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1 新事物的產生和發展

1.1.1 認識事物及新事物

從哲學的范疇理解,事物是一切事情和物品的總稱。事情也稱事件或現象,它既可以是人的思維和行為主觀運行的一個結果,也可以是自然界的某一種客觀存在。作為人的思維和行為的結果,我們可以舉出人類社會發展中無數歷史事件的實例,從遠古時代石器的使用,以及標志人類進入文明時期的取火方法,到夏商晚期甲骨文的出現;從秦始皇統一中國,成吉思汗拓展疆土,到新中國的成立。

大自然中,許許多多令人嘆為觀止的景觀也被稱為現象,如海市蜃樓、黃山云霧、日出日落等。自然科學和社會中的很多體現因果關系的效應實際也是遵循科學原理和規律的現象。

物品是人們能夠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從簡單的石塊到復雜的車輛機器,絕大多數物品在人們生產和生活中發揮著一定的功能。物品也稱物體,它具有一定的空間尺寸和形狀。從產生和發展過程來看,物品都是工程建造的結果。人類社會物質文明的進步是以物品的演變進化為重要標志的。這里還要提一下物質的概念。物質是關于“物”的一個含義更廣泛的詞匯。哲學上講,物質是不依賴人的意識的客觀存在。自然界中,凡是客觀存在的東西都是物質,除了各種物品外,還包括宏觀的宇宙星球和微觀的分子原子,以及光、場、波等現實存在。

什么是新事物?首先要看“新”這個詞。漢語中的形容詞“新”是指初始的,剛剛經歷的東西。無論是自然界人類社會,還是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點點滴滴,某種“新”都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自然界中的新有哪些?噴薄而出的紅日,清新富氧的空氣,含苞待放的花朵,鬼斧神工的奇石,還有動植物體的新陳代謝、吐故納新。所有這些,帶給人們新的感受,新的希望,新的生機。人類社會的“新”,無論是朝代的改換、政權的更迭,還是每一次的變法、改革,都在推動著社會的文明和進步,新思想、新制度、新政策、新法規、新模式不斷涌現,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人類社會的歷史長河在永不停息的新舊博弈中曲折前行。

大自然中的一些現象,如溶洞、睡佛,當仔細觀察時,它們仿佛有了生命,能給人們留下許多關于自然和社會的思考。對于喜歡思考的人來說,自然的“新”能使人興奮,使人感慨,給人以啟發,給人以靈感,能讓人振奮精神。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應該走進大自然,在大自然中磨煉性情,陶冶情操。只要愿意思考,經常思考,大自然的“新”就會與人的創新關聯起來。

相比之下,人類社會和技術進步的“新”,都是創新的結果。人類社會發展每一個階段的思想軌跡,事件脈絡留給后人的鏡鑒意義是永恒的。只有“新”,才能談得上借鑒,要借鑒,一定為一種“新”,一種開拓。

從古至今,文化發展中的“新”,主要體現在文化著作的思想哲理和文藝作品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上。孔子的《論語》,老子的《道德經》,千百年來影響著每一個社會時代,其中蘊含的關于自然、社會和人的深刻道理,在歷史長河的每一個瞬間都充滿新意。作家、畫家、音樂家雋永的作品除了給人們帶來新美之感外,其主題思想也影響著人的身心發展和社會的文明進步。

人類物質文明的發展,與發明創造息息相關。物質文明是人們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提高的基礎。縱觀現代生活和生產中每一件物品的演化,給人最為振奮的感覺就是日新月異。物質文明發展過程中體現的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新”,它直接來自于技術的探尋與突破,產品的換代與升級。存在于人意識中的“新”,如新思想、新觀點、新策略、新機制、新方法、新形式等,來自于實踐,來自于借鑒,來自于探求的渴望,常常使受眾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這些“新”實施應用于實踐并接受實踐的檢驗,調整后再實施應用,可能對人類的生活方式產生巨大的影響。

在人的思維中,應該受環境的影響,經常產生新的想法。從辯證的觀點看,在人的頭腦中應該有“新”,有很多的“新”,這是意識增強、善于思考的表現;同時又應該沒有“新”,有較少的“新”,這是善于學習,經常變未知為已知的行為。注意,這里提出了一對矛盾,就是有新和沒有新,可以對應后面所講的矛盾分析和分離原理。

從哲學的角度,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和前進趨勢、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前途的事物。人類歷史發展的漫漫征程,標志人類文明進步成果的不斷取得,都是對新事物不懈探索的結果。

