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諾曼底登陸

1.“D日”之戰

盟軍正在等待時機。經過各種周折,登陸日(所謂“D日”)被確定為6月5日。6月3日,盟軍部隊已經登船,可此時天氣突然惡化,這迫使艾森豪威爾不得不暫緩行動。6月4日,盟軍氣象部門預告說天氣將短暫轉晴,時間是6月6日上午時分。艾森豪威爾決定抓住這個時機開始行動,此時已經是6月5日凌晨4時15分。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具有最重大意義的決定之一,否則“霸王行動”將拖延到6月19日甚至7月初。

與此同時,防守諾曼底的德國第7集團軍依然固執地認為氣候不利于登陸。他們以此為借口,不僅放松了警戒,還把高級軍官集中起來搞圖上作業。第84軍指揮部據說當晚在為軍長舉行生日宴會。由于海況惡劣,德國海軍也沒有出來巡邏。諾曼底地區的德國雷達不是在此前的空襲中被摧毀就是遭到電子干擾。但是盟軍也露了些馬腳。他們用以通知法國抵抗運動的無線電信號被德軍識破——但對諾曼底守軍而言,這個發現并未起到多少預警作用。因為當地守軍高官們剛剛結束前述的圖上作業,還在返回部隊的路上。

1944年6月5日夜,對諾曼底的反攻果然以空降作戰拉開序幕。2個美國師和1個英國師總計23000人被空投到德軍陣地后方制造混亂,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希特勒調來防備空降的第91師師長自己卻因為麻痹大意而被美軍空降兵打死——他也是參加圖上作業的高官之一,遇襲時正好在返回的路上。德軍統帥部在6月6日凌晨3時收到盟軍在諾曼底空降的第一份戰報——此時距離登陸還有3個小時。西線德軍總司令龍德施泰特隨后提出申請要求投入裝甲預備隊(隆美爾當時也在回司令部的路上)。但德軍統帥,具體說就是負責指導西線作戰的國防軍統帥部參謀長約德爾,卻表現得非常猶豫。他懷疑盟軍只是在諾曼底搞了一次佯動,隨后在其他方向可能還有更大規模登陸。于是約德爾決定等到白天搞清情況后再采取行動。此時希特勒還在睡覺,也沒人去叫醒他,而調動西線裝甲預備隊的權限正是掌握在希特勒本人手中。

1944年6月6日諾曼底登陸開始

6月6日晨,美英軍第一梯隊5個師(后續還有2個師)在強大海軍炮火支援下,開始強行登陸由德軍3個師防守的諾曼底海岸。其中,美軍第5軍(第1、29步兵師)闖入了德軍第352步兵師陣地。這是西線少有的一個按“1944標準”組建的正規步兵師,兵力和火力都相當強——包括6個滿員步兵營、48門野戰重炮、36門重型高炮、1個重火箭炮團、14輛戰車。在該師頑強抵抗下,美軍第一天就損失了2374人(陣亡694人,失蹤331人,負傷1349人)。(21)而攻擊“猶他”海岸的美第4步兵師(面對德軍第709守備師)卻要幸運很多,第一天僅損失197人。

英軍(當面為德軍第716守備師)的推進也較為順利,可是隨后卻撞上了第一支趕來救援的德國裝甲部隊——第21裝甲師——的反擊。這個師此時有125輛坦克(包括112輛長管四號)和40輛強擊火炮,幾乎是齊裝滿員,本可以對英軍造成重創,但行動卻出乎預料的不順利。首先因為等待命令耽誤了不少時間(據說是因為師長還沒回來)。隨后的行軍中,第21裝甲師遭受了幾次空襲,隨后陷入與英軍反坦克火力的惡戰,損失了不少坦克。盡管如此,到黃昏時分還是有一些德國坦克沖到了海岸附近。所幸英國空降部隊抓住戰機對德軍后方實施了打擊,迫使第21裝甲師放棄了眼前的勝利掉頭而去,既沒有給英軍造成太大損失(英軍當天僅傷亡683人),更是把寶貴戰機拱手讓給了英國人。第21裝甲師未能完成任務,自身卻付出了相當慘重的代價,全部125輛坦克損失了近80輛。(22)

在諾曼底登陸的英聯邦軍隊

制空權的喪失加重了德軍的失敗。登陸開始后最關鍵的24小時內,盟軍航空部隊出動了14674個架次(損失127架),而戈林所大肆吹噓的德國空軍只出動319個架次。由于遭到了盟軍強大空中屏障的阻擋,只有少量德國飛機進入灘頭地區,其中一些在飛行中被迫丟棄炸彈以逃避盟國戰斗機的追殺。德國空軍在空中完全沒有還手之力,自身在第一天有39架飛機徹底損失,另有21架受創,其中8架因非戰斗原因損毀(23)

“霸王”行動第一天,盟軍共損失1萬余人(約2500人陣亡)。其中美軍6603人(含1465人陣亡);英軍和加拿大軍4000余人——與預期相比,盟軍的傷亡算是相當輕微了。全天下來,盟軍取得的成果包括突破了德軍的海岸防線,建立起三個縱深為2~9公里的登陸場,將15.6萬人(美軍57500人)的兵力送上了歐洲大陸。還帶來了不少于500輛坦克和600門大炮。但運到的彈藥物資卻嚴重不足,預定的2400噸只卸下了100噸。看起來,德國人還有機會。

