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裝精確制板與工藝:棉服·羽絨服
- 卜明鋒
- 10字
- 2020-07-16 14:25:06
第二部分 結構設計實訓
第二章 棉服、羽絨服結構設計基礎
一、服裝號型及中間體參考尺寸
棉服、羽絨服的規格標示方法通常采用“號/型體型”的格式。
男上裝:170/88A,其中170代表號,88代表型(胸圍),A代表體型分類。
男下裝:170/74A,其中170代表號,74代表型(腰圍),A代表體型分類。
女上裝:160/84A,其中160代表號,84代表型(胸圍),A代表體型分類。
女下裝:160/66A,其中160代表號,66代表型(腰圍),A代表體型分類。
目前,國內男女服裝號型標準分別為GB/T 1335.1—2008《服裝號型 男子》、GB/T 1335.2—2008《服裝號型 女子》。標準提供了各體型的主要部位數據,但由于是作為指導性文件,所涉及的測量部位相對較少,在實際應用中要進行數據補充與調整。本書以中國、日本等基礎體型數據為依據,結合國內各品牌人臺數據,并對中間體真人模特進行詳細測量,制作出一組比較實用的A體型中間體各部位數據(表2-1、圖2-1、圖2-2),以供參考。



圖2-1 男子中間體(圖中無箭頭的粗實線表示圍度,有箭頭的粗實線表示長度或寬度)

圖2-2 女子中間體(圖中無箭頭的粗實線表示圍度,有箭頭的粗實線表示長度或寬度)
二、成衣尺寸測量方法
成衣尺寸是指服裝制作完成后,手工測量成品各部位的尺寸。需要按照統一的測量方法進行測量,以確保測量結果的一致性。
(一)不同測量手法的差異
由于棉服、羽絨服會蓬松泡起,采用放松測量、拉開測量兩種不同手法所得的尺寸數值區別較大,差值可能達到5cm以上,所以一般在測量方法中要特別注明是放松測量還是拉開測量,以保證生產過程中成衣尺寸的控制。
把服裝放平,不施加拉力,在自然狀態下進行測量,按此方法,不同的人測量的結果差異較大,不太適合工業化生產的要求。
把服裝放平,在測量點施加拉力,將衣服在拉平狀態下進行測量,按此方法,不同的人測量的結果差異較小,比較適合工業化生產的要求。本書無特殊說明時,成衣尺寸均采用拉平測量的方法。以下為采用不同測量方法的大身截面圖(圖2-3):

圖2-3 不同測量方法
(二)上衣測量方法(表2-2、圖2-4)
表2-2 上衣測量方法


圖2-4 上衣測量方法
(三)褲裝測量方法(表2-3、圖2-5)
表2-3 褲裝測量方法


圖2-5 褲裝測量方法
三、成衣規格尺寸參考
目前市面上的棉服、羽絨服款式豐富多樣,消費群體定位各不相同,規格尺寸也有所差異:合體型,在造型上能滿足基本的活動需求,同時比較強調外觀的適體度,更適用于年青群體;基本型,造型比較保守,活動性能較好,適合人群較廣;而運動型或中老年款式,穿著比較舒適,可以在基本型的基礎上適當加大尺寸。
筆者根據多年實踐經驗,匯總出比較適用于國內人群穿著的男女棉服、羽絨服的參考尺寸。
(一)男式棉服、羽絨服參考尺寸(表2-4)


(二)女式棉服、羽絨服參考尺寸(表2-5)

四、面布、膽布、里布紙樣松量設計
(一)面布紙樣松量設計
棉服、羽絨服結構相對復雜,在成衣規格設計時不僅要考慮人體體型、基本活動量,還要考慮成衣厚度、泡量損耗(填充物經絎線或機縫后,形成曲面,填充物長度尺寸縮小,其縮小量為泡量損耗,如圖2-6所示)等,所以紙樣在圍度上、長度上都要增加一定的松量。

圖2-6 泡量損耗
重點考慮厚度影響。以設計女式羽絨服胸圍規格為例,人體凈胸圍84cm,假設成品服裝與人體的總間隙(含基本活動量)為3cm,根據環形內外周長差值計算方法,可計算出成衣胸圍比人體凈胸圍大出約19cm,則成衣胸圍規格需設定為103cm(圖2-7)。
一般來說,棉服、羽絨服類服裝以水平絎線為主,如果有縱向絎線,還需另加絎線形成的泡量(參考下方“長度松量設計”)。

