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紳士著裝圣經.2:禮服
- 劉瑞璞 馬立金 周長華
- 1348字
- 2020-07-31 16:58:10
2.1 現代禮服的紳士著裝密碼
今天,在我國男士中無禮服可言似乎成為不爭的事實,因為,從國內各種社交、職場和媒體的宣傳導向看,什么場合穿什么衣服,已經進入了我行我素的時代,這是否可以推導出未來的世界將是個沒有禮儀的世界。這是一種中國式的誤讀。在一些專門的報道中稱:像美國IBM這樣的大公司已經不對白領先生們做過多的著裝限制,言外之意就是,工作中的高層管理者可以著便裝。這好像預示著中小公司也會跟著仿效而使“亂穿衣”成為世界潮流。與此同時,對歐洲一些大公司的著裝情況也有類似的報道。然而,如果能夠在紐約的華爾街求得一個職位,你就會發現服裝有多么重要,禮服的密碼絕對是你進入這個社區的入場券。在我國無論是這一信息的發布者還是讀者并沒有搞清楚國際禮服語言的內涵,國際慣例中的禮服是什么?便裝是什么?原來他們穿什么?現在穿什么?要改變的裝束又是什么?IBM公司可以穿便裝,是不是汗衫、T恤什么的?穿牛仔褲、旅游鞋上班行嗎?初入美國社會的人都認為美國人很隨便,穿衣不甚講究,而美國兩位總統克林頓和小布什都因為穿著隨便不分場合而受到公眾對其入主白宮的指責。當時美國服裝設計師協會前任主席隆達先生向克林頓建議說:“為了美國的形象,請不要身著運動衫去接見外國元首。如果總統在接見外國元首時穿戴得像打乒乓球的樣子,將十分不合適。”也是在美國,20世紀80年代,當我國使節接到美國官方的邀請參加一個午餐會,請柬上注有“No Dress”(請著便裝,引申義是“不講究的講究”),使節先生們穿著(中國人理解的)夾克(類似皮夾克的款式)去赴會。當他們進入藍天、草坪、陽光明媚的會場,在西服革履的運動西裝(Blazer)男士們、穿著俏麗講究的女士們和穿梭其間穿著梅斯禮服(Mess)的服務生們中間,他們被誤認為是修剪草坪的工人,讓他們頓感尷尬。“No Dress”是暗指不嚴格按照約定的時間、地點、場合的著裝,那么它的前提“按照約定的時間、地點、場合著裝”是什么?回過頭來,我們對IBM公司“可著便裝”規定的判斷是否也犯了同樣的錯誤。顯然,這是我們對男裝語言和慣例不甚了解的結果。其實皮爾·卡丹早在1986年就對亞洲初興的服裝教育提出過忠告:“你們不能只滿足于民族服飾。當然,你們可以保留自己的傳統民族服裝‘旗袍’,但是,為了同世界潮流合拍,你們還應當喜歡國際性服裝。”
“國際性服裝”內含既深刻又確定,禮服如此,便裝亦如此。中國人習慣意識上的便裝總是和夾克、休閑裝、運動裝之類的服裝聯系起來,而和國際性服裝的分類大相徑庭。APEC亞太經合組織首腦非正式會議的首腦著裝是“Outdoor”的選項,意思是戶外服,它幾乎成為一切休閑、運動及戶外休閑生活的代名詞。然而,如果沒有解讀其中密碼的話,仍會陷入我行我素的尷尬。APEC章程對“非正式”有四條規定,第一不在主辦國首都舉行;第二會議決議不具法律效力;第三首腦不帶助手;第四不系領帶。“不系領帶”絕對考驗領導人的著裝修養和智慧,紳士著裝密碼(The Dress Code)修養是指標性的,“不系領帶”應該在運動西裝(Blazer)和戶外服(Outdoor)之間的任何一個選項(依據季節、氣氛而定)。在西雅圖APEC會議上,美國總統克林頓的斯特嘉姆(運動夾克)、牛仔褲和大頭鞋著實大顯身手了一把。值得研究的是“戶外服”仍不能我行我素。由此可見,美國人的著裝意識是“該出手時就出手”,這可以說是把握現代男士禮服語言的基本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