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上篇 理論篇

第一章 三維六商理論概述

第1節 三維六商理論的科學性

“三維六商”素質教育理論體系,是根據養胎育兒的規律特點和家庭教育的現狀,在總結國內外家庭教育的各種理論觀點和經驗方法的基礎上提出來的。這一理論體系在一些一般性問題(而不是具體方法)層次對養胎育兒和家庭教育,乃至整個教育體系,都有一個系統全面的解釋,基本符合當前家庭教育的趨勢規律和發展現狀。“三維六商”理論是集國內外家庭教育理論之大成,為了便于理解,許多名詞稱謂和定義盡量與近現代公認的理論學說相呼應,但更多的是在對國內外家庭教育理論的長期思考、歸納總結、細化深化的基礎上,對有些長期含混不清概念進行了區分、細化和深化,如聰明素質與智慧素質的區分與具體化等;對一些粗淺抽象的概念也進行了具體化和細化,如精神素質與意志素質等。整個理論自成體系、條理清晰,這對養胎育兒和家庭教育實踐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符合教學規律

一個正確理論體系的提出,它一定要符合客觀規律,能對客觀規律有正確的認識和系統的原理性解釋,能解決實際問題,并可重復驗證,不然就不叫理論,僅僅是個“想法”,充其量是經驗之談、觀點看法而已。

“三維六商”素質教育理論的提出,第一條就是跟人類社會群體的存在狀況相符合的。

人類社會群體的存在的狀況,不管是一個國家或群體部落,一般都存在三種狀況:

第一種狀態是為了生存而存在的狀況,這部分人按照有些專家的統計大概在75%左右,他的心態是為生存而存在,他們大部分的行為只是為了生存而奔波,只要生存不成問題就行了,滿足感就滿滿的了;

第二種狀況,就是發展狀態。這些人在思考自己的基本生存基礎上,還要思考如何生存得更好更有質量,他們除了追求自己的生存,還要為了家人和自己周圍的人群而奮斗,他們相對來講有比較好的職業,有一定的物質財富,這就是發展狀態。這種人占人群總數的20%左右。

第三種狀態,就是處于成功的狀態。這是很少一部分人,這部分人觀念和行動上除了自己和周圍的人以外,更高的追求主要是為了人類和社會的進步而活著,他們有遠大的理想目標,有長遠的理想,并通過自己孜孜不倦的努力去奮斗而實現了,這種人就是處于成功狀態。

國內外對人群中處于生存、發展和成功狀態的3種人都有一些長期的研究,發現這3種狀態的人群都各自具有不同的素質特征。對于個人來講,要達到某種狀態,就要有相應的素質要求,我們把這種素質要求分別稱為生存素質、發展素質和成功素質。人的素質對應著3種狀態都有不同的素質要求,歸納起來看,人的綜合素質就包括這3個維度,一個是生存所需要的素質,一個是發展所需要的素質,一個是成功所需要的素質,這就是3個維度的素質。

進一步研究發現,這3種狀態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個整體的不同層次,生存狀態是基礎,發展狀態是過程,成功狀態是目標。對應到家庭針對孩子的教育中,就要分別從生存素質、發展素質和成功素質3個方面來進行全面培養。

與公認理論殊途同歸

“三維六商”素質教育理論體系的提出,跟馬斯洛提出人的需求層次理論是基本一致的(圖1-1)。

圖1-1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關于需求的理論全世界都在探討,其中被大家比較認同的,是馬斯洛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把人的需求分5個層次,其實他晚年的時候又提出了一個層次,一共6個層次。馬斯洛的6個需求層次指出,人的第一個層次的需求是生理需求,包括吃、穿、性等生理需求;第二個層次是安全需求,也就是希望生活在一個舒適、安全的物理環境和人際環境里,讓人感到放心,沒有危險感;第三個層次是愛與被愛以及歸屬感,也就是愛的需求和社會性依戀歸屬需求;第四個層次是尊重與被尊重的需求;第五個層次是自我實現的需求;第六個層次是他晚年提出來的,就是超越自我的需求。

