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湯因比著作集(套裝全七冊)
- (英)阿諾德·湯因比
- 8字
- 2020-07-15 14:10:28
第二部文明的起源
第四章問題的提出以及為何無法解決
第一節問題的提出
一旦我們著手解決有關處在文明進程中的社會為什么會產生以及如何產生的問題時,我們便認識到我們的21個文明社會實際上分成了兩類,其中15個社會與先前的同類社會有著親緣關系。在這些社會當中,有些親緣關系非常緊密,以致要把它們彼此區分開來是一件頗費氣力的事。同時也有一些社會的親緣關系似是而非、若即若離,用親緣關系這樣的術語來比喻的話似乎又離題甚遠。但我們不必在意這一點。這15個或多或少有著親緣關系的社會與另外6個社會分屬不同的類別,正像我們所看到的,后6個社會直接由原始社會脫胎而來。我們建議把我們的注意力現在集中于這6個社會,它們是埃及社會、蘇美爾社會、米諾斯社會、中國社會、瑪雅社會和安第斯社會。
原始社會和較高級的社會之間存在哪些基本區別呢?答案并不在于有沒有制度,因為制度是人們之間非個人關系的載體,它們存在于一切社會,哪怕是最小的原始社會也建筑在較為寬闊的基礎之上,超過了由直接的個人紐帶連接的狹小范圍。制度是整個“社會”這一屬性的特征,因而也是它的兩個種的共同特征?,噩?屬(genus)、種(species)都是生物學的分類單位概念,屬在種之上,屬上有科、目、綱、門。——譯者注原始社會具有自己的制度——
體現一年一度農業周期的宗教; 原始社會的絕大部分時間都處于前農業狀態,農業只是在約一萬年前才首先出現于西亞,因此湯因比所說不確,因為他不是史前史家。——譯者注圖騰崇拜和外婚制;各種禁忌;入族儀式和年齡級別;按一定年齡實行的兩性隔離,分居在公社的居民點。這些制度中有一些無疑是經過精心設計的,也許就像文明的特征一樣微妙復雜。
文明社會與原始社會并非是由分工區別開來的,因為我們也能在原始社會的生活當中發現至少是初步的分工。國王、巫師、工匠和游吟詩人都是專門人才——盡管希臘傳說中的工匠赫菲斯托斯是瘸子、希臘傳奇詩人荷馬是瞎子之類事實表明,在原始社會中,專業化是反常的,局限于那些不能全面發展的殘疾人或無所不能的人。
歷史研究第二部文明的起源文明社會與原始社會的基本區別如我們所知(人們將會看到這里的“如我們所知”是很重要的),在于模擬或模仿所采取的方向。模仿是一切社會生活的一般特征,無論在原始社會還是文明社會中,乃至在每一種社會活動中,從較謙卑的女演員對電影明星風格的模仿起,都能看到這種行為。不過,在這兩種社會物種當中,模仿的方向卻有所不同。我們知道,原始社會當中的模仿對象是較老的一代人和逝去的祖先,他們人雖已消失,卻站立在活著的長輩們的身后,令人感受到他們的存在,增強了他們的威望。在一個模仿對象是過去的社會里,風俗習慣占有統治地位,社會便始終是停滯不前的。另一方面,在文明社會當中,模仿對象是具有創造力的個人,他們之所以被人追隨是因為他們是先鋒人物。在這樣的社會里,如瓦爾特·巴格霍特(Walter Bagehot)在其《物理學與政治學》一書中所稱的那塊“習慣的蛋糕”是被切開,社會沿著變化與成長的路徑不斷前行。
但是,如果我們問自己,原始社會和更高級社會之間的這種差別是否是永久性的或根本性的呢?我們一定會給予否定的答案,因為如果說我們只知道原始社會處于停滯狀態的話,那是由于我們僅僅直接觀察到原始社會歷史的最后幾個階段。但我們雖然做不到直接觀察,卻可以采用推理的方法獲悉這些原始社會的歷史一定具有較早的階段,其運行的動力較任何“文明”社會的動力都大。我們說過原始社會的歷史與人類的歷史一樣古老,但我們也許應當更貼切地說原始社會更年長一些。社會生活和體制生活在某些高級哺乳動物那里也可以見到,并非只限于人類。有一點很清楚,這就是如果沒有社會環境,人類不可能成其為人。這種從正在形成中的人到人的轉變是在原始社會的氛圍中完成的,我們對此沒有相關的記載可尋,但這一轉變比文明條件下的人類所取得的任何一種進步都更為深刻,是成長過程中所邁出的更大一步。
