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黎族藝術中太陽崇拜文化意象研究
- 王士立
- 3036字
- 2020-07-24 18:38:51
三、黎族三個村落實地調查
位于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滿鄉的初保村(圖1-7),是我國保留最完整、最美麗、最獨特的黎族民居群。初保村地處五指山西麓的毛陽鎮牙合村委會,是中國唯一保存古老原貌特色的黎族村落,也是黎族生活、文化變遷的一個縮影。初保村共有五十多戶人家,依山而建,村前有潺潺流水和層層梯田,全村三百多人全部住在極富黎族特色的干欄式樓房(俗稱“吊腳樓”)里,是區別于海南其他黎族船型屋的一個特例。從初保村的傳統民居中,可以發現這些茅草屋的發展,從早期船型屋到中期的金字型屋到現在的吊腳樓的演變過程。由于村里茅草屋種類齊全,因此,也被認為是黎族傳統民居的博物館。
水滿鄉初保村坐落在五指山腳下,位于五指山市東北部,距五指山市區34公里,距海榆中線路8公里。“水滿”在黎語中的含義是“非常古老、至高無上”,水滿鄉是海南島海拔最高的鄉鎮,初保村就是坐落在群山之中。
初保村依山而建,村前有一條溪流,對面山上有層層梯田(圖1-8)。一進到村口就有一塊刻著“黎家第一村—初保村”的石頭擺放在村口。1960年政府將附近分散居住的黎族民眾,集中組成初保村,但是村民基本是來自山上的同姓同宗兄弟。
初保村建村五十多年來,村里的黎族老人們大部分還保留著黎族人傳統的生活習俗,村里還保留了大量的干欄式建筑(吊腳樓)。整個村莊房屋順應山勢而建,自上而下呈階梯狀分布約10行茅草屋。初保村保存的茅草屋記錄著黎族傳統民居從“船型屋”向“金字型屋”演變的軌跡。村里的建筑因地制宜、多為懸空的干欄式建筑(又稱吊腳樓)。吊腳樓分為上下兩層,上層住人,下層以竹板或木板為底板與地面隔開,下層主要用來關養雞鴨、豬等牲畜或堆放柴火。房屋頂部由干草覆蓋,四周由木板或竹籬笆墻圍成,內設一間廚房,有灶火塘,供做飯之用。有的家門口還有個竹籬笆陽臺,供人歇息、晾曬什物或小孩玩耍。遠古時期我國南部地區大都是干欄式樓房,至今中國南方少數民族如壯族、傣族、侗族仍居住這種干欄式建筑的房屋。初保村以“黎族干欄建筑生態自然村”為名,在2006年被列入《海南省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圖1-7 初保村遠景圖

圖1-8 初保村山蘭稻梯田
初保村沿山坡而建,四周有茂密的林木。村前牙合河,村子不遠有牙胡梯田。初保村的黎族傳統文化一直都保存較好。村民有許多人織造黎錦,村子所在的水滿鄉也是黎錦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較多的地方。這里的婦女用雙手創造出一件件精美的黎錦。在初保村里“龍閏”、對山歌等民間傳統習俗都還存在。圖1-9~圖1-28所示為初保村調查拍攝圖片。

圖1-9 初保村村口茅草屋

圖1-10初保村入口

圖1-11初保村建筑

圖1-12 初保村建筑

圖1-13 初保村建筑

圖1-14 初保村干欄式建筑

圖1-15 初保村干欄式建筑

圖1-16 初保村中心處干欄式建筑

圖1-17 初保村干欄式建筑走廊

圖1-18 初保村外圍處茅草屋

圖1-19 初保村外圍處茅草屋

圖1-20 初保村階梯狀建筑分布(局部)

圖1-21 干欄式建筑木板圍墻

圖1-22 村口牙合河和簡易竹橋

圖1-23 磨刀工具

圖1-24 打稻器

圖1-25 木舂

圖1-26 木舂和蒸酒器

圖1-27 木舂

圖1-28 杵臼
位于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縣王下鄉的洪水村(圖1-29),是海南目前保存最完好的黎族船型茅草屋村落,現保留有153間船型茅草屋。洪水村的船型茅草屋既保留古代黎族住宅的營造技藝,又融合了漢族傳統的建筑藝術,是迄今為止海南保存最完整的“金字型”茅草屋部落,堪稱黎族文化的活化石。黎族茅草屋冬暖夏涼,是黎族人民傳統智慧的結晶。茅草屋建筑屬于傳統竹木結構建筑,形似覆舟,故稱為“船型屋”。洪水村船型屋茅草屋部落以其獨特的原始風貌,濃厚的人文氣息,向世人展示了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原始生態景象。改造的茅草屋15間,已被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堪稱黎族文化的活化石。洪水村已被昌江縣委、縣政府規劃為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景點。

