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煮重慶(增訂版·套裝全2冊)
- 司馬青衫
- 3073字
- 2020-07-09 10:31:31
宮保雞丁是重慶人發明的?
在川菜體系中,宮保雞丁是一道很復雜的菜。
來歷不清、味型不明,卻又廣受歡迎。尤其是老外,喜歡得不得了。據說,最受老外歡迎的川菜,就是宮保雞丁。
而且山東人說這菜是魯菜,貴州人說它是黔菜,四川重慶這邊,異口同聲認為是標準川菜——都說得頭頭是道,真應了那句老話: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那么,宮保雞丁的歷史真相到底是什么?當真是叫丁寶楨的廚師發明的嗎?應該算川菜,還是黔菜,或者是魯菜?
◎ 丁宮保其人
丁寶楨(1820—1886年),貴州平遠(現畢節市織金縣)人,33歲中進士。
后在湖南擔任知府、山東擔任巡撫,他的人生最后十年,是在成都這個安樂窩當四川總督。
當四川總督時,丁總督同時被封榮譽官銜“太子少保”。
太子少保,正二品,俗稱“宮保”。所以,按照當時官場習慣,一般不稱“丁總督”,而稱聽上去比較跩的“丁宮保”。
據考證,辣椒先進入貴州,然后,被移民帶到四川。
但是,丁寶楨所處時代,辣椒雖然已經被端上餐桌,但是并未流行,基本上還只在底層草根的餐桌上出現。筵席上,是絕對沒有麻辣菜品的。
丁總督在四川的十年,隨行家廚有山東大廚周進臣、劉桂祥。
◎ 宮保雞丁起源
乾隆時期的大吃貨、大文人袁枚,其《隨園食單》有“雞丁”一條:“取雞脯子切骰子小塊,入滾油炮炒之,用秋油、酒收起。加荸薺丁、筍丁、香蕈丁拌之,湯以黑色為佳。”
文中,炮炒就是爆炒。僅看第一句,和宮保雞丁如出一轍:骰子大小的雞丁,下滾油爆炒——這就是宮保雞丁的技法。
爆炒是典型的魯菜技法,這個技法由當年的魯菜大廚帶到成都——晚清,很多魯菜大廚,以各級領導的家廚身份入川。魯菜,因此被視為川菜最早的師傅之一。
秋天釀醬油的頭道,被認為是醬油極品,古稱秋油。到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江浙一帶還有“秋油”一說。
成都早年的宮保雞丁,就用醬油碼味。現在一些老師傅還回憶得起。我在網上看到一名92歲老川廚,所炒宮保雞丁就是先用醬油碼味。
后面的“荸薺丁”等各種丁,是不是可以視為花生米的前輩們?花生米的大小,是不是非常的“丁”?而且,這些“丁”,都不是下鍋與雞丁同炒,而是雞丁起鍋后“拌之”——為什么這樣做?無它,取其脆爽。現在的花生米和蔥段,也是在最后下鍋,簸幾下就起鍋,也是取其脆爽。還有什么東西比花生米脆爽呢?所以就是它了。
◎ 四個傳說
宮保雞丁,和丁寶楨掛上號,是基于幾個傳說。
傳說一:李劼人在《大波》里面說,這是貴州菜,丁寶楨帶到四川。
傳說二:丁到成都,當地廚師用青椒炒碎米雞丁。丁非常喜歡,于是命名宮保雞丁,后來陸續演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傳說三:丁在成都外出微服游玩,在一館子吃到這個菜,回來讓廚師學。此菜流傳出來,所以叫宮保雞丁。
傳說四:丁外出很晚回家,家里廚師臨時隨便抓了一點東西快炒而成。里面有雞丁、上頓剩下的花生米等物,遂成宮保雞丁。
◎ 事實上,此菜與丁寶楨無關
先下個結論,現在的宮保雞丁和丁寶楨沒有關系。
那個時代的達官貴人,是不會吃麻辣這種低端味道的。在晚清到民國初年,筵席里面不會出現辣椒,如果非得要上,也不會超過兩個,否則這檔次馬上大降。
麻辣有著鮮明的階層屬性,當年這是窮人,或者普通百姓的專屬味道。清末民初一些書籍、文章記載,川渝兩地無辣不歡,這是指的小老百姓的餐桌,而不是正式宴請的筵席。
直到抗戰期間,麻辣味才正式風行起來,被全階層接受。
1909年出版的《成都通覽》,里面記錄了當時成都大小餐館的1328道菜。里面有回鍋肉、燒白,就是沒有宮保雞丁,也沒有魚香肉絲。
此書出版時,丁寶楨已經去世23周年了。以他老人家的名氣,宮保雞丁如果這個時候已經出現在市面的話,《成都通覽》不可能沒有記載。
唯一的解釋就是:那時沒有宮保雞丁。宮保雞丁一定誕生于《成都通覽》之后。
至于那些傳說,聽聽就好,不要在意。
比如丁總督外出吃“蒼蠅館子”的傳說,簡直是胡扯。他那級別,外出必須大量隨從伴行,還有各種警車開道,怎么可能吃“蒼蠅館子”嘛。
到底是哪里的菜?
