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勝利叢書
  • 吳清麗 江南主編
  • 11202字
  • 2020-07-24 18:22:08

一 武裝斗爭拉序幕,打響反抗第一槍——八一南昌起義

|交戰時間| 1927年8月1日

|交戰地點| 江西南昌

|交戰雙方| 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第11軍第24師、第10師一部,第20軍,第4軍第25師第73、第75團,國民革命軍第五方面軍第3軍軍官教育團及南昌市公安局保安隊,共2萬余人;國民革命軍第五方面軍第3軍第23、第24團,第6軍第57團,第9軍第79、第80團,警衛團,約1萬人

|指揮將領| 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張發奎、朱培德

|武器裝備| 雙方差距不大,使用數量最多的是漢陽造步槍,還有捷克九七毛瑟馬槍,德國1924式毛瑟步槍,以及手槍、機槍等

|交戰結果| 創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的軍事武裝力量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后,國民黨反動派憑借手中的軍隊,以“寧可枉殺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網”的反革命手段,對共產黨和革命群眾實行極端野蠻的鎮壓。據不完全統計,僅1927年,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10萬人以上被殺害,共產黨員由6萬余人減少到1萬余人。共產黨為反抗國民黨的反革命大屠殺,于1927年8月1日,在江西南昌舉行了武裝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這一槍,標志著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

1

長期從事民主革命又屢遭挫折的國民黨領袖孫中山,在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推動下,于1924年1月在廣州召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由于共產黨人在大會上所起的重要作用,孫中山對三民主義重新作了包含明確的反帝反封建內容的解釋,大會通過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和新的國民黨黨綱、黨章,正式改組國民黨。從此組成革命的統一戰線,實現了國共兩黨的第一次合作。

在中國共產黨和蘇聯政府幫助下,孫中山在廣州創辦黃埔軍校、創建革命軍隊,并從1924年下半年到1925年底,平息了廣州商團叛亂,先后討伐楊希閔、劉震寰、陳炯明等反動軍閥勢力,統一和鞏固了廣州革命根據地。廣州國民政府將所屬部隊編為國民革命軍6個軍以后,共產黨人周恩來、李富春、林伯渠等擔任軍黨代表和政治部主任。以鐵甲車隊為基礎擴建的葉挺獨立團,成為共產黨直接掌握的一支革命部隊。但在后來一系列的事務上,由于中共中央總書記陳獨秀一味妥協退讓,孫中山去世后,國民黨的黨權和軍權實際上逐步被以蔣介石為代表的新右派所控制。國民革命軍于1926年7月開始由廣東出師北伐。在工農革命運動的配合和支援下,北伐軍長驅直入,迅速消滅和擊潰了封建軍閥吳佩孚和孫傳芳的主力,占領了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但竊據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要職的蔣介石,卻加緊同西方資本主義、地主和買辦階級相勾結。蔣介石先后在江西、安徽、浙江等地區制造反革命流血事件,接著,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

當時,由于汪精衛和蔣介石之間存在著爭權奪利的各種矛盾,汪精衛一貫偽裝成國民黨左派,不少人對汪精衛抱有幻想。所以,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囂張氣焰,是武裝起義反抗還是妥協退讓,在共產黨內部爭論很激烈,陳獨秀堅決反對進行武裝斗爭。在革命形勢十分危急的時刻,為了挽救革命,全黨強烈要求進行武裝斗爭。中共中央于7月12日排除了陳獨秀的領導,成立了由張國燾、周恩來、李立三、李維漢、張太雷5人組成的中央臨時政治局常務委員會作為領導核心。正在這時,共產國際提出了中國革命的非資本主義前途,并要共產黨走武裝斗爭的道路,組織一支5萬人的隊伍。由于汪精衛當時還偽裝成國民黨左派,共產國際代表羅易將共產國際關于要共產黨走武裝斗爭的道路、組織一支5萬人的隊伍的這個指示轉告了汪精衛,使汪精衛加速了鎮壓共產黨的陰謀步伐。7月15日,汪精衛也在武漢公開叛變,并以“寧可枉殺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網”的反革命手段,殺害共產黨人,中國共產黨的重要領導干部楊闇公、蕭楚女、彭湃、惲代英、夏明翰等,在這場反革命屠殺中英勇犧牲,共產黨員也由6萬余人減少到1萬余人。