圖1-29 洪水村遠景圖
昌江黎族自治縣王下鄉處于雅加大嶺和黎母嶺群山環抱中,身處霸王嶺腹地,素有“海南小西藏”之稱。境內四周環山,河流縱橫,林海莽莽,可謂是昌江天然的綠色生態屏障。境內森林覆蓋率達99%,自然環境優越,被稱為“昌江肺腑”。

圖1-30 洪水村全貌
原始的茅草屋一般壽命為十年左右,到了第三年左右,茅草材料就會霉爛,逢大雨還會漏雨,所以需要經常修補。茅草房最大的特點是通風透氣性極好,冬暖夏涼,其最大的缺點是不能防火,畢竟是天然的材料。洪水村的茅草屋筑造方法是最原始的,茅草房是用竹竿和茅草建成,屋頂較低,如圖1-30所示。現在看到的茅草房都已經過改造,屋頂增高;土墻使用茅草和泥土混合構筑;門窗使用木頭或者水泥條,在窗內或者外面再掛一塊用竹子編的正方形席子,席子上部綁在窗框上,開窗的時候用一根棍子撐開,就像古裝戲里面的窗一樣。屋頂則用事先編好的草排(用竹子或者樹枝或者山藤之類的夾成一排排),然后從周邊到屋頂的順序蓋好,屋頂上竹竿與竹竿之間都是用麻繩或藤條捆綁,茅草片的固定也采用麻繩和藤條來固定,非常結實(圖1-31)。茅草屋屋頂都要用一個防風網罩在屋頂上,這樣刮起風來也不易被掀走。黎族人民在生產與生活實踐中不斷地改進茅草屋、改進茅草材料的材質,譬如:采用質地優良的闊葉草,將其編織起來,這樣能增強抗臺風性能,經過防腐防蟲處理后,這種茅草的使用壽命至少都能達到6~8年。對茅草材料的改進,也延長了茅草屋的壽命。在建造茅草屋的時候,人們也會充分考慮原始茅草屋存在的一些問題,從而有效地避免。[10]

圖1-31 洪水村中心茅草屋
洪水村的茅草屋呈“金”字形,非常原始、自然,每間都是精美的藝術品。茅草屋作為人類文明的瑰寶,需要當地政府與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保護好這片文化遺產。圖1-32~圖1-37所示為洪水村調查拍攝圖片。

圖1-32 屋頂內部構造(局部)

圖1-33 金字型茅草屋

圖1-34 金字型茅草屋

圖1-35 洪水村外圍景觀和建筑

圖1-36 洪水村外圍景觀和建筑

圖1-37 茅草屋和生產生活用具
白查村位于海南省東方市江邊鄉,四面環山,生態環境優美(圖1-38)。“白查”在黎族美孚方言中叫“別岔”,黎語“別”是有水的爛泥田,“岔”是厚樹皮。村子早年有一片爛泥田,田邊長著很多厚樹皮的樹木,故村子按照黎語音譯為“白查”。
相傳,黎族祖先乘木舟登上海南島時,由于沒有棲身之地,就將木船倒過來居住。為了紀念祖先,黎族后人就模仿船型,建起了茅草屋。船型屋用泥巴拌稻草為墻,用茅草蓋頂,厚厚長長的茅草一直延伸地面,猶如一艘倒扣的船,故稱為“船型屋”(圖1-39、圖1-40)。

圖1-38 白查村遠景圖

圖1-39 白查村船型茅草屋

圖1-40 谷倉
白查村的船型屋門向兩端敞開,屋內的泥土地面堅實平整。屋子正中間立三根高大的柱子,黎語叫作“戈額”,“戈額”象征男人,“戈定”象征女人,即一個家庭是由男人和女人組成。村內還有一種小房子叫“隆閨”,是黎家女孩長大成人后,獨居的“閨房”,是黎家男女談情說愛的場所,一般建在村頭村尾僻靜處,或者緊挨著父母住房搭建。
白查船型屋古村落原住有71戶350多人,20世紀90年代民房改造而整村搬遷至新村,對古村落進行修繕,現全村共81間船型屋和8間谷倉保存完好。白查船型屋是千百年來黎族文化的縮影和見證,是中華傳統民居文化的一朵奇葩,被人們稱之為“黎族的最后精神家園”。2008年6月,“黎族船型屋營造技藝”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保護名錄;2013年7月,白查船型屋村落被命名為“中國傳統古村落”;2015年11月白查船型屋被列為海南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圖1-41 白查村三石灶
圖1-41~圖1-50所示為白查村調查拍攝圖片。

圖1-42 白查村村落

圖1-43 船型茅草屋屋頂構造

圖1-44 船型茅草屋

圖1-45 制作紡織工具的黎族阿公

圖1-46 生活用品

圖1-47 黎族原始制陶陶罐

圖1-48 驅鬼符

圖1-49 炊具

圖1-50 三石灶和生活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