圖2-7 面布紙樣松量設計——圍度
重點考慮絎線形成的泡量損耗,羽絨服通常厚度在2~3.5cm時,每一格絎線會有0.5~0.8cm的泡量損耗。以女式羽絨服后中長規格為例,假設穿著時后中長要求58cm,絎線距離為13cm,共分5格,厚度為3cm,每一格泡量損耗為0.8cm,總共增加0.8cm×5=4cm泡量損耗,故成衣后中長規格要設定為58cm+4cm=62cm(圖2-8)。

圖2-8 面布紙樣松量設計——長度
(二)膽布紙樣松量設計
膽布紙樣松量應根據絎線工藝進行設計,當膽布與面布一起絎線時,膽布紙樣要在面布紙樣的基礎上增加部分松量;當膽布與里布一起絎線時,則膽布紙樣要在里布紙樣的基礎上增加部分松量。
下面以最常見的四層結構的羽絨服(面布與膽布一起絎線)來說明。由于膽布與面布一起絎線形成填充腔體,其紙樣理論上應該完全一致,但實際大批量生產時會存在不同情況。
在機縫過程中,面布、膽布之間幾乎不會發生位移,故膽布紙樣不用增加松量,即膽布紙樣與面布紙樣相同。
在機縫過程中,由于送布牙只接觸下層面料,在推送過程中上下層會發生位移,易使表面布有余量、起扭、起皺,造成填充效果不飽滿、尺寸偏小等質量問題,故膽布紙樣要增加一定的松量,膽布紙樣略大于面布紙樣。常規數據可參考表2-6。

制作這類增加松量的膽布紙樣主要有精確法和簡易法。簡易法又分為變形法、修改縫份法。
(1)精確法:在面布紙樣上均勻分配展開量,再將邊緣斷開處連貫修順,這樣得到的紙樣有所放大,可作為膽布紙樣,以后大身、袖為例(圖2-9)。

圖2-9 膽布紙樣制作——精確法
(2)變形法:將需要切展的量轉化到邊線上,即直接移動邊線,從而增加松量,以前大身為例(圖2-10)。
(3)修改縫份法:將需要切展的量直接累加到縫份上,即在面布毛板上額外增加縫份,從而增加松量,以前大身為例(圖2-11)。

圖2-10 膽布紙樣制作——變形法

圖2-11 膽布紙樣制作——修改縫份法
(三)里布松量設計
常規服裝的里布紙樣都是略大于面布紙樣,一方面考慮人在肢體活動時對服裝的拉伸量,另一方面要防止里布小于面布而出現牽扯現象。棉服、羽絨服內部結構比較復雜,要根據結構特點來決定里布紙樣是否要增加松量。
(1)里布圍度方向松量:
①面布橫向絎線:里布圍度方向一般不用增加松量,為了方便里布與面布縫合,可在里布袖口、下擺每個縫份處加0.2cm松量,將袖窿底上抬0.6cm,袖山底上抬1.4cm,以避開面布縫份(圖2-12)。
②面布豎向絎線:一般適用于棉服,考慮到衣服穿著時里外層圍度有差異,里布圍度松量一般不增加,反而減小,其減少量需要根據絎線的數量、填充物的厚度而定,應注意,為方便里布與面布縫合,里布袖口、下擺每個縫份處不減小圍度松量,僅需將袖窿底上抬0.6cm,袖山底上抬1.4cm,以避開面布縫份。
(2)里布縱向方向松量:
①面布橫向絎線[圖2-13(1)]:里布紙樣衣長、袖長需要適當減短,根據實際經驗,棉服里布紙樣通常衣長減短(0~1)cm,袖長減短(0~0.5)cm;羽絨服里布紙樣通常衣長減短(1~3)cm,袖長減短(0~1.5)cm。
②面布豎向絎線[圖2-13(2)]:一般適用于棉服,由于豎向沒有一格一格的泡量損耗,故里布紙樣衣長、袖長不用增加松量,并因面布豎向絎線縫縮,里布長度還可以適當減短。