諾曼底登陸地段德軍一線防御部隊實力

第716守備師兵力7771人;擁有8個步兵營(含2個“東方”營);炮兵團擁有39門大炮,但僅有11門是德國制造的。

第709守備師兵力12320人。8個營中有3個是“東方”營。而該師德國軍人的平均年齡高達36歲。炮兵團裝備的44門大炮沒有1門是德國制造的。

第352步兵師兵力12021人。擁有6個步兵營。炮兵團裝備有36門105毫米火炮和12門150毫米火炮,還擁有14門強擊火炮和坦克殲擊車。另外,該師得到一個重型火箭炮團和1個高射炮團(36門88毫米高炮)的加強。

在德軍統帥部內,希特勒的午間戰務會議終于召開。他于下午2時30分決定把2個裝甲師交給西線總部使用。希特勒此刻情緒還不錯。諾曼底正是他預測中的登陸點,他和將軍們樂觀地認為,憑借強有力的坦克兵團,足夠摧毀盟軍在諾曼底的橋頭堡。但最佳時機已經錯過,結果拖到第二天和第三天,德軍才向諾曼底地區投入了第12黨衛軍裝甲師和“李爾”裝甲師。出乎意料的是,這些裝甲師在調動中一再遭到對方空襲的干擾,隨后又遇到了強大海軍炮火的阻擊,最終沒能形成強大的反擊合力,只能分散投入戰斗。6月10日,西線德軍裝甲集群的司令部也被盟國空軍摧毀。當天,盟軍已經把登陸場連成一片,且將縱深擴大到可以保護登陸海灘免遭德軍炮擊。

盟軍艦艇繼續源源不斷地實際上也是幾乎不受干擾地把人員和物資送上岸。戰斗進行到6月12日,美英軍隊已經登陸了16個師和相當于3個裝甲師的坦克部隊,總計32萬人。隨著登陸場的擴大和上陸部隊力量的增強,盟軍陸戰部隊已經有能力與來襲的德國坦克部隊較量。德軍也針鋒相對,在諾曼底登陸場當面集中了12個師(含3個裝甲師和1個裝甲步兵師)。希特勒此前已經意識到投入的坦克遠遠不夠,又決心追加黨衛軍第1、2、9、10裝甲師和陸軍第2裝甲師。老天爺似乎在關鍵時刻打算幫德國人一把。6月19日,風暴突然襲擊了諾曼底地區,摧毀了盟軍的臨時人工港口,大量艦艇被拋上海岸,最糟糕的是卸載工作幾乎中斷了整整4天——但并非完全中斷。實際上這4天內仍有2萬多兵員和1萬多噸物資送達,但遠遠沒有達到預定目標的7萬多人和6萬多噸物資。(24)可是德軍增援部隊行動緩慢,令這個名副其實的天賜良機喪失了。

德國裝甲部隊原本預定在6月下旬實施的反擊,由于協調不利和調動不暢,終于在盟軍的強大抵抗下瓦解。盟軍另一大進展是迫使防守瑟堡要塞的德軍投降。所謂瑟堡,是諾曼底地區西北部半島頂端的一個港口,同時還是一個鐵路終端,登陸開始后成為兩軍爭奪焦點。希特勒認為一旦此港落入盟軍之手,將增強其補給能力,于是要求盤踞于瑟堡的2萬德軍死守。德國將軍們戰后批判說堅守瑟堡毫無意義,完全是浪費兵力,只要把港口破壞掉,此地被盟軍占領也沒什么關系。美軍當時卻不這么認為。美軍后勤史料記載,由于未能及時攻占瑟堡,物資運輸遇到了很大困難。尤其是發生了風暴摧毀人工港口的事后,盟軍進一步意識到及時奪取瑟堡的迫切性。奪取瑟堡后,盟軍雖然面臨港口被嚴重破壞,港內布滿水雷的困境,卻在7月上旬逐漸將其修復。值得一提的是,修復瑟堡所使用的建筑材料,相當大一部分是從當地倉庫里繳獲的。到7月底,美軍已修復以瑟堡為起點的鐵路線,并且克服大型船只暫時無法停泊的困難,利用拖船和起重機把機車、貨車、油罐車等重型器材運入大陸。顯然,德國將軍們所沾沾自喜的“徹底破壞”,并不足以阻止盟軍利用該港。事實上,如果沒有瑟堡港的支持,盟軍未來在歐洲大陸的大規模進攻是不可想象的。旁觀的蘇聯人戰后也認為奪取瑟堡于盟軍有巨大意義。

一群向盟軍投降的德國官兵

希特勒、美國人、蘇聯人,都極為重視的瑟堡港口,在德國將軍們的描述中卻一錢不值,充分暴露了他們輕視后勤的弱點。德國將軍普遍的思維定勢是:只要以所謂“大膽機動”保住部隊不遭受損失不被殲滅就是成功,而對一些關鍵地盤的丟失則漠然處之。深入些說,其實也證明他們滿腦子只有“軍隊本位意識”,戰略眼光極為欠缺。