2

7月中旬,中共中央在武漢召開緊急會議,會議作出決定,指示全黨實施武裝反抗,舉行武裝起義。中共中央經過對當時形勢的分析,認為當時武漢雖有共產黨的許多領導干部,但要在武漢舉行起義是不行的,因為武漢像個鍋底,我方控制的部隊人少,反動勢力占了優勢;九江也不行,因為九江地區幾乎三面是水,后方活動地區也不大。這時,黨所能影響或掌握的賀龍、葉挺部隊,借東征之名名正言順地集中南昌。所以,最后決定在南昌舉行武裝起義。會后,周恩來指示聶榮臻先到九江聯絡共產黨掌握的部隊,做好武裝起義的準備工作。7月19日,李立三等一批黨的重要干部,也奉中央命令到達黨的力量較強的第4、第11軍的駐地九江。當時在九江的有葉挺的第24師,賀龍的第20軍,張發奎的第二方面軍的其他部隊也在九江一帶,這些部隊中有不少共產黨員。

葉挺是中國共產黨黨員,廣東惠陽人,先后畢業于廣東陸軍小學堂、武昌陸軍第二預備學校和保定軍官學校。在校期間閱讀大量進步書刊,積極參加反袁稱帝的斗爭;1919年初投身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到福建漳州加入粵軍,在第1支隊任副官,同年加入中國國民黨;后任第1師少校參謀、工兵營營副、孫中山的建國陸海軍大元帥府警衛團第2營營長。1922年6月粵軍總司令陳炯明叛變時,奉命守衛總統府前院,與叛軍激戰竟日,掩護孫夫人宋慶齡脫險。1924年赴蘇聯莫斯科,入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和紅軍學校中國班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2月1日轉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9月回國到廣州,任國民革命軍第4軍參謀處長,不久調到以共產黨員為骨干的第4軍獨立團任團長。1926年在北伐戰爭中,率領該團擔任先遣隊,一路猛打猛沖,長驅直入,屢戰皆勝。在汀泗橋戰役中,下屬部隊進攻受阻,率部迂回側后,大敗守敵后乘勝追擊,繼又率部突破桃林鋪防線,在三面受敵的情況下,迅速沖垮敵軍核心陣地,占領賀勝橋。攻打武昌時指揮部隊突入城內,會同友軍攻下蛇山,迫使敵軍投降。在北伐作戰中因多謀善斷、屢建戰功,被譽為“北伐名將”。后被提升為第4軍第25師副師長、第11軍第24師師長。

賀龍的第20軍是共產黨掌握的部隊。賀龍,湖南桑植人,1914年參加孫中山的中華革命黨。1915年受同盟會之托,組織湘西暴動討袁;1916年率21名青年持菜刀奪占芭茅溪鹽局,并打出桑植縣討袁護國民軍旗號,任總指揮,史稱“兩把菜刀鬧革命”;1917年參加北洋軍閥的援鄂戰爭,任湘西援鄂民軍第1路游擊司令;1918年至1920年,在湘軍中任靖國軍營長、團長等職;1921年任湘軍游擊第2支隊司令;1922年率部入川,任川東邊防軍警備旅旅長、四川“討賊軍”混成旅旅長,與吳佩孚糾合的四川軍閥部隊作戰;1924年返湘任澧州、湘西鎮守使;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任國民革命軍第9軍第1師師長,獨立第5師師長。率部隊在湖北荊州一帶時,被舊軍閥包圍,要解散這支部隊。由于共產黨的努力,這支部隊才由荊州開到武漢保存了下來。后因率部在湖北、河南等地作戰屢戰屢勝,升任國民革命軍第20軍軍長,為著名的左派將領。所部因常受反動派的欺壓,加上政治部主任周逸群做了很多工作,很早就傾向革命。

