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煮重慶(增訂版·套裝全2冊)
- 司馬青衫
- 3220字
- 2020-07-09 10:31:32
肥腸三題
◎ 周肥腸
周肥腸的消失,讓我很沮喪了一陣,念叨了好幾個月。
周肥腸一共搬過三次家。
最早在南岸區(qū)上新街農(nóng)貿(mào)市場旁邊,門面什么樣已經(jīng)記不清了,年代比較久遠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我在南岸區(qū)府某機關工作過一段時間。每周三,機關伙食團吃面,味道很平庸,我就揣上自己的大搪瓷盅盅,跑去周肥腸,打半斤毛干飯,端兩份紅燒肥腸,連油汪汪的紅湯一起,直接按進盅盅里頭。刨完盅盅里面的最后一粒干飯后,再打個紅燒肥腸嗝兒,非常滿足。
后來農(nóng)貿(mào)市場拆遷,周肥腸搬到兩百米外的前驅(qū)路路邊,用塑料布搭個簡易棚。
后來,我離開了上新街。在漂泊江湖的日子里,經(jīng)常回到周肥腸,整一碗熟悉的肥腸。有一次,吃完發(fā)現(xiàn)忘帶錢包,在給女老板坦白前,做了很久的心理建設,設想了各種可能和應對,結果,我還沒有說完,女老板用“我懂”的眼神瞥了我一眼,說,算了算了,一碗肥腸要啥子錢嘛,今后有錢了再拿過來——這話我糾結了很久,按照公認的標準,我從來就沒有有錢過。
當天晚上,我就把肥腸錢給老板娘送了過去,順便又吃了兩份肥腸。
后來,每次吃兩份肥腸,是我的標配。老板娘一見我來了,點點頭,也不問,直接上兩份。
數(shù)年后,上新街轉盤重新修好了,老板娘搬到了新門面。新門面在轉盤往南山方向十來米處,門楣上寫了三個很隨便的字:周肥腸。
當年,我去吃周肥腸的時候,還是荷爾蒙過剩的青蔥少年,老板娘也剛剛當媽媽。然后,我看著她的女兒從襁褓中爬出來,牙牙學語,在我們的桌子下穿來穿去,慢慢長大……然后,女兒結婚,生小孩,接手打理小店,開始長胖,長更胖……老板娘則退居二線,主要坐在門口收錢。每次看見我,點個頭,說,好久沒有見到你了,于是去端兩份肥腸。
最近,我又去吃周肥腸。意外發(fā)現(xiàn),門面變成賣溫州皮鞋的了。問皮鞋店老板,說周肥腸關門了。
周肥腸的肥腸,在燒之前,先下鍋煸炒出油。她家的肥腸,腸子里面的油,已經(jīng)撕干凈了的,再煸炒一番,一點兒也不膩。
味道是典型的家常燒菜,豆瓣、老姜為主,味濃味厚,隱隱有回甜。至于俏頭,幾十年來很固執(zhí),一直是蘿卜和土豆換著來。我特別喜歡周肥腸里面的蘿卜,指頭大小,很入味,燒得的。有段時間,我經(jīng)常說多舀點蘿卜嘛,老板娘很財迷,多舀一點蘿卜,一定要扣幾坨肥腸回去。幾個回合下來,我就認輸了,再不提無理要求。
我問過老板娘,這肥腸怎么燒出來的,居然這么好吃。老板娘說,5000元,給5000元我就教你。我只好埋頭吃飯。
她家,除了肥腸好吃,紅燒肉也是一絕。紅燒肉不辣,甜口,江浙風格。
還有湯。她家永遠是三種湯:豌豆湯、蘿卜湯、冬瓜湯,從五毛一碗,漲到前幾年兩元一碗,便宜到底線了。豌豆湯只有豌豆,加了小蘇打,豌豆很多都煮爛煮成了茸,化在大骨湯里,融成豆沙,入口豆香濃郁。
周肥腸的蘿卜湯和冬瓜湯,也和其他地方把蘿卜、冬瓜燉很久不同。用大骨熬好湯,臨時再舀湯出來,煮開,加薄薄的白蘿卜片或冬瓜片,稍微煮一陣就起鍋,撒蔥花,清香。我用這法,在家里經(jīng)常做,老婆大人喝后,往往會很開心,有時候甚至會多賞些零花錢。
我曾經(jīng)問老板娘,肥腸這么好吃,為什么不去開連鎖店。老板娘的回答很言簡意賅:累。
現(xiàn)在,周肥腸關門了。據(jù)認識這家人的朋友介紹,是大廚(也是老板)長期埋頭炒菜,以至于頸椎出現(xiàn)嚴重問題,不能再堅持炒菜了——只好關門休整去了。
祈求上蒼,讓周大廚早日治好頸椎病吧。這是一個吃貨的虔誠呼聲。
◎ 干拌肥腸和肥腸湯
以前在報社,認識一位做酒的建筑公司老板,他說他開了家餐館,賣干拌肥腸,生意霸道,三個月收回投資,比做建筑,賣酒都快當。
按照著名的江湖邏輯:不會開餐館的建筑公司老板一定賣不好酒。他說他的肥腸如何如何好吃。我當場就信了。但是,為了騙一頓肥腸,我像平時經(jīng)常偽裝相信一樣,偽裝了一回不信。老板非要拉我去吃,反復客氣未果,鄙人高高興興地和他去共進了一頓晚餐,主打菜:干拌肥腸。
這家店現(xiàn)在很有名,在鴛鴦藍湖郡大門對面。
有兩道肥腸菜:干拌肥腸和肥腸湯。記得干拌肥腸死貴,每份68元。我很吃驚,問老板,這么貴,誰吃呀?