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看,第一個層次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實際上就是人的生存所需要的需求。我們提出來的生存素質跟他的生理需求與安全需求是相符合的。如果生理上沒得到滿足,或者說生理上出現問題,或者疾病或者別的問題,都影響他的生存。同樣,安全需求如果得不到滿足,住的房子隨時可能塌了,走在路上說不定猛獸來襲了,或者住所總是鬧火災、鬧地震了,或者社會上各種犯罪活動太猖獗了,就會不安全,就會危及生存。所以生理上的和安全上的這兩種需求,實際上就是“三維六商”理論提出的生存需求。

馬斯洛第二個層次的需求,就是心理上的愛與被愛和歸屬的需求,以及尊重與被尊重的需求。人是帶有七情六欲的社會性高等動物,在生存得到較好滿足的基礎上,心理情感需求就變得更加突出了。愛與被愛、群體歸屬等重要心理需求,尊重別人和被別人尊重的需求等都是社會性情感需求。這些需求的滿足都是在有較好物質與文化生活基礎上才能獲得,這種較好的物質文化生活基礎就是一個人獲得的發展狀態。被愛、被尊重,心理需求得到滿足了,就會愉悅快樂、感到生命有意義。而要在社會交往中獲得這種需求的滿足,自己必須有值得別人愛戴、尊重的資本,那就是自己一定要處于較好的物質文化生活的發展狀態。而這種發展狀態的素質要求,就是發展素質,有了這個素質,你才能獲得這個需求。“三維六商”理論提出的發展素質與馬斯洛的第二層次的需求理論,是基本一致的,互相印證的。

馬斯洛提出的第三層次的需求,包括自我實現和超越自我,實際上就是人的成功層次的高級需求。自我實現或超越自我,就是自己的想法實現了,甚至超越了自己的能力水平,實現了自己的愿望,這不正是成功狀態嗎?自我實現和超越自我,就是成功的需求,而要獲得成功,就要有基本的成功素質。這就使“三維六商”素質教育理論與需求層次理論殊途同歸的研究結果。

其實,我國近代的梁啟超先生就認為,人類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所以教育應分為智育、情育、意育三方面,智育要教導人不惑,情育要教導人不憂,意育要教導人不懼。這里的“智育”和現在的概念基本一致,是教人不惑的,主要是培養人的判斷力,獲得必要的相關常識,對自己要做的事有專門知識技能,以及遇事能斷的智慧。假如一個人連常識都沒有,聽見打雷,說是雷公發威,看見月蝕,說是蛤蟆貪嘴,那么他一定會是愚昧無知的,遇事沒有主意,面難就靠求神拜佛,成為“大惑不解”的可憐人;梁先生講的“情育”,實際上與我們提倡的精神素質培養完全一致。所謂教人不憂,就是培養人的高尚的理想目標、良好的觀念道德、優秀的情緒管理和積極的心態境界;而“意育”教育和教人不懼,實際上就是意志素質的培養,包括勤奮力、自信力、膽魄力、容忍力、堅持力等方面。

能解釋和指導實際問題

“三維六商”素質教育理論體系提出,系統地滿足了家庭教育的現實需要,對廣大家長的養胎育兒和家庭教育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其中最重要的是分析解釋了中國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存在的4個方面的基本問題,這對我們教育理念的升級和教育方法的完善改進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1.教育與學習的矛盾問題:教育與學習是不可分割的對立統一的整體。老師與學生、家長與孩子,教育內容與學習興趣、教育方法與學習效果等,都是對立統一的。教育離不開學習,學習也離不開教育。家長在家里教育孩子,孩子學習模仿家長的言行;有教育,一定要有學習,教育和學習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否則教育就成為無的之矢、毫無意義的事情。