新事物分兩類。如圖1-1所示,一類是自然的、客觀存在的,如各種自然景觀、自然現象;另一類是通過人的主觀努力得到的,人們使用的工具、設備、方法、理論等都屬于這一種。所謂探索新事物,更多是指人們發揮主觀能動性去獲取新事物或探知事物的內在規律。發明創造和科學發現是人類探索新事物的典型表達。從新事物產生的規律看,自然界客觀存在的新事物和通過人的主觀努力得到的新事物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可能性。一方面,人們通過主觀努力可以改變自然界某些物性的客觀存在,如千島湖景觀的形成,這謂之改造自然;另一方面,自然界客觀存在的一些屬性如日出日落、波濤洶涌,會給人的主觀努力帶來積極影響,使人產生聯想、受到啟發、觸動靈感等。


圖1-1 新事物的分類

1.1.2 事物的發展變化

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是相互聯系的,并且是發展變化的。生態世界從單一、原始、野蠻到多樣、綠色、文明的演化,技術系統從簡單到復雜的演化,物品外觀從單調呆板到美觀且充滿人性化的演化(圖1-2),都說明事物的演化是向著進步、向著提高人們生活幸福感的方向進行。新事物的產生是矛盾運動的結果。當事物內部某一種或某幾種屬性與現實需求不相適應時,就產生了矛盾。矛盾的產生也是人們主觀上認識問題,追求完善,向往希望的過程和結果。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否相適應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

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就是秦孝公認識到國家經濟政治體制存在嚴重弊端,制約國家的強盛,從而發奮圖強,重用商鞅,力主變革的結果。通過改革,秦國重創了舊有的以土地為代表的經濟社會體制,建立了適應社會發展的經濟政治新制度。改革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同時,壯大了國力,實現了富國強兵。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商鞅變法(圖1-3)作為一次較為徹底的變法運動,順應了封建社會歷史發展的方向潮流,推動了奴隸制向封建制的社會轉型,對中國社會歷史的發展特別是法治化社會的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圖1-2 事物的演化


圖1-3 商鞅變法

物的演變進化同樣體現了矛盾運動的過程和結果。這里的矛盾就是技術系統在長期應用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每解決一次包含矛盾的問題,技術系統就會得到一次改進,新產品也就應運而生。這里舉紡紗工藝發展的例子。

衣著可以說是人類從古至今,從為了生存到追求生活美感的第一要素。編織衣著的原料是紗線,紗線來源于棉、毛、絲、麻等纖維原材料。從古至今,紗線的成形技術是紡織工業發展的重要標志。萌芽于原始的手搓,貫穿于從原始工藝到現代技術的整個過程,紗線成形工藝最基本的牽伸、加捻方式走過了漫長的改進歷程。早期的紡車都是單錠手拉牽伸手搖加捻,效率十分低下。元代黃道婆在傳授紡織技藝的同時,發明了三錠腳踏紡車。這一發明開創了紡紗工藝從單錠到多錠的歷史先河,對于提高紡紗生產效率意義重大。它比標志英國工業革命開始的珍妮紡紗機的發明早了約500年。在紡紗工藝改良之前,作為英國工業革命的前奏曲,英國工程師首先發明了織布過程中的飛梭技術,使得織布效率成倍提高。由于紡紗工藝落后,造成織布原料短缺,織與紡的矛盾突顯出來。正是這種矛盾,也就是紡紗供不應求的突出問題,促進了紡紗工藝的改革。珍妮紡紗機(圖1-4)發明后,紡紗過程由單錠增加到16錠,紡紗效率大大提高,初步解決了織與紡的矛盾。


圖1-4 珍妮紡紗機

1.1.3 新舊事物的循環更迭

“新”與“舊”的關系是辯證的,是對立統一的。沒有一成不變的“新”,也沒有一成不變的“舊”。新舊交替、現代與傳統交映,是矛盾運動普遍性的鮮活實證。對舊的東西一味摒棄,不是一種積極的態度。應該習慣于揚棄,善于在舊中發掘新。不要忘記,所有的“舊”都曾“新”過。站在時間的軸線上,很多看似陳舊的東西,千百年來,以永恒不變的積極意義影響著人類,啟迪著民族,規范著社會,如孔孟之道、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人們可以發揮極盡,從仁義禮智信中發掘出無數的“新”。在網絡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不斷涌現,我們應該不斷補充新知識,以適應社會對自身發展的需求。但這并不意味著傳統的東西都過時了,都應該拋棄。比如,很多傳統的加工工藝無論是其實用性還是成本、便捷等方面仍有它們存在的價值和應用的場合。

