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喜歡打人
當孩子開始有了自我意識,知道了自己小拳頭的厲害后,于是就開始了打人這種攻擊性行為。其實,人生來就具有一種內在的攻擊傾向,比如孩子生氣、情緒發作時會扔玩具;想吃東西了,媽媽要是動作稍慢了,孩子就會一把推開媽媽的手。
孩子的攻擊性是常見現象,在成長的特定發展階段,有打人行為是可以理解的,只要父母恰當應對,打人行為就會消失。而且隨著生理、心理的發展,如果父母正確引導,孩子的攻擊傾向是能夠轉化為忍耐、堅毅等積極的品質的。不過,有些孩子的打人行為,會影響他們的正常社交,甚至無法繼續上學,這就是問題了。
瑞瑞5歲了,上幼兒園中班,媽媽發現她脾氣越來越大,只要不高興或者自己的要求沒有被滿足,就動手打人。老師常常跟媽媽反映,瑞瑞在幼兒園,行為比較隨意,大家一起正上著活動課,結果她卻任性地去推一下前面的小朋友。到了下課,便會跟小朋友搶玩具,只要是她喜歡的玩具,就一定要搶過來。如果對方力氣比較大,她趁對方不注意就打人或咬人。放學回家后,媽媽若問起來:“你為什么要打別的小朋友呢?”她總會滿臉不在乎地回答說:“我就是要打他。”媽媽聽了哭笑不得。平時孩子跟大人一起時也喜歡動手打人,媽媽當場批評了她,她也聽得懂,也承認錯誤。不過,過不了多久就會忘記了。
看見孩子喜歡打人,媽媽感到十分苦惱。
孩子喜歡打人,實際上是用這種攻擊性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愿望或感情,有些父母認為孩子小不懂事,長大了自然會改正。其實這樣的看法是有偏差的,需要正確對待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正確引導,才能讓孩子自然改掉這個壞習慣。
孩子為什么喜歡打人?
1.為了達到某個目的
孩子可能會通過攻擊行為達到某個目的,比如搶到玩具,發泄情緒。孩子知道通過攻擊會達到自己的目的,所以通過打人讓其他孩子聽從自己;通過打人可以贏得更多小朋友的跟從。如果孩子常常使用攻擊行為,時間長了就會形成一個壞習慣。
2.是一種模仿行為
孩子的一些行為來自對身邊環境的模仿和學習,比如父母經常打孩子,電視里的各種打斗暴力行為,這些都會成為孩子學習或模仿的行為。
3.為了吸引注意力
孩子的攻擊行為也是吸引他人注意力的一種方式,有的孩子之所以喜歡打人,那是因為他在平時生活中不會得到老師、同學,甚至父母的關心和注意。但是他需要這種受關注的感覺,所以通過打人來吸引人的注意力。
4.情緒發泄
孩子喜歡打人有可能是對挫折的發泄,當孩子做某件事情遭遇失敗的時候,他很生氣但無處發泄,便會通過打人、搶東西來平衡自己的心情。
5.爭強好斗的性格
有的孩子喜歡打人,可能性格中有爭強好斗的一面,當然這是比較少見的情況。大部分孩子喜歡打人其實跟其年齡以及認知水平有很大的關系。對攻擊性強的孩子,父母需要特別注意,因為這種性格需要正確引導,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逐漸改掉喜歡打人的壞習慣。
小貼士
1.冷靜對待孩子的打人行為
當孩子出現打人行為時,父母需要冷靜。假如孩子一打人,父母就表現得太緊張,對孩子的什么要求都答應,那孩子就會認為打人是有用的,這樣只會助長孩子的打人行為。而有的父母表現太過激動,這樣也會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記。
2.了解孩子打人的原因
父母應該了解孩子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會產生攻擊行為,為什么會產生攻擊行為,然后否定其攻擊性。比如孩子喜歡搶其他小朋友的玩具,那父母就應該要求孩子把玩具歸還給小朋友,并告訴孩子打人是錯誤的,以此減低孩子攻擊行為的內心動機。
3.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方式
父母可以以身作則,與長輩、鄰居、朋友保持友好的關系,告訴孩子人生來應該屬于群體,而群體需要協作而不是敵意。比如,要想讓其他小朋友喜歡自己,應該友好、團結,這樣才能贏得小朋友的青睞。
4.溫和而堅定地引導孩子
當孩子打人的時候,父母應該有正確的態度,溫和而堅定地引導孩子:打人是不對的,是不允許的。溫和地告訴孩子這些道理,反復具體地講,孩子就會知道打人是不對的,就會慢慢控制想要打人的心理。
5.提高孩子的自信
父母應該讓孩子知道一件事,除了打人,還有其他的表達方式,可以好好說話,或者用友好的行為,才可以解決問題。一旦孩子懂得這些道理,自然就不會再選擇用攻擊行為去交流。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慢慢成長,一旦發現孩子細微的進步,應及時表揚,讓孩子感受到愛,從而強大內心。
6.別讓孩子從攻擊行為中獲得好處
其實,孩子并不是故意通過打人來搶東西,而只是一種本能的自衛或是生理特征。一旦孩子從攻擊行為中獲得利益,比如得到自己想要的玩具,那他就可能把打人和獲得玩具聯系起來,也就越來越喜歡用攻擊行為來與其他小朋友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