正像我們根據直接觀察所了解的那樣,原始社會就像是一群昏睡在山腰部的一塊突出巖石上的人們,它的上面和下面都是懸崖峭壁。文明則像是這些昏睡者的伴侶,他們正抬起腳來,開始攀登上面的絕壁。而此時的我們這一方,可能更像是一批旁觀者,視野僅限于那塊突出的山巖和上面那塊峭壁的底部。在觀察者到達現場的時候,正值被觀察者的不同成員擺好了彼此的姿勢和位置。我們第一眼看到的可能是兩組人之間出現的顯著差異,我們可能會稱那些攀登者為運動健兒,稱那些昏睡不動的人為癱瘓病人。但隨后一想,我們發現還是謹慎一些為好,不要妄加判斷。
無論如何,那些靜臥的人并沒有真正癱瘓,因為他們不可能出生在那塊支出來的巖石之上。除了依賴他們自身肌肉的力量,沒有誰能將他們拖上那個瀕臨萬丈深谷的地方。另一方面,他們的那些此刻正在攀登的伙伴剛好離開那塊巖石,開始攀援上頭的峭壁。由于下一個歇腳的山崖在我們的視線之外,所以我們不知道下一個攀援高度是多少,要花費多少氣力。我們只知道在到達下一個可以躺臥的山崖之前,沒有停留或歇腳的可能。因此,即使我們能夠估量出每個攀巖者的氣力、技巧、膽量和勇氣,我們卻無法判斷他們中的任何一個成員有希望抵達上面那塊看不見的巖石——那是他們現在正竭盡全力要達到的目標。不過,我們能夠肯定他們中的某些人將始終爬不上去。我們能夠看到,對于每一個現在正奮力攀登的人來說,兩倍數目的人(我們已滅絕了的文明)掉到下面的巖石上,成了失敗者。
我們想尋找一個直接的目標,即找到原始社會與文明社會之間的永久的、根本的區別這一點,已經失敗了。但我們卻意外地得到了有關我們目前所要探討的最終目標——文明起源的本質的某種啟示。自原始社會開始轉變為文明社會,我們發現這是一種從靜止狀態向活動狀態的過渡。我們還將要發現,這同一個公式也很好地適用于文明的形成,即文明是通過內部無產者與現存文明以前的、喪失了創造力的少數統治者分道揚鑣才形成的。這些少數的統治者就其定義而言是靜止的,因為說一個處于文明成長期的、具有創造力的少數人退化或衰竭為一個處于文明解體期的少數統治者,這只是在用另外一種方式說,這個出了問題的社會從活動狀態回到了靜止狀態。對于這種靜止狀態而言,無產者的脫離運動是一種動態的反應。我們從這一點能夠看到,在無產者與少數統治者分道揚鑣的過程中,一個社會從靜止狀態向活動狀態過渡,一個新的文明于是在這種過程中產生出來,這就像一個文明從一個原始社會脫胎而來一樣。所有文明的起源,無論是否有親緣關系,都可以用司馬茲將軍(General Smuts)的話來加以描述:“人類再次動了起來。”
這種動與靜、運動與休止與再運動的輪換韻律,被不同時代的許多觀察者看作是宇宙的某種基本性質。中國社會的賢人用充滿智慧的比喻,把這些變化稱作“陰”與“陽”——“陰”表示靜,“陽”表示動。中國字符中代表“陰”的基本符號似乎是一團遮蓋了太陽的烏云;而代表“陽”的基本字符則似乎是沒有云彩遮攔的、光芒四射的太陽。按照中國人的規則,“陰”總是首先被提到。在我們的視域之內,我們可以看到,在30萬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已經到達了原始人性的那塊“巖石”,在那里歇息了30萬年的98%的時間之后,才進入文明的“陽”活動時期。我們現在必須尋找推動人類生活再次運動的實際因素,無論它可能是什么。不過,我們還是先來探測一下兩條走不通的道路。
第二節種族
有一點似乎是顯而易見的,就是在過去六千年里,把人類從原始社會的“陰”狀態喚醒,使之進入“懸崖”上的文明社會“陽”狀態的積極因素,一定要在促成這一轉變的人類的某些特性或產生了這一轉變的環境的某些特點或在這兩者之間的某種相互作用中去尋找。我們先來分頭考察這些因素中的每一個,看它是否有可能是我們正在尋找的那個因素。我們能否把文明的起源歸結于某個特殊的種族或某些特殊種族的特性呢?
