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色彩的三屬性
隨著色彩理論研究的深入,人們將色相、明度、純度進行量化,科學地去研究色彩,因此色彩三屬性是學習、研究并運用色彩的根本。
一、色相
色相的英文為Hue,簡稱H。色相是指色彩的相貌,是區分色彩的主要依據。
牛頓將白光(陽光)分解成紅、橙、黃、綠、藍、紫等,其中波長最長的是紅色,波長最短的是紫色。為便于記憶和使用,色彩學家給每個顏色都冠以一個名稱,叫色相名。當一種色相和另一種色相混合時,會產生第三種色相,以此類推,因此自然界存在的色相種類非常多,約有一千萬種之多。
色彩學家們把紅、橙、黃、綠、藍、紫等頭尾相連,并補充進光譜中沒有的紅紫色,以環狀排列形式形成一個封閉環狀循環,這就是色相環。色相環通常以純色的形式表示(圖2-4)。

圖2-4 補充進紅紫色形成封閉的色相環
二、明度
明度的英文為Value,簡稱V。明度是指色的明暗程度,也可稱為色的亮度、深淺。若把無彩色系的黑、白作為兩個極端,在中間根據明度的順序,等間隔地排列若干個灰色,就成為有關明度階段的系列,即明度系列。靠近白色端為高明度,靠近黑色端為低明度,中間部分為中明度。
由于有彩色系中不同的色彩在可見光譜的位置不同,所以眼睛直覺的程度也是不同的。黃色處于可見光譜的中心位置,眼睛的知覺度高,色彩的明度就高。紫色處于可見光譜的邊緣,眼睛的知覺度低,故色彩的明度也低。橙、綠、紅、藍的明度居于黃、紫之間,這些色彩依次排列,很自然地出現明度的秩序(圖2-5)。

圖2-5 色相環明度等級示意圖
當一個有彩色加白時,它的明度會提高;加黑時,明度會降低,所混合出的各色可構成一個顏色的明度系列(圖2-6)。在人們的生活中,很多產品都巧妙地運用明度漸變帶來的視覺效果吸引消費者的眼球(圖2-7、圖2-8)。

圖2-6 有彩色明度等級示意圖

圖2-7 明度漸變在家裝中的運用

圖2-8 明度漸變在烘焙中的運用
三、純度
純度的英文為Chroma,簡稱C,又稱彩度或飽和度。純度是指波長的單一長度,即波長越單純,色光越鮮亮,純度也就越高。研究表明,色彩的飽和度與明度有關,當一個色滲進了其他成分,純度就會降低。凡有純度的色必有相應的色相感,因此,有純度感的色都稱為有彩色。
有彩色的純度劃分方法如下:選出一個純度較高的色相,如大紅,再找一個明度與之相等的中性灰色(灰色是由白與黑混合出來的),然后將大紅與灰色直接混合,混出從大紅到灰色的純度依次遞減的純度序列,得出高純度色、中純度色、低純度色。在所有色彩中,紅、橙、黃、綠、藍、紫等基礎色相的純度最高,但值得注意的是:
(1)色相的純度與明度不能成正比,純度高,不等于明度高。
(2)因無彩色沒有色相,故純度為零(圖2-9、圖2-10)。

圖2-9 純度等級示意圖

圖2-10 純度漸變在色彩構成中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