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庭訓格言全鑒
- (清)康熙撰 王翠菊 范英梅評注
- 758字
- 2020-07-21 15:36:00
志為心用 進德之基
訓曰:子曰:“志于道。”夫志者,心之用也。性無不善,故心無不正。而其用則有正、不正之分,此不可不察也。夫子以天縱之圣,猶必十五而志于學,蓋志為進德之基,昔圣昔賢,莫不發軔①乎此。志之所趨,無遠弗屆②;志之所向,無堅不入。志于道,則義理為之主,而物欲不能移,由是而據于德,而依于仁,而游于藝,自不失其先后之序、輕重之倫。本末兼該,內外交養,涵泳從容,不自知其入于圣賢之域矣。
【注釋】
①發軔:本義是拿掉支住車的木頭,使車啟行。多用來比喻事情的開始。
②屆:到達。
【譯文】
訓言說:孔子說:“立志于道。”志,就是人的心所用。人性都是善的,所以人心沒有不正的。然而,人心的運用卻有正與不正之分,這是必須明察的??鬃右陨咸熨x予他的圣人之德,尚且還必須在十五歲時有志于學,這是因為一個人的志向是增進其德行的基礎,古圣先賢都是從有志于學問做起的。人為心志所趨,無論距離多么遠都能夠到達;心志所要達到的目標,無論多么艱難都能克服。有志于道,那么義理就會成為心靈的主宰,再強烈的物欲也不能使它有所改變,因此據守道德,依據仁義,置身于禮、樂、射、御、書、數六種活動中,以不失其先后與輕重秩序。本末兼顧,內外交相增加涵養,深刻體會,從容鎮定,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已經進入圣賢的境界了。
【解讀】
人們常說,心里想什么,就會有什么。心之所想,不但決定著人的行動,也決定著人的善惡。因此,一個人能夠行正道,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也是與自己的心志分不開的。一心向善的人,心里所想的始終是善事,想著如何行善;而作惡的人則想的是怎樣做惡事。不同的用心,自然得到的結果就會有天壤之別。從這一方面來說,心志在人的道德提升方面實際上起了奠基之石的作用?;谶@個原因,我們應當從小就立大志,確立正確的方向和目標,然后再付諸行動,才有最后取得成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