此外,這些部隊中還有不少軍官是共產黨員,在北伐戰爭時期共產黨培養了一批軍事干部,被充實到了國民革命軍中。聶榮臻到達九江后,就到部隊去傳達中央的指示和意圖,說明只有起義才有出路的道理,并指示部隊的干部作好起義的準備,一接到中央命令,就立即行動。當時正在實施東征討蔣計劃,東征討蔣的部隊都在九江。汪精衛計劃以唐生智、張發奎的軍隊為討蔣主力,順江東下。東征部署分兩路:一路以唐生智的部隊為主,在長江以北沿江向南京方向發展;一路以張發奎的部隊為主,在長江以南沿江向南京方向發展。共產黨所能影響和掌握的賀龍、葉挺部隊是張發奎的先遣隊,可名正言順地借東征之名集中南昌。

在共產黨準備于南昌舉行武裝起義的同時,國民黨武漢政府也加緊了在軍隊中的“清共”活動。7月24日,張發奎正式通知葉挺、賀龍:把所轄部隊集中到德安,葉、賀本人立即到廬山參加軍事會議。第4軍參謀長葉劍英得悉軍事會議將要“清共”的內情后,專程從廬山趕到九江面晤葉挺,并將軍事會議將要“清共”的內情告訴他們,隨即決定葉挺率第11軍第24師,賀龍率第20軍分別于25日和26日乘火車開赴南昌。

3

參加起義的部隊和大批干部到達南昌后,于7月27日成立以周恩來為書記的中共前敵委員會,領導這次起義。預定參加起義的部隊有:第二方面軍之第11軍第24師、第10師一部,第4軍第25師之第73、第75師,第20軍;第五方面軍之第3軍軍官教育團一部和南昌市警察武裝等部,共2萬余人。前委成立后立即對有關起義的重大問題進行了討論并作出決定:一是起義日期,因準備工作來不及,將原來的28日推遲到30日;二是指揮問題,為了統一指揮起義部隊的作戰行動,由賀龍任第二方面軍代總指揮,葉挺任前敵代總指揮;三是成立委員會,成立有國民黨左派參加的國民黨特別委員會,以商討起義中出現的有關問題。

就在起義即將舉行的前一天,中共中央常委張國燾從九江連發兩封電報指示:“暴動宜慎重,無論如何候他到再決定。”張國燾是參加中央常委會議后,前來南昌傳達共產國際關于南昌起義復電意見的。共產國際復電內容是:如有成功把握,可舉行暴動,否則不可動,可把軍隊中我們的同志轉到各地農村去。30日上午,張國燾到達南昌,前委即召開擴大會議。會上,張國燾以共產國際電報為由,主張起義必須得到張發奎的同意,否則,以沒有成功把握為由,反對起義。張發奎,廣東始興人,1911年底投廣東模范團當兵,1916年畢業于武昌陸軍第二軍官預備學校,回粵軍由排長逐級升至旅長。1925年冬任國民革命軍第4軍第12師師長,次年參加北伐戰爭,在攻占汀泗橋、武昌城等作戰中,因有戰功升任被譽為“鐵軍”的第4軍軍長。1927年4月,寧漢分裂,擁護汪精衛,反對蔣介石。6月被武漢國民政府任命為第二方面軍總指揮,率部入贛準備討蔣。7月寧漢合流后,追隨蔣汪反共。前委經過兩天的爭論,認為張發奎是一個多變的人,靠不住。周恩來等認為,我黨不能依靠張發奎,而且張已深受汪精衛的影響,決不會同意我們起義的。當天爭論數小時,因張國燾“系代表中央意見,不能以多數決定,故未解決”。31日晨,再開前委擴大會議。此時,張發奎要葉挺、賀龍去廬山開會,否則8月1日要到南昌來,據聞,同來的還有汪精衛和孫科。于是,經周恩來等人的據理力爭,張國燾不得不同意舉行起義。前委遂于當天中午決定:起義于8月1日凌晨4時舉行。

這時,武漢國民政府第五方面軍朱培德部之第3軍位于樟樹鎮(今樟樹市)、吉安、萬安地區,第9軍主力位于進賢、臨川地區;第二方面軍其余部隊位于九江地區,第6軍主力正經萍鄉向南昌開進;南昌市只有第五方面軍警備團,第3、第9軍各一部和第6軍的第53團,共3000余人。加上南昌附近的敵人也不過6000余人,這個情況表明,共產黨掌握起義的部隊在南昌占絕對優勢,有把握在敵援兵趕到以前,迅速殲滅敵人,取得起義的勝利。

