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審美活動的產生
一、審美起源于社會實踐
審美活動是人類社會中基本而常見的活動,對自然美的欣賞,對社會美的營造,對藝術美的構建,每天都在各處發生,當物質需求滿足后人就有了精神需求,出現了政治、科學、藝術等文明形式。美學發展史告訴我們:美起源于社會實踐,一切藝術符號都不是一開始就成為了藝術符號,而是在物質資料的創造過程中慢慢發展起來的,原始社會的實踐并沒有純審美的藝術活動。后來所謂的原始審美活動混雜在日常生活中了,正是無數的生活生產實踐,使這些藝術符號日漸精練和穩固。譬如原始的巫師既是史前社會的權威,同時也是最早的不自覺的藝術家,他們是詩、樂、舞三位一體的實施者和指揮者。那時他們雖然不把這些活動當成審美活動,但是無意之中為后來審美活動深入發展準備了契機。還有現在發掘出來的很多史前洞窟壁畫及原始彩陶器(圖1-11),古拙而生動,在形式感、造型、陰陽面的處理、著色等方面表現出了相當熟練的把握能力,而這些原始形象又直接來源于生活,是對自然和生活的臨摹,如植物花草紋、魚紋、水紋、舞蹈的人體、狩獵的人群等。當人類掌握了器皿的制作方法并用于生活中后,繼而在上面描繪裝飾,展開了對美的追求。

圖1-11 原始彩陶器上的紋飾
所以從人類總體發展來看,物質需求早于精神需求,人在滿足了實用基礎上開始了審美活動,而在服裝文化進程中則相反。
二、服飾起源于“美”
服飾的功能在漫長歷史長河中依次而出現,也就是說,服飾的護體保暖、遮羞、審美等功能按先后順序產生,可能某一種功能最先出現,隨著自然環境、科學、文化的發展變化,服裝的其他功能才依次產生,最終各種功能有機結合起來,現代意義上的服裝才被確定下來。人類學家認為,服裝的遮羞功能不是最先產生的。根據研究,近現代很多原始部落都是祼態生活,在原始人那里,不但不注意性遮蔽,反而很注重表現并強調性。直到現在,南太平洋諸島上一些原始部族的男性,仍然在下體系結著一個陰莖鞘來表現自己的性特征。有些印第安人也有這種習慣,甚至還在外面鑲嵌上寶石。護體保暖功能也不會最先產生。服裝史學家布蘭奇·佩尼(Blanche Payne)認為,“人類可能是從宜人的氣候條件下發育進化而來的,根本不需要任何衣物在身,因為他們的生活環境不存在隆冬嚴寒”。人靠體毛抵御寒冷的氣候經歷了漫長的歲月,裸態地生活在嚴酷的自然環境中,不需要特別保護。科學家們還發現,世界上一些土著人身上有著奇特的雪融現象,他們具備超強體溫的調節能力,自如地抵御氣候的變化,并不像現代人這樣脆弱。
實際上,大多數服飾研究者認為服裝產生于“服裝美”,審美是最初的服裝功能,人體裝飾是最原始的服裝,裝飾為前,衣服為后,人類始祖在沒穿衣服的時候就開始學會裝飾自己的身體。現代人類學研究已經證明,一些裸態生活的原始部落成員均不需要穿衣服,但要用耳環、耳墜、手鐲、臂環、項圈、羽毛甚至文身、割皮、打孔等方式來美化自己(圖1-12)。布蘭奇·佩尼的結論是這樣的:“當初,人們對皮膚的各種裝飾和點綴,正如我們可以想象的那樣,大概要遠遠領先于后來的正式著裝。在身體涂抹顏色,一定是出于美化自己這一動機”。所以,服飾與其他人類實踐產物相反,是“審美功能”先于“實用功能”產生。

圖1-12 印第安部落人對身體的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