種族這個術語通常是指具有某些明顯遺傳特征的特定的人類集團。我們這里所關心的種族特征是某些人類社會中可能固有的一些顯而易見的心理素質或精神素質。然而心理學,尤其是社會心理學還是處在幼年階段的學科,當人們把種族當作文明產生的因素時,迄今所有關于種族的討論都依賴于一種假定,即認為在有價值的心理素質與某些明顯的心理特征之間存在著一種相互作用。
西方種族理論的擁戴者們最經常強調的心理特征就是膚色。精神和心理的優越感以某種方式與皮膚相對缺少色素沉著聯系在一起,也因而導致二者的交互作用,盡管這一點從生物學角度看似乎是說不通的,但卻是可以理解的。然而,這種最為流行的、被供奉在一個基座上的有關文明的種族理論卻是黃頭發、灰眼睛、長頭型的白人 [1](某些北歐人和尼采稱之為“金發畜生”)的理論。看來值得對條頓市場上的這個偶像的“證書”進行一番查詢。
法國貴族孔德·德·戈賓諾 戈賓諾(1816—1882),19世紀法國著名學者,種族主義作家,其代表作為《論人類種族的不平等性》。他的極端民族主義思想對后來法國的德雷弗斯事件和德國的納粹主義運動產生了很大影響。——譯者注(Comte de Gobineau)是第一個把北歐人安放到基座上的人,早在19世紀初,他對“金發畜生”的偶像崇拜是法國大革命期間冒出來的爭論事件。當法國貴族被剝奪了自己的地產,受到放逐或被送上斷頭臺的時候,那些總是把當代的事件罩上“古典”外衣的革命黨人的學究們,宣稱高盧人 古代居住在阿爾卑斯山南北的居民,公元前1世紀,羅馬統帥愷撒大規模征服山北高盧人并撰寫了著名的回憶錄《高盧戰記》一書,高盧人才被后人熟知。他們與公元5世紀的日耳曼新征服者一道被認為是今天法蘭西人的祖先。——譯者注在被征服了14個世紀以后,現在把征服他們的法蘭克人 古代日耳曼人中最強大的的一支,3世紀時進入高盧東北部。其首領克洛維于5世紀末占領高盧大部分地區,建立墨洛溫王朝,定都巴黎。6世紀后成為西歐最強大的國家。8世紀宮相丕平(矮子)篡位,滅墨洛溫王朝,開始加洛林王朝統治。丕平之子查理繼續擴張領土,成為西歐最大王國,稱查理曼帝國。843年查理大帝的三個兒子瓜分父親的遺產,形成今天法國、意大利和德國的雛形。——譯者注驅趕回萊茵河之外的黑暗地帶——法蘭克人本來是在民族大遷徙期間從那里過來的,奪回了他們的高盧故土,盡管蠻族人的長期非法統治,但高盧人從來就沒有忘記這是他們自己的領土。
戈賓諾對于這一胡言亂語的回應則是某種更加荒唐的話語。他回應道:“我接受你們的看法,讓我們對法蘭西平民源自高盧人、法蘭西貴族源自法蘭克人的說法表示認同。兩個民族都是純種,而且兩者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之間存在著一種明確的、永久的相互作用。你們是否真以為高盧人代表文明而法蘭克人代表野蠻呢?你們的高盧人的文明是從哪里來的呢?是從羅馬來的。那么使羅馬偉大的東西又是什么?噢!在我的法蘭克人的血管中流動著同樣的北歐人的血液,原封不動地輸入了羅馬。第一批羅馬人——第一批希臘人,即荷馬史詩中的亞該亞人也同樣——乃是金黃頭發的征服者,他們源自生機勃勃的北方,在地中海沿岸的那些較虛弱的土著人中確立了統治。不過,年深日久之后,他們的血液淡化了,他們的民族弱化了,他們的勢力和榮譽衰落了。另一批來自北方的金發征服者的拯救時機到來了,他們使文明的脈搏再次跳動起來,而這些人當中就有法蘭克人?!?/span>