但是兩者之間,學習是第一性的,是內因,是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教育是第二性的,是外因,是教學矛盾的次要方面。教育一定要服從服務于學習,而不是學習服從服務于教育。具體點講,就是家長的教育一定要根據孩子的學習能力、學習興趣、學習效果來設計。教育內容、教育方法,都是為了學習效果,為了學生良好素質的養成。因材施教,就是讓教育服務于學習。

2.內容教學與方法教學的矛盾問題:理清了教育與學習的矛盾關系問題后,就要進一步搞清楚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學什么、怎么學的問題,這就是內容教學和方法教學的矛盾關系問題。在我們的知識領域里有個已知世界和未知世界的概念。在已知世界里,又有個方法類知識和結果事實類知識之分,也就是常說的“魚”和“漁”的關系問題,前者稱之為“內容知識”,這里簡稱為“內容”,后者稱為“方法知識”,這里簡稱為“方法”。很明顯,內容與方法都屬于知識范疇,是對立統一的矛盾體。

內容型知識是原理性、結論性、相對靜止性、統一性的知識,而方法類知識是多樣性、操作性、過程性、探索性、動態性、非統一性的知識。比方說,羅馬城在地球的哪個國家,經緯度是多少,這是內容型的知識,這種知識是相對靜止固定的、描述統一的知識。而如果說從中國長沙出發,怎樣才能到達羅馬中心廣場?這就是操作性、多樣性、動態性的知識,因為“條條道路通羅馬”。

內容型知識的教學強調的是意識記憶、抽象思維和事例結論等,而方法類知識的教學則更強調動手操作、身心體驗和實踐過程。那么在孩子的教育與學習中,方法教育與內容教育誰更重要呢?我們經常說“授之予魚不如授之予漁”,也就是說,教育孩子的方法知識比教育內容知識更重要,學習方法類知識比學習結論事例性內容知識更重要。

3.家庭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地位問題:目前所有的學者都把它分為三大塊,即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

有關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者的關系,目前國內論述不多。大多認為三者都是相對獨立的教育實踐活動,各自承擔著不可替代的教育責任。家庭教育主要是為了挖掘和發現子女的天賦潛能,培養孩子的性格、行為習慣而進行的個性化培育過程;學校教育主要是為了把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人的共性化培育過程;社會教育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培養與時俱進、積極向上的合格有用人才。這三者又有著密切的聯系。孩子的教育必須要把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緊密結合起來。三種教育協調一致,互相配合,實現整個教育在時空上的緊密銜接。家庭、學校和社會這三方面以不同的空間和時間形式占據了孩子的整個生活環節。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緊密結合,有利于保證整個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者的分工協調,有利于實現各種教育作用的互補,從而加強對孩子教育的有效性。

現實教育中,學校教育具有更強的計劃性、統一性和系統性,它有利于孩子較為系統地掌握科學知識,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社會教育在內容上具有多樣性、實用性、補償性的特點,其教育方式也更加靈活多樣,有利于孩子了解自然和社會,發展不同的興趣愛好,培育健康的人格,但其學習效果更多的要依靠學生自己的自學能力。

但是人的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不管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還是社會教育,三者其實是相互關聯,有機結合,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制約,離開哪一項都是不完整的。這三大塊教育的功能怎么分工,怎么配合,這是整個教育有沒有效果、有沒有順序的一個重要的關系問題。這是一個教育的秩序問題,不能忽視,更不能搞亂了秩序。

我國當前對這三者的秩序定位可用一句話來描述:以學校教育為主,以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為輔。也就是說,家庭教育是相對被忽略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有關家庭教育的描述,以及對家庭教育的功能說明和實踐指導等,也是惜字如金。現實中也是如此,學校的作業沒完成,肯定要回到家里做,孩子在學校的哪門課比較弱,家長馬上請家教老師來給孩子補課。家庭教育普遍成為學校教育的補充,一切圍繞學校的教育來安排孩子的時間,很少去思考家庭和家長應該怎樣教育和培養孩子的哪些方面的素質,這就是我國目前家庭教育的一個現狀。

有沒有人思考過,目前這種對家庭教育的定位是不是正確的呢?

