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創立了儒家學派,并從此確立了儒學的顯學地位。孔子去世后的百余年間,諸侯群雄紛紛并立,各諸侯國的國君喜好各不相同,對各家各派的學說取舍標準也是各異,從而出現了盛極一時的“百家爭鳴”的輝煌局面。在這種情形下,儒學因其主張王道、仁政,反對諸侯間的兼并戰爭,反對霸道,顯得“不合時宜”,因此呈現出漸趨衰微的態勢。

在天下異說紛紜、儒學衰微之際,孟子、荀子相繼而出,二人以繼承儒家道統,弘揚儒學精神為己任,勤奮求索,力排眾議,各自對儒學復興做出了不朽的貢獻,也對中國文化的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其中,荀子更是成為孔門儒家學派的一位“青出于藍”的英儒和俊士,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荀子(約前307—前213),名況,字卿,又稱荀卿、孫卿,戰國時趙國人,是戰國末葉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他與孔子、孟子一起被稱為先秦儒學最重要的三個人物。其弟子甚眾,著名的有韓非、李斯、浮丘伯等。

荀子所處的時代,正當楚、燕、韓、趙、魏、齊、秦七國爭雄最激烈的時代,是我國封建社會逐步趨向深化進而進入高級階段急遽變革的動蕩時代。當時的荀子,十五歲便游學于齊,在稷下留居了較長時間。齊威王、齊宣王當政時期,招賢納士,學者云集,是齊國最繁榮的時期,儒、道、法、陰陽、五行等重要學術流派的著名學者都曾匯聚于此。他們在此討論學術問題,或各自著書立說,或為齊王提供治國安邦的建議,其中有七十多人被尊為齊國的“上大夫”。齊湣王末年,稷下學宮開始衰落,學者們紛紛離去,荀子這時也離開齊國來到楚國。到齊襄王時,稷下又再度興盛,荀子等一批學者又返回稷下,成為了齊國最有名望的學者。荀子也曾經向秦昭王和趙孝成王推薦他的政治主張,但都沒有被采納。后來在楚國為官,春申君死被免官。以后一直著書立說,教學授徒,直至去世。

荀子一生不僅以好學聞名于世,而且以善于勸人為學,善為人師而名垂史冊。他在長期的刻苦研究中,總結出了豐富的治學經驗,這些經驗如今保留在他的鴻篇巨著《荀子》一書中。

《荀子》全書共分三十二篇,大部分為荀子親筆所寫,少部分為他的弟子記錄整理。這部著作綜合了戰國道家、墨家、名家、法家諸家的思想成分,對儒學做出了創造性的發展,其中特別重要的是荀子關于宇宙自然、人性、禮制、名實關系的學說,這一學說構成了荀子整個思想體系的基礎。《荀子》是戰國末期儒家思想的代表著作,反映出這一時期儒家學說的特點。

荀子是戰國時期杰出的進步思想家,這突出地表現在他對宇宙自然所持的觀點方面。先秦時期的哲學領域,儒家將“天”視作有意志、有精神的宇宙萬物的主宰者,而人的命運由上天決定。孔子和孟子所持的觀點相同,都贊同“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荀子在對這種“天人合一”的唯心主義“天命論”進行尖銳批判的基礎上,吸收了道家天道自然的宇宙觀,但同時摒棄了老、莊消極無為的思想,大膽地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天論》)的唯物主義自然觀。在荀子看來,天是無意志、無目的的自然界,有其自身的運行規律,并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社會的治亂和國家的興亡與天沒有關系,是由政治造成的。所以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號,他指出,人們只要充分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地去認識和掌握自然規律,就可以改造并很好地利用自然界。荀子的這種“人定勝天”的光輝命題在我國思想史上無疑具有劃時代的革命意義。

荀子關于人性的思想學說,可以說是他思想中最具特色的部分。這一學說構成了《荀子》整個思想體系的基礎。孔子講“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但未肯定人性的善惡;孟子主張“人性善’;荀子則以“人性惡”的觀點而聞名。在荀子看來,人生來就有好欲、逐利的本性,而從根本上來說,這種本性與儒家的辭讓、忠信、禮義等善的價值觀是對立的。人倘若順從自己的天性,社會就會陷入混亂的局面,因此,他認為人性非但不善,而且根本就是惡的,換句話說,人性本身是不能產生美和善的,美和善只能產生于后天的“偽”,這里的“偽”,即指人類后天的教化和努力,其核心內容就是我們接下來要重點闡釋的禮制。