擁有絕對優勢的盟軍艦隊再度把越來越多的兵力、裝備和物資送進歐洲大陸。到6月30日,上陸盟軍已超過85萬人。與之相對,到6月底7月初,龍德施泰特向諾曼底投放了21個師,其中包括9個機動師。但在西線之外,6月22日以來,紅軍已經在白俄羅斯發動大規模進攻,一舉殲滅了中央集團軍群的數十萬軍隊。這意味著西線德軍將無法得到強有力的支援。此時,身陷諾曼底戰場的兩軍都已付出重大代價。至7月初,盟軍已損失6萬多人(包括35300名美軍、22700名英軍、3000名加拿大軍),同時報告說俘虜了5萬多德軍。

美軍在諾曼底登陸初期擊毀的一輛德軍“黑豹”坦克

德軍總損失不詳,但6月下旬上報的數字已達65000人。

不過斷言希特勒已經失敗還為時過早,因為即使不能從東線獲得援兵,西線戰區本身也還有大量部隊可用。可是龍德施泰特卻提供了一份極為可怕的情報:盟軍還有67個師的龐大后備軍團集中在英國。這意味著希特勒如果從西線其他地區抽調援兵,盟軍就可能乘虛而入實施更大規模的入侵。現在我們知道盟軍其實只有15個師的后備部隊,龍德施泰特的情報實屬夸大其詞,可希特勒當時的確被蒙住了。由于缺乏兵力,6月底,希特勒被迫放棄在諾曼底地區的反攻計劃,命令德軍轉入防御。賦予他們的新任務是封堵住盟軍在諾曼底的擴張。同時還進行了人事調整:7月3日,龍德施泰特被撤銷西線總司令職務,由東線老將克盧格接替。

7月份戰斗繼續。美英軍隊在惡戰中緩慢推進,竭力要突破德軍對登陸場的封鎖。由于盟軍在地面兵力上的優勢不大,尤其他們的坦克性能還處于劣勢(往往少量德國重型坦克就能遲滯盟軍行動),迫使美英軍在進攻時極度依賴猛烈的炮擊和空襲。尤其是后者。盟軍每每用數以千計的重型轟炸機向德軍防御陣地或者后方交通線傾瀉成千上萬噸炸彈。這種做法對阻礙德軍的戰區機動成果顯著,但因為精度差,直接殺傷效能卻未必比得上炮擊,有時還會變成對根本沒有軍隊駐防城市里居民的大屠殺——甚至對盟軍自己的地面部隊造成嚴重損失。一直打到當月下旬,盟軍才分別攻占了圣洛和卡昂(后者有數千法國居民死于盟軍的狂轟濫炸)。至此,遠征軍總算將登陸場擴大到100公里寬50公里深。雖然占據的地盤尺寸并不如所愿,但到7月24日,盟軍登陸兵力已經達到32個師(含8個裝甲師),以龐大兵力在歐洲大陸牢牢站穩了腳跟。

此時,德軍投入了24個師,包括西線幾乎全部裝甲部隊9個裝甲師。但經過一系列戰斗,希特勒寄予厚望的西線裝甲軍團整體戰力大為衰退。在盟軍優勢火力阻擊和猛烈空襲下,僅僅6月6日至7月8日,德軍就有349輛戰車徹底損失。另有大量戰車損壞。更糟糕的是,由于東線吃緊,希特勒必須拿出全部力量來堵住蘇聯前線的漏洞,根本湊不出多少兵力來彌補西線的上述損失。同樣是到7月8日,西線裝甲部隊得到的唯一補充,只有發給第21裝甲師的17輛四號坦克——可是同期該師損失的坦克卻有54輛。其他裝甲部隊更是什么補充都沒有。

落入美軍之手的幾輛德軍四號坦克

德軍的傷亡還在不斷擴大。按照德國官方數字,至6月底,西線部隊傷亡了47515人(一說65000人);6月11日——7月23日,西線損失累計更是超過11萬人,卻只獲得區區1萬人的補充。西線裝甲部隊戰至7月底損失上升到759輛,也只得到53輛坦克的彌補。截至此時,送來的補充兵員不過14594人。幾乎是損失十個才補充一個。

由于戰況混亂,德軍當時無法掌握全部傷亡情況,其實際損失還要大大超過上述官方數字。根據戰后統計,在諾曼底地區的公墓內,埋葬了不少于80413具德軍尸體,其中最大一座墓地內有21222人,大部分都是1944年6-8月間的德軍戰死者。德軍在西線的抵抗力度強弱不均,有些部隊打得很頑強,有些則很稀松。在6月和7月內,共有90504名德軍被俘虜。也就是在這混亂時期,希特勒的元首大本營以及德國首都爆發了企圖刺殺他的叛亂。而西線德軍的兩個最高領導——隆美爾與克盧格都與這次叛亂有關。不過也許因為事態得到迅速平息,對戰況本身的影響至少在表面上看還不是那么直接。

遠征軍也付出相應代價。戰至7月23日,共損失12.2萬人,戰死3萬人以上。其中包括73000名美軍和49000名英軍和加拿大軍人。但是對后備人力充足的美國來說,補充這點損失根本不在話下。實際上整個戰爭期間,美軍多數時候都能讓部隊保持近乎滿員的狀態。這是蘇軍和德軍無法奢望的。當然美軍一線步兵未必如此。因為即使在僅占總員額不到一半的美軍地面戰斗部隊中,步兵也只是一小部分。而這一小部分卻要承受總傷亡的80%。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兩軍的兇猛炮火和轟炸下,約有1萬~2萬名法國平民死亡。事先被媒體灌輸了一腦門子“法國是個大妓女院”想法的美國兵在戰事略有緩和后,到處奸淫法國婦女。戰后被美國宣傳為“最勇敢最正義”的二戰時代的美國士兵,打仗的動力也不過如此。