要回答好這個問題,我們就不能回避孩子的成長發展和教育規律。按照教育與學習的對立統一的矛盾運動規律分析,教育因學習而存在,沒有孩子的學習能力,教育就沒有意義。孩子的學習能力是隨著生物學遺傳、大腦發育、潛能激活、能力開發運用后而產生的。但上述這些能力的開發激活,80%以上是在孩子6歲之前完成的,而6歲之前的開發激活都是在家庭完成的。孩子的各種素質培養大部分需要親情和愛心陪伴,因此,家庭是完成這些基礎素質培養的唯一的和最好的場所。這些基礎素質的培養,既是學校教育的生物物質保證和智力基礎,也是孩子未來成長、成才、成功的精神基礎。因此,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關系應該是這樣的: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是在家庭教育基礎上的提高,是對孩子的未來的職業化和社會化的素質培養。明確了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那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就立馬顯得尤為突出了。就好比建房子,地基沒打好,房子修不高,如果家庭教育沒有搞好,孩子的未來就很難飛高,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難以有好的效果。現實中也是如此,凡是家庭教育不好的孩子,學校教育也很難有突出的成績,走向社會也很難有大的作為,甚至會走向社會的反面。許多學者和有體會的家長都有相同的感覺,家庭教育不好的孩子,哪怕家庭條件再好,送到哪個學校都難有好的學習效果。

由此可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非同一般。我們的家長就一定要加強對家庭教育的重視程度,切實抓好孩子的各項基礎素質培養,為孩子未來的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打好堅實的基礎,而不能像以前一樣,把家庭教育僅僅作為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輔助和補充。

既然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那么作為孩子的父母,就一定要明白,孩子的綜合基礎素質到底包括哪些,在孩子的不同發育階段應該培養哪些基礎素質,如何根據孩子特點優勢和自己的優勢特點采取最合適的方法來培養孩子的基礎素質,以及如何培養孩子的良好素質和預防糾錯孩子的不良素質等等。這些都是家庭教育的關鍵問題,也是教育活動中存在的第四大問題: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是否適應的問題(圖1-2)。

圖1-2 家庭教育基礎性示意圖

4.落后的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需求之間的矛盾問題:從哲學層面講,意識來源于實踐,又反作用實踐。教育本來是一個實踐性非常強的人類活動,當然需要教育經驗和理論的指導。

我們已經分析了,中國的教育面臨著從經驗教學向科學教學的階段邁進的重要階段。現有的以經驗教學為主的狀態已經不能滿足現實教育實踐需求,需要有新的、科學的教育理論來指導我們的教育實踐。比如我國提出素質教育很多年了,每個家長和老師也都很重視孩子的素質培養,但是由于沒有理論指導,素質教育的效果一直不盡如人意。摸著石頭過河,水淺,可以摸,可以學習模仿別人來前進。水深了怎么辦?到了深水區,石頭摸不著了,無法辨明方向,這個時候就一定要靠理論來指導了。當前中國的教育改革其實就處于深水區,未來的教育何去何從,一定要有一個科學的、實用的教育理論來指導中國未來的教育實踐。教育理論能夠適應和引導教育實踐,就會促進教育的發展。而如果教育理論落后于教育實踐,不能滿足教育實踐的需要,就會拖延甚至阻礙教育實踐的發展。

就拿中國目前的素質教育分析,我國推行素質教育二十多年,素質教育現狀又如何呢?

比如對孩子琴棋書畫的技能培養,本來說好是素質培養的,但慢慢發現,這種所謂的素質教育的琴棋書畫技能培養也變成了應試教育,造成學生的負擔越來越重,學校的各科課程剛剛考完,馬上就接著去考各個級別的琴棋書畫考試,總感覺這個素質教育越來越變味了。再比如教育部三令五申不許搞課外補習,家長卻跑到學校去提意見要求學校補課,或者帶著孩子到校外補課。這些都說明一個現實問題:我們雖然提出了素質教育概念,但并沒有合適的素質教育理論來指導實踐,即便有,也好像還是應試教育的翻版,無法滿足真正的素質教育的需要,這就使我們在教育實踐當中難以從應試教育中擺脫出來。