圖2-12 里布圍度松量(面布絎線)

圖2-13 里布縱向松量(面布絎線)
(1)里布圍度方向松量:
①里布橫向絎線:填充物與里布一起絎縫,因緝線縫縮原因,里布紙樣圍度方向可以略增加松量,通常要根據填充物的厚度調整。例如成品厚度2cm,大身圍度每片加0.3cm,袖圍度加0.6cm;同時將袖窿底上抬0.6cm,袖山底上抬1.4cm,以避開面布縫份(圖2-14)。

圖2-14 里布圍度松量(里布絎線)
②里布豎向絎線:一般適用于棉服,需根據絎線的數量、填充物的厚度,在里布圍度增加相應的泡量。考慮到衣服穿著時里外層圍度有差異,填充物厚度越大,泡量加放越小。
(2)里布縱向方向松量加放:
①里布橫向絎線[2-15(1)]:里布紙樣衣長、袖長要增加較多的松量,以羽絨服為例,假設面布后中長58cm,里布絎線共分5格,厚約3cm,每一格泡量損耗約為0.8cm,總共要增加4cm泡量損耗,故里布紙樣后中長為62cm。
②里布豎向絎線[2-15(2)]:一般適用于棉服,因緝線縫縮原因,里布紙樣衣長、袖長增加松量0.5~1cm即可。

圖2-15

圖2-15 里布紙樣縱向松量(里布絎線)
五、噴膠棉、羽絨填充量設計
(一)填充量與保暖性
棉服最常用的填充物是噴膠棉,常規單位面積克重為60g/m2~300g/m2。當噴膠棉材質相同時,單位面積克重越大,噴膠棉越厚,保暖效果相對越好。
羽絨服最常用的羽絨含絨量有70%、80%、90%。單位面積充絨量相同時,使用含絨量越高的羽絨,保暖效果越好。羽絨(相同廠家、相同批次)含絨量相同時,填充量越大,保暖效果相對越好,但當填充量達到一定值時,繼續增加填充量,保暖率(表示紡織材料隔熱性能的指標)不再上升,基本處于恒定值。根據測試,當充絨(含絨量60%~90%)達到199g/m2時,保暖率接近恒定值,約82%(最大保暖率),所以設計充絨量通常不超過200g/m2(特殊效果時除外)。
根據實驗室測試,不同含絨量可以通過調整單位面積充絨量來達到相似的保暖效果,如含絨量為70%、充絨量為166g/m2,與含絨量為90%、充絨量為133g/m2,其保暖率都為80.6%。
(二)大身與袖填充厚度差別
設計棉服、羽絨服厚度時,大身與袖的填充厚度通常不一樣。以羽絨服為例來進行原理說明。
一方面,單位面積充絨量是在平面上進行計算,而實際上成衣穿著時呈圓筒狀,若大身與袖單位面積充絨量相同,袖的實際厚度會大于大身;另一方面,手臂活動較多,原則上袖要略薄一點更適于活動,所以通常袖的單位面積充絨量要小于大身。其原理可用幾何方法進行演算,假設條件:平面彎成圓筒狀后,內部羽絨沒有受到擠壓,厚度自然增加(圖2-16):
按幾何原理計算,袖要想達到與大身相同的厚度,單位面積充絨量只需取大身的1-(2.56-2.15)/2.15≈81%;再結合袖活動的需求,一般取75%~85%比較適宜,原則上越厚型的取小值,越薄型的取大值。

圖2-16 大身與袖厚度的差別
(三)單位面積填充量的設計參數
在設計棉服、羽絨服的單位面積填充量時,要根據款式特點、穿著場合、環境溫度、保暖需求及制造成本來綜合考慮。棉服、羽絨服單位面積填充量設計常用參數如表2-7、表2-8所示。