美軍繳獲的各種德國坦克和裝甲車

2.撤離法國

雖然代價不輕,艾森豪威爾畢竟已經在歐洲大陸上站穩了腳跟,下一步自然要擴大戰果,首要目標就是奪取法國的中心地帶。7月25日,遠征軍以32個師(含8個裝甲師)、2500輛坦克、1.1萬架飛機的龐大規模猛攻已經極度虛弱的德軍第7集團軍和“西線裝甲集群”的24個師。戰況急轉直下,西線戰場上出現了德軍重兵集團被圍殲的危險。此時,德軍用以還擊的機動兵力還有588輛坦克和145輛強擊火炮。希特勒決定把它們全部投入戰斗以挽回危局。

8月6-7日夜間,在300架戰斗機掩護下,由“西線裝甲集群”改稱的德國第5裝甲集團軍以4個裝甲師發動反擊——由于盟軍空襲的干擾,原計劃動用6個裝甲師的目標未能達成。結果投入戰斗的只有70輛“黑豹”、75輛四號坦克和32輛自行火炮。德國人按照慣例將裝甲矛頭集中在狹窄地段,重點攻擊美軍一個步兵師,很快取得了突破。但當黎明來臨時,他們的好運氣就到頭了。實際上,盟軍已提前截獲了德軍計劃,令空軍做好了準備。很快,盟軍飛機鋪天蓋地般地殺了過來,過于集中的德國坦克群成為絕佳靶標,被傾瀉而下的炸彈和火箭彈化為火海。而弱小的德國空軍根本無力提供保護——德國人評價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僅僅因為空襲而失敗的大規模進攻。后來,在美軍的前進通道上,到處是被盟軍飛機摧毀的德軍戰車。

德軍依然不肯認輸,反而追加援兵,以頑固態度堅持進攻。艾森豪威爾卻有了個新發現:德軍裝甲部隊的反擊造成其重心前移而后方空虛,對盟軍而言正是可乘之機。8月10日,美軍轉入反攻。巴頓的第3集團軍自南面,加拿大第1集團軍自北面,攻向德軍后方。德軍以一個裝甲師向巴頓實施了反沖擊,很快被美軍打退。而德國裝甲部隊主力卻依然滯留在西面。盡管巴頓面臨的抵抗非常微弱,卻在8月13日違背其本意停頓了下來。是誰,出于何種目的命令巴頓停手?至今眾說紛紜。公開解釋是:巴頓已迫近預定的美英軍分界線,艾森豪威爾不希望發生混亂。另一種說法是:盟軍的陸軍司令官、英國人蒙哥馬利,親自下令禁止巴頓前進。至于蒙哥馬利是出于對美國人的妒嫉,還是因為過分謹慎,這就不得而知了。眼前熟透的果子卻不能摘取,巴頓和他手下的前線指揮官們當然很惱火。而英軍的表現也很不爭氣,他們的南下行動非常遲緩,一直拖到8月17日才占據法萊斯。好在德國人的行動也很緩慢,直到8月16日才開始回撤。

德軍丟棄在法萊斯戰場的輜重物資

此時,盟軍地面部隊的力量膨脹到了新高度。至8月17日,美英軍隊上陸人員已達187萬,擁有39萬輛車。兩天后的8月19日,遠征軍在法萊斯地區合圍了德軍第7集團軍與第5裝甲集團軍總計12.5萬人的兵力。雖然由于盟軍行動不夠迅速,包圍圈不太嚴密,相當一部分被圍德軍部隊得以在三個裝甲師接應下奪路而逃。但仍有大量德軍和武器裝備被永遠丟下。按照盟軍方面的統計,在法萊斯包圍圈內俘虜了5萬德軍,另外擊斃1萬人。清點出德軍的遺棄裝備包括344輛裝甲車、2447輛機動車、255門火炮、1800匹死馬。(25)艾森豪威爾揚揚得意地徒步走過了包圍圈,他后來在回憶錄中吹噓說有長達數百碼而不斷的密集尸體和爛肉堆可供踩踏而行(26)。雖說盟軍在法萊斯收獲不小,可畢竟還是放跑了大量德軍。艾森豪威爾雖不像巴頓那樣公開發牢騷,內心恐怕對他本來就不怎么喜歡的蒙哥馬利有了更深的芥蒂。客觀事實是,法萊斯戰役后不久,艾森豪威爾就接管了蒙哥馬利的陸戰指揮權,蒙哥馬利被降格到一個集團軍群司令的地位上。

