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講到,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近年來,人們深刻感受到了科技的飛速發展給人們生活方式帶來的巨大影響。國家經濟的轉型升級,從要素、投資驅動到創新驅動的加速轉換,標志著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中國夢正在人們面前展現。高鐵改變了我們的時空觀;大數據下的共享帶給我們生活的便捷和新奇;商業運行新模式送給我們更高的工作效率和更多的生活樂趣。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中的很多弊端,生態環境的惡化使國家充分認識到了國力的提升、國富民強與發展高端技術,生產高端產品密不可分。為此國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和發展戰略,所有這些都離不開創新。創新是國家經濟政治文化向著國際化發展,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驅動引擎,已經成為網絡時代民族復興的顯著標識。
當前,在高等教育領域,受傳統思維模式的影響,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的諸多方面還存在許多問題。在長期應試教育環境中學習、生活的大學生創新意識不強,思維固化嚴重,實踐能力趨弱。面對市場競爭、面對產業升級、面對創新驅動,很多大學生在接受高等教育,即將走上社會之際,仍感到無所適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與發展,高等教育責任重大。“中國制造2025”“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倡議對人才培養質量提出了更高的目標和要求。而過于傳統的教育教學過程卻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鍛煉和提高,特別是創新思維和能力的提高。在這種形勢下,高等教育的教學過程應不斷加強創新教育的開展與融入。必須明確創新教育是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其內涵是使整個教育過程被賦予人類創新活動的特征,并以此為教育基礎,達到培養創新人才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創新教育以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創新人格等創新素質的創新人才為教育目標,它是相對于傳統教育而言的一種新型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
本書為天津市高校“課程思政”改革精品課建設教材。旨在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宣傳“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國家戰略,闡述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通過大量的我國古今成功創新發明案例和輝煌科技成就,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精神,樹立家國情懷,更加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養創新精神,傳播創新文化,提升創新能力,使學生在實現中國夢的創新創造中,充分展示精神追求和自身價值。
作為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2017年教育部重點課題“‘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應用型高校工程人才培養的創新機制和路徑研究”(批準號:DIA170372)的研究成果之一,本書立足于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與新時代國家發展戰略對人才需求存在不相適應的現狀,關注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從思維和方法兩個層面系統地介紹創新的知識,力圖使學生通過創新課程的學習,在思維提升和方法把握方面有所收獲。
本書具有以下特點:
(1)從最基本的概念及學生耳熟能詳的詞匯著眼闡述創新及創新思維的概念。在介紹過程中,注重結合國家發展形勢,特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思想,將國家發展戰略中的創新內容融入課程學習中。
(2)從技術創新的概念過渡到創新方法的章節。本書強調思維與方法并重知識面的廣博而不追求深度。力圖將思維與方法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的辯證關系講清講透。
(3)注重實踐引導。在論述相關內容時,針對學生受傳統應試教育思維束縛嚴重的現狀,通過社會和工程技術兩方面的實例從創新思維和技術創新方法論的角度鍛煉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與創新精神。
全書由王浩程、馮志友共同負責組織編寫,王浩程編寫第1章、第2章、第8章、第11章、第13章、第14章、第15章第1、2節;馮志友編寫第6章、第7章;劉健編寫第4章、第5章、第15章第4節;涂麗平編寫第3章、第12章、第15章第3節;趙地編寫第9章、第10章、第15章第5節。王浩程負責全書的策劃和統稿工作。
盡管主觀上做了很大努力,但由于水平有限,書中難免有不足和疏漏,懇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編著者
2018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