家庭教育也是一樣。家庭教育很重要,是培養孩子基礎綜合素質的最佳場所。那么我們是否真正明白,孩子的基礎綜合素質到底包括哪些?如何按照孩子的發育規律來培養孩子的基礎素質?在某個年齡段應該培養孩子什么樣的素質?怎樣培養孩子的素質?如何防范孩子出現不良素質?如果出現不良素質了怎么糾正?等等。這些都要告訴家長,告訴老師,告訴學校,告訴社會,這就需要科學系統的教育理論體系了。

當代中國在教育實踐上確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從教學理論上講,目前還沒有找到真正適合自己教育實踐的科學教育理論,很多的教育理論都還在不斷應用探索中。當前出現的有傳統復古的教育理論,有國外的教育理論,也有一些專家提出的教育理論等,但總體來講,還沒有一個真正適合當前教育實踐的理論體系。尤其在引進國外的一些教育理論方面,引進時覺得“高大上”,時興一時,慢慢就覺得也就那么回事。可能是部分引進者只看到國外教育理論的外表,沒有學到和應用其內在原理。但更有可能的是,教育理論本來是意識形態層面的東西,它與民族文化和社會特點息息相關。引進國外教育理論如果與中國民族文化和社會特征不相適應,結果只能是水土不服,難有效果。因此,中國教育的改革,中國教育體制的頂層設計,以及對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實踐指導,必須立足于中華文化和教育實踐,不能寄希望于國外引進。我們相信,中國教育必將迎來科學教育的春天。當然,要想形成真正的科學教育體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綜觀教育體系里的四大基本問題,即教育與學習的矛盾問題,內容教育與方法教育的問題,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之間的關系問題,以及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相適應的問題。分析這些問題發現,我國整個教育活動中在處理這四大矛盾問題時,似乎都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足,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從觀念、體制和行為上不斷改革完善來解決。解決好這些問題,有利于大大促進我國的科學教學體系的形成。

符合文化的傳承規律

談到教育,就無法離開文化。因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文化的傳承,所以有必要在此對文化概念進行一次簡明扼要但不失系統的闡述。

什么是文化呢?

文化,可以說是最常見和最常用的概念,也是最難統一認識的概念。教育的目的是傳承文化,那么我們靜下心來認真想一想,我們是否真的弄明白了什么是文化?文化到底包括那些內容呢?文化與文明又有什么關系呢?

“文化”乃是“人文化成”一語的縮寫。就詞的釋意來說:文,就是人類通過自己的智慧和雙手創造出來的有形和無形,并通過“記錄、表達和評述”出來的看得見和看不見的東西;化就是被大家“分析、理解和包容”并變成大家普遍接受并實踐的社會現象。

關于文化的定義,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定論的,也就是說關于文化是什么,可謂是眾說紛紜,各有特色。換句話說,要給文化下一個準確的定義,的確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文化本身就是一個與時俱進,不斷豐富提升的東西。

1.關于文化的理解:既然文化的定義很難,我們索性就從文化的內涵來理解它,即文化到底包括那些內容呢?

關于文化的內涵,我們在這無數的文化解釋中進行了提煉歸納,提出了“文化三層次”的涵義,從層次結構方面來理解文化。

我們認為,文化涵義總體上講包括3個層次:

第一層次,方法文化。方法文化就是人類生產生活、創新創造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各種各樣的操作方法,包括基本的生物本能型的方法、生產生活的應用型方法和社會人際交往等方法。基本的生物本能型方法全人類大致雷同,如嬰兒吮吸、吃飯喝水、恐懼避險等;生產生活應用型方法與社會人際交往的方法,就會因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對某些事物的適應處理不同,就會形成各自不同的方法,也形成帶有自己民族特征的不同的方法層次的文化。比如中國的飲食文化中攝取食品烹飪加工的方法和西方攝取食品烹飪加工方法、中國人說話語言發音方法和歐美的發音方法、中國人繪畫與西方人繪畫的方法、中國民歌的民族唱法與歐美的美聲唱法、中醫治療方法與西醫治療方法,等等,都大有不同,這些都屬于方法層次的文化。

