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它而美:設計激發村民內生動力的理論、流程和案例
- 叢志強
- 1175字
- 2020-07-21 16:15:53
六、持續創作
一眨眼十幾天過去了,一期實驗結束。
我們收拾好行囊來到村口,村口早已站滿了村民。
“謝謝你們啊?!?/p>
“你們下次什么時候來啊。”
“下次來一定多待幾天啊。”
“下次來一定來我家吃飯啊。”
“下次來,我們提前準備好驅蚊藥,免得再被叮這么多包。”
“到了北京一定向我們報平安啊?!?/p>
……
村民眼里含著淚水,一個個與我們握手道別。從他們緊緊握住我們雙手的那一刻,我們就決定會再次回到這個小山村,與他們一起建設村子。
望著遠去的村子,心中感慨萬千……
突然有一天,我收到了小仙用微信發來的一張照片。照片中小仙家院子墻壁上掛滿了布玩具??吹竭@張照片,我十分激動!原來,我們離開村子后,她每天仍在非常用心地做布玩具。
“嗖——”緊接著又發來一條信息。“叢老師,你看我做得好看嗎?這些玩具都是我兒子創意的。他畫圖,我縫制。他現在可喜歡跟我一起做玩具了,一有時間就在家里畫圖?!?/p>

盡管相隔千里,但我依然能夠感受到小仙給我發信息時的那股子興奮勁兒。
“叢老師,國青也想做!他讓我幫忙問一下你,做點什么東西好?”
看完信息后,我想了一會兒,突然記起第一次去小仙家,印象最深刻的是院子里種了好多盆栽,當時得知她老公喜歡養花。那就做毛竹花插吧。
“對!就做毛竹花插!”想到這,我興奮不已,情不自禁地拍了一下手,快速編輯成文字用微信給她發了過去。
小仙幾乎每天都會把她老公制作的新作品發給我看。我也會給他提出完善的建議,讓我感到高興的是,花插的造型一次比一次有創意。
有一天,夜里十點多了,小仙兒發來了一條視頻。視頻里光線昏暗,葛國青坐在小板凳上,正在用竹子編果盤。

“叢老師,你看我老公做的果盤怎么樣?好看嗎?”
“這是你們自己創意的嗎?”
“對呀!叢老師。今天我家可熱鬧了!村里人來串門兒,看到這個果盤說我們做好了可以拿去賣,還問國青一個人做得過來嗎?我就跟他們講,等我們練好了,教大家一起做。村里有的老人沒有收入,教會他們,他們做好后還能賣點錢。錢雖然不多,但賺幾塊錢也很好啊!結果,他們都夸我思想覺悟高!”
“你很偉大!”我激動地說。
果籃的造型很新穎,是用一根粗的毛竹編制的一體化果盤。他還細心地利用竹條里外顏色深淺的不同,做了簡單的色彩搭配。
“我現在年紀大了,心里也想著讓自己能成為一個偉大的人!能不能實現不知道,但我一定會努力!這是我的夢想,你要幫我保密啊!”
“一定會實現的!”
“前幾天來給我店里送哈爾濱啤酒的小伙子,看了我們做的東西之后,隨口提了一句:現在垃圾桶需求量大,用毛竹做垃圾桶,可以賣給住別墅的人。我和我老公就開始用毛竹編垃圾桶。這些東西都很實用、很漂亮,已經有好多游客買我們做的東西了?!?/p>
離村后的兩個多月,小仙已經做了七十多個布玩具,每一個玩具都是她兒子畫圖,她縫制;她老公做了二十多種竹制品;她家后來被改造成手工藝館,成為村子里最知名的景點,來參觀的游客近萬人。
她變了,真的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