從哲學的角度講,“新”的含義是“有異于舊質”。最近我們國家經常提到的一個詞叫“新常態”。理解了這個詞,相當于接受了一次形勢教育,同時我們會對“新”與“舊”的關系有了一個比較深刻的理解。什么是“新常態”?相對應的“舊常態”又是什么?“新常態”是經濟領域的一個概念。想一想我們小時候的生活狀況,衣食住行,沒有更高的要求,只要有就滿足了。一輛自行車,一塊手表,都顯得奢侈。計劃經濟年代,物質匱乏,是人們生活狀態的突出印象。除了“少”,用一個字“粗”字表達也是非常貼切的。在缺衣少食的情況下,工業生產也就會片面地追求數量。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人們對這種經濟現實是習以為常的,認為生活就是這樣。這就是所謂的“舊常態”,它的特征就是“粗放型”“數量型”。“舊常態”經濟的一個突出代價是,產品低檔,質量低劣,同時生態環境也被破壞了。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越來越注重生活質量的改善,追求生活的美感。工業生產也不能單純追求產品的規模數量而不注重檔次和對環境的保護。達到了這樣的要求,也就是說,工業生產追求高科技、高水平,于是經濟就進入了“新常態”。“新常態”的概念體現了事物發展否定之否定的辯證規律。事實上,人類社會就是從常態到非常態再到新常態的否定之否定中發展,人的思維以及人對社會的認識也是從常態到非常態再到新常態的否定之否定中不斷上升。還有一個詞,稱為“新經濟”,它是以信息技術為支撐,追求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目標的一個概念。從經濟領域這個例子可以感受到,從“舊”到“新”的一種轉化。還應該注意到,當“新”發展到一定時期,也會變為“舊”。這就形成了矛盾運動的一種循環。

新舊事物是相互聯系、可以相互轉換的。它們之間的關系如圖1-5所示。


圖1-5 新舊事物的關系

圖1-5中所表達的新舊事物的更迭關系是一種永恒的循環。人類社會漫長的發展歷史是曲折前行的。其發展過程的顯著特征是舊事物由于不符合事物客觀發展規律而被新事物所取代。從辯證唯物主義運動絕對性的觀點來看,一種事物要具有存在價值,必須與周圍環境或其他事物相適應、相協調,滿足社會的特定需求,能夠發揮一定的功能。而在社會向前發展過程中,也就是事物的運動過程中,人們總是在追求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對現有事物各方面的功能屬性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由于不適應,于是事物間的協調穩定性經常出現問題。例如電視模擬信號在相當長的時間給人們帶來了滿足和歡樂,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數字信號在色彩、逼真、穩定等方面表現出巨大的優勢,于是電視模擬信號技術作為舊事物被淘汰也就成為必然。

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到“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說明了事物的辯證統一規律,也鮮明地體現了老子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他通過日常的社會與自然現象,闡述了世間萬物的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關系,論述了對立統一的規律,確認了對立統一永恒、普遍的法則。例如,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供給與需求是人們經濟生活任何時候都不可缺少的矛盾對立統一的兩方面。人要吃穿,就必須有企業提供食品和服裝;企業生產任何產品,首先必須考慮市場的需求。只是要注意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應該側重“供”和“需”哪一方面來應對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因此“新”與“舊”作為一對矛盾對立統一體,二者也是相互作用和相互轉化的。自然、社會以及技術系統的進化也是遵循辯證統一規律的。其中,任何一種產品從它的誕生到嬰兒期,再到成長期、成熟期,最后進入衰退期。應該說,這個過程經歷了無數“新”與“舊”的交替更迭,是一個在曲折中前進的過程。

有詩云:芳林新葉摧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歷史長河的大浪淘沙,證明了一個真理,就是新事物的產生與舊事物的消亡是不可抗拒的。

需要注意的是,應該辯證地看待舊事物。所謂舊事物,往往并非一無是處。一方面,舊事物會催生新事物,使新事物的優良特性得到突出映襯;另一方面,舊事物的內部某些屬性經常還具有一定價值,可以保留或進行移植。傳統的東西,單從時間軸線上看就是陳舊的,但世界是多維的,就像陳釀的美酒,經歷了歲月,芳香撲面而來。很多傳統的東西也是這樣,經過歷史滄桑的磨煉洗禮才具有了永恒存在的價值。真正的經典,都是從傳統凝聚而來。孔子、老子關于治學、修身養性、事物發展規律的哲學思想就是傳統經典在文化方面的代表。當然,對傳統而言,一定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主站蜘蛛池模板: 菏泽市| 绩溪县| 垣曲县| 上思县| 新源县| 太湖县| 石屏县| 木里| 靖边县| 镇赉县| 上犹县| 启东市| 五大连池市| 丁青县| 三都| 平塘县| 普洱| 洛隆县| 沁阳市| 江阴市| 陇西县| 彝良县| 平远县| 武平县| 玉树县| 新邵县| 商水县| 林甸县| 临漳县| 芒康县| 沙湾县| 靖江市| 独山县| 广灵县| 贺州市| 赤城县| 郧西县| 瓮安县| 抚远县| 即墨市| 富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