第二層次,物質文化。所謂物質文化,就是各區域的人們采用自己的方法所產生和形成的有形或無形的物質載體和工具,包括建筑物、器具、文字、音樂、書籍、制度律法文本,等等。這些有形或無形的載體和工具,能夠被人的不同感官系統感覺到的物質東西,形成為各民族自己的物質文化。比如中國人吃飯用的工具是碗筷,而歐美人吃飯都用盤子與刀叉;中國人說話語言是漢語漢字,歐美說話發音是英語法語德語等和相應的字母文字;中國人繪畫用水墨宣紙,西方人繪畫用油墨畫布,中國民歌的旋律與歐美的歌劇一聽就明顯不同;中醫治療用中藥針灸,西醫治療用西藥手術刀,等等。這些都屬于在方法基礎上產生的物質層次的文化。

第三層次,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就是在已有的方法文化、物質文化基礎上形成的形而上的思想意識、道德觀念,以及表現出來的社會言行風貌等,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家庭觀、職業觀,各種理論思想,各種宗教信仰,以及表現在外的社會道德風尚、精神面貌等。比如歐美社會的人比較直接、自信,中國人比較含蓄、委婉。歐美人信仰基督教,中國人大多不信宗教等。

因此,文化是人類在其漫長的生存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方法體系、物質結果(有形的和無形的)和思想觀念(精神的)的整體。但這3個層次的文化在漫長的形成過程有一定的順序進化規律。從人類進化和社會歷史發展的遞進規律看,人類文化的進化也是先有方法文化,然后在方法文化基礎上產生的物質文化,再在方法文化和物質文化基礎上形成了精神文化。為什么是這個順序呢?這是由人的大腦發育和手的解放所決定的。首先是人類智力的發展和手的解放,使原來生存的方法有了質的飛躍。人類可以通過手工勞動慢慢掌握一些科學有效的方法和經驗,出現了方法文化;然后通過這些方法的不斷傳承迭代、完善升級,慢慢創新創造出了各種各樣的有形和無形的產品和工具,物質文化就出現了;再然后,人類大腦的進化發育,對物質世界和人類自己的精神世界進行不斷探索認識、抽象提高,慢慢形成了觀念思想和宗教信仰,于是就形成了精神文化。

2.文化與文明:了解了以上的文化的3個層次的基本涵義,我們再來談談文明。

那么文化與文明有什么關系呢?他們的區別是什么呢?關于這一問題,大家有空時可以查一查就會發現,有關文化與文明的關系也沒有形成較大的共識。較多的觀點認為,當人類出現集群而居出現城市生活時,才能出現文明。我們暫且不去深度探究文明的概念,不妨順著上述有關的文化的三個層次和順序概念來進一步探討一下文化與文明的關系和區別。