會后,根據前委的決定,賀龍以第二方面軍代總指揮的身份發布了起義的作戰命令。各部隊隨之加速進行戰前的準備工作。葉挺、賀龍在起義前夕分別召開軍官會議,具體布置了戰斗任務。準備起義的各部隊對進攻目標進行了全面偵察,有的還調整了營地,以便于在戰斗打響后接近和消滅敵人。31日下午,起義總指揮部的作戰命令逐級下達,同時還規定了起義部隊的識別標志和當晚的口令。朱德遵照前委的部署,把敵軍的幾名團長請來一起喝酒、打牌,隨后又將他們扣留,從而削弱了敵軍的指揮力量。此外,中共江西省委為配合起義,召開了各革命團體主要負責人會議,要求他們在起義中堅守崗位,聽從統一指揮。

31日晚9時許,第20軍一個副營長投敵告密。情況十分嚴重。前委當即決定:起義提前兩小時,于8月1日凌晨2時舉行。

4

8月1日凌晨2時,在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的領導下開始起義。劉伯承曾任第15軍軍長,在瀘州、順慶起義失敗后,轉道陜西來到武漢,后來參加南昌起義。劉伯承和周恩來在一起的時間多,實際上是周恩來的軍事顧問。

起義軍用的是原來國民革命軍的番號,沿用的還是原來國民革命軍的旗幟。起義軍佩戴的標志,在起義的晚上是白毛巾,白天是紅領巾。起義前一個晚上的口令,是“山河統一”。按照前委的作戰計劃,賀龍部攻打敵軍的指揮機關和第9軍第79團,葉挺部攻打敵軍其余幾個團。起義戰斗從一開始就非常激烈。

在敵第五方面軍總指揮部,敵警衛團因得到叛徒告密而事先作了準備。第20軍第1、第2團發起進攻時,敵居高臨下,用機槍封鎖了起義部隊前進的鼓樓門洞通道,并向相距不遠的第20軍指揮部瘋狂掃射。賀龍當即親自指揮部隊從正面沖上鼓樓,壓制住敵人的火力,打開了通道,又派部隊繞道從后院翻墻沖入敵陣,終于將守敵殲滅。

與此同時,在敵軍務團駐地,戰斗也全面展開:在貢院敵第3軍第23團駐地,我第24師第72團發起攻擊后,敵因團長不在,失去指揮,慌忙奪路外逃。在遭我火力阻擊后,被包圍繳械。

在新營房敵第3軍第21、第24團駐地,我第73團一部會同廣東北江農軍,事先傍敵宿營,并依據地形,秘密布置了兵力。戰斗打響后,敵來不及組織抵抗,即被繳械。

部分參加南昌起義的人員

在天主堂敵第6軍第57團駐地,我第24師第71團發起攻擊后,敵倉皇外逃,但被火力擊退,遂轉回天主堂內據險固守。這時,我方由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組成的突擊隊,勇敢地沖開了敵人牢固防守的大門,另一部分指戰員也翻越城墻,從背后夾擊。敵軍被迫繳械投降。

在小營房敵第9軍第79團駐地,敵軍與我第20軍教導團只有一墻之隔,我軍事先以換防拜訪為名,看清了地形。起義打響以后,我軍一部從正門沖入,其余的三面越墻而進,許多敵人未及穿好衣服,就當了俘虜。

在老營房敵第9軍第80團駐地,我第20軍第6團等部,對敵發起突然攻擊,敵亂作一團,黑夜中四處潰散。

此外,在江西省政府,南昌衛戍司令部,第2、第6、第9軍留守處,牛行車站等地,起義部隊經過短促激烈的戰斗,也全部消滅了敵人。起義部隊還打開監獄,救出一百多名群眾。到8月1日黎明,南昌城內外的敵軍,除有一部分向進賢、豐城方向潰逃外,大部分被我殲滅。至天明,全部肅清敵人,共繳槍5000余支,起義戰斗取得了勝利。

8月1日中午,聶榮臻在馬回嶺得知南昌起義已經取得勝利后,立即發動了第4軍第25師的起義。該師參加起義的有:以周士第為團長的第73團全部,第74團的一個偵察連,第75團中由一營營長孫一中聯絡的3個營。當時決定:利用午睡時間,以打野外為名,將部隊開出駐地,黃昏前到德安集結。

