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兩河流域服飾
兩河流域文明也被稱作美索不達米亞文明(Mesopotamia)。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是古希臘對兩河流域的稱謂,意為“(兩條)河流之間的地方”。這兩條河指的是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兩河之間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產生和發展的古文明稱為兩河文明或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它大體位于現今的伊拉克,其存在時間從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200年,是人類最早的文明。由于這兩條河流每年的泛濫,所以下游土壤肥沃,富含有機物和礦物質,但同時該地區氣候干旱缺水,因此當地人公元前6000年就開始運用灌溉技術。灌溉為當地帶來了大規模的人力協作和農業豐產。經過數千年的演化,美索不達米亞地區于公元前2900年左右逐漸出現了成熟的文字,同時周邊眾多城市興起,逐漸形成了最初的農業社會體系(圖1-5)。

圖1-5 古代兩河流域
由于美索不達米亞地處平原且周圍缺少天然屏障,所以在幾千年的歷史中有多個民族在此經歷了交匯、入侵、融合的過程。比如蘇美爾人、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亞述人、埃蘭人、喀西特人、胡里特人、迦勒底人等。這些民族先后進入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地區,先經歷了史前的歐貝德、早期的烏魯克、蘇美爾和阿卡德時代、古提王朝,新蘇美爾時期的拉格什第二王朝,烏魯克和烏爾第三王朝,后來又建立起先進的古巴比倫和龐大的亞述帝國。迦勒底人建立的新巴比倫將美索不達米亞古文明推向鼎盛時期,但隨著波斯人和希臘人的先后崛起和征服,已經輝煌了幾千年的文字和城市逐步消逝。直到19世紀中期,伴隨考古發掘的開始和亞述學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實物相繼出土。同時,楔形文字逐漸被破解,塵封了18個世紀的美索不達米亞古文明才慢慢呈現在當今世人面前。
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各個民族是受到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肥沃土壤滋潤的民族。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基本由沙漠、山巒和大海環繞而成,其西邊是敘利亞沙漠,北部是土耳其的托羅斯山脈,東部是伊朗的扎格羅斯山脈,南邊瀕臨波斯灣。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分別發源于敘利亞東部和土耳其北部的山脈和高地,隨后幾乎平行地向南流入波斯灣,沿兩岸形成的沖積平原就是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以今天的巴格達為界,可將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分為南北兩部分,即北部的亞述和南部的巴比倫尼亞。劃為亞述的北部地形為高地,自然資源和降雨相對豐富。以這里為中心,在公元前1600年產生了名為亞述的軍事帝國。而劃為南方的巴比倫尼亞地形為低地,缺乏石頭、木材、金屬之類的材料。此地年降雨量不足200毫米,當地人們通過灌溉進行農業生產,豐收的農產品使城市得以發展。此地區于公元前3500年左右形成了蘇美爾文明,其中包括初期的烏魯克城市文明、早王朝時期和阿卡德帝國。到了公元前2000年左右,蘇美爾文明一度衰落,南方后來興起的巴比倫繼承了蘇美爾的文明,并成為該地區的中心城市。因為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地理特點,石材非常缺乏,因此現存能在石雕上看到的服飾方面的資料遠比古希臘時期少得多。
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社會中以發達的畜牧、農業著稱。因此食品、服飾品、家畜等在當時都屬于貴重財產,這些東西的所有權由以男人為主的男權社會來掌握和控制。女性從屬于男性的社會地位因而逐漸清晰,女人的容貌越來越成為體現女性價值的重要條件和標準。
這個地區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現毛織物的地區。公元前2000年左右,地中海諸國間的貿易交流也是從毛織物的買賣開始的。隨著貿易交流的發展,從埃及傳入的麻、從印度傳入的棉、從絲綢之路傳入的中國絲綢,都豐富了歐洲的服飾材料。
一、蘇美爾服飾

圖1-6 蘇美爾初期壁畫(公元前2600年左右)
蘇美爾文明是目前發現于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中最早的文明,是當今人類早期產生的文明之一。蘇美爾文明主要位于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南部。蘇美爾文明的開端可以追溯至距今6000年前,在距今約4000年前結束,被閃族人建立的巴比倫所代替。蘇美爾人服裝的最大特點就是男女同制同形。“卡吾拉凱斯”(Kaunakes)是古代蘇美爾人所穿的一種典型服裝(圖1-6)。當時,蘇美爾人用一種被稱為卡吾拉凱斯的衣料制成腰衣纏繞身體,或纏一周,或纏幾周,由腰部垂下掩飾臀部。因此,這種服飾就使用這種衣料的名字來命名,都叫卡吾拉凱斯。這種特殊的衣料今天已無實物可考,只能從考古出土的雕刻中分析大致結構。這種服飾上有非常明顯的“流蘇”樣的裝飾,目前史學界對這種流蘇結構的分析存在分歧。有的觀點認為這種流蘇結構是在毛織物或皮革的表面固定上呈束狀的毛線;有的觀點則認為這種衣料是一種類似于仿羊皮(毛)外觀的布料;也有的觀點認為那些流蘇狀的裝飾就是羊皮上的毛。如圖1-7所示,這種明顯的穗狀裝飾就是蘇美爾服飾顯著的特征。這種帶流蘇的裹身圓式裙衣的款式也有所不同,有的下垂至小腿并在后背左側相交,用幾個扣結固定。另外,裙衣上的穗狀垂片也長短不一,有的又寬又長,有的則很窄。這種衣飾對后世時裝中的“流蘇式”裝飾有一定影響。

