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五、結構框架

緒論、正文和結語是本書的三大主干部分。后附主要參考文獻、譯名對照表、李普曼生平年表。

緒論部分概述選題緣由,厘清本書涉及的“冷戰”概念,綜述國內外研究文獻、明確本課題的研究方法、意義等。

正文分為四章:

第一章,為美國媒體在其政治運行體制中的作用、角色進行定位。從媒體與政治關系的發展演變入手,結合媒體參政的規律分析,嘗試勾畫媒體參政的運行圖表。在此基礎上,把李普曼這一典型人物放入其中,考察作為媒體人,他的參政空間和作用力量。

第二章,在李普曼的成長過程中追溯其思想來源;縱觀李普曼一生的思想變化,探尋其變化的內在動力;以《公眾輿論》《幻影公眾》為主要線索,分析李普曼思想中最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即民主觀。

第三章,以李普曼的冷戰思想為研究主線,分析李普曼冷戰觀所針對的具體問題,即凱南的“遏制戰略”;著重闡述李普曼冷戰思想的內涵和理論依據;簡要介紹冷戰時期其他的主要理論流派,在橫向比較中,反思各流派論爭的性質,并得出“體制內論爭”的結論。

第四章,從政治和媒體兩方面盤點李普曼留給后人的遺產。縱覽李普曼的一生,并綜合各方人士對李普曼的人生評價,簡述李普曼的歷史地位。


(1) 《新聞人物》編輯委員會:《新聞界人物》(三),新華出版社1983年版,第37頁。

(2) 李普曼的主要著作有:1913年,《政治序論》(A Preface to Politics);1914年,《放任與駕馭》(Drift and Mastery);1915年,《外交賭注》(The Stakes of Diplomacy);1920年,《自由與新聞》(Liberty and the News);1922年,《公眾輿論》(Public Opinion);1925年,《幻影公眾》(The Phantom Public);1927年,《主宰命運的人》(Men of Destiny);1928年,《美國檢察官》1929年,《道德序論》(A Preface to Morals);1932年,《解釋》(一);1934年,《自由之道》;1935年,《解釋》(二)《新的不可避免的事》;1936年,《一個現代讀者:當下生活和文化隨筆》(A Modern ReaderEssay on Present-day Life and Culture);1937年,《良好社會》(An Inquiry into the Principles of the Good Society);1943年,《美國的對外政策:共和國之盾》(U. S. Foreign PolicyShield of the Republic);1944年,《美國的外交政策與美國的戰爭目的》(U. S. Foreign Policy and U. S. War Aims);1947年,《冷戰:美國外交政策研究》(The Cold War: A Study in U.S. Foreign Policy);1952年,《輿論與美國的對外政策》《孤立與聯盟》;1953年,《在世界事務中的美國》;1954年,《人的形象》;1955年,《公眾哲學隨筆》(Essays in the Public Philosophy);1959年,《共產主義世界和我們的世界》(The Communist World and Ours);1961年,《今后同俄國的較量》(The Coming Tests with Russia);1962,《西方團結與共同市場》等。

(3) 姜紅在《輿論如何是可能的——讀李普曼〈公眾輿論〉筆記》(《新聞記者》2006年2月)一文解讀的結果是“輿論是不可能的,尤其是現代社會”,然而他又提出要在“不可能”中求“可能”,從而構建起關于輿論、交流、傳播的系統理論。黃旦在《輿論:懸在虛空的大地?——李普曼〈公眾輿論〉閱讀札記》(《新聞記者》2005年12月)中提出了對李普曼觀點的批判意見,“李普曼心目中也有自己的上帝,他最后把拯救輿論的希望,全盤托給了社會精英”。但社會精英也會有自己的成見,也會篩選信息,結論是——輿論懸浮在虛空中。而郭赫男等在《李普曼的“擬態空間”理論的傳播學意義探微》(《井岡山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11月)中分析了“擬態空間”的含義,并分析了其在新聞傳播中的積極意義。而近幾年,新聞學專業的不少研究生也把視線對準了李普曼的《公眾輿論》一書。2005年,暨南大學新聞學畢業生劉金順的碩士學位畢業論文,題目為《李普曼及其〈民意〉(Public Opinion)一書研究》,從來李普曼思想來源和在新聞傳播學思想史上的地位等方面,對《公眾輿論》一書進行解讀。2003年,武漢大學新聞學畢業生賀玉榮的碩士學位論文題目為《李普曼新聞傳播思想研究》,以《公眾輿論》一書為中心,從來源、要義、價值和局限性等方面對李普曼新聞思想進行分析討論。

(4) [美]沃爾特·李普曼:《幻影公眾》,林牧茵譯,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5) [美]李普曼:《冷戰》,張子美譯,商務印書館1948年版;[美]李普曼:《美國對外政策:共和國之盾》,羅吟圃譯,大時代書局1944年版;[美]李普曼:《共產主義世界與我們的世界》,凌雨譯,世界知識出版社1960年版;[美]李普曼:《今后同俄國的較量》,鄭玉質譯,世界知識出版社1963年版。