貴州說不太靠譜。貴州雖然吃辣椒比四川早,但是吃法簡單。丁總督那個時代,不可能有宮保雞丁這樣成熟的復合味型,這個味型應該是民國期間出現,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定型的。
據1946年出生的成都川菜大師彭子瑜老先生回憶,他曾經聽名廚說,當年的宮保雞丁,雞丁就只比碎米雞丁大一點點——和袁枚的骰子大小很有幾分近似。
老川菜有道碎米雞丁。雞丁切小粒,把花生切碎,在烹滋汁后,起鍋前入菜。調味則用泡椒,辣椒也可,味道略帶回甜——這是不是離宮保雞丁很近了?
山東說更不靠譜。雖然用的是魯菜爆炒技法,但是,經過幾十上百年演變,爆炒已經被川菜吸收演變,成了川菜的基本技法。而且,現在的宮保雞丁,其花椒、辣椒運用方法,一看就和魯菜沒半毛錢關系。
當然,更有可能的是:這四種傳說都是牽強附會。這種拜個名人當祖宗的套路,現在也常見,比如,我家火鍋是重慶第一家、比如乾隆下江南吃過我家的菜之類。
這雞丁,很可能和丁寶楨一點關系都沒有,如同左宗棠雞和左大帥沒有半點關系一樣。
不少人,總喜歡凡事拉個名人做祖宗,喜歡當人家的孫子,這個習慣不好。
◎ 宮保雞丁的成渝之爭
在查資料的時候,我發現,宮保雞丁居然有成渝兩派。
有種說法,當年成都的宮保雞丁是咸鮮味,重慶這邊才是糊辣加荔枝味。大約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業界最后確定為重慶味道才是宮保雞丁的標準味道。從此,糊辣荔枝味的宮保雞丁大行其道。
不止一個60歲以上的大廚認同這個說法,包括成都名廚彭子瑜,在他的文章中也說宮保雞丁當年有咸鮮和糊辣荔枝兩個味型。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就在渝州賓館擔任廚師的孫志聰先生,清楚地回憶,當年在渝州賓館當學徒時,有老師傅明確說,宮保雞丁有成都和重慶兩個版本。成都是咸鮮味,重慶是糊辣加甜酸。
而且,孫先生回憶,當年的宮保雞丁不是用油酥花生米,而是鹽炒花生米。鹽炒后,再用手撕去花生皮。“我年輕時就親手撕過,”孫志聰說,“炒宮保雞丁的花生米,必須保持整粒。”
現今著名的唐麻婆老板唐亮,是一代名廚曾亞光的弟子。他告訴我,以前的宮保雞丁確實有咸鮮味,碼味時用醬油。
我在網上看到一位92歲的川菜名廚炒宮保雞丁,碼味時就倒入不少醬油——大約這是當初咸鮮味的余風流韻吧。
這一下,就把這道菜發展的邏輯鏈條補充完整了。
我們捋一下:乾隆時期的爆炒雞丁,通過山東大廚來到成都,在成都變成咸鮮味的碎米雞丁,再演變成咸鮮味的宮保雞丁。最后,在重慶被加進糊辣和甜酸味,定型為現在的宮保雞丁。
◎ 宮保雞丁的味型之謎
我在一個頗有名氣的美食博主的文章里,看到這家伙對宮保雞丁的定義:屬于“川菜24味中的糊辣荔枝味”。我頓時糊涂了,川菜24味里面好久冒出來一個“糊辣荔枝味”?顯然,我們吃的不是同一個川菜。
1985年由重慶出版社出版的《川菜烹飪事典》,被稱為迄今為止,最權威的川菜理論書籍。該書歸納的川菜24味型,一直被業界奉為圭臬。書中,有荔枝味,也有糊辣味,就是沒有糊辣荔枝味。
而且,這本書,一談到宮保雞丁,似乎也有點糊涂了。
在該書“糊辣味型”條目里面,把宮保雞丁、宮保腰塊都算成糊辣味型的代表菜。
而在“宮保雞丁”條目中,又把宮保雞丁明白定為“荔枝味型”。然后,談到宮保雞丁的特點時,作者寫道:“醋比糖稍重,呈荔枝味。”
荔枝味和糊辣味,顯然不是同一個味型。
我想起了魚香肉絲。
據說重慶人杜小恬(重慶本土川菜鼻祖適中樓的老板)發明了魚香肉絲。
魚香肉絲也是晚起的特色菜。由荔枝味和家常味(泡椒)復合而成的這個味型,并沒有被簡單稱作“家常荔枝味型”,而是據其味道特點,另起一名,叫作“魚香味型”。
宮保雞丁呢,則是荔枝味和糊辣味復合而成。那么,為什么不能借鑒魚香肉絲的套路,把這個新味型叫作“宮保味型”,算是川菜第25個味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