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它而美:設計激發村民內生動力的理論、流程和案例
- 叢志強
- 7字
- 2020-07-21 16:15:53
第二章 不能再等
一、遇見困境
“吱——呀——”一聲,門開了,葛村長提著已經磨出“癬”的公文包,滿臉笑容,走了進來。
大家的目光不約而同地投向他,原本安靜的房間瞬間沸騰了起來!
“主角兒終于來了!來來來……咱們今天要好好地敬葛村長幾杯!”
“對!葛村長,你這次受表彰可是出了大風頭了,快給我們傳授傳授經驗!”
“老葛,快說說你是怎么把村子做得這么好的?”
……

還沒等葛村長坐穩,大家就你一言我一語地詢問了起來。
看到大家羨慕的眼神,下午剛在鄉村振興大會上受過表彰的葛村長,雖然嘴上不停地說:“哪里,哪里……”其實心里早已樂開了花。
昏暗的燈光映照在盛滿酒的玻璃杯上,大家熱烈地交談著。兩杯酒下肚,葛村長臉上泛起了紅暈。這時,他突然端起手中的酒猛地喝了一大口,然后將酒杯重重地拍在了飯桌上,低頭拿出包里的榮譽證書,時而點頭微笑,時而搖頭嘆氣。突然,他抬高嗓門兒大聲地說:“老哥幾個,你們光看到我受表彰,可這里面的苦誰知道喲!”
他默默地點起了一根煙,深吸一口,說:“我們村一直發展落后,這幾年村里的年輕人都去城里打工賺錢了,剩下的全是婦女、老人跟娃娃。村子沒有優越的自然資源、文化資源,地理位置又這么偏僻,村民這么多年全靠種地為生,哪有錢!后來我們就試著學別的村出去拉投資,整整跑了三年,嘴皮子都磨破了。求爺爺告奶奶地請人家過來考察,可是人家一看沒有投資的基礎,根本不愿意把錢投進來。”
葛村長的一席話,似乎引起了大家的共鳴。
“誰說不是,我們村也是這樣,苦口婆心拉投資的來,但是轉一圈都走了。”

“哎,我們也是……”
他接著說:“為啥人家村能有人投資建廠、有人搞旅游開發,村里生活條件越來越好?而我們村到現在還這么窮,而且衛生環境差,村民們把豬糞和垃圾四處亂堆,臭氣熏天……眼看著好多村慢慢都做起來了,我作為一村之長,我著急啊,我咽不下這口氣啊!所以,我們就在村里開了個動員大會,想組織村民一起把衛生整治一下。可哪兒想到他們居然無動于衷,覺得這事跟他們毫無關系,應該由村委會去解決,簡直就是剃頭的挑子一頭熱!沒辦法,就只能我們村干部累死累活的自己干,實在干不完的時候,就私下找了幾個平時關系不錯的村民過來幫忙。就這么著,村里的衛生條件算是改善了一點兒。”

這時,葛村長的臉色越來越凝重,用力地將煙頭捻滅在煙灰缸里,說:“別看我們村搞得熱火朝天的,沒幾個村民愿意幫忙干,都是花錢請外面的公司來做的!本來村里就窮,找公司干花錢太多了!而且,活是干了,一點兒特色也沒有。如今村村都在搞建設、搞美化,可我們村兒沒有那么多錢啊,只能先選村里的一條主街進行改造。原以為請人來做問題就可以解決了,沒想到住在主街兩旁的村民一聽說村委會花重金請了外面的公司做街道改造,不僅不配合,還故意找麻煩!一會兒說施工弄花了誰家的大門,一會說路旁的雕塑占了誰家的宅基地,還有人說‘就擺那么幾樣破東西,還不如把錢發給我們老百姓過日子用’‘這都是政府應該做的事,我們當然不會出錢出力’……總之,就是各種不滿!”