部隊出發不久,張發奎帶著衛隊乘火車追來,遭到起義部隊火力阻擊,張倉皇跳車逃去。8月2日,該部勝利到達南昌。

5

起義成功后,中共前委根據中央的決定,仍沿用“左派國民黨”旗幟來號召革命,并采取了下列措施:

(1)以“左派國民黨”中央委員名義發表宣言,歷數了蔣介石、汪精衛叛變革命的種種罪行,表示了今后繼續奮斗的決心。由宋慶齡等署名的《中央委員宣言》,是一篇聲討蔣、汪反動派的戰斗檄文,宣言提出的7項主張,明確要求推舉全黨信任的領袖,重新組織臨時革命領導機關。聯席會議的宣言則進一步向全國人民提出了堅持執行三大政策,建立革命的新根據地,開展土地革命,準備召開國民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等6項任務。

起義總指揮部舊址

(2)組織了“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同武漢和南京國民黨反動當局相對抗。8月1日上午,以特別委員會的名義,召開了國民黨中央委員及各省、區、特別市和海外黨部代表聯席會議。到會的有7名在南昌參加起義的中央委員和全國各地黨部與海外華僑支部的代表共40余人。會議首先由葉挺報告起義的經過,接著議決成立了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革命委員會下設:秘書廳,軍事參謀團和財政、宣傳、農工運動、黨務等委員會,以及總政治部、政治保衛處等機構。會議宣告: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將“于最短期間,確立一革命之新根據地,以便召集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討論一切黨國大計,重新選舉本黨中央執行委員,以便指導全國革命運動,使能有更正確更迅速的發展”。

(3)革命委員會成立后,隨即舉行了第一次會議,議決并發布了一批重要命令:任命吳玉章為秘書長,劉伯承為軍事參謀團參謀長,郭沫若為總政治部主任、宣傳委員會主席,林祖涵為財政委員會主席,張國燾為農工運動委員會主席,張曙時為黨務委員會主席,李立三為政治保衛處處長;由周恩來、賀龍、葉挺、劉伯承等組成參謀團,作為軍事指揮機構,劉伯承兼任參謀長。同時免除了朱培德江西省政府主席的職務,任命姜濟寰為江西省政府代理主席。江西省政府8月2日即開始辦公。

(4)起義部隊仍用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的番號,賀龍兼代總指揮,葉挺兼代前敵總指揮;編成第9、第11、第20等3個軍。朱德任第9軍副軍長,朱克靖任黨代表;賀龍任第20軍軍長兼代第二方面軍總指揮;葉挺為第11軍軍長和前敵總指揮,并兼第24師師長;聶榮臻任第11軍黨代表。起義軍共有15個團。

為闡明起義的宗旨和綱領,起義前后,發表了一系列重要宣言,如《中央委員宣言》、《中央委員及各省區特別市和海外黨部代表聯席會議宣言》以及《葉挺告第二方面軍同志書》、國民黨江西省黨部的《執監委會對時局宣言》等。第二天,南昌市各界群眾數萬人舉行集會,慶祝南昌起義的勝利和革命委員會的成立。會場上,旌旗蔽日,歡聲震地。起義領導人、地方黨政負責人和群眾一起慶祝這一人民勝利的盛大節日。會后,南昌各界青年踴躍參軍,僅報名的學生就達600余人。

6

南昌起義后,汪精衛急令張發奎、朱培德等率部向南昌進攻。中共前委按照中央原定計劃,決定率領起義軍南進,先攻占廣東的東江地區,以發展革命力量,并接受外援,待實力充實后,再攻取廣州。

8月3日,起義軍未經整頓,即開始撤離南昌,準備沿撫河南進,計劃經瑞金、尋烏進入廣東。由于部隊撤離倉促,也由于南昌四周敵軍的截堵,原定參加起義的第二方面軍警衛團、武漢軍事政治學校學員、第26師之一部以及湖南農軍等,均未能趕到。在贛西地區,也曾有部分農民武裝準備迎接和響應起義部隊,但因起義部隊行經贛東而未能與之會合。