這就是戈賓諾對一系列事實的有趣陳述,而我們已經在關于希臘文明以及之后的西方文明的起源問題上,以相當不同的方式對這些事實進行了處理。他的這些政治方面的戲言佳句,從一個與之同時代的發現來看似乎是有道理的,戈賓諾迅速抓住了這個有利的論據。當時人們發現,幾乎所有歐洲現存的語言,無論是希臘語還是拉丁語,以及現存的波斯語和北印度語、古典伊朗語和古典梵語,作為一個更大的語系的成員,彼此聯結在一起。由此可以正確推斷,必定存在著一種原初的“雅利安”語或“印歐”語, 雅利安人(Aryan)出自古代印度的梵文經書《梨俱吠陀》,其語言是最早的有文字記載的印歐語?!g者注所有已知的這個系屬的成員都是由之而來。但如果說屬于這個語系的不同語族的人們,同語言本身一樣,存在著同等程度的天然聯系,全都源自一個原始的“雅利安”或“印歐”種族,從他們的原生地向西面八方擴散征伐,并從這個種族產生出查拉圖斯特拉 古代伊朗高原拜火教(祆教)的創始人,又稱瑣羅亞斯德(Zoroaster), 故其所創宗教亦稱瑣羅亞斯德教(Zoroastranism)。其生卒年代不詳,傳說年代在公元前600年左右。拜火教提倡二元論,認為存在光明和黑暗、善與惡兩元的斗爭,這種斗爭的最終結局就是救世主來臨,戰勝邪惡,引領人類進入光明正義的世界。后來的基督教、伊斯蘭教顯然從中汲取了思想營養?!g者注(Zarathustra)和佛陀這樣的宗教天才,產生出希臘的藝術天才以及羅馬的政治天才,最后又產生了我們自身這樣尊貴的頂級人才,那這種推測就說不過去了,因為照此說法,這個種族實際上豈不成了人類文明的所有成就的締造者!
這位頗具活力的法蘭西人放出的野兔,受到穿著大皮靴的德國語言學家的追逐。他們把印歐這個詞改成“印度—日耳曼”,把這個虛構的種族的故鄉放到普魯士的領地之內。在1914—1918年的戰爭爆發前不久,一個愛上德國的英國人休斯頓·斯圖爾特·張伯倫(Houston Stewart Chamberlain)寫了一本書,名為《19世紀的基礎》,他把但丁和耶穌基督歸入印度—日耳曼人之列。
美國人也有自己的利用“北歐人”的方法。在1914年以前的25年時間里,大量南歐移民遷入引起恐慌,麥迪遜·格蘭特(Madison Grant)和勞特羅普·斯托達德(Lothrop Stoddard)這樣的作家要求對移民加以限制,作為唯一的保護方式——不是保護美國的社會水準,而是保護北歐種族在美國的分支的純潔性。
英國人關于以色列人的學說是同一類型的理論,只不過使用不同的術語,是依靠莫明其妙的神學來支撐的虛構歷史。
還有一種值得一提的怪論,即我們自身文明的種族主義鼓吹者們堅持認為白皙的皮膚是精神優越的標記,他們把歐洲人列在其他種族之上,把北歐人列在其他歐洲人之上。日本人則運用了一種不同的生理評測標準,認為日本人的身體明顯缺少毛發,而居住在北部島嶼上的他們的鄰人,是在類型上很不同的處于原始社會的人,其生理形態類似一般歐洲人,被稱作多毛的蝦夷人。因此,日本人很自然地把沒有毛與精神上的優越性結合在一起。盡管他們的這種說法和我們關于白皮膚的優越性的說法一樣毫無根據,但這一點看起來似乎很有道理,這就是無毛的人由于無毛,可能和他的堂兄弟——類人猿相去更遠。
人種學家是根據體質形態,比如長頭形和圓頭形,白皮膚和黑皮膚以及其他各種形態對白人加以分類的,他們挑選出三種主要的白“種”類型,把他們稱之為北歐型、阿爾卑斯型和地中海型。為了名至實歸,我們來計算一下這些種族分別對哪些文明作出了明確貢獻的數量。北歐人對四個、也可能五個文明作出了貢獻:印度文明、希臘文明、西方文明、俄羅斯東正教文明,也可能有赫梯文明。阿爾卑斯人對七個、也可能九個文明作出了貢獻:蘇美爾文明、赫梯文明、希臘文明、西方文明、東正教的俄羅斯分支文明和主體文明、伊朗文明,可能還有埃及文明和米諾斯文明。地中海人對十個文明作出了貢獻:埃及文明、蘇美爾文明、米諾斯文明、敘利亞文明、希臘文明、西方文明、東正教主體文明、伊朗文明、阿拉伯文明和巴比倫文明。在人類的其他分支當中,棕色人種(這里指的是印度的達羅毗荼人和印度尼西亞的馬來人)對兩個文明作出了貢獻:古代印度文明和印度文明。黃種人對三個文明作出了貢獻:中華文明和兩個遠東文明,即中國主體文明和日本分支文明。美洲的紅種人 印第安人的膚色并非紅色,紅色不過是印第安人涂在皮膚上的染料,起裝飾作用。