羽絨服實際生產中,還要根據衣片分割、面料厚薄、絎線部位及間距等來調整單位面積充絨量。例如,前大身貼口袋部位、前后肩約克可適當減少單位面積充絨量;絎線較密的拼塊,要增加單位面積充絨量。
(四)羽絨服充絨量計算
棉服多采用塊狀噴膠棉,由于厚度均勻、克重固定,所以只需直接確定單位面積克重即可,不需計算,只有絮狀類填充物(如仿羽絨蓬松棉、珍珠棉、羽絨)服裝存在計算的問題。下面以羽絨服為例進行說明。
常規羽絨服的帽、領、袋嵌線、門襟、袋蓋等部件一般填充噴膠棉或針棉,也無需計算充絨量。計算全件充絨量時,首先要設定大身和袖各自的單位面積充絨量,其次獲取每塊凈紙樣(不包含縫份)的面積,根據紙樣面積計算出各片充絨量,計算方法如下:
全件充絨量=大身單位面積充絨量×大身凈紙樣面積+袖單位面積充絨量×袖凈紙樣面積
如因款式需要,帽、領或其他部件需充羽絨,則按設計要求達到的飽滿度來設定單位面積充絨量,計算方法同上。
案例
女式基本型羽絨服,大身為七片,袖為四片。M碼凈紙樣見圖2-17。

圖2-17 M碼凈紙樣
設定大身單位面積充絨量為145g/m2,袖單位面積充絨量為大身的75%,即108.75g/m2,取整數值110g/m2。計算時,面積通常精確到1cm2,充絨數值要根據實際生產條件來決定精確度,采用自動充絨機時,通常精確到小數點后兩位;當采用手工充絨時,只精確到0.5g,以便于操作。
表2-9 充絨量明細(使用自動充絨機)

表2-10 充絨量明細(手工充絨)

(五)羽絨服充絨量放碼計算
計算原則:要保持大身、袖各自單位面積充絨量不變,即厚度不變,按各碼的實際紙樣面積來計算充絨量。
案例
女式基本型羽絨服,大身為七片,袖為四片,放碼后得到各碼凈紙樣(圖2-18)。

圖2-18 各碼凈紙樣
設定大身單位面積充絨量為145g/m2,袖單位面積充絨量為110g/m2,各碼充絨明細為表2-11~表2-14所示。




六、重點部位——領、帽、袖結構設計
(一)領結構設計
棉服、羽絨服的領圈比一般服裝大,前后橫開領(領寬)、領深都要相應加大。需要特別指出的一個重要技術要點:前后橫開領的差值。一般服裝要求前后領圈均能比較貼合身體,通常繪圖時將前橫開領略小于后橫開領;而棉服、羽絨服產品則不同,繪圖時前橫開領略大于后橫開領,通常加0.5~1cm,越厚的取值越大(圖2-19)。

圖2-19 領圈結構設計
(1)立領:立領設計時,要考慮領與人體脖頸的空間關系。立領類似于一個圓柱形,抱合在人體的脖子上,通常在設計時要有一定的松量,一方面是厚度因素,另一方面要考慮活動松量,避免脖子或咽部產生壓迫感(圖2-20)。

圖2-20 立領與人體的空間關系
立領上口與下口的長度之差,決定了立體的造型與空間狀態。在領圈相同的情況下,上口越小,越貼合脖子,反之越遠離脖子(圖2-21)。

圖2-21 立領的變化
立領制圖方法,以常規羽絨服立領為例(圖2-22)。
在實際生產中,前門襟绱拉鏈到領上口,領角處易凸起。一般在領前中上口處劈去0.5cm左右(前領口高比后領高短0.5cm),領角略大于90°(圖2-22)。

圖2-22 立領制圖
(2)可脫卸毛領:棉服、羽絨服做成圓翻領,再配以可脫卸毛領,常用于春秋薄款,男款較少見。領圈設計與一般服裝相似,通常前橫開領小于或等于后橫開領,使其較貼合于人體。以下舉兩種類型進行說明,一種是比較平坦的款式,貼在大身肩部的效果(圖2-23);另一種是比較立體的,形成領座的效果(圖2-24)。

圖2-23 毛領制圖(不形成領座)

圖2-24 毛領制圖(形成領座)
(3)西裝翻領:棉服、羽絨服的西裝翻領設計,可參考以下制圖方法(圖2-25)。
(二)帽結構設計
帽的結構與人體頭部相關,以下結合人體頭部特征來分析帽的結構設計。
帽高(沿帽檐測量)的確定,主要取決于頭高和裝帽的位置(圖2-26)。