艾森豪威爾與蒙哥馬利

巴黎起義中被抓獲的德國軍官

仗打到這個份兒上,希特勒在西線的失敗已不可避免。第5裝甲集團軍名義上逃出了包圍圈,卻只剩一個空架子,以至于8月25日西線德軍各坦克部隊加在一起也僅剩下74輛坦克,而諾曼底登陸前有1533輛戰車。西線德軍的人事也亂成一團。此時,西線的領導已經由“叛徒”克盧格換成了東線防御大師莫德爾。克盧格被解職后服毒自殺,他不僅被揭露與“7·20”陰謀有關,還被指控在法萊斯戰役期間曾試圖與美軍的巴頓將軍取得聯系,以商討全西線德軍投降事宜,這一陰謀只是因為他乘坐的無線電車被炸才失敗。另一個叛亂知情者隆美爾在戰役初期就被美國飛機打成重傷,事跡敗露后被體面的“賜死”——也就是允許他自殺,對外宣布為因傷而死,且不揭露其叛徒面目。玩忽職守而導致盟軍登陸成功的德國第7集團軍司令多爾曼也莫名其妙地死了,公開的說法是心臟病發作,實際卻是畏罪自殺,否則他可能被送上軍事法庭。這些混亂局面令希特勒越來越相信,西線的失敗是因為將軍的背叛和軍隊的腐化墮落——雖然對于前者,我們了解的內幕真相的確還不是很充分。

8月15日,美軍進一步擴大戰場,又在法國南部登陸。由于德軍抵抗微弱,美國人很快把16萬軍隊、600輛坦克和2500門火炮、迫擊炮送上岸。希特勒沒興趣在這個地區鏖戰,下令德軍迅速撤離。當西線德軍兵敗如山倒之際,駐法國的納粹占領官員和部隊開著滿載私財、家具、美酒和女人的汽車落荒而逃。潛伏的法國地下力量(其中相當一部分由法國共產黨控制)積極活動,到處襲擊撤退中的德軍或干擾他們的調動,這往往會招來德軍的殘酷報復。盟軍的下一個目標是巴黎。此前的“7·20”叛亂已經波及了駐防巴黎的德軍。8月19日,法國地下力量在巴黎發動起義。雖然希特勒要求實施堅決鎮壓,巴黎守軍執行得卻相當軟弱。隨著戰況惡化,城防司令干脆與敵人達成妥協。8月25日,美軍與戴高樂的部隊占領巴黎。歷經長達4年的占領,巴黎終于回到法國人手中。

英軍把一隊被俘的德國士兵押解下戰場

而對新任德軍西線司令莫德爾來說,巴黎的丟失并非只是失去一個具有象征意義的大都市,也意味著他企圖守住塞納河防線的計劃失敗了。巴黎德軍甚至拒絕炸毀塞納河上的橋——這讓美國人大喜過望。巴黎丟失4天后(8月30日),美國的貨運軍列已抵達該城。包括德國戰俘在內的大量人員被投入修復鐵路線的工程。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對這些鐵路造成最嚴重損壞的倒不是匆忙逃跑的德軍,而是盟軍此前的狂轟濫炸。9月2日,盟軍又攻入了比利時境內并很快占領了布魯塞爾。一時間,西線盟軍也有了勢如破竹的勁頭。

3.西線危機

莫德爾個人的處境都已經相當危險。戰線崩潰之際,為了避免被急速推進的美軍所俘虜,他只能帶著司令部到處東躲西藏。月底時他向希特勒提出建議,為了避免全軍覆沒,德軍應從法國境內大規模撤退,力求集中力量保衛德國西部邊境。希特勒批準了。在撤退過程中,德軍很多部隊不戰而潰,大批士兵投降。整個8月間,超過8萬名德軍被西方遠征軍俘虜。至9月12日,在法國被抓住的德國戰俘約有36萬人,其中12萬人被法國軍隊或游擊隊捕獲。(27)巴頓的美國第3集團軍戰果突出。按照其戰報數字,至10月1日就以區區3萬多人的代價消滅了近23萬德軍。雖然戰報上的德軍死傷數字可能有些夸張,但俘虜人數的確達到了96500人。

美國醫護兵在救助一名在巴黎巷戰中負傷的德國空軍軍官

巴頓指揮下的美軍第3集團軍戰報,至10月1日損失及戰果如下:

美軍陣亡4849人,受傷24585人,失蹤5092人。合計34526人

打死德軍32900人,打傷99300人,俘虜96500人。合計228700人

美軍損失輕型坦克143輛,中型坦克363輛,火炮104門

摧毀德國中型坦克808輛,“虎”和“黑豹”439輛,大炮1751門(28)

伴隨M10坦克殲擊車的美國縱隊,路旁倒臥著一具尸體,好像是德軍

按德國官方的戰時統計,從諾曼底登陸到9月底,西線德軍共損失46萬零900人。但這個數據顯然不是很完整。根據盟國方面的統計,從6月6日諾曼底登陸開始到9月底,光是被俘虜的德軍就已經超過55萬人。(29)從統計細節上還能發現更多的問題。舉例說,根據上述德國戰時統計,西線陸軍經過4個月惡戰僅僅陣亡了區區3.2萬多人。可是戰后德軍公墓組織發布的資料卻證實,整個二戰期間,埋尸于法國境內的德國軍人超過23萬(確數為230764人)。(30)其中1944年6月前死亡者約8萬人(31)。以此推算,1944年6月以后,在法國境內死亡的德軍約有15萬人。其中大部分又是死于1944年夏秋戰役,其人數在10萬左右,大大超過戰時統計的3萬多人。德國將軍齊默爾曼也認為,這個階段西線德軍的實際損失約為50萬~60萬人。(32)這一數字大概更接近于真實,但恐怕仍估計偏低。

