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情操論
- (英)亞當·斯密
- 2459字
- 2020-07-21 15:53:13
第二章 論相互同情的快樂
不管同情因何而來,也不管它如何產生,最令人開心的莫過于發現別人能與我們發自內心的情感產生共鳴;最令我們深受打擊的也莫過于發現別人的情緒恰好與我們的相反。有些人喜歡從利己的角度來推斷我們的全部情感,認為根據他們自己的原則來闡釋這種開心或痛苦絲毫沒有什么不妥。他們會說,人皆能意識到自己的弱點,也能意識到需要他人的幫助,一旦他發現別人認同他的情感就會非常欣喜,因為此時他就能認定別人會幫助他;同樣的道理,一旦他發現情況相反,他就會郁悶痛苦,因為此時他認定別人會反對自己。但是這些快樂和痛苦的情緒都能被瞬間感受到,而且通常發生在無關痛癢的場合,因此,很顯然,這些快樂或痛苦的情感的出現,似乎并非出于這種有關自我利益的考慮。一個人竭力想取悅他的同伴,但當他環顧四周,卻發現除了自己之外,別人根本就沒有對他的笑話捧腹,他就會覺得非常難為情;相反,同伴的歡笑則令其極為愉快,他認為同伴的情感和自己的情感高度一致,那就是對自己最高的贊賞。
他之所以感到快樂倍增,并非全然因為同伴對他的贊賞;他之所以感到痛苦,亦非全然因為沒能獲得同伴的共鳴而感到失望。誠然,產生快樂或痛苦的原因,大抵如此。一本書或一首詩,如果翻來覆去讀了太多遍,我們會發現自己再獨自閱讀就沒有任何樂趣可言,但是我們依然可以從為同伴朗讀中得到樂趣。因為對同伴而言,此書或此詩依然充滿了新奇的魅力,讀來令其極為興奮,這自然也令其極為驚喜,大為贊賞,此時我們就感受到閱讀給同伴帶來的樂趣,雖然我們自己已經沒有任何閱讀的快感。此時此刻,與其說我們是根據自己的眼光來體會詩書所描述的思想,不如說是從同伴的角度來體會這些思想。我們感到同伴和自己志同道合,這令我們興奮不已。相反,如果同伴看上去并不欣賞這首詩或這本書,我們就會郁悶不已,于是就再也不覺得為他朗讀此詩或此書有任何樂趣。這里的情況與前面所說的事例同樣表明:毫無疑問,同伴的歡樂激發了我們的歡樂;同伴的沉默不語,無疑也令我們極為失落。雖然這也許可以說明為何一種情形會令我們愉快,而另一種情形會令我們痛苦,但這也絕不是令我們愉快或痛苦的唯一原因;此外,他人的情感與我們產生共鳴,似乎是令我們快樂的一個原因,而缺乏共鳴,則令我們痛苦。但是這種現象并不能以這種方式來加以說明。朋友因為我開心而表示同感,這種同感又使我的快樂倍增,這可能真的令我極度愉悅。但是朋友對我的痛苦表示同情,如果這種同情只是加劇了我的痛苦,那么他的同情絲毫也不能令我開心。然而,同情既能增加快樂,也能緩解悲傷。同情可以另辟蹊徑,為產生滿意的情緒提供另一個渠道,以增加我們的快樂;同情也會令人覺得它是當時唯一可以接受的情緒,從而溫暖我們的心房,緩解我們的悲傷。
由此看來,我們更渴望向朋友傾訴的是自己不愉快的情緒,而不是愉快的情緒;令我們深感欣慰的是朋友對我們的悶悶不樂表達同情,而不是朋友對我們的欣喜之情表示同感;如果他們對我們的不快樂缺乏同情,則令我們深受打擊。
不幸之人如能找到一個可以與之傾訴自己悲傷原因的人,是多么寬慰的事呀!有了他人的同情,似乎自己的痛苦減輕不少。那么,說他人分擔了自己的痛苦也未嘗不可。他人不僅能夠感到不幸者的悲傷,好像還能夠分擔其部分痛苦,從而減輕不幸者的重負。然而,在傾訴自己的不幸之時,他們也在某種程度上重新經歷了自己的痛苦。回想起以往那些令自己備受煎熬的情形,他們的眼淚會比從前經歷痛苦之時流得更快,他們會再次沉浸在痛苦無助之中。但是很顯然,他們也從中得到了安慰,因為他人的同情帶給他們的慰藉,彌補了他們內心的傷痛;他們之所以重新喚起自己的痛苦,就是為了博得這種同情。相反,對于不幸者來說,最無情的打擊莫過于對他們遭受的災難熟視無睹,漠不關心。面對同伴的快樂而無動于衷,似乎不過是失禮而已;但是當同伴向我們傾訴其困苦時,卻擺出一副毫不動容的姿態,那簡直就是十足的不近人情了。
愛是一種令人愉悅的感情,恨卻是令人不快的感情。因此,我們雖然渴望朋友們接受自己的友誼,但我們更加急切地期待他們能與自己同仇敵愾。我們春風得意,他們漠然處之,我們會表示原諒;但是一旦我們遭受傷害,他們仍然表現得若無其事,我們就忍無可忍了。同樣,我們心懷感激,他們卻不能體會,我們固然氣惱;但是,如果我們憤懣不平,他們仍然毫不同情,卻更加令我們惱怒不已了。對他們來說,不想和我們的朋友成為朋友,這可能很容易做到;但是要想和我們的敵人成為朋友,那就幾乎不可能了。如果他們與我們的朋友反目失和,我們很少抱怨,雖然我們有時也會因此與他們略有爭執;但是如果他們與我們的敵人友好相處,我們就會真的準備與他們舌戰到底了。愛和快樂這種情感,總是令人愉悅,無需附加任何其他的樂趣,就能滿足和激勵人心;悲傷和怨恨,卻總是令人傷心不已,痛苦難當,極需同情之心來加以平息和撫慰。
無論怎樣,當事人會因為有了我們的同情而高興,會因為無人同情而傷心,所以我們在能夠同情他時,我們自己似乎也十分高興;同樣,我們無法做到時也會感到內疚。我們不僅樂于向成功人士表示祝賀,也樂意向遭受不幸之人表達同情和安慰;和一個我們完全與之性情相通之人談話,我們會感到極其快樂,這種快樂大大地彌補了目睹其痛苦境況時我們感受的痛苦。相反,不能向對方表示同情總是令人不快的;而且,感覺自己無法為對方分憂,也會令自己郁悶不安,不會因為自己可以免遭由同情帶來的痛苦而感到開心。如果我們聽到一個人為自己遭受的不幸而哀號,但是又設想這種不幸一旦落到自己身上并不會產生如此劇烈的影響,我們就會對他的悲號感到震驚,認為他的悲痛表現有點過分;并且,由于我們無法體諒當事人的情緒,我們反而會認為他膽小懦弱。反過來也一樣,另一個人如果因為交了好運而高興過度得意揚揚的話,就會令我們生氣,我們甚至會對他的過度興奮表示不滿;而且因為我們并不認同這種情緒,就會覺得那人輕率、愚蠢。如果同伴聽到一個笑話而大笑不止,而在我們看來卻根本不值得為之大笑,那么我們會認為同伴笑得超過了應有的分寸,我們甚至會為此大為光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