從南昌到臨川,是南征的開始階段。當時正值盛夏,道路崎嶇,戰士負荷重,傷病員逐日增多。加之敵人脅騙居民躲離,又導致了部隊給養的嚴重困難。“這樣的行軍,若以平常軍隊,決不能維持,只有鳥散。但起義部隊有政治理想,有戰爭目標,上下融洽,軍心如一,雖在困難地步,即極苦之兵士,亦無怨言,只知向前是生路。”但是在艱苦的條件下,也有一批不堅定分子離隊叛逃。從南昌出發不久,第10師師長蔡廷鍇到達進賢時,率部脫離起義軍東去,第20軍參謀長陳浴新及第20軍第5團約700人叛逃。此外,還有一些人員動搖離隊。起義部隊的戰斗力因此受到損失。到臨川后,前委著重研究了加強宣傳教育的問題,著手整頓黨和軍隊的組織,并正式組建了以新戰士為主的第9軍(實際兵力約一個營)和第20軍第3師。未及在南昌參加起義的陳毅和其他數百名同志這時兼程趕上了起義部隊。在蕭志戎、李井泉率領下,臨川的農軍和部分學生也參加了起義部隊。

南昌起義作戰圖

起義軍各部隊因減員較多,在臨川休整3天,然后繼續南進。從臨川出發以后,起義部隊中普遍加強了政治教育和宣傳鼓動工作:印發賀龍的《告官兵書》,向指戰員闡明革命對解放貧苦工農的意義;草擬《土地革命宣傳大綱》,宣傳黨對開展土地革命的決議和政策;還在各部隊召開黨員大會和革命軍人大會,由領導親自作報告;總政治部還組織宣傳小分隊,沿途開展宣傳鼓動。在組織上也作了一些人事調整,加強黨的基層工作。這些措施,都使部隊的狀況得到進一步改善。與此同時,張發奎為保存實力,聽從葉劍英的建議,在率部返回廣東途中另走贛州、大余一線,使起義部隊免除了后顧之憂。先頭部隊于25日進到瑞金以北的壬田附近地區。

起義部隊向廣東進軍,使廣東的國民黨軍閥極為驚恐。這時,國民黨駐守廣東的第八路軍總指揮李濟深,調錢大鈞率4個師9000人從贛州進到會昌、瑞金,并以一部兵力前出壬田,調黃紹竑率2個師9000人由南雄、大庾(今大余)向雩都(今于都)前進,企圖堵擊起義部隊。

25日,起義部隊首先與錢大鈞部第50、第60兩團在瑞金壬田遭遇,賀龍親自指揮第20軍向敵攻擊,經過幾個小時激戰,擊潰了敵人,并乘勝于26日占領瑞金。起義部隊進至瑞金后,即與敵軍展開了激戰。隨后,在得知敵重兵駐扎會昌,妄圖截擊我軍的計劃后,前委決定于8月30日發起會昌戰役。起義部隊以一部兵力占領會昌西北的洛口,阻擊黃紹竑部,集中主力1萬余人,猛攻會昌錢大鈞部,駐會昌的錢大鈞部9個團,據山憑險死守,起義部隊經過十多個小時的激戰,于30日下午4時攻占了會昌。計殲敵4個團,俘敵官兵900余人,繳獲了大批武器等物資。9月2日晨,黃紹竑部2000余人,竄到會昌,又被起義部隊擊潰。三戰三捷,大大鼓舞了全軍的士氣。會昌戰斗后,起義部隊陸續返回瑞金。是役,經激烈戰斗,雖殲敵大部,但起義部隊也傷亡1700余人,戰斗力受到削弱。

7

起義軍經一個月的行軍戰斗,減員近萬人。中共前委和參謀團分析了敵我情況,決定改道經福建長汀,再沿汀江、韓江進入東江地區。9月上旬,起義部隊擊退黃紹竑部的進攻,由會昌經瑞金進至長汀。在起義部隊即將進入廣東之際,為了在廣東召開全國代表大會、正式組織政府、建立革命根據地,前敵委員會和革命委員會連續在瑞金、長汀、上杭等地召開會議,對一系列重大綱領、政策,以及入粵路線,作了反復的討論。草擬了農民解放、勞動保護等條例,研究了各級政權機關的組織辦法以及財政、經濟、稅收政策等。對革命委員會成員和軍事指揮員作了調整,計劃將軍隊擴編為4個軍,并在廣東開辦新的軍事學校。部隊入粵的路線,由于傷員和輜重需經水路運輸,乃決定不由尋烏入東江,而改由汀州經上杭取梅縣,后又決定主力繞道取潮、汕,以取得海上接濟。在瑞金,前委還批準了賀龍、郭沫若等同志入黨。