禮制是《荀子》思想中的又一個重要方面。荀子認為,所謂禮制,即上下、尊卑、貴賤有序的社會制度。在他看來,正因為人生而有欲,所以一旦欲望得不到滿足,人們就會去追逐,就會產生爭奪和混亂,這時就需要用禮制來規范人們的行為,轎正人們的天性,使其能夠符合禮義的要求,進而達到社會的穩定。就對禮制的理解而言,孔子、孟子、荀子這三位儒學大師的側重點可以說各有不同。孔子的重點是說明禮樂的本意,孟子則著重說明禮樂的源頭,而荀子重點說明禮制,將側重點放在闡明禮樂制度的實效上。實效即指要樹立起有序的人文世界,令自然世界的天地、自然的人性都得以條理化。荀子指出“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王制》),也就是說自然世界的天地被人文世界的君子所主宰。

名實關系是荀子所處時期思想界的重要論題。荀子創作了著名的《正名》篇,將名分為“刑名”“爵名”“文名”和“散名”,回答了需要命名的原因和相應的依據,以及制名的樞要等問題。在荀子看來,之所以需要命名,原因在于借制名來指實,就可以明貴賤、別同異。制定不同名稱的依據來自于“天官”,即人天生具有的感官。人天生的感官具有共同的生理基礎,對相同事物的感覺相同,因此以“名”大致地模擬事物就可以通曉。因為人的感官和心靈對不同的事物會有不同的感知,因此就有了不同的“名”。他認為“名”來自人們在感官和心靈對事物的共同感知基礎上的約定俗成。雖然名的制定并非非此不可,但是一旦約定俗成,名與實的關系確定,則不可隨意變亂。在本篇,荀子對當時思想界流行的探討形名關系的若干觀點進行了分類批評,主張“名定而實辨”,而“用名以亂名”“用實以亂名”“用名以亂實”均非“名定而實辨”。

另外,《荀子》篇中絕大多數是說理散文。其說理清晰,論辯透辟,嚴謹周詳,不僅單篇行文獨立成篇,層層論述,首尾一貫,并且全書各章相互照應,邏輯嚴密;常用譬喻陳說事理,使深奧的理論淺顯易懂;還善用大量排比句法,或者使用韻語來描寫、抒情,讀起來朗朗上□,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這些對后代散文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總之,《荀子》一書內容豐富,涉及社會生活中的多個方面,并且思想精湛、蹊徑獨辟。荀子既師法有源,又不抱殘守缺,反映了荀子的思想體系和特點,無論對我們了解、研究先秦諸子思想,還是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為人處世和立業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因此,《荀子》值得我們仔細閱讀。

《荀子全鑒》(典藏誦讀版)是《荀子》選譯本,萃取了整本書最精彩的篇章,以原典、注釋和譯文三個部分展現,力求以精準通俗的語言去接近《荀子》,便于您更好地品讀國學精萃,感知先賢智慧。衷心希望本書能成為您全方位感受和理解《荀子》這部傳世名作的良師益友!

同時,本書將紙質圖書和配樂誦讀音頻完美結合,以二維碼的方式在內文和封面等相應位置呈現,讀者掃一掃即可欣賞、誦讀經典片段。誦讀音頻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專業播音員,以及中國傳媒大學等知名高校播音系教師構成的實力精英團隊錄制完成,朗讀中融進了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聲音感染力極強。

衷心希望本書能成為您全方位感受和理解《荀子》這部傳世名作的良師益友!

解譯者

2019年5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离岛区| 南岸区| 十堰市| 万年县| 沁源县| 东平县| 黄龙县| 麻阳| 灵寿县| 郯城县| 若尔盖县| 天峻县| 皮山县| 柏乡县| 镇远县| 通化县| 武清区| 剑川县| 长宁县| 达孜县| 昆明市| 衡南县| 含山县| 论坛| 永泰县| 临夏县| 宁远县| 南康市| 清河县| 天津市| 黄平县| 柳林县| 开远市| 潍坊市| 珠海市| 筠连县| 灵武市| 稷山县| 蒙山县| 历史| 湖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