現代人種學家按照共同的遺傳體質特征將印第安人列入蒙古利亞人種,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黃種人。目前世界人種分為三大類:蒙古利亞人種、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印度—歐羅巴人種。實際上,膚色遠不是劃分人種類型的基本條件,以印歐人種為例,其膚色可以包括基本無色到皮膚黝黑的人類成員。白種是一種過時的說法?!g者注當然是四個美洲文明的唯一貢獻者。只有黑種人可以確定無疑地說沒有對任何文明作出過貢獻,現在依然沒有?,噩噩噩?此說已過時。現代史學已經確認非洲曾經出現過加納、馬里、桑海、剛果、安哥拉等早期文明。如果把處于黑黃之間的亞種——古代印度的達羅毗荼人看作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那么黑人也創造過輝煌的文明。——譯者注白種人占據著領先地位,但要記住,有許多白種人就像黑種人本身一樣,對文明沒有作出任何貢獻。如果說從這個分類當中能夠得出什么明確結論來的話,那就是我們的一半文明是建筑在不止一個種族的貢獻基礎上的。西方文明和希臘文明各自有三個貢獻者。如果黃種人、棕種人和紅種人也像白種人分出北歐人、阿爾卑斯人和地中海人那樣,進一步分類出亞種的話,那么我們大概能夠得出這樣一個結果,即我們的所有文明都是由多個人種的貢獻者創造的。這種亞種分類的價值以及是否在任何時代的歷史上、社會上代表了一些確定的人群,那都是另外的事情,整個這類問題還是非常混沌不清的。
但是前述理由已經足夠使我們得出這樣的判斷,就是否定優越的種族乃是六千年前以來世界逐地從陰到陽、從靜態到動態轉變的原因和始作俑者的理論了。
第三節環境
由于我們西方社會于最近四個世紀期間在世界上的擴張,導致近代西方人的思想強調甚至過分強調歷史中的種族因素。這種擴張使西方人接觸到、往往是不友好地接觸到與之不僅文化不同、而且體質形態不同的民族,有關優越或低劣的生物形態的觀念便油然而生,尤其是在19世紀的時候,當時因查理·達爾文和其他科學考察者的著作,西方人的頭腦中滿是生物學的意識。
古希臘人也對其周邊的世界進行貿易和殖民擴張,但其世界小得多,雖然包含著廣泛的多樣性的文化,但在體質形態方面卻差別不大。埃及人和西徐亞人 古代黑海北岸的游牧民族。——譯者注可能彼此相去甚遠,在生活方式上也迥異于他們的希臘觀察者(例如希羅多德),但他們與希羅多德在體質上的區別卻不像西非的尼格羅人和美洲的紅種人與歐洲人的區別那么明顯。因而這一點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即希臘人對于他們所觀察到的周邊文化差異的解釋,便不是體質特征方面的生物遺傳即種族了,而是去發現某些其他因素。他們發現自己的解釋在于地理環境、土壤和氣候的差異。[2]
有一篇公元前5世紀的名為《空氣、水和環境的影響》的論文,收存在希波克拉底 古希臘醫學家,生卒年代約在公元前460—前377年,被稱作西方的醫學之父。他制定的醫生道德守則,包括救死扶傷、人道主義、不收“紅包”等,成為現代醫生的基本職業守則,人稱希波克拉底的誓言。——譯者注醫學學派的文集里,說明了希臘人對這個題目的觀點。我們在這里讀一下它:
人類的相貌可以分為樹木茂密和水源豐盛的山岳型、土壤貧瘠的缺水型、草場沼地型、開闊且排水良好的低地型幾種……在地勢很高、季節氣候多樣、多山多石、水源充裕的鄉間生活的居民,傾向于碩大的身軀,適合于勇毅和堅韌……在水草遍布的悶熱洼地里的居民通常更習慣熱風而不是冷風,他們飲用溫水,相對應地,體格既不碩大也不細長,而是結實、鮮活與黑發,面色淺黑而不白,體質多膽汁而少黏液。在他們的性格中,勇敢和堅韌并非天生就不相上下,而是通過各個組織構成的共同作用才在他們身上產生出來……在起伏不定、烈風常襲和雨量充足的高地生活的居民,身軀很大,彼此相似,性格則懦弱溫順……在大多數例子中,你將發現人的身體和性格隨著自然條件的不同而多種多樣。