(6) 樂山:《李普曼——美國資產階級的策士》(1961年3月);張隆棟:《美國壟斷集團的代言人——政治專欄作家》(1962年9月),刊載于《新聞戰線》;克棋:《帝國主義謀士的自白和哀鳴——評李普曼的〈冷戰〉和凱南〈美國對外政策的現實〉》,刊載于《讀書》,1953年第13期。

(7) 馮英子:《中國為什么出不了李普曼?》,刊載于《新聞記者》,1992年6月;斯人:《中國會有李普曼嗎?》,刊載于《新聞記者》,1989年6月。

(8) 羅納德·斯蒂爾(Ronald Steel),美國南加州大學國際關系、歷史和新聞學榮譽退休教授。

(9) Ronald Steel,Walter Lippmann and the American Century,little brown,1980.

(10) Robert Dallek, quoted in The New Yorker, 9 March 1998, p. 24, also see Matthew A. Wasniewski: Walter LippmannStrategic InternationalismThe Cold Warand Vietnam,1943—1967,p. 12.

(11) 李哲、宮承波:《李普曼與杜威的爭論試析》,刊載于《傳播學研究》,2006年5月。

(12) 單波、黃泰巖:《新聞傳媒如何扮演民主參與的角色?——評杜威和李普曼在新聞與民主關系問題上的分歧》,刊載于《國外社會科學》,2003年第3期。

(13) 秦志希、汪露:《梁啟超與李普曼: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新聞傳播觀》,刊載于《現代傳播》,2002年第4期(總第117期)。

(14) 周建明:《李普曼的哲學觀、政治立場及其他》,刊載于《國際新聞界》2007年6月。

(15) 冉云飛:《二十世紀卓越的美國頭腦:以〈李普曼傳〉為中心》,http://www.zhuzyc.com/ReadArticle.asp?ArticleID=7886,搜索日期:2007年9月26日。

(16) Hari Dam,The Intellectual Odyssey of Walter LippmannA study of His Protean Thought1910—1960(New York: Gordon Press, 1973); Benjamin Wright, The Five Public Philosophies of Walter Lippmann(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73); Charles Wellborn,Twentieth Century PilgrimageWalter Lippmann and the Public Philosophy(Baton Rouge, LA: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69); Charles Forcey, The Crossroads of LiberalismCrolyWeylLippmannand the Progressive Era1900—1925(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1); and Riccio,Walter LippmannOdyssey of a Liberal.

其他有關李普曼的研究還包括:David E. Weingast,Walter LippmannA Study in Personal Journalism(New Brunswick,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49); Anwar Syed,Walter Lipmann's Philosoph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63); Larry L. Adams, Walter Lippmann(Boston: Twayne Publishers, 1977);John Luskin,LippmannLiberty and the Press(Birmingham, AL: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 1972); Francine Curro Cary, The Influence of War on Walter Lippmann1914—1944(Madison, WI: State Historical Society of Wisconsin, 1967); and Edward L. Schapsmeier and Frederick H. Schapsmeier,Walter LippmannPhilosopher-Journalist(Washington, DC:Public Affairs Press, 1969)。

(17) [英]約翰·基恩:《媒體與民主》,郤繼紅、劉士軍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

(18) [美]羅伯特·麥克切斯尼:《富媒體、窮民主:不確定時代的傳播政治》,謝岳譯,新華出版社2004年版。

(19) [美]羅伯特·麥克切斯尼:《富媒體、窮民主:不確定時代的傳播政治》,第8頁。

(20) [英]布萊恩·麥克奈爾(BrianMcNair):《政治傳播學引論》(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Communication),殷琪譯,新華出版社2005年版;[美]W.蘭斯·班尼特(W. Lance Bennett):《新聞:政治的幻象》(NewsThe Politics of Illusion),楊曉紅、王家全譯,當代中國出版社2005年版;美國的尚托·艾英戈(Shanto Iyengar)和唐納德·R.金德(Donald R. Kinder)合著的《至關重要的新聞:電視與美國民意》(News That MattersTelevision and American Opinion)2004年在中國出版,該書采取實證的方法對媒體與政治進行研究;法國學者加布里埃爾·塔爾德(Jean Gabriel Tarde)所著《傳播與社會影響》(On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Influence),涵蓋了社會學、社會心理學、刑事犯罪學、統計學、新聞和傳播學等各方面;美國著名記者賽·利·蘇茲貝格(C.L. Sulzberger)在他的《七大洲風云四十年:回憶錄萃編》中也涉及不少記者對政治問題、與政治關系的探討。此外,還有一些英文原著,也提供給我們一些可借鑒的理論觀點。如馬修·鮑姆(Matthew A. Baum)所著《軟新聞導致戰爭:新媒體時代的公眾輿論與美國外交政策》(Soft News Goes to WarPublic Opinion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 the New Media Age);奧利弗·博伊德—巴雷特(Oliver Boyd-Barrett)與瑞塔恩(Terhi Rantanen)合著的《新聞全球化》(The Globalization of News);戴維·克羅圖(David Croteau)與威廉·哈尼斯(William Hoynes)合著的《媒體/社會:產業、形象與受眾》(Media/SocietyIndustriesImagesand Audiences);戴維·哈爾伯斯坦(David Halberstam)所著《媒體與權力》(The Powers That Be Reprint Edition)等。