盟軍的傷亡要相對輕微。在6月6日至9月11日間,遠征軍損失超過22萬人(含死亡4萬人,被俘和失蹤2萬人)。(33)其中美軍約占16萬人。近4個月戰斗中,美軍在西歐戰場共死亡46329人(含戰斗原因和非戰斗原因)。而整個二戰期間,美國陸軍的地面及航空部隊在法國境內(含科西嘉島)的作戰死亡總數也只有57530人(包括失蹤后宣告死亡的522人)。兩軍死亡人數上的懸殊不僅證明盟軍擁有火力優勢,也證明其綜合戰斗力顯著高于德軍。

1944年6-9月美國陸軍(含陸航)在西線的死亡(34)

1944年6-9月美軍在歐洲戰場的作戰損失(統計標準與上表略有不同)

現在,艾森豪威爾麾下已經有了一個龐大的超級重兵集團,其總兵力在9-10月間達到300多萬人。除去留在英國的預備隊和后勤單位等等,直接進入歐洲大陸的部隊也有200多萬。國籍構成方面:美軍有2053417人(9月底數字。含1353079人部署在歐洲大陸;700338人部署在英國);英軍和加拿大軍隊則有895912人(10月31日數字)。(35)此外還有一些法國軍隊和波蘭軍隊等等。美軍所占比重超過了6月份。光看數字,艾森豪威爾似乎有足夠力量一鼓作氣殺到他母國的中心去。

但與龐大人數所不相稱的是,盟軍的作戰部隊人數依然偏少。8月底,在歐洲大陸總共只有37個師,包括美軍20個師、英軍12個師、加拿大3個師、法國1個師、波蘭1個師。另外在英國還有6個美國師(含3個空降師)作為預備隊。至10月1日,加上法國南部的兵力,以及正由英國調過來的6個師,盟軍的作戰兵團也只有54個師(其中美軍31個師)。相比之下德軍倒是有62個師,比盟軍更多。

針對這一特殊情況,盟國與他們的德國敵人對當時戰場形勢的判斷分別得出了相反的結論:艾森豪威爾抱怨說德軍地面部隊對盟軍擁有“明顯的優勢”。(36)可德國人卻宣稱盟軍擁有近一倍的兵力優勢。(37)

事實上,此時西線德軍雖然名義上有14個裝甲師和48個步兵師,可是實際兵力卻僅相當于27個滿員師。(38)蒙受巨大傷亡卻又得不到相應補充的西線部隊,力量已經相當虛弱。1944年7月1日,西線德國陸軍部隊尚有89.2萬人;到8月份就急劇減少到77萬人;再至9月1日,僅剩下區區54.3萬人。(39)曾經相當強大的西線裝甲部隊更是損失殆盡,全部10個裝甲兵團到8月底只有72輛戰車和34門大炮可用。半個月后的9月15日,也只恢復到328輛主力型號坦克的水平。

看來,德國人的說法更接近事實。由于盟軍各兵團員額充足而德軍缺編嚴重,單純用師團數量根本無法比較雙方實力。8月底盟軍雖然只有37個一線師,但其野戰部隊員額卻有100萬左右(包括61萬美軍。1個月后美軍野戰部隊增加到82萬)。而德軍名義上的62個師真正的實力僅相當于27個滿員師,地面作戰部隊加上后勤也不過54萬人。大致估算,在8月底9月初,盟軍一線陸戰部隊至少有一倍優勢,此后一段時間內甚至曾達到2倍左右。盟軍的物資優勢比他們的人數優勢更為突出。9月份,他們用7700輛坦克攻擊德軍的300多輛;用1萬多架作戰飛機(4035架重型轟炸機,1720架中輕型轟炸機或魚雷機,5000架戰斗機)再加上2000多架運輸機(40)對抗德軍的大約1400架飛機。

1944年美國陸軍(包括陸航)在歐洲戰區的兵力
(不包括在意大利以及法國南部用于地中海行動的兵力)

美軍在西歐兵力(41)

但是艾森豪威爾依然不認為他握有的優勢條件足夠支持對德國本土的長驅直入。理由之一是德國依然擁有龐大的后備軍,艾森豪威爾認為自己的兵力沒有多到足夠應付他們的程度。而盟軍自己的內部麻煩則來自后勤。簡單說,除了瑟堡和人工港口外,艾森豪威爾認為自己掌握的港口還不夠多。加上協調不力,物資的供應也出現了問題——當然這是按美國標準的說法,要知道一個盟軍師一天要消耗700噸物資,而一個德國師只要200噸。盟軍多出的部分未必都是戰爭所需要的,但為了運輸這些東西,卻無疑要擠占急需作戰物資的份額。在此需要略加說明的是,艾森豪威爾之所以沒有拿到足夠多的港口,恰恰是希特勒要求德軍死守這些港口的結果。雖然德國將軍們以浪費兵力為由對此表示不滿,但這一戰術的確很有效。

擔心德軍出動大量預備隊,盟軍后勤供應又出現麻煩的情況下,艾森豪威爾沒有利用德軍的混亂來集中力量實施突破,而是按既定計劃沿著寬大正面以分散而且平均分配的隊形前進,結果很快就被占領了新防線的德軍所阻擋。

