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從古百越到黎族太陽崇拜文化

在先秦古籍中,對于東南地區的土著部落,常統稱之為“越”。黎族保留了古百越民族諸多的文化特征,還有一個重要的文化現象就是太陽崇拜,反映了黎族先民早期的原始宗教信仰。生活在海南島的黎族先民因生產力不發達,對自然界、四季更替和天體的運動,都認為是神秘的力量在操縱,于是對日、月都充滿著敬畏與懼怕,而衍生出對自然力量的原始崇拜。其中太陽是原始宗教信仰中一個最重要的內容,太陽崇拜是人類認識史的初始階段。例如,河姆渡文化的“雙鳥負日”圖案,良渚文化的陽鳥—太陽神等,都是中國古代太陽崇拜的具體表現。

《山海經》中記載,中國的太陽崇拜起源于山東東部沿海的日照一帶。從出土文物及民俗看,整條珠江流域大多有太陽崇拜文化,特別是古駱越地為最,民間有祭天習俗,有郊祭和出土的銅鼓太陽紋飾為實物代表。《禮記·郊特牲》“郊之祭也,迎長日之至也,大報天而主日也。”郊祀即祭天,祭天的天神中最尊貴最具代表性的是日神。學者楊希枚認為,中國“自傳說時代以來,歷商周至兩漢時代,不僅存在太陽崇拜之俗,而且太陽崇拜應是較祖先崇拜更為重要的宗教信仰”。[2]學者何新在《諸神的起源》中認為:日神信仰雖然在商周以后逐漸沉沒于較后起的對天神、地示、人鬼多神系統的信仰中了,但是其痕跡和遺俗,同東、西方(包括美洲在內)各大文明區同樣,卻仍然比比皆是。何新認為所謂“華族”,就是崇拜太陽和光明的民族。東亞海洋文化圈其實是一個太陽崇拜文化圈。這種詮釋更符合“文化”作為一種光芒普照的思想,是人類用以治理世界有力武器的理念。以太陽崇拜為特征的海洋文化是營造中華各民族共同精神家園的重要武器,也是東亞海洋文化圈的共同特征。[3]

中國臺灣學者凌純聲在《中國邊疆民族與環太平洋文化》書中提出海南黎族原屬“百越”分支,與現今云南一帶苗族屬同系的越濮(或越僚)民族,又稱之為印度尼西安族或原馬來族,由于受到東南亞區域土著文化的傳播影響,至今還保留有許多印度尼西安文化特征(東南亞海洋文化)。百越先民以卉服織貝(樹皮布衣)、鑿齒、斷發文身、珠貝裝飾、善操舟楫等為特有的生活習俗和文化特征,在考古學上表現為樹皮石拍、有段石錛、幾何印紋陶、貝類裝飾品、獨木舟(邊架艇)等遺物的出土,在民族學上表現為鑿齒、斷發、文身、駕獨木舟、干欄建筑等風俗沿襲。[4]這些正是海南黎族現今保留的海洋文化(太陽崇拜文化)特征。在語言學方面張光直的研究也證實了上述結論。張光直提出“漢藏—南島文化叢”的觀點,漢藏語系與南島語系的語言源自一個原始母語。現今中國南方生活的仡佬、水、侗、黎、苗、壯等族,是保存自己先祖的文化傳統。由于海南島獨特的地理環境,黎族所保存的古文化也是較多的。[5]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汉市| 于都县| 通化县| 芷江| 安阳县| 潜山县| 乐山市| 天门市| 乌拉特前旗| 秭归县| 界首市| 贵南县| 怀集县| 通江县| 广南县| 卓资县| 锦州市| 托克逊县| 峡江县| 望江县| 庐江县| 陇西县| 永顺县| 榆林市| 平利县| 元氏县| 新宁县| 洮南市| 迁西县| 徐闻县| 淮北市| 镇赉县| 和龙市| 阿勒泰市| 浮梁县| 类乌齐县| 仪陇县| 石台县| 阿合奇县| 沁水县| 汉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