西省涇陽縣云陽鎮工農紅軍前敵總指揮部召開的紅軍高級干部會議上,紅軍前敵總指揮彭德懷在《紅軍改編的意義和今后的工作》的報告中說明了紅軍改編的意義是為了推動國民黨進行全面抗戰,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明確指出改編的中心問題,是保障共產黨對紅軍的單一領導,并保留紅軍固有的特色。8月1日,中共中央組織部和紅軍總政治部分別作出決定,強調紅軍改編后必須堅持共產黨在部隊中的絕對領導,為改編工作指明了方向。8月6日,紅軍前敵總指揮部命令紅軍集中于陜西省三原、富平、涇陽地區,進行改編和開赴華北抗日前線的準備工作。
由于國民黨當局企圖通過改編取消、削弱和控制紅軍,因而直到全國抗戰爆發一個多月后,在日軍進攻上海威脅南京時才同中共中央達成協議。洛川會議召開的當天,即8月2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式宣布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并同意設總指揮部,下轄三個師,每師轄兩個旅,每旅轄兩個團。每師定員為1.5萬人。
8月25日,洛川會議的最后一天,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發布改編命令,宣布將中國工農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和陜北紅軍等部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9月11日,按全國統一的戰斗序列,改稱第18集團軍),紅軍前敵總指揮部改為八路軍總指揮部,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9月11日,改稱正、副總司令),葉劍英任參謀長,左權任副參謀長,任弼時任政治部主任,鄧小平任副主任。八路軍全軍約4.6萬人,下轄三個師:第115師以原紅軍第一方面軍為主編成,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政訓處主任羅榮桓;第120師以原紅軍第二方面軍為主編成,師長賀龍,副師長蕭克,政訓處主任關向應;第129師以原紅軍第四方面軍為主編成,師長劉伯承,副師長徐向前,政訓處主任張浩。
當日,朱德、彭德懷等高級將領發表通電,宣布就職,并宣告部隊已整編完畢,即將東進殺敵。115師、120師、129師分別在涇陽縣云陽鎮、富平縣莊里鎮、涇陽縣石橋鎮舉行抗日誓師大會,之后便迅即出師迎敵,開赴華北抗日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