但是,古希臘人對這種“環境論”所喜歡做的解釋是把尼羅河下游的生活對埃及人體質、性格和組織結構的影響同歐亞大草原的生活對西徐亞人體質、性格和組織結構的影響加以對照,從而得出來的。
無論是種族論還是環境論都試圖對觀察到的心理(智力的和思想的)活動的多樣性以及不同人類成員行為的多樣性加以解釋,認為這種心理的多樣性在因果關系上,與在沒有心理活動的自然界所觀察到的某些多樣性成分存在著永恒的固定聯系。種族論者發現人類體質的多樣性乃是這種差別的原因。環境論者則認為原因在于不同社會所處的不同氣候和地理條件。兩種理論的核心是兩組可變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一種是性格和體質,另一種是性格和環境。如果說這種理論是可以成立的話,那就必須證明這種相互作用是固定不變的,是永恒的。我們已經看到種族論在我們的檢驗下不堪一擊,我們現在再來看看環境理論。這個理論雖然還不算太荒謬,但也好不到哪里去。我們要做的就是把古希臘的這個理論所偏愛的兩個例證即歐亞大草原和尼羅河流域拿來檢驗一下。我們必須在地球表面找出與這兩個地區的地理和氣候條件分別類似的其他地區。如果這些地區能夠證明其居民在性格和組織方面同西徐亞人或埃及人相似的話,環境論就可以成立,否則便不能成立。
讓我們先來看一下歐亞大草原。對于這樣一片廣袤的地方,古希臘人僅僅知道其西南的一個角落。我們可以拿出自阿拉伯半島延伸到北非的亞非大草原來與之相比。歐亞大草原和亞非大草原之間的相似之處是否相當于在這兩個區域分別出現的人類社會之間的相似之處呢?答案是肯定的。兩個區域都產生了游牧社會形態,一種恰好展現出了相似和不同之處的游牧狀態——比如馴養的動物有所不同。我們從兩地的這種相似性和差異出發,應該發現這是一種相似的形態。但如果進一步審查的話,這種相互作用的說法就無法成立了。因為我們發現,在這個世界上其他具備游牧社會環境的地區——北美大草原、委內瑞拉大草原、阿根廷大草原以及澳大利亞草原——卻沒有產生自身的游牧社會。這些地方的潛能不成問題,因為我們西方社會的企業在近代已經認識到了這一點,西方的牧人先驅們——北美的牛仔、南美的高卓人 指南美彭巴斯草原上的牧民。——譯者注以及澳大利亞的牧場主——在先進的犁鏵、磨粉機之前就贏得并占據了這些無主的土地達幾代人之久,他們如同西徐亞人、韃靼人、阿拉伯人一樣成就了人類輝煌的想象。如果說美洲大草原和澳大利亞大草原能夠在僅僅一代人時間里把一個沒有游牧傳統的社會、一個自產生時便依靠農業和手工業過活的先行者轉變為牧民的話,那么這些大草原的潛能的確是夠強大的了。更加引人注目的是,第一批西方探險家們所看到的那些人,從來沒有因環境的驅使而變成游牧民。他們發現對這些人而言,這里與其說是游牧的天堂,不如說是狩獵的場地。
如果我們接著考察一下類似于尼羅河下游的地區,用來校驗上面的理論,我們的體驗將是相同的。
可以這樣說,尼羅河下游地區是亞非大草原地貌的一個“變體”。埃及及其周邊廣大地區具有同樣的干燥氣候,但它有一個例外條件,就是由一條大河所提供的源源不斷的供水和一個沖擊地帶。這條河流在漲水時會在雨量重組的地區越過亞非草原的邊界。埃及文明的創造者利用這個條件,創造出一個與地處他們兩側的游牧社會形成鮮明對照的社會。那么,這種由尼羅河在埃及提供的特殊環境是否是埃及文明所由產生的確定因素呢?要使這一論題得到確認,我們需證明在每一個具有尼羅河環境類型的其他地區已經獨立地出現過類似的文明。