(21) 如盛沛林、王林、劉亞編著:《輿論戰100例:經典案例評析》(解放軍出版社2005年版);李飛舟、宋偉偉編著:《舌劍出鞘: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輿論戰》(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朱金平:《輿論戰》(中國言實出版社2005年版)等。

(22) 如高金萍:《跨文化傳播:中美新聞文化概要》(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李智:《文化外交:一種傳播學的解讀》(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劉繼南、周積華、段鵬:《國際傳播與國家形象:國際關系的新視角》(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年版);沈蘇儒:《對外傳播的理論與實踐》(五洲傳播出版社2004年版)等。

(23) 謝岳:《大眾傳媒與民主政治》,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李希光:《畸變的媒體》(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李萬來:《電視傳播與政治》(正中書局,1993年版);李建新:《媒體戰略策劃》(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劉華蓉:《大眾傳媒與政治》(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張桂珍主編:《國際關系中的傳媒透視》(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版);徐耀魁主編:《西方新聞理論評析》(新聞出版社1998年版);俞燕敏、鄢利群:《無冕之王與金錢:美國媒體與美國社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李希光、趙心樹:《媒體的力量》(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韓召穎:《輸出美國:美國新聞署與美國公眾外交》(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李希光、劉康等:《妖魔化與媒體轟炸》(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郝雨凡、張燕冬:《無形的手》(新華出版社2000年版);沈國麟:《鏡頭中的國會山——美國國會與大眾傳媒》(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等。

(24) 有齊德學、沈志華編:《關于朝鮮戰爭的俄國檔案文件》(40萬字,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編印1996年版);沈志華編著:《關于朝鮮戰爭時期中蘇關系的俄國檔案文獻》(10萬字,載1997年《世界歷史年刊》);陳春華等譯:《斯大林與中國》(30萬字,新華出版社2001年版);楊存堂編著:《震撼世界的十三天——加勒比海危機內幕》(20萬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出版,附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檔案);葉書宗編著:《凋零的布拉格之春——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30萬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附1968年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檔案);沈志華編著:《蘇聯對德國的占領與東柏林起義》(20萬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附1945—1953蘇聯對德政策檔案);杜蒲編著:《40—60年代美國對中蘇關系的評估》(25萬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附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和中央情報局檔案)等。

(25) [美]唐納德·E.戴維斯(Donald E. Davis)、[美]尤金·P.特蘭妮(Eugene P. Trani):《第一次冷戰:伍德羅·威爾遜對美蘇關系的遺產》(The First Cold WarThe Legacy of Woodrow Wilson in U.S.-Soviet Relations),徐以驊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26) [美]霍羅威茨(David Horowitz):《美國冷戰時期的外交政策》(上海市五七干校六連翻譯組,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陳開仁:《冷戰:實力與謀略的較量》(中國黨史出版社1997年版);崔丕:《冷戰時期美國外交政策是探微》(中華書局,2002年版);李丹慧:《冷戰國際史研究》(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版);李東燕:《杜魯門:走向冷戰》(學苑出版社1996年版);[美]拉弗貝:《美蘇冷戰史話:1945—1975》(游燮庭譯,1980年版);劉金質:《冷戰史》(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劉同舜編:《“冷戰”“遏制”和大西洋聯盟:1945—1950年美國戰略決策資料選編》(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牛軍主編:《冷戰時的美蘇關系》(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歐陽紅兵、阮宗澤:《杜勒斯:冷戰外交家》(世界知識出版社1999年版);仁向群:《冷戰對峙》(世界知識出版社1999年版);于群:《美國國家安全與冷戰戰略》(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等。

(27) 沈丁立:《新冷戰和國際關系》,《俄羅斯研究》,2008年第5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江市| 门头沟区| 永寿县| 塔河县| 玉林市| 宁安市| 睢宁县| 巴林左旗| 赤城县| 定州市| 女性| 莲花县| 准格尔旗| 崇礼县| 壤塘县| 钟山县| 都匀市| 阳春市| 蒙阴县| 象山县| 石台县| 辽中县| 伊吾县| 海门市| 沙河市| 凭祥市| 林芝县| 青田县| 红河县| 新沂市| 衡南县| 临泉县| 阳山县| 大邑县| 和政县| 洪泽县| 天津市| 建平县| 永安市| 红原县| 呈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