起義部隊稍作整頓后,主力經上杭入廣東。起義部隊在經福建向潮汕進軍時,廣東省委廣泛組織了農民暴動以響應。在海豐、陸豐、潮州、揭陽、興寧等許多縣,農民都占領了縣城。沿途人民對起義部隊的接待極為熱情。傅連暲主持的長汀福音醫院,全力為起義軍服務,救治了許多傷病員。9月24日,起義部隊進占汕頭,國內外敵人為之震動。在汕頭,革命委員會各機構積極開展活動,并發布保護民眾團體和商界同胞的安民告示,出版報紙。這時,張太雷受中共中央委派到達汕頭,傳達八七會議精神和中央關于拋棄國民黨旗幟,建立蘇維埃的決定,開始著手建立南方局并與前委一起研究和計劃起義部隊今后的行動。

起義部隊占領潮、汕前后,李濟深令錢大鈞殘部牽制三河壩的我第25師;以黃紹竑部經豐順(今豐良鎮)進擊潮安;以3個師和潮、梅警備部隊共1.5萬余人組成東路軍,由河源經湯坑(今豐順)進擊揭陽,尋求我軍主力決戰。中共前委和參謀團決定:留第20軍第3師和第11軍第24師一部隨革命委員會駐守潮、汕;主力6500余人于27日集中揭陽,向湯坑推進,迎擊由河源來犯之敵。這時,曾遭我重創的錢大鈞、黃紹竑等部,在得到3個多師的增援后,又以優勢的兵力組織對起義部隊的包圍;而起義部隊在一再分兵之后,主力卻分布在揭陽、潮州、三河壩3個地區,戰場形勢于我十分不利。9月28日,賀龍率領第20軍第1、第2師和葉挺率領第11軍第24師,首先在揭陽縣湯坑地區與敵相遇。起義部隊先擊敗了潮、梅警備旅,接著擊潰了薛岳部第2師,隨即又與陳濟棠第11師等部展開激戰。由于連續苦戰,最后未能突破陳濟棠部敵軍的防線。9月30日,起義部隊被迫撤退轉移。同日在潮州,周逸群率第20軍第3師第6團和教導團的一個總隊,抵抗黃紹竑部兩個師分兩路發動的進攻,激戰數小時,終因兵力對比懸殊,潮州失守。接著,汕頭也被迫放棄。在大埔縣三河壩,由朱德、周士第指揮的第25師,英勇抵抗敵錢大鈞部3個師的進攻,激烈的戰斗從10月2日開始,連續進行了兩天兩夜,最后,因無后援,起義部隊被迫撤離陣地。

在戰場形勢惡化的情況下,10月3日下午2時左右,前敵委員會在普寧縣流沙鎮召開有前委、革委成員和其他軍政負責干部參加的會議。周恩來抱病講話,李立三、彭湃、葉挺等也發了言。會上傳達了中央決定的精神,宣布今后要繼續戰斗。關于人員的去向,決定武裝人員突圍去海陸豐,非武裝人員愿留的留,不愿留的由農會干部護送,分批從海上撤退。但會議剛開完,起義部隊就在烏石地區遭敵伏擊,指揮機關和第24師被打散。幾天以后,未遭伏擊的第20軍一部,由于和指揮機關失去聯系,在敵人的包圍和少數壞分子的造謠煽動下被繳械。至此,起義部隊主力在潮汕地區遭到失敗。

從烏石突圍的起義部隊1000余人,在董朗、顏昌頤率領下,歷盡艱險到達海陸豐地區,隨即擴編為紅2師,成為創建海陸豐根據地的主力。從三河壩撤離的起義部隊,在和上級指揮機關失去聯系后,由朱德、陳毅率領,艱苦轉戰于贛、粵山區,后于1928年初進入湘南,舉行湘南起義,在十多個縣掀起巨大的農民革命風暴。1928年4月,這支部隊開赴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會師,組成了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隨后為建立和發展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進行了英勇的斗爭。

