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需要堅強和韌性
——《傳習錄》
當遭遇失敗或者挫折時,我們應該有一種什么樣的心態呢?對于這個問題,王陽明給了我們答案。
王陽明說:“凡‘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者,皆所以致其良知也。”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勞其筋骨,餓其體膚,這是孟子的話,指的是人生道路上的種種坎坷,當然也包括了失敗。王陽明引用孟子描寫人生坎坷的話,是為了說明人生的一切坎坷都是為了致良知,也就是讓自己得到完善。由此可見,王陽明對于失敗的真實看法是:雖不足喜,但也不必憂,可以把失敗當成是自我完善的一個機會,從失敗中亦能得到一些收獲。
王陽明說得不錯。成功也好,失敗也好,個人總是無法掌控的。個人能做到的,就只有看淡成敗??吹顺蓴?,因成敗而帶來的心靈糾葛也就會煙消云散了。那么如何看淡成敗呢?在這一點上,我們不妨試著以對待四季的態度來對待成敗。
自古至今,凡成大事者都經歷了一番苦痛掙扎。人生需要磨煉,只有經歷過了才能真正懂得,才能真正成長,對王陽明來說,這些也都不例外。弘治末年的時候,王陽明在山中修行后復出,繼續走在仕途之路上。他選擇做了山東鄉試的主考官、兵部武選清吏司主事等職位。也就是在這期間,他開始了自己講學收徒的生涯,弘揚自己“必為圣賢”的志向,并勸那些沉溺于辭章之中的莘莘學子,學習圣賢精神,并致力于“身心之學”。

“身心之學”其實就是一門讓人內心變得強大的學問,當然它也是一種以理想為自己立法的學問,這門學問可以讓人們建立生命意義,讓命運把握在自己的手中。王陽明12歲時立志做圣賢之人,到悟道復出已經年至三十有余。這一路走來可以說是曲曲折折,從最初的沉溺于俠客之行,而后沉溺于騎射之中,接下來在科舉之時沉溺于辭章,步入仕途卻沉溺于神仙的修行之中以致辭官歸隱,最后又一次沉溺于佛學之中。其心路歷程真可謂是豐富多彩,難以盡述。
二十幾年的歷程,王陽明所走的圣賢之路著實屬于摸著石頭過河,從來沒有人告訴他該怎么走,該怎么學,甚至也沒有人告訴他這條圣賢之路到底走到哪里才算是到了盡頭,但是王陽明就是這么執著地堅持著。就如同朱熹學說中的格物之學,今天格這個,明天格那個,卻不知道到底要格到何時才算是終點。想想現實生活之中那些追逐夢想的人,為了完成心中的夢想,不也是今天做這個,明天做那個。世界上的成功沒有是一帆風順的,也不會有人告訴你該如何走向成功,所謂的成功是經歷了無數次失敗之后才能獲得的。
王陽明為了實現自己立下的宏偉大志,一路這樣艱辛地走來,將自己弄得身心疲憊。也就是這個時候他對朱熹的學說產生了懷疑,后來他棄官歸隱,在洞中修道歸來,才對圣賢之路有了一些非常明確的想法、做法。
成功的機會總會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就在王陽明迷茫之際,他遇到了湛若水。說起湛若水不得不提陸九淵,陸九淵乃是心學的創始人,早在他十幾歲的時候就開始思考宇宙與人生這樣的大問題了。某一日,他在古書之中看到將宇宙解釋為“四方上下日宇,往古來今日宙”,隨即恍然大悟道:“宇宙內事,乃吾內事;吾分內事,乃宇宙分內事?!彪S后寫下一句話:“宇宙便是我心,我心便是宇宙?!币驗槲业男呐c宇宙乃本同一,所以陸九淵提出了“心即理”的學說。他認為,一個人就算是沒有讀過很多書,就算是不去格物,只要將蒙蔽本心的那些物欲清掃干凈,就算是一個字也不認識,在天地之間也可以堂堂正正地做人。
陸九淵的心學對于彷徨之中的王陽明來說,簡直就是久旱逢甘露,讓他更加堅定了圣賢之路,也讓他的心看到了光明,這為他后來的尋夢之路打下了基礎。有人說,誰愿意自己的人生之路上充滿坎坷,如果一切都是風平浪靜那不是很好嗎?干嗎要經歷那么多的風風雨雨。但是人想要成長,不經歷風雨怎么能夠真正懂得呢?
磨煉對于一個人來說那是一筆永遠都無法被拿走的財富,青春可以逝去,容顏可以老去,但是經歷的磨煉卻永遠都在那里,那些磨煉就像是人生中的一座座豐碑,當你走過去了,當你站在高高的山巔,你才會發現那些磨煉在人生的道路上散發著最美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