老板說了很久關于品質(zhì)好、成本高的故事。我一邊聽,一邊吃。肥腸確實好吃,先鹵了一下,切成絲,加大量蔥絲、芹菜絲、花生碎,微辣,很香。
這是我第一次吃干拌肥腸,印象很好。
一道菜,可以成就一家餐館。干拌肥腸證明了這個真理。
干拌肥腸很簡單,俏頭也不復雜,難點在調(diào)料。他家調(diào)的辣椒不錯,屬于很討巧的微微辣,而且香用得不錯。干拌,意思是不太用紅油,辣椒、香料用油酥過,剁成細細的刀口海椒,和肥腸絲拌勻。有大師傅告訴我,他做干拌的辣椒,要放二十多種香料,眾香國里透出一線辣,辣得柔和,辣得醇厚,辣中暗香浮動,必須爽掉眉毛。
干拌肥腸另一要義,是肥腸要先白鹵,就是不加糖色,更不能要醬油——川鹵一般是不加醬油的。這種白鹵,鹵味要淡,才不至于搶后面干拌的香辣味,鹽味則要稍厚,才入味。
除了干拌肥腸,麻辣酸甜咸的怪味腸絲,也是我特別向往的。干拌和怪味,是肥腸最適合做的兩種涼菜。
雖然老板反復說他家的回鍋肉如何如何好,肥腸湯又怎么怎么霸道,但是,一出餐館,我就忘了他家回鍋肉的味道,至于肥腸湯,顯然是抄的作業(yè),長得和石橋鋪天一肥腸的肥腸湯一模一樣:都是包包白打底——抄得毫無誠意。
回鍋肉我就不寫了,最近我吃遍成渝兩地,吃了60份回鍋肉,現(xiàn)在一打出回鍋肉三個字,面前就是一盤一盤回鍋肉飛來飛去。
肥腸湯,用包包白打底,這不是一個好創(chuàng)意。如果換成白菜干,就會好很多。用永川松溉的鹽白菜煮肥腸湯,更是讓人恨不得長出十根大拇指來點贊。
我個人比較喜歡肥腸湯。前些天,著名的美食節(jié)目主持人陳渝大姐說,她做了酸蘿卜肥腸湯,非常好吃。酸蘿卜加一點泡椒泡姜,油炒過,加清湯熬出味,下肥腸片,小火煨到略。
肥腸湯,最著名的是豌豆肥腸湯。一定要用大骨湯,把豆沙熬出來,湯濃味厚,肥腸軟糯,可稱湯中妙品。
不止一個朋友告訴我,南岸區(qū)大佛寺的老樹林餐館,肥腸湯做得很有誠意。我得去試試。
現(xiàn)在基本上看不到像樣的肥腸湯了。重慶的諸位餐館老板,可要努力哦。
◎ 粉蒸肥腸
不止一個人告訴我,他們對粉蒸肥腸的熱愛,甚至超過紅燒肥腸。
在萬州,粉蒸肥腸叫肥腸格格,重慶叫肥腸籠籠。
萬州格格,不是家住萬州的清廷公主,而是萬州人對粉蒸小竹籠的俗稱。萬州格格,第一是羊肉,第二是肥腸,第三是排骨,現(xiàn)在排骨格格的名氣越來越小。
在重慶主城區(qū),我吃過像樣一點的萬州格格,一是江北區(qū)洋河體育場旁邊那一家,有些年頭了。最近又發(fā)現(xiàn)一家,在江北區(qū)大石壩東原D7區(qū)背后,一個幾十平方米的小店,里面有萬州格格、萬州汽水肉和萬州藕圓子。
萬州格格和重慶籠籠的區(qū)別,我覺得主要有三點,一是重慶籠籠甜味比較突出,萬州格格則甜不出頭。重慶山城羊肉館的羊肉籠籠,易老頭三樣菜的肥腸籠籠,都比較甜,重慶人很喜歡。
上次去易老頭南濱路店,很健談的老板易旭請我吃肥腸籠籠。他對這道菜十分得意,說是他的鎮(zhèn)店之寶。這個味道,我很喜歡,一個人吃了一大籠,易老板見我吃得如此之歡,很是開心。他開心起來,很有話癆的潛質(zhì)。
第二個區(qū)別,萬州格格的鲊面比較稀,重慶的鲊面比較干。二者很難說誰更好,各有風味,我依然是都喜歡的。
第三個區(qū)別,重慶的肥腸籠籠都比較大份,一個大籠籠端上來,顯然是為三五人以上的食客準備的。萬州格格很袖珍,主要是單人消費。
去萬州,烤魚可以不吃(有朋友說,在萬州的萬州烤魚,沒有在重慶的萬州烤魚好吃,我比較認同),格格和芥末涼面,是我推薦必吃的兩樣。
以前的巷子深,后來的耿格格、沈格格,我都吃過,都不錯。
在重慶,肥腸籠籠的社會地位,顯然不如它在萬州的兄弟,這讓我很不滿。很多餐館都不做,因為粉蒸菜,必須現(xiàn)蒸現(xiàn)吃,第二頓再熱,就不好吃了。其實,到第二頓,粉蒸肥腸可以做一道新菜,足以驚艷你的食客。
把粉蒸肥腸,直接下油鍋,稍微炸透,再撈起來。加刀口海椒、花椒和蒜末,用滾油淋,做成熗鍋粉蒸肥腸,好吃極了?;蛘哒ê蠹佣拱?、蒜苗炒,做回鍋粉蒸肥腸,也好吃。
我大重慶,有著大量狂熱的肥腸粉絲,卻居然沒有幾家像樣的肥腸專門店,實在讓我想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