既然文化是人類在其漫長的生存進化和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方法體系、物質載體和思想觀念,那么文化就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幾乎包括人類方法的、物質的和精神的所有東西。而事物總是多面的,至少是兩面的。這種廣泛的文化概念必然包括有益于自然、社會和人類自身生存發展的內容,也包括了不利于甚至有損于自然、社會和人類自身生存發展的內容。而那些有益于自然、社會和人類自身生存發展的文化就叫文明,那些不利于甚至有損于自然、社會和人類自身生存發展的消極有害文化一般就叫野蠻、糟粕。當我們在講“文化”概念時,主要從人類或某一群體的總體方法、物質和精神范疇來闡述,而當我們談“文明”概念時,就是有針對性地談論其文化概念中積極的且有益于自然、社會和人類自身生存發展的內容。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人類從直立行走、手的解放開始,就產生了方法上、創造上的多樣性,人類由此進入了文明發展階段。由于方法經驗的積累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不同,不同年代、不同地域、不同年代、不同民族,其文明的先進程度也有不同,存在有明顯代次差異性,比如人類文明從游牧文明到農業文明、到手工業文明,再到工業文明等的不斷發展遞進。即便是工業文明,也從蒸汽時代的第一次工業革命,電氣時代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信息時代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到現在正在出現的智能化時代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每一個新的工業文明確實具有更加有益于自然、社會和人類自身生存發展的先進性。我們常說,世界歷史上有四大古文明,其實就是說這四大古文明在當時是相對先進的文化存在。其中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印度文明這三大古文明由于沒有得到有效傳承、升級、更新迭代,被更先進的文明所消滅取代了,只剩下中華文明不斷兼收并蓄、自我改造、升級完善,一直延續至今,并隨著新的科技進步而煥發出新的生機。對國家民族如此,對個人而言也是這樣。有些人看起來很有文化但未必就有文明,他的文化可能是與時代不符的落后的文化;而有些人可能文化層次并不高,但卻有一定的先進性。

既然文明是先進的積極的文化,而人類社會也一直在不斷進化發展提高,那么文明在人類歷史上就有順序遞進的代次,高代次的文明必然優于低代次的文明。比如工業文明一定要高于農業文明,正在展開的大數據人工智能文明,一定會高于現在的工業文明。人類社會不同國家與民族的競爭,很大程度上就是文明的競爭,高代次的文明往往會壓制或者戰勝取代低代次的文明。從鴉片戰爭到甲午戰爭,從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到“918”后的日本侵華戰爭,中國近代百年歷史,就是屢屢受到歐美日等國家的侵略凌辱的屈辱史,其主要原因就是中國近代的農業文明落后于歐美日的工業文明,歐美日的工業文明對近代中國的農業文明具有壓倒性的優勢。美國學者塞繆爾·亨廷頓還專門寫了一本《文明的沖突》,就人類各民族的文明進行了較系統的論述,盡管從中國文化角度來看并不完全贊同他的觀點,但從文明角度來論述國家民族之間的競爭確實具有一定的客觀性。

3.文化與教學的關系:通過上述簡要介紹了文化和文明的概念后,我們再來談談文化與教學的關系。

教學的目的就是傳承文化,也就是要傳授方法文化、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那么從文化的本質上講,教學的知識結構就必然由文化的這三個內涵所決定。可以說,文化的內容涵蓋了人類文明的全部,而這么龐大的文化內容怎么樣才能傳授給被教育者呢?而且要如何傳授先進的文化,學習現代文明,讓學習者成為當代文明的貢獻者呢?換句話說,我們應該選擇什么樣的內容、按照什么順序安排、采用什么樣的方式方法,把優秀文化傳授給被教育者呢?這既是一個事關教育規律的基本問題,更是一個教育科學化的重要現實問題。

這里提出教育科學化,實際上就是說現有的一些教學實踐經驗成分太多,已經不能適應當今的教學實踐。提倡科學教學,實際上就是按照教學規律來教學,包括教學內容的選擇、內容順序的安排和因材施教的方法等。文化形成的規律,首先是方法文化,再到物質文化,然后才有精神文化。按照這種文化遞進的規律,教學的順序安排也應該按照這種遞進規律來推進,即:先教學方法知識,再認知人類創造的載體工具和內容知識,再然后認知思想觀念和精神文化。我們常說,帶有方法的“會學”比帶有知識的“學會”更重要,就是這個意思。其實,古時候師傅帶徒弟就是一個古老的教學傳承方式,沒有什么職業培訓,首先用面對面、手把手的方法傳授,然后是做人做事規則和行為習慣的養成,最后才慢慢出現一些承載方法知識的秘籍。

因此,教學傳承的順序,首先是方法知識的教學,再到物質工具知識教學,再到精神思想觀念知識的教學。但很可惜,到目前為止,人們在談論文化時更多的是“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很少談論“方法文化”。這種不足狀況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在教學內容和順序安排上,大多忽略了第一層次的方法教育,一開始就教學知識內容和思想道德,而不是首先傳授方法和體驗。所謂填鴨式應試教育主要以內容教育為主,而方法教育的體驗式、場景式教育確實不多,值得大家認真思考。

