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媽媽的情緒,影響孩子的未來
- 陳世越 羅清軍
- 1722字
- 2020-07-17 13:49:49
設身處地,平復孩子情緒
面對孩子的情緒問題,很多父母也會馬上發生連鎖反應,和孩子一起陷入情緒的怪圈,無法正確地引導孩子。其實,這是完全錯誤的,因為當父母情緒波動,他們就無法以平靜的態度面對孩子,也就無法與孩子之間進行積極的交流和溝通。每當這時,父母如果歇斯底里,就會導致孩子的情緒更加失控。那么,父母要如何做,才能平復孩子的情緒呢?
最重要的在于,父母要設身處地為孩子著想,接納孩子的情緒。細心的媽媽會發現,當孩子產生情緒問題時,如果媽媽能夠接受孩子的情緒,則孩子的情緒很快就能恢復平靜。如果媽媽不能接受孩子的情緒,甚至以帶有負面作用的言辭刺激孩子,則孩子的情緒就會不斷醞釀和發酵,更加波動。因此作為父母,一定要設身處地為孩子著想,一定要積極地平復孩子的情緒,從而才能與孩子進行友好的溝通,也給予孩子更加快樂的成長家庭氛圍。
從心理學的角度而言,接納他人并不簡單容易,即使父母對孩子,也必須先做好心理準備工作,才能讓自己的價值最大化,也才能努力地傾聽孩子,用心地洞察孩子內心,真正打開孩子的心扉。所謂接納孩子的情緒,并不是有選擇性地面對孩子的情緒,而是要全盤納入對方的所有情緒和感受,與此同時,又要盡量避免自己被對方的情緒和感受所影響。置身于其中,了解孩子的情緒感受,而又跳脫出來,給予孩子的情緒感受以更好的建議和指導,這才是媽媽應該做到的。
很多媽媽對于教養孩子存在誤區,覺得只需要滿足孩子的基本生理需求即可,殊不知,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吃喝拉撒、衣食住行盡管很重要,卻不是全部的需求。對于逐漸長大的孩子而言,心理健康、情緒問題都是需要及時疏通的。遺憾的是,很多人都習慣于站在主觀的角度上看待他人,總是以自己的思想去揣度他人,總是用自己的價值觀念等評價和要求他人。這樣的做法是錯誤的,也是人際交往的誤區所在,作為媽媽,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更要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否則,媽媽與孩子的溝通和交往就會出現障礙,也會使得孩子的情緒面臨更大的波動。
暑假,媽媽帶著晨晨去農村奶奶家里玩。到了奶奶家里,晨晨很高興,忙著和鄰居小朋友爬高下低,玩得不亦樂乎。正當玩得高興時,晨晨突然緊張地跑過來,對媽媽說:“媽媽,那里有個大蟲子,看起來非常可怕。”媽媽不以為然地對晨晨說:“晨晨,你真是個膽小鬼,只是個蟲子而已,有什么可怕的。在農村,這種東西多得是。”晨晨突然委屈地哭起來,喊道:“就是很可怕,就是很可怕!”
媽媽被晨晨哭得莫名其妙,這時,在一旁的爸爸看出端倪,說:“晨晨,大蟲子的確很可怕,你能帶爸爸去看看嗎?”晨晨一邊哭一邊點點頭。看到蟲子,爸爸假裝做出害怕的樣子,對晨晨說:“晨晨,你說得很對,這個蟲子真的很可怕啊!這樣吧,爸爸勇敢一些,把這個蟲子踩死,好不好?你愿意和爸爸一起嗎?”在爸爸的鼓勵下,晨晨鼓起勇氣,在爸爸踩了蟲子一腳之后,他也狠狠地踩了蟲子一腳,口中還念念有詞:“可惡的蟲子,太可惡了。”就這樣,晨晨破涕為笑,又和小朋友們一起去玩了。
媽媽莫名其妙地問爸爸:“晨晨剛才怎么了?為何突然哭啦!”爸爸嗔怪道:“你啊,真是個粗心的媽媽。孩子說害怕,你非說孩子的不是,難道你小時候看到蟲子不害怕嗎?你要接納他的情緒,肯定他的恐懼,這樣才能幫助他戰勝恐懼啊。”媽媽當即夸贊爸爸:“哎呀,真是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啊!你怎么這么懂孩子了?”爸爸得意地笑笑:“孩子越來越大了,我當然要學習啦!”
在這個事例中,晨晨之所以哭,是因為媽媽沒有認可和接納他的情緒。媽媽只顧著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考慮問題,覺得蟲子不足掛齒,卻不知道對于年幼的孩子而言,蟲子就是非常可怕的。原本,晨晨就因為發現蟲子受到驚嚇,現在又被媽媽否定情緒,所以他才會非常懊惱,甚至委屈地哭起來。爸爸首先接納晨晨的情緒,接著又帶領晨晨一起把蟲子踩死,幫助晨晨戰勝了內心的恐懼,使得晨晨的情緒得以緩解。
在家庭教育中,媽媽與孩子相處更多,一定要了解孩子的情緒,幫助孩子更好地舒緩情緒。父母不要先入為主,從自身的角度去看孩子面對的困境和難題,而要從孩子的思維和視角出發,這樣才能及時接納和深入了解孩子的情緒。此外,當孩子陷入情緒波動之中,父母還要積極地對孩子表達愛,給予孩子安全感,這樣孩子才能更加堅持不懈地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