9月3日,希特勒重新任命龍德施泰特為西線總司令——距離他上次被解除該職務正好過去了2個月。希特勒顯然認為,比起克盧格和隆美爾之類的叛徒,龍德施泰特老頭子至少還算可靠,而且在軍隊中頗有威望。莫德爾則留任為B集團軍群司令,繼續負責西線戰區的戰術指導。莫德爾立刻用實際行動讓艾森豪威爾知道他的“防御大師”稱號絕非浪得虛名。秋季的西線戰役主要圍繞三個城市展開——比利時的安特衛普,美國人指望利用該港口擴大后勤供應能力;荷蘭的阿納姆,英國希望通過此地一鼓作氣拿下荷蘭,以此繞開德國的西部國境陣地侵入德國縱深;德國西部邊境的亞琛,美國人希望通過此地直接殺向德國工業心臟魯爾。可是在這三個地區,仗打得都不怎么順利:投入阿納姆的英國空降部隊被德軍殲滅;安特衛普港在9月初即被盟軍占領,但是打通連接安特衛普通道的戰斗卻拖了很長時間且代價慘重;而亞琛直到10月21日才被美軍攻陷。

西線的戰爭節奏逐漸緩慢了下來,德國人總算暫時站穩了腳跟。

4.西線反擊計劃:希特勒孤注一擲

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到1944年秋冬,單純考慮到懸殊的實力對比,德國實際上已經輸掉了這場戰爭。那么,深陷兩線作戰絕境的希特勒,又該如何應對呢?由于美國人很早就提出“無條件投降”和“懲辦戰犯”的嚴苛條件,投降對希特勒個人和他的納粹集團來說無疑意味著死刑。德國本身面臨的前景也是可怕的。就在1944年9月15日的魁北克會議上,羅斯福和丘吉爾接受了美國財政部長摩根索提出并經過修改的“摩根索計劃”。按照這個計劃,戰勝者將把德國肢解為幾個小國,并摧毀該國的工業基礎使其淪落為農業地區。雖然羅斯福此后表示反悔,但“摩根索計劃”的基本思想在此后的一系列會談中依然存在。希特勒的宣傳部長戈培爾獲知該計劃后,竭力利用它來鼓動德國人的士氣。因為該計劃描繪了一幅可怕的前景:一旦戰敗,就意味著德國作為一個統一民族將要滅亡。

摩根索計劃概要(1944年9月):(42)

將德國肢解為南北兩部分;

對魯爾實施國際共管;

將薩爾割讓給法國;

將西里西亞和東普魯士的一部分割讓給波蘭;

拆除或摧毀德國的關鍵性工業

與西方媾和行不通,在1943年還有可能與蘇聯談和。斯大林是個冷酷的現實主義者,出于保存蘇聯國力的需要,他也更愿意選擇對話。但這個機會被希特勒放棄了。這既是由于前面已經提到的所謂“東線遼闊足以支撐”的幻想,也在于希特勒“從東方野蠻人手中拯救西方世界”的固執信念。就具體因素來說,要和蘇聯達成一條兩邊都滿意的分界線,或者說彼此要把對方實力降低到怎樣一個程度才有安全感,都不是那么容易達成妥協的事情。

希特勒不能坐以待斃。他開始指望蘇聯與西方爆發沖突。蘇聯與美英在本質上當然是水火不容的,但當德國即將完蛋時,他們至少也要在共同分享完這個獵物后才會考慮互相算賬。更何況德國又不肯采取任何外交主動去投靠某一方,更不能指望引起同盟國的內部分裂。這只能說是希特勒自我安慰并用來哄騙部下繼續賣命的一種幻想。

希特勒唯一絕處逢生的希望,還是在戰場上。準確地說,他至少應該先贏得兩個戰場中一個勝利,然后抽出全部兵力去應對另一個戰場。綜合考慮之后,希特勒相信首先贏得西線是可能的。首先他不怎么看得上美軍的戰斗力。其次,考慮到美國政治的特征,一旦面對大慘敗的事實,其內部的災難性反應似乎也是值得期待的。從戰術上說,由于德國軍隊還控制著眾多港口,美英軍的燃料大概也不會特別充足。這一點從他們的推進速度變得緩慢可以推測出來。

總之,希特勒似乎相信,他在夏天所沒能做到的事情:把美英盟軍趕下大海,在秋天和冬天還有可能達成。真要能做到這一點,他自然可以再次集中起全部力量,在東線與斯大林一決雌雄。從我們今天的角度看,這一切根本就是癡心妄想。但對希特勒來說,卻是他求生存的最后機會,也是他一貫相信奇跡的特有思維模式所決定的,這種思維模式源自此前的一系列勝利和轉危為安,因此也就特別的根深蒂固(在那些經歷較為順利或者上升速度過快的人群中,類似的思維模式其實也很普遍)。而且“7·20”事件后,因為遭到背叛所引發的狂躁情緒,或許已經令希特勒在很大程度上喪失了根據客觀實際進行理智思考的能力。而此后我們還將看到,這種狂躁加上末日來臨的絕望情緒,還將使希特勒產生讓整個德國民族為他殉葬的瘋狂思想。