這個理論在一個可以滿足其要求的條件的鄰區得到了驗證,這就是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的下游地區。我們在這里既發現了相似的自然條件,也發現了相似的社會,即蘇美爾社會。但它在用到面積小得多且條件相似的約旦河流域時就不靈驗了,這里始終就沒有產生過文明。這個理論在印度河流域或許也可以說無效,這即是說,如果我們的猜測——印度文化是蘇美爾移民把現成的文化帶進來的——是正確的話,那么恒河流域下游就可以被排除于驗證之外了,因為那里太潮濕、太悶熱了。長江下游地區和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區也太潮濕、太溫暖了 恒河下游、長江下游都有與蘇美爾文明不同的早期農業的遺跡。以中華文明的發源地而言,現有考古發現足以證明兩河流域(黃河、長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湯因比的判斷基于20世紀初的材料,因此出錯可以理解。——譯者注,但那些最挑剔的批評者也不能否認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提供的環境條件與格蘭德河流域、 位于巴西。——譯者注美國的科羅拉多河流域的環境條件一般無二。從大西洋的另一邊帶著各種資源過來的近代歐洲殖民者,用雙手把這些河流演變成了奇跡,就像埃及和蘇美爾的工程師創造的奇跡一樣。但是科羅拉多河或格蘭德河卻沒有使兩岸的原住民學會他們已經在別的地方學到的奇跡。
根據這一論據說明,環境因素不能成為引起“沖積”文明產生的確定因素。如果我們看一下某些其他環境,這些環境在一個地方產生了文明,在另一個地方則沒有產生文明,我們就會相信這個結論了。
安第斯文明產生在高原地帶,它的成就與它下方隱匿在亞馬遜森林中的野蠻狀態形成尖銳的對比。那么,安第斯社會比它的野蠻鄰人先進的原因是否在于所處的高原呢?我們在認可這一想法之前,應該看一眼同樣處在赤道上的非洲的情況,在那里,東非高原連接著剛果盆地的森林地帶。我們發現非洲的高原與大河流域的熱帶森林相比,在產生文明社會方面并沒有多少優勢。
同樣,我們看到米諾斯文明出現于內陸海的一串島嶼之上,得益于地中海的氣候,但同樣的環境卻未能在環日本內陸海的群島中引生出另一個文明。日本從來沒有產生過一個獨立的文明,占據日本的是來自產生于中國內地的大陸文明的一個分支。
中國文明有時被稱作黃河的子嗣,因為它恰好出現在黃河流域。而具有許多相同氣候、土壤、平原和山嶺的多瑙河流域,卻未能產生一種相似的文明。
瑪雅文明出現在危地馬拉和英屬洪都拉斯的熱帶雨林中間,但是在亞馬遜河流域與剛果河流域具有類似條件的地區,卻沒有從野蠻狀態中興起這樣的文明。這兩條河流的盆地實際上橫跨赤道,文明的故鄉則在北緯15度。如果我們順著15度這條緯線走到世界的另一邊,我們會在柬埔寨的熱帶雨林中碰見吳哥窟的巨大廢墟。毫無疑問,這一切難道不是可以同科潘和伊克斯昆的瑪雅城市廢墟相比較嗎?但考古證據表明,吳哥窟代表的文明不是柬埔寨土生土長的,而是產生于南亞大陸的印度文明的分支。
我們也許可以進一步探究整個題目,但我們大概已經足以使讀者信服,無論種族還是環境本身,都不可能是在近六千年里刺激人類走出原始社會的靜止狀態、開始對文明進行充滿風險的追求的確定因素。無論如何,正如迄今為止我們所想象的,種族和環境均不能提供、也顯而易見不可能提供有關人類歷史上的這一偉大轉型(不僅發生在特定的地區,而且發生在特定的時間)的任何線索。
注釋:
[1] 霍拉提奧問:“是否有可能有另外一種理解呢?”這即是聰慧、“黃發、灰眼、長頭的白人”。——節錄者注
[2] 蕭伯納先生在這個問題上站在希臘人一邊。讀者記得在他的《約翰牛的別島》一書前言中,輕蔑地否定了“凱爾特種族”的概念,把英格蘭人和愛爾蘭人的所有差異歸結于他們各自所居島嶼在氣候上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