圖2-25 西裝翻領制圖

圖2-26 帽高的確定
帽寬的確定,主要取決于頭圍和帽開口(圖2-27)。

圖2-27 帽寬的確定
(1)兩片帽:是帽的基本原型,詳細制圖步驟如下(圖2-28)。
①以帽寬、帽高作矩形。
②前領圈放置于下角A點,將前領圈兩等分,按等分點的切線將前領圈上半段反轉過來,得到B點位置。
③帽后中線平行移2~3cm,與過B點的水平線相交得到C點。
④將反轉過來的后領圈放置于BC水平線上,后肩頸點即為D點。
⑤BD點之間的距離即可作為省量,收一個省。
⑥繪制帽后中線、帽口線。

圖2-28 兩片帽
(2)三片立體帽:棉服、羽絨服最常見的帽型設計為三片立體帽,結構簡單,立體效果較好,符合頭部立體造型。其中,帽檐有三種常見類型,制圖如下(圖2-29)。

圖2-29 三片立體帽
(三)袖結構設計
(1)袖山高與活動性能:袖張開角度,是指袖中線與重垂線之間的夾角,此夾角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袖的活動性能(圖2-30)。
對于特殊的運動服裝,如登山服,袖的活動性能要求更高,袖山高很小,袖山底處活動松量大,往往會出現“W”型的袖山曲線(圖2-31)。
(2)袖山曲線造型:確定袖山高與袖肥后,袖山的基本結構也已確定,在此基礎上,袖山曲線的走向與造型還要參考其他一些參數(圖2-32)。

圖2-30 袖山高與袖張開角度

圖2-31 登山服袖型

圖2-32 袖山曲線造型
①1/2袖山高處,水平橫向寬度取1/2袖肥,再加0~1cm(袖肥越小,增加值越大)。
②后袖山下端曲線與后袖窿要匹配,通常吻合長度約5cm。
③前袖山下端曲線與前袖窿要匹配,通常吻合長度約6.5cm。
④大身袖窿绱袖時不緝明線,前后袖山弧線比袖窿弧線大1.5cm左右(根據面料密度略作調整)。大身袖窿裥明線绱袖,前后袖山弧線比袖窿弧線小1cm左右。
(3)袖肩互借:袖山頂與衣片肩部可以互借,尤其女式服裝經常出現,如泡泡袖,通過減窄肩寬,加高袖山來實現(圖2-33)。

圖2-33 袖肩互借(泡泡袖)
(1)一片袖:棉服、羽絨服最常見的袖型為一片袖(圖2-34)。
(2)兩片袖:較為合體的棉服、羽絨服,也常設計成兩片袖(圖2-35)。

圖2-34 一片袖

圖2-35 兩片袖
(3)三片袖:運動型棉服、羽絨服,可以采用三片立體袖,該袖型袖肘部彎曲度較大(圖2-36)。
七、局部結構修正
(一)局部結構線條修正
棉服、羽絨服由于厚度較大,產生泡起現象,會導致線條發生變形,在結構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到線條變形對結構的影響(圖2-37)。
棉服、羽絨服在制圖時應遵循一個基本原則——“不順則順”,即邊角、相拼接等部位,結構線條內凹時,成衣效果反而順滑。如領圈、公主線處下擺、前中處下擺等要根據基本原則,修正局部結構線條,注意通常棉服可以不修正或較小修正,羽絨服則必須修正(圖2-38)。

圖2-36 三片袖

圖2-37 線條變形現象

圖2-38 局部結構線條修正
(二)公主線修正
進行公主線結構設計時,一般外弧線自然大于內弧線,如果是常規服裝,可通過歸拔工藝來完成,但棉服、羽絨服不適合歸拔處理,故要進行修正處理,使其內、外弧線相等,另外相拼接的弧線要盡量吻合,以避免起拱不平服(圖2-39)。

圖2-39 公主線修正
(三)胸省處理
女式棉服、羽絨服常涉及胸省的處理,但在處理方法上與常規服裝有所不同,通常要對胸省量進行多方位轉移,并在轉移時盡量避免產生“歸拔”,具體處理如圖2-40所示。

圖2-40 胸省處理