不過在1944年秋天,對最終勝利依然抱有幻想的希特勒,興趣還是放在制訂具體作戰計劃上。他最初的設想是從洛林發起一次攻擊,插入比利時境內盟軍的側翼。但負責西線作戰的約德爾大將卻在9月6日向元首指出,當德軍還在撤退中疲于奔命時,在西線發動反攻是不可能的,至少在11月1日前是如此。約德爾的考慮是符合實際的。9月中旬,德軍在西線只有328輛主力坦克和570架飛機,而對手僅第一梯隊就有2000輛坦克,并得到14000架飛機的支援。(43)兵力對比如此懸殊,充當突擊先鋒的機動兵力也少得略勝于無,反攻云云自然無從談起。所以倒不如先收縮防線,多積攢一些坦克飛機,尤其是等到訓練中的國民步兵師和眾多秘密武器投入使用,再找一個好機會反咬美國人一口。

希特勒接受了約德爾的建議。但在6天后,他的大腦里又出現一個更大膽的計劃:在1940年他征服法國戰役的決定性地區——阿登,重演勝利的輝煌,作戰目標是剛剛丟失的安特衛普。(44)

但在實現上述宏大目標前,希特勒還必須熬過東西兩線的嚴酷秋天。這并非易事。


(1) 《德意志帝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德文原版)卷八,第247頁。

(2) 《納粹將領的自述——命運攸關的決定》,第181頁。

(3) 《從卡西諾到阿爾卑斯》,第39頁。

(4) 《德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德意志帝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英譯本)卷七,第522頁。

(5) 《德意志帝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德文原版)卷八,第1168頁;《德國陸軍1933-1945》卷三,第145、147、149頁;《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卷四,第82頁;《從卡西諾到阿爾卑斯》,第39頁。

(6) 《納粹將領的自述——命運攸關的決定》,第181-182頁。

(7) 《鷹在烈焰中》,第283頁。

(8) 《德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卷七,第531頁。

(9) 《鄧尼茨回憶錄:十年與二十天》,第384頁。

(10) 《德國陸軍1933-1945》卷三,第197頁。

(11)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5)美國、英國和俄國:它們的合作與沖突》,第269-270頁。

(12)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蘇聯版)卷八,第840、843頁。

(13) 《美國軍事史》,第451頁。

(14) 《世界軍事后勤史資料選編·現代部分(中一)》,第500頁。

(15) 《艾森豪威爾回憶錄:遠征歐陸》,第59-60頁;《第二次世界大戰史》(蘇聯版)卷九,第427、428、435頁。

(16) 《美國軍事史》,第451頁。

(17) 《戰斗力:德國與美國陸軍的表現》,第92頁。

(18)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利德爾·哈特版)下卷,以及《希特勒與戰爭》對此均有介紹。

(19) 《德國國防軍大本營》,第411頁。

(20) 《德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卷七,第526頁。

(21) 《D-day1944(1)奧馬哈海灘》,第87頁。

(22) 《德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卷七,第593頁。

(23) 《德國空軍1933-1945:戰略失敗》,第280頁。

(24) 《德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卷七,第599頁。

(25) 《德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卷七,第612頁。

(26) 《艾森豪威爾回憶錄:遠征歐陸》,第311頁。

(27) 《第二次世界大戰大事記》,第293頁。

(28) 《軍界雷神——巴頓自傳》,第173頁。

(29) 《德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卷七,第673頁。

(30) 《希特勒戰爭的另一種代價》,第24頁。

(31) 根據《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德國軍事損失》,第266頁,德軍在西線自1940至1943年共死亡95066人。去掉在荷蘭、比利時和海上死亡者,估計1940年至1944年5月間,在法國境內死亡德軍為8萬人左右。

(32) 《納粹將領的自述——命運攸關的決定》,第214頁;《第二次世界大戰史》(蘇聯版)卷九,第477頁。

(33)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蘇聯版)卷九,第477頁。

(34)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陸軍的戰斗損失與非戰斗損失》,第106頁。

(35) 《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陸軍在歐洲戰區的行動:最高統帥部》,第542-543頁。

(36) 《艾森豪威爾回憶錄:遠征歐陸》,第357頁。

(37) 《納粹將領的自述——命運攸關的決定》,第212頁。

(38) 《納粹將領的自述——命運攸關的決定》,第212頁。

(39) 《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卷六,第105頁。

(40) 《艾森豪威爾回憶錄:遠征歐陸》,第322頁。

(41) 《陸軍后勤支援1944年9月——1945年5月》卷二,第288頁。

(42)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10)四國對德國和奧地利的管制1945-1946》,第32頁。

(43)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蘇聯版)卷九下,第477頁。

(44) 《第二次世界大戰大事記》,第291頁;《希特勒與戰爭》,第875-877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衡水市| 扬州市| 金湖县| 浮山县| 德江县| 喀喇沁旗| 云浮市| 格尔木市| 航空| 昆山市| 治县。| 治多县| 锡林浩特市| 金堂县| 碌曲县| 台江县| 张家界市| 临洮县| 无为县| 惠安县| 丰宁| 靖边县| 孟州市| 临朐县| 安平县| 陆良县| 洛阳市| 尤溪县| 遵化市| 梓潼县| 浦东新区| 拉孜县| 湖口县| 黑龙江省| 和顺县| 青神县| 万源市| 莱州市| 榆林市| 甘泉县| 昌平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