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論友好的情感
在大多數情況下,上文提到的種種情感顯得如此粗鄙,如此令人不快,只能獲得有限的同情,所以還存在另外一系列與此相反的情感。這些情感幾乎總是能夠獲得人們最大限度的同情,所以總是令人感到特別愉快,特別得體。寬宏大度、仁慈善良、悲天憫人,彼此友愛和相互尊重,這些友好和善意的情感,無論在何種場合,只要在我們的神情舉止中有所流露,即使是面對與我們沒有特殊關系的人,都會讓漠不關心的旁觀者產生好感。旁觀者非常關心這個情感的受惠者,這就決定了他們是否要對這些人施以同情。作為一個人,他必然關心這個人的幸福;而這種關心,則使他更能理解另外一個付出情感的人,從而產生共情;因為他們倆情感關注的對象是同一人。因此,對于充滿慈善之心的情感,我們總是愿意對其報以最強烈的同情。這種情感從各個方面看都令人愉快,只要付出和接受這些情感的人能從中體會到滿足,都會讓我們感同身受。承受仇恨和憤怒會令人極度痛苦,勇士遭受敵人殘暴行徑的傷害也會產生痛苦,但是前者比后者更甚;因此,對于敏感的人來說,在乎的是有人關愛自己,而不是這種感覺真的可以帶給他什么實際好處。
有的人喜歡在朋友之中搬弄是非,樂見親密的友情變為刻骨仇恨,普天之下還有什么比這種人的做法更可惡?而這種害人匪淺的惡行,其可惡之處究竟在哪里?難道在于使得人們喪失友情?在于隨友情一同逝去的那些本可以從朋友處獲得的微不足道的幫助?不是的!它的罪惡,在于使得雙方再也不能享受朋友情誼,使得彼此失去了對方的情感,以及這種情感本可以帶給雙方的極大的滿足感;還在于打破了人們內心的安寧,使得雙方愉快的交往無法繼續下去。這些情感,這種心境,這種交往,不僅是性情溫和心思細膩之人能體會,即使是凡夫俗子也會有同樣的感受;這些情感對于促進人們的幸福感來說極為重要,其重要性遠勝于幸福感帶給人們的些許好處。
愛的情感本身,對于每個感受愛的人來說,是相當令人愉悅的。愛的情感能夠舒緩情緒,慰藉心靈,似乎能夠給生命帶來活力,并且有助于促進人類身心健康;而且對于感受到這種愛的對象來說,因為體會到愛的存在而產生感恩和滿足之情,心情會更加愉悅;相愛之人互相關心,使得彼此幸福;他們相互同情,再加上相互關心,使得其他人都覺得與他們相處令人愉快。當我們看到這樣一個家庭,內心該有多么歡喜!整個家庭沉浸在相親相愛、彼此尊重的氛圍之中,父母和孩子之間相互為伴,沒有任何嫌隙,唯有孩子敬愛父母,父母寵愛孩子;一家人自由自在,充滿深情,相互逗趣,親愛友善,既不會因為利益之爭而致兄弟反目,也不會因為爭寵吃醋而令姐妹失和;良好的家庭氛圍令人感到寧靜、歡樂、和睦與舒心。相反,如果一個家庭極度不和諧,整日吵鬧不休,沖突不止,導致家庭成員之間相互敵視,各自為政;家庭成員個個圓滑狡詐,假意逢迎,相互猜忌的神色以及突然爆發的情感,無不使其內心深處熊熊燃燒的妒火暴露無遺。這種妒火,即使因為有同伴在場本該有所顧忌有所約束,卻依然一觸即發。一旦走進這樣的家庭,該是多么尷尬的事情啊!
那些和藹可親的情感,就算有時候被認為有些過分,也決不會令人覺得討厭。即便是友情和博愛的情感中存在弱點,也不乏令人愉悅的東西。過分溫柔的母親和過分遷就的父親,還有過度大方、太重情感的朋友,有時也可能因為性情軟弱而導致人們對其產生憐憫之心;但這種憐憫之中卻包含著愛意,除非極端粗俗和卑劣之人,否則絕不可能仇視或厭惡他們,更不會蔑視他們。即使我們責備他們過分溺愛,卻總是懷著關切之心、憐憫之意,不乏善意;慈悲為懷的人之所以最能引發我們的憐憫之心,就是因為他們軟弱無助。慈愛本身并沒有摻雜任何低級庸俗或令人不快的成分,我們之所以會為之感到惋惜,是因為它太過完美而不適合這個世界;因為世人根本不配獲得善待,也因為虛偽狡詐的背信棄義之徒以及曲意逢迎的忘恩負義之輩總是利用或者玩弄仁慈之人的善心,使得最不應該受苦的好人反而遭受百般痛苦和不安的折磨;而他們本不該受到這樣的對待。憎惡和憤恨則與仁慈完全相反。當一個人毫無節制地發泄那些令人厭惡的情感時,會讓所有人心生畏懼和極端厭惡;我們甚至會認為這類人簡直就是野獸,應該被驅逐出文明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