“老葛,我們村更是如此!去年在村里找了幾間閑置房,把它改造成公共圖書館,讓村民沒事兒的時候可以多看看書,長長知識。結果有村民居然去上訪,說我們亂搞建設……”
“哎,今年春天我們村干部帶頭種了一批樹,想著把樹分包給貧困戶,給他們增加一點收入。結果你猜怎么著?有些樹死了,他們不僅沒有想辦法解決,還把枯樹橫在了路上,想把事鬧大,讓政府來埋單,賠償樹錢……”
“現在,在村里做點事兒,能讓老百姓不找麻煩就不錯了,還指望讓村民參與來干活?”
這時,葛村長眉頭緊鎖,無奈地說:“這兩年無論是國家政策,還是縣里鄉里開會,都三令五申地強調鄉村振興要以村民為主體,可是村民不愿意參與,我們真是一點辦法也沒有……”
“是啊,干部干村民看,村里的工作,不好干啊……”幾位村干部面面相覷,紛紛訴起苦來。
此刻,葛村長臉上的自豪與喜悅早已散去,只留下滿目憂愁。
當前,各地正在大力推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在我們舉杯相慶所取得的成就之時,所遇困境也使得我們心力憔悴。干部干村民看、等靠要、錢不足等困境便是普遍存在的問題。
面對這些困境,我們要理性分析,探索更合理的解決方式。
在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隨著鄉村社會結構的轉變,村民之間的關聯度越來越低,這使得村民的集體意識逐漸退化。當村民的集體意識弱化到一定程度,村落“原子化”問題就呈現出來了。村民們越來越關注自身利益,鄰里之間矛盾增多,村民與村干部之間的信任度降低,人情關系變得冷漠疏離。村民主體意識的弱化,導致了村民對于村子發展的自身責任和公共服務觀念的認知誤區,并逐漸催生了“干部干,村民看”“等、靠、要”的思想。很多村民把鄉村振興工作看成是政府的事情、外部公司的事情,而不是自己的事情,這一現狀對鄉村振興工作的開展極為不利。
在當前的鄉村振興中,我們在多個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并取得良好成效。但有一現實不能被忽視:村民的主體意識、積極性、創造力、審美力并沒有得到很好的提升。這一現實警示我們:在鄉村振興工作中,關注“創造物”的同時,絕不能忽視“塑造人”。
顯而易見,一個村莊的構成除了建筑、街道、文化、習俗、技能、田地等之外,還有最核心的要素,即村民。自古以來,村子所擁有的一切寶貴財富都是村民創造的。在今天,我們在創造新的鄉村歷史工作中,村民不能缺席,而且要一如既往的處于主體地位。村子是村民的村子,村民是村子的主人。
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實現,必須讓村民行動起來,想做、會做、做好。村子內部的村民愿意發展、主動發展、有能力發展,而不是長期依賴于外部力量,唯有此,才有可能實現鄉村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外部力量介入鄉村的過程中,改變村民的觀念、激發并拓展村民的能力是極為重要的工作。如果我們沒有借助外部力量的介入把村民內生發展動力激發出來,那十年、二十年之后怎么辦呢?
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人才振興目標得以實現,一方面需要能人引進,另一方面需要鄉賢回村,但不要忽視了留守村民的人才培育。為什么這樣講呢?因為從目前實情來看,引進的能人很難長期駐村駐鄉,更多的能人只是短暫地在鄉村里停留三年、兩年,甚至更短時間;能回來的鄉賢數量極少,這是可以理解的。我們試想一下,一個村民在外面已經有了穩定的事業和家庭,一年能賺200萬,那他為什么非要回村一年掙50萬呢?更何況還涉及孩子上學、家人工作的復雜事情。那得需要多大的情懷和魄力?
我們并非否定能人引進、鄉賢回村,而是要強調人才振興的另一個重要內涵,即:讓留守村民的生產、生活能力得到提升,成為鄉村振興的新人才。習近平總書記也強調把充分激發鄉村現有人才活力與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鄉村創新創業要結合好。當年鄉村建設家晏陽初開展的平民教育運動,便是意識到這個問題。一個村子要建設得好、發展得好,必須重視村民人才的振興。
“錢不足”問題的產生,既有資金來源不足的原因,也有當前鄉村振興中主流工作方式造成的成本過高的原因。
從資金來源方面來看,目前鄉村振興的資金來源主要是政府資金和社會資金。我國行政村總數近70萬個,數量龐大,其中很多村子所處區域的經濟并不發達,因此,具體到某一個村子的政府扶持資金并不充足。此外,一個村子要吸引社會資金進場,需要具有明顯的優勢稟賦。從全國范圍來看,擁有好山好水好風光、古屋古街古文化等優勢資源且可以直接吸引社會資本進場的村子只占少數。大量的村子屬于既沒有特殊人文景觀,又不具備優越的自然條件,而且也沒有區位優勢。簡言之,這些村子對社會資金的吸引力是非常弱的。
從工作成本來看,一個村子建設的主要開銷在人工和材料。當前,在鄉村建設中,幾乎所有村子都采取與公司合作的模式,公司是逐利的,勢必增加了人工成本。同時,很多村子的建設材料是從外部市場購買,而不是充分利用本村易得、低成本材料,同樣增加了材料費。
相較于公司,村民自己做可以大大降低人工成本。我們為什么不讓村民來做呢?得到的答案一定是:村民不會。我們冷靜地想一想,真的是村民不會,還是我們總搞一些村民不會的來做。比如在葛家村,村民壘石頭、做毛竹的技藝那么好,我們卻想著讓他們做不銹鋼,他們當然不會。讓一個房地產老板做衣服,他能做得好嗎?讓一個教計算機的大學教授種地,他能比得過農民嗎?村子世世代代的發展,我們的村民一直會,不但會,而且做得非常有特色、有智慧,讓我們的村子感覺是從“這里”生長出來的。同樣,為什么不用本村特色、易得、低成本的材料做呢?答案聽起來非常滑稽:因為它們看起來太普通,不高大上。今天很多人在談論村子做得失去了特色,不倫不類。這與我們在鄉村建設中拋棄了土生土長的材料、技能、經驗和智慧有重大關系。所以,關于“村民不會”和“本村材料太普通”這兩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面對上述諸多困境,我們有沒有好的解決辦法呢?國家已經給我們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