南昌起義雖然沒有達到南下廣東,支援當地農民起義,實行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根據地,然后舉行新的北伐的戰略目的,但南昌起義的意義是偉大的,它的經驗教訓也為黨和軍隊的發展建設提供了借鑒。

首先,南昌起義的偉大意義:一是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地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南昌起義保存下來的一部分部隊,成了中國工農紅軍的重要骨干力量。二是起義部隊的南下,宣傳共產黨的主張,教育了經過地區的廣大群眾,為后來紅軍在瑞金、會昌等地創建中央根據地創造了較好的條件。1929年1月,為發展革命根據地,朱德、毛澤東率紅4軍主力向贛南進發,紅4軍轉戰來到贛南、閩西地區后,由于這一地區的廣大群眾受南昌起義部隊的宣傳影響,群眾基礎較好,朱德、毛澤東率領的紅4軍很快在這里創建了贛南、閩西根據地,后來隨著中央局的到來而成為中央根據地。

其次,值得借鑒的經驗教訓:一是起義成功后沒有經過整頓就南下廣東。南昌起義因時間緊迫,許多部隊沒有經過教育,思想比較混亂,有些部隊還不可靠,有些是勉強拉過來的,都應該認真整頓。第24師就有兩個團長不可靠,想換掉他們,也沒來得及安排。直到南下途中才采取措施,將這兩個人改任副師長,離開他們所掌握的部隊。其他部隊連這樣的整頓也沒有,致使在南下途中很多人逃離起義部隊。以第10師為例。這支部隊原屬陳銘樞,后來歸張發奎指揮。師長蔡廷鍇,是陳銘樞的親信。當時他對我們黨并不真心擁護。部隊又是在起義前一兩天才趕到南昌的。本來應該加以調整,使我們能確有把握地掌握它,或者至少不能單獨做前衛。但是起義勝利后,沒有及時整頓,也沒有調整干部,結果被蔡廷鍇鉆了空子。該師8月3日出發,4日到進賢就叛逃了,投他的老上司陳銘樞去了,一下子帶跑一個師,令人十分痛心。二是南下廣東的戰略選擇不利于部隊的發展。當時計劃以廣東為根據地重整旗鼓,再來一次北伐,那是不現實的,因為從“四一二政變”以后,廣東的工農群眾,特別是省港罷工工人組織,受到殘酷鎮壓,革命力量遭到重大摧殘,總的形勢是處于敵強我弱、力量懸殊的革命低潮。再說,勞師遠征,兵家之忌。如果當時整頓好部隊,在南昌附近,或是在湘、鄂、贛農村地區,把起義部隊展開,面向農民,與當地農民運動相結合,發動群眾,武裝群眾,依靠群眾,推動土地革命,開展游擊戰爭,就可創建革命根據地。當時國民黨內部并不統一,新軍閥互爭雄長,矛盾重重,只要善于利用他們的矛盾,是可以不斷消滅敵人、各個擊破他們的。因為,南昌周圍的形勢并沒有這么嚴重,敵人也沒有那么厲害。就敵情來說,一個是朱培德的第3軍,一個是程潛的第6軍,再就是張發奎的剩余部隊。而程潛的第6軍,主力沒有在南昌附近,在南昌只有一個團;朱培德的第3軍已被起義部隊消滅一部,余部又很分散,要想靠攏來,需要一段時間,就是地集中起來,這支部隊的戰斗力也不強,容易對付。至于張發奎的部隊,我黨的力量很強,各團都有一些黨員和農協會員。這次除參加起義的部隊之外,其剩下的部隊就不多了,只有第12師和第25師的第74團,這兩個師中也有不少共產黨員。因此,張發奎的部隊也是不難對付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民权县| 万载县| 镇巴县| 民勤县| 达拉特旗| 望城县| 眉山市| 固始县| 临高县| 合江县| 万盛区| 和平县| 正阳县| 萍乡市| 连城县| 扬中市| 海晏县| 什邡市| 镇江市| 吉木乃县| 聂荣县| 四会市| 曲麻莱县| 礼泉县| 嵊州市| 札达县| 承德县| 普陀区| 广德县| 贡山| 武陟县| 玛纳斯县| 扬州市| 延川县| 昌图县| 衡阳市| 九龙坡区| 兴山县| 庆云县| 苍南县| 上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