圖1-7 在馬里的伊什塔爾神廟出土的石像(公元前2600年左右)
蘇美爾的男子服裝最常見的式樣是腰布形式的服裝。這種腰布式服裝基本是用三角形織物繞身包纏,在腰間扎緊并在身體上形成參差不齊、錯落相間的層次。這種纏腰布式樣的服飾被稱為羅印·克羅斯(Loin Cloth)。而蘇美爾時期的羅印·克羅斯大多使用特殊的卡吾拉凱斯衣料來制作。蘇美爾的女子服飾也多用卡吾拉凱斯衣料來制作,款式與男性服飾大體相同,一般以帶袖的長款全身衣為主,面料多為亞麻和羊毛。這種女性服飾也可視作為一種裙裝,名為“羅布”(Robe)。從蘇薩出土的公元前4000年的亞麻碎布分析,當時的紡織水平甚至超過了現代技術。
二、巴比倫服飾
古巴比倫位于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大致在當今的伊拉克共和國版圖內。在距今5000年前左右,這里的人們建立了國家,到公元前18世紀這里出現了古巴比倫王國。古巴比倫王國也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這個平原上出現了西方世界上第一個城市,頒布了第一部法典,同時也出現了最早的史詩、神話、藥典、農人歷書等,是西方文明的搖籃。目前,在兩河流域發現的最早的古文明距今已有6000多年。雖然古巴比倫文明現已消失,但其在很多方面的影響(尤其宗教方面)很多還留存至今。
這個時期的男子服飾與蘇美爾人的卡吾拉凱斯不同,古巴比倫人的服裝是用一種邊緣鑲有裝飾的長方形布來包裹纏繞身體。這種服飾的穿著方式是先將長方形的布在身體上纏繞包裹,再將布包裹住左肩并垂下,右肩則裸露在外面(圖1-8)。這個時期的男子還經常使用頭巾或者一種鑲有毛皮邊緣的卷邊帽子。女子的服飾則是穿著帶有卡吾拉凱斯的裝飾長袍,也是與男人一樣幾乎露出右肩的穿著方式。

