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庭訓格言全鑒
- (清)康熙撰 王翠菊 范英梅評注
- 1149字
- 2020-07-21 15:35:58
進德修業 緣于讀書
訓曰: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笔ト艘簧辉谥緦W一言,又實能學而不厭,此圣人之所以為圣也。千古圣賢與我同類,人何為甘于自棄而不學?茍志于學,希賢希圣,孰能御之?是故志學乃作圣之第一義也。
訓曰:凡人進德修業,事事從讀書起。多讀書則嗜欲澹①,嗜欲澹則費用省,費用省則營求②少,營求少則立品高。讀書之法,以經為主。茍經術深邃③,然后觀史。觀史則能知人之賢愚,遇事得失,亦易明了。故凡事可論貴賤老少,惟讀書不問貴賤老少。讀書一卷,則有一卷之益;讀書一日,則有一日之益。此夫子所以發憤忘食,學如不及也。
【注釋】
①澹:本義為水波搖動貌,通“淡”,意思是淡薄。
②營求:尋求,謀求。
③深邃:精深。這里指經學功夫深厚。
【譯文】
訓言說: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致力于學問?!笔ト艘簧淖非笾辉谟谥緦W一說,又確實能夠做到廢寢忘食地學習,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這也就是圣人之所以能夠成為圣人的原因。千古圣賢與我一樣都是人類,作為人我為什么要甘愿自暴自棄而不能像圣人那樣學習呢?倘若立志鉆研學問,希望達到圣賢的境界,誰又能夠抵擋得住呢!因此,立志向學是成為圣人的第一要義。
訓言說:任何人要提高自己的道德、學識修養,都要從讀書開始。書讀多了,其嗜好和欲望就會淡??;嗜好與欲望淡薄了,就會節省許多不必要的費用;費用少了,則自己的謀求也會隨之減少;謀求少了而自己的品格也會相應提高。讀書的方法,多以經書為主。假如對經書的理解已經很深透,接下來就可以閱讀史書。閱讀史書能夠了解人的賢能與愚昧,遇到事情,就會明白其中的利弊得失。故而凡事都可以論及貴賤老少,只有讀書可以不論貴賤老少。讀一卷書,就會有一卷書的收獲;讀一天書,就會有一天的功效。這就是孔夫子之所以發憤忘食,學習好像總怕趕不上的原因。
【解讀】
無論是道德品行的提升,還是知識水平的積累,都離不開讀書。立志向學,發奮讀書學習是達到圣賢境界的唯一途徑。荀子說:“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碧拼笤娙硕鸥σ矎娬{:“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可見古人對讀書學習的重視。然而,在經濟改革大潮沖擊下的今天,人們所重視的往往是如何發展經濟,至于讀書學習,反而不被重視了。目前大學生就業難的現象,更使新的“讀書無用”論調滋生蔓延,深深地影響了廣大青少年的進取之心。尤其是在一些偏遠落后的地區,好多孩子十幾歲就外出打工或者做生意。還有一些人,雖然認識到讀書的重要,卻感嘆時過境遷,自己年已老大,空自把讀書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殊不知,讀書是公平的,誠如康熙所說,唯有它不分貴賤老少,只要用心去讀,就會有所收獲。所以,我們今天的人應當從康熙對學習的重視中得到啟發,多讀書、讀好書,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地豐富自己,進一步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和道德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