在方法教學方面,歐美的教育確實走在了我們的前面。

我們先來分享一位旅美教育學者曾在《中國教育報》上發表的一篇文章,題目是《美國教育的秘密:鼓勵孩子們的挑戰精神》。作者通過親身體驗對中美教育進行了一些對比分析。

文章寫道:“美國五年級學生從寫作文開始,就與中國同齡孩子不同。中國是一個班級幾十人做同一個話題或同一個題目,而美國則是每個孩子自己找題目,他們稱之為找課題(project)。在中國,“找課題”往往只有對在讀研究生及以上的人才有要求。自我寫作、自我創作、我寫我思,這才是真正的作文教學。因此,在美國小學教室里,你會看到學生帶來的各種小“玩意兒”,有的提著一個有小白兔的籠子,而有的拿著小魚缸。不用奇怪,因為也許他們正在做與之相關的課題。”

文章認為,美國教育的任務是發現孩子的短處,并想方設法彌補孩子的短處。美國的小學雖然沒有在課堂上對孩子們進行大量的知識灌輸,但是他們想方設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園外那個無邊無際的知識海洋;他們沒有讓孩子們死記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們煞費苦心地告訴孩子們怎樣思考問題,教給孩子們面對陌生領域尋找答案的方法;他們從不用考試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盡全力肯定每一個孩子,努力贊揚孩子們自己思考的一切結論,保護和激勵孩子們所有的創造欲望和方法嘗試。美國教師認為,每一個孩子都是富有創造力的生命,關鍵在于我們能否發現他們的天賦。

文章寫到,在美國就讀的中國孩子最怕的學科不是數理化,不是英語,而是美國歷史。這些學生體驗后說,學美國歷史,不僅要了解美國歷史,還要理解美國歷史。例如,老師的作業“公民權利”研究論文要求寫3~5頁,打印出來,要雙空行,至少用3種資料來源(如網上、書籍等),至少有5句引文。同時,對比以下4人關于黑色美國(BLACK-AMERICA)的觀點:布克·華盛頓、杜伯依斯、馬丁·路德·金和馬爾科姆。在論文里,需要把每個人介紹一點,還必須納入貼切的材料。然后,討論他們關于黑色美國的觀點,要把想法寫進去,還要把引文或材料來源列出來,比如某某網頁、某某書。

面對這樣的作業,孩子能說不難嗎?可見,美國學校在一種表面上輕松、開放、自由的教育過程中,對孩子的基本學習能力、研究能力、動手能力、觀察能力進行訓練,對他們的嚴謹、細致、專心習性進行培養,讓孩子們從小養成尊重事實、注重調查的務實精神。美國老師布置的作業,看上去和玩一樣,但是對過程的要求非常細致,孩子幾乎不可能偷懶。

通過對比就清楚地發現,中國目前的教育精力主要在內容知識教育方面,而在方法知識教育方面不管從知識量、動手訓練,還是教學年齡段的適應性選擇方面,都遠遠落后于美國。人們常說中國學生知識考試比美國學生強,而動手創新能力卻整體比美國學生差,這應該是根本原因之一。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明县| 东丰县| 徐汇区| 丹巴县| 襄城县| 当涂县| 屏边| 临桂县| 琼中| 舞钢市| 新巴尔虎右旗| 滁州市| 南宁市| 娱乐| 利川市| 乌兰县| 铜陵市| 宾阳县| 汝城县| 八宿县| 阿合奇县| 甘肃省| 高平市| 乌拉特中旗| 平江县| 荥阳市| 新沂市| 周宁县| 遂川县| 茶陵县| 阳山县| 淮滨县| 鱼台县| 偃师市| 丰原市| 吉首市| 海口市| 遂昌县| 屏东县| 鹰潭市| S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