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它而美:設計激發村民內生動力的理論、流程和案例
- 叢志強
- 2458字
- 2020-07-21 16:15:49
序一
我一向很少為人作序,但叢志強老師提出讓我為他的新作《因它而美:設計激發村民內生動力的理論、流程和案例》寫序時,我卻沒有絲毫猶豫,欣然答應了。一是因為自己從小在鄉村長大,對鄉村有著濃濃的情節。二是對叢志強團隊不辭辛苦,致力鄉村振興的實踐探索表達敬意。
今年4月,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叢志強老師帶領3名研究生,千里迢迢來到寧海葛家村,開展“設計推動鄉村內生發展”課題的研究與實踐。當時,我與叢志強老師初次見面,聽他說起在浙江寧海葛家村的實踐時,我還是將信將疑。今年8月,我專門去了寧海葛家村一趟,想不到短短4個月,葛家村模樣大變,“藝術家進村”點燃了村民的藝術自信,葛家村成了“網紅”村,新華社、人民網、浙江日報等多家媒體進行了廣泛報道,來葛家村參觀學習的人絡繹不絕。《因它而美:設計激發村民內生動力的理論、流程和案例》就是叢志強團隊在葛家村實踐探索的理論總結與提升。該書系統梳理了設計激發村民內生動力的理論,特別是以葛家村的實踐為案例,全面介紹了設計激發村民內生動力的流程和方法,很有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我特別感興趣的有以下這樣幾點。
一是融合設計理念,通過藝術設計助力鄉村振興。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農業國家,數千年來,農村一直是落后愚昧的代名詞。新中國成立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農村發生了巨大變化,廣大農民解決了溫飽問題,但是與城市相比,農村依舊還是比較落后,不少地方的農村因青壯年人口外出打工而陷入凋敝狀態,城市的繁榮與農村的凋敝形成鮮明對比。中央高度重視農村問題,著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沒有農民的小康、沒有農村的振興,就沒有全面小康和國家現代化的實現。而在中國這樣一個擁有近14億人口的大國,實現鄉村振興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創舉,沒有現成的、可照抄照搬的經驗。近年來,各地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實踐,其中通過文化振興助力鄉村振興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道路。從一定意義上來講,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之魂,鄉村要振興,最終要靠文化振興來實現。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叢志強團隊多年來致力以設計助力鄉村振興,開展了一系列課題研究與實踐探索,凝練出“融合設計”的理念,探索將藝術設計與農村農民的生產生活相融合,并形成了一整套理論構想和做法。然而,真正到農村進行實踐并非一帆風順。叢志強團隊剛進葛家村,就“碰了壁”,沒想到村民不買賬,覺得藝術離自己很遙遠。《因它而美:設計激發村民內生動力的理論、流程和案例》生動記載和展現了叢志強團隊的艱難實踐歷程,他們通過一邊給村民講課,一邊做給村民看,一步步改變村民,逐步激發村民參與的積極性,村民從質疑旁觀到看熱鬧,進而成為積極的參與者,最終實現了設計與農村的融合,藝術與鄉村的融合,大學教授與農民的融合,使村民成為“藝術家”,使葛家村成為“網紅”村。
二是激發村民內生動力,推進鄉村持續提升。授人以魚,可救一時之及,授人以漁,可解一生之需。農民既是鄉村振興的受益者,也是鄉村振興的主體。隨著城市化的推進和鄉村社會結構的轉變,村民之間的關聯度越來越低,村民的集體意識逐漸退化,不少鄉村陷入農民原子化、農村空心化的態勢,村民主體意識日益衰敗,村民們越來越關注自身利益,人情關系變得冷漠疏離,鄰里之間矛盾增多,村民與村干部之間的信任度降低,導致了村民對于村子發展的自身責任和公共服務觀念的認知誤區,并逐漸催生了“干部干、村民看”“等、靠、要”的思想,很多村民把鄉村振興看成是政府的事情、干部的事情、別人的事情,而不是自己的事情。實踐證明,單純依靠“輸血式”的“外生驅動”做法無法實現鄉村振興,特別是鄉村的可持續發展。只有激發農民的內生動力,才能保持鄉村振興的可持續性。而要激發農民的內生動力,必須充分尊重農民的主體性,通過增能和賦權,喚醒村民的自信心和自我發展意識,培育村民的內生發展能力,提高農民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叢志強團隊在葛家村設計介入鄉村的實踐過程中,以鄉村振興為目標,以內生發展理論為指導,以設計為手段,以村民參與為保障,堅持“服務”和“賦能”兩條腿走路,將村莊的集體資源和村民的個人資源進行重新建構,既關注物的“創造”,又重視人的“塑造”,既關注鄉村環境、生態、經濟、文化、社會等優化的服務型設計,也聚焦村民能力拓展的賦能型設計,借助設計觀念、設計思維、設計方法、設計文化讓村民行動起來、參與進來,與村民共商、共議、共創、共做,極大地提升村民的文化自信,拓展村民的自主能力。叢志強團隊“尊重”每一位村民,“激勵”每一位村民,充滿愛地與村民共處,從而避免出現“設計師來了,鄉村熱鬧非凡;設計師走了,鄉村回到從前”的問題。
三是傳承和踐行中國人民大學優良傳統和校風,扎根中國大地,服務基層民眾。中國人民大學是中國共產黨親手創辦的第一所新型正規大學,是“人民”的大學,從其前身陜北公學、華北聯合大學和華北大學起,就確立了“立學為民、治學報國”的辦學宗旨,形成了理論聯系實際、知識服務人民的優良傳統和校風,涌現出冼星海、賀綠汀、賀敬之、李煥之、丁玲、鄭律成、時樂濛、王昆、郭蘭英、于藍等一大批優秀的文學家、藝術家,創造出《白毛女》《南泥灣》《黃河大合唱》《太陽照在桑干河上》等一大批極富影響力的作品。中國人民大學的校訓是實事求是,中國人民大學辦學的最大特色是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八十多年來,中國人民大學一直傳承和弘揚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的優良傳統和校風,鼓勵和引導師生到農村、到社區、到基層開展社會實踐,特別是近年來,學校組織開展“讀懂中國”“千人百村”“街巷中國”等社會實踐項目,引導廣大師生將實踐的腳步邁向全國各地,努力回應黨和國家的重大理論關切和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現實問題,以深厚的學術素養服務國家建設,服務鄉村振興。叢志強團隊在葛家村的實踐正是對中國人民大學優良傳統和校風的踐行典范。
鄉村振興正在路上,叢志強團隊“設計激發村民內生動力”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正在路上,我們期待有更多的“葛家村”出現,更多的成功案例涌現。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副書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