圖1-8 巴比倫的卡吾拉凱斯
公元前1792年,巴比倫尼亞成為巴比倫第一王朝的首都。這個時期的男子服飾最常見的形式是將帶有邊緣裝飾的卡吾拉凱斯成螺旋狀纏繞在身體上。另外,男子還經常用帶有卡吾拉凱斯裝飾的卷衣搭在肩膀上來使用,脖子上還經常用金屬制的頸飾來加以裝飾。女子的服飾在巴比倫后期,基本上為身長較長的丘尼克(Tunic)和披肩。丘尼克的袖子非常合體,將胳膊的肘部以上部分完全包裹住,衣服的下擺上有卡吾拉凱斯裝飾的荷葉邊,上半身會使用非常大的披肩纏繞在腰上并用腰帶固定。
三、亞述服飾
亞述(Assyria)也是興起于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國家。公元前8世紀末,亞述逐步強大,先后征服了小亞細亞東部、敘利亞、腓尼基、巴勒斯坦、瑪代王國、巴比倫尼亞、埃蘭和古埃及等地,設都于尼尼微(今伊拉克摩蘇爾附近)。亞述人在兩河流域古代歷史上頻繁活動的時間前后約有2000年,后來亞述人失去了霸主地位,不再有獨立的國家了。在兩河文明的幾千年歷史上,亞述可以說是歷史延續最完整的國家。歷史學家掌握有從大約公元前2000年開始到前605年連續的亞述國王名單。雖然1000多年之間,亞述有時強大,有時衰落或淪為他國的屬地,但作為獨立的國家和相對獨立地區的亞述是一直存在的。直到公元前900年前后,亞述國家突然空前強大,成為不可一世的亞述帝國,然后于公元前605年最終滅亡,而亞述國家也隨之消失。但亞述民族仍然頑強地在其祖居地生活至今,當今的亞述人是信奉各東方禮教會的基督徒,講現代阿拉米語。亞述歷史上國王大都好戰,帶領著軍隊遠征到很遠的地方。在文化方面主要沿襲了巴比倫的文化特點,同時新王國時代受到埃及文化的影響。
亞述人服飾的最大特點就是細致而精美的邊飾。其實這些服裝的邊飾最初的作用只是為了防止服裝邊緣破損,但是后來這些邊飾卻成了重要的裝飾手段(圖1-9)。亞述人非常重視和講究這些服裝上的邊飾,因此就出現了各種不同方式和長度的裝飾性邊飾。由于亞述民族是北方民族,因此帶有合體袖子且長至腳踝的丘尼克,并且配以帶有精美邊飾卷衣的形式是亞述男子最常見的穿著方式。卷衣的樣式和披裹方式因為時代的不同而有差異。從亞述·納西爾·帕二世到薩爾貢二世時期,國王使用的卷衣,以從左肩至腰部呈螺旋狀的方式來披掛。亞述·納西爾·帕二世時期披肩的長度較短,披肩的披掛方式也非常多。亞述人的鞋子是一種類似于涼鞋的可以將腳跟覆蓋住的鞋子。亞述人還有專門用來燙頭發和胡須的專用的烙鐵(卷發器),他們有將頭發或胡須燙成螺旋狀作為裝飾的習慣。亞述女子服飾的樣式基本上與男子服飾一樣,女子穿的丘尼克比男子的長度略長些,有獨特的裁剪而且纏繞方式也非常精心。同時搭配卷衣,佩戴很重的項圈、耳環、手鐲,穿著鑲著寶石的綠色皮質鞋。
四、波斯服飾(阿契美尼斯王朝)
阿契美尼德帝國(前550年—前330年),又稱波斯第一帝國,是波斯首個把領土擴張到大部分中亞和西亞領域的王朝,也是第一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領土東至印度河,西北至小亞細亞半島、歐洲的巴爾干半島,西南至埃及。亞述文明沒落后,新巴比倫王國逐漸被印度和歐洲語族的波斯人征服。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創建者為阿契美尼斯。公元前539年,巴比倫城陷落,居魯士二世入城,并握住巴比倫守護神馬爾杜克塑像的手,以表示愿意以巴比倫人的身份來統治這個地方。自此,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勢力擴至埃及邊界。

圖1-9 亞述人服飾
參觀波斯王朝的各時期的宮殿遺址,能看到波斯波利斯(Persepolis)、蘇薩(Shush)、巴比倫等不同風格的建筑遺跡。由此可以看出這個民族的包容性很強,可以很好地吸收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這也是阿契美尼德王朝波斯文化的特點。這一時期的服飾特點也帶有這樣明顯的文化傾向。
由于波斯人生活在東方高原較寒冷的地帶,因此其服飾帶有北方民族的特點。一般男子的服飾是上身穿丘尼克搭配下身類似于現代褲子的寬松“燈籠褲”。這種燈籠褲一般市民和士兵都可以穿,相對寬松舒適,男子穿著時一般在腳踝處把褲腳塞進短靴中,或者將褲腿卷起來穿著。
波斯的上層階級為了展示自己的威嚴,穿著一種帶袖子的袍服叫亢迪斯(Candys),這種服裝是從米底人的服飾中發展來的(圖1-10、圖1-11)。亢迪斯的刺繡以及流蘇裝飾借鑒了亞述人服裝的裝飾技法,帶有飄逸效果的服裝款式很像古埃及的卡拉西里斯(Kalasiris)。實際上古埃及的卡拉西里斯也是從波斯人的服飾文化中傳入埃及的。國王和上層階級穿著亢迪斯的時候下身會搭配相對比較合體的緊腿褲。貫頭衣形式的服裝亢迪斯,在寬松肥大款式的基礎上通過腰帶的系扎在服裝兩側與前中線的部分形成了很多優美的懸垂褶皺,所以這種亢迪斯服裝既有貫頭穿著方便的特點,也兼具卷衣懸垂褶皺的優美感。國王使用的亢迪斯的色彩是自古以來彰顯高貴的紫色。當時用的紫色染料是從地中海采集的紫色貝殼的分泌物中提取出來的。其中來自腓尼基(Phoenicia)的一種叫“推羅紫”的貝類非常有名,這種貝類非常稀有,也非常昂貴,是提煉紫色染料最好的材料。同時波斯人也習慣燙頭發和燙胡子。波斯女子服飾的資料流傳下來的不多,基本上與男子一樣,也穿長褲和寬松的亢迪斯(圖1-12)。

圖1-10 波斯的亢迪斯(波斯帝國時期浮雕)

圖1-11 穿著亢迪斯背弓箭的男子(公元前5世紀初期)

圖1-12 波斯王近衛軍